《鬼谷子·符言篇》研究_第1页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_第2页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_第3页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李学勤摘自

/bbs/viewthread.php?tid=3657&extra=page%3D1近年大量战国秦汉简牍帛书出土,不仅使人们直接看到当时书籍的真貌,而且影响到对不少传世古书的认识,丰富了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三十年代世界书局辑印《诸子集成》,其《刊行旨趣》所列“伪托周秦诸子”,有些已被证明不伪或部分不伪,如《六韬》、《鹖冠子》、《尉缭子》、《文子》等,即其显例。《鬼谷子》长期以来是一部公认的伪书。唐代柳宗元首先提出,汉代刘向《别录》、班固《汉志》无《鬼谷子》,其书后出,“恐其妄言乱世难信”,随之很多学者加以怀疑。上述《诸子集成刊行旨趣》称《鬼谷子》“《汉志》无,至《隋志》始著录,系南北朝人伪作”,不予收录,代表了学术界一般的见解。近年虽有少数关于《鬼谷子》的作品,包括厚达690页的《鬼谷子全书》①,多着眼于书中谋略,未能改变伪书的定谳。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发现后,唐兰先生曾指出《鬼谷子·符言》有与帛书文字共通之处②,但没有进一步讨论。按前人早已说明,《鬼谷子》的《符言篇》即《管子》杂篇中的《九守篇》,何如璋《管子析疑》还讲:“《鬼谷子》有《符言篇》,乃剿袭此文(《九守》)而易其标目者,所异不过数字。”③如果是这样,《符言》和帛书的相通实际是《九守》的长处,不能证明《鬼谷子》确有所本。根据我们由新出简帛获得的知识,《鬼谷子·符言》或《管子·九守》之为古书,是很明显的。一个容易看到的证据是,该篇全文应分九节,每节后有作“有(右)某某”的标题。俞樾《诸子平议》正确地解明了这一点,他说《符言篇》这些地方“‘有’当为‘右’”,如第一节末’有(右)主位”,乃“题目上事也。此篇分为九节,自‘安徐正静’至‘以待倾损’为一节,题曰‘右主位’;自‘目贵明’至‘则明不可塞’为一节,题曰‘右主明’;自‘德之术’至‘其莫之极欤’为一节,题曰‘右主德’;自‘用赏贵信’至‘而况奸者干君’为一节,题曰:‘右主赏’;自‘一曰天之’至‘灾惑之处安在’为一节,题曰‘右主问’;自‘人为九窍之治’至‘固能久长’为一节,题曰‘右主因’;自‘为主不可不周’至‘不见原也’也为一节,题曰‘右主周’;自‘一曰长目’至‘莫不暗变更’为一节,题曰‘右主恭’;自‘循名而为’至‘和生于当’为一节,题曰‘右主名’。因皆假‘有’为‘右’,注家遂不得其解矣。此篇亦见《管子·九守篇》,‘有’字并作‘右’,可证。”俞樾未能亲见汉以前书籍,而能明析如此,是值得称道的。标题“右某某”,严格说只有后面的“某某”是标题,就《符言》来讲,即“主位”、“主明”、“主德(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九者,故《管子》此篇总题《九守》。其所以加“右”字,是因为原来在竹简上,各节之后另附一简,书写标题,而节的本文在标题之右。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的竹简本《诗经》,国风后就是类似这样的标题,如“右方北(邶)国”“右方郑国”,整理者推测,很可能这些国名写在一支简的上部④。《符言篇》各节的标题本来也应如此,这表明它来自竹简,决非伪托。谈到《符言》与帛书有关的语句,见于篇首的“主位”节。该节的文字是:“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予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与之对照,《管子·九守》该节作“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文字差别较大,需要对校分析。这一段语句又与不少其他古书联系,也应该加以比较。第一句“安徐正静”,《九守》作“安徐而静”。按《管子·势篇》云:“故贤者安徐正静”,与《符言》相同。第二句“其被节无不肉”,文辞不通,旧注云:“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人节度无不饶裕也。”不过是望文生义。这一句实有衍误,秦恩复乾隆刊本云:“一本作‘先肉’,无‘无不’二字。”⑤唐兰先生指出“肉”“应作定”,按“肉”字汉代常写如“宍”(《汉书》尚保留这种写法),与“定”相近。据此,这一句后半应作“先定”。秦汉“柔”字写法又与“皮”字略似⑥,疑“柔”字伪为“皮”,又改为“彼”。这一句原应作“其柔节先定”,和《九守》相比,只多一“其”字。《符言》第三句“善予而不静”,唐兰先生云“静”乃“争”字之讹。《九守》没有这一句。最后一句“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损”字系衍文。《国语·吴语》韦昭注训“倾”为“伤”,与“损”义近。此处大约有人训“倾”为“损”,注于“倾”下,后来阑入正文。《九守》的“须”,则是错字。俞樾说:“‘须’本作‘倾’,与上文‘静’、‘定’为韵。‘待’训为‘备’,……‘以待倾’者,以备倾也。言须虚心平意以备其倾覆也。”⑦附带说一下,有学者认为“《鬼谷子·符言》作‘以待倾损’,似不可从。岂有君主虚心平意以等待倾损之事?无论倾损他人或倾损自己都难与‘虚心平意’协调。”⑧这是不知“待”训为“备”而引起的误会。总之,《符言》这一节原文应作;“安徐正静,其柔节先定,善予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涉及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一个著名论点,下面试作一系统的叙述。这一论点最早的出现,是《国语·越语下》所载范蠡论兵的话。范蠡对越王勾践说:“臣闻古之善用兵者,嬴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柔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利。