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台湾文学(六)台湾散文_第1页
第12讲 台湾文学(六)台湾散文_第2页
第12讲 台湾文学(六)台湾散文_第3页
第12讲 台湾文学(六)台湾散文_第4页
第12讲 台湾文学(六)台湾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台湾散文、戏剧重点与难点1、了解台湾散文创作概况;掌握台湾散文领域代表作家创作成就,以及代表作的创作特点。2、台湾戏剧发展概况以及姚一伟、赖声川的戏剧创作。第一节 台湾散文创作概述台湾散文创作的艺术水平不亚于台湾的小说、诗歌创作。台湾散文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从纵向发展考察,台湾散文演变有三个阶段:1945年-1959年是第一阶段;1960年-1979年是第二阶段;1980年至今是第三阶段。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侵袭下,都市成为金钱游戏与色情犯罪的渊薮,农村凋敝,青年人口大量流入工业区,社会上贫富之间差异巨大,劳资冲突加剧,民主意识觉醒,党内外权力争逐激烈。种种现状使得台湾散文发生了两极变化:有些人疏离了散文,确切地讲是疏离了文学,投入直接抗争的阵营,以笔代剑,写作政论文章;有些人倦于斗争,归隐田园,自守自己的世界,听鸟赏花,学道悟禅。这两