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范蠡的理论,以阴阳说为基础,由阴阳而导出刚柔、主客。所谓“阳节”、“阴节”的意义,于此得有逻辑的说明。在战争中为客,应刚强力疾,阳节不尽;为主,应安徐重固,阴节不尽。整套理论前后呼应,语句不难理解。帛书《黄帝书》⑨许多地方引用了范蠡的这段话⑩。语句均系摘引,所以范蠡原来的理论结构便不明显了。其中与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有关的,有下列两处:一处在《称》篇最后,文云:“凡论必以阴阳口大义”,然后历举各种事物之阴阳,如天阳地阴,春阳秋阴等等,继而归结说:“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诡,……祭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其自阴阳说出发,显然源于范蠡,“安徐正静”以及“柔节”、“雌节”等语,也有出于《越语下》的痕迹。不过范蠡论兵的观点,在这里已经推广成为带普遍性的原理了。《鬼谷子·符言》的“主位”节,不难看出是从《称》篇这段来的。其前三句,和《称》篇基本相同,而《管子·九守》并没有“善予而不争”一句。这充分表明,《符言》确有所本,不是对《管子》的剿袭。《六韬·文韬》的《大礼》篇,后一半袭用了《符言》的“主位”、“主听”、“主明”三节。篇中说:“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由于《九守》没有“善予而不争”,所根据的应当是像《符言》这样的本子。《黄帝书》另一处有关内容,在《经》篇的《顺道》节,文云:“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其下尚有“女节”、“弱节”等语,也是由《越语下》脱胎而来。帛书整理者已指出,《管子·势篇》一段文字和《顺道》此文大同小异⑪,称:“故贤者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这与《符言》或《九守》亦相类似。从《顺道》和《势》,又衍化出《文子·道原》和《淮南子·原道》中“守清道,抱雌节”一段文字,这里就不详说了。读者可能会怀疑,《鬼谷子·符言》之所以比《管子·九守》更近于帛书,是由于《鬼谷子》成书时利用了比今传本更好的《管子》本子,而《符言》这一篇与《鬼谷子》其他各篇没有什么关系,编造伪书的人不过是掇拾真书,掩盖自己的行径。下面举一个例子,以说明这种想法的不确。例子还是《符言》或《九守》的“主位”节。其第二句所谓“柔节先定”,“先定”二字应当怎样解释,从来没有好的说法。《势篇》以至《六韬》的《大礼》篇的同样的话,也没有适当的注解。按《鬼谷子·反应篇》末云:“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俞樾云“牧”当依《方言》训“察”,“牧人不正”意为察人不当,故篇中又云:“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至于“己审先定”,应乙作“己先审定”,故旧注称:“己能审定,以之牧人也,⑫从这里我们知道,“先定”的意思是能先审定,“柔节先定”,的“先定”也当作如是解。因此,《符言》和《鬼谷子》其他篇还是有内在联系的。其实,《鬼谷子》与马王堆帛书的关系尚不止于此。《史记·太史公自序》记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于道家云:“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索隐》说:“‘故曰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曰’也。”这是《鬼谷子》逸文⑬,司马贞当时尚能看见⑭。四句话中前两句也出自《越语下》,但后者作“上帝不考,时反是守”,涵义有所不同。惟有帛书《经》篇中的《观》节,作“圣人不巧,时反是守”,首称“圣人”,当即《鬼谷子》所本。这是《鬼谷子》(至少其一部分)并非伪书的又一证据。关于《汉书·艺文志》为什么不见《鬼谷子》,前人已有解释。宋代王应麟即提出《鬼谷子》乃《汉志》所录的《苏子》书。马王堆帛书中有《战国策》,曾有文章以为是《苏子》的一部分,从而有学者说:“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认为鬼谷子就是苏秦的看法⑮。事实上这部分帛书未必与《苏子》有关,所以《鬼谷子》即《汉志》《苏子》的论证还是值得考虑的。本文的讨论,使我们注意到黄老道家与《鬼谷子》的关系⑯。假如《鬼谷子》确即《苏子》,那么纵横家实受黄老道家的影响,或者倒过来说,在帛书《黄帝书》中已经蕴含着纵横家的因素。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待大家深入探索。注释:①房立中编著:《鬼谷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②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附“《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与其它古籍引文对照表”,《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③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7:第25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④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⑤同①,第191页。⑥⑥参看张世超、张玉春:《秦简文字编》,第233、422页,中文出版社,1990年。⑦同③。⑧赵守正:《管子通解》下,第19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⑨旧称《十大经》或《十六经》,参看李学勤:《马王堆帛书〈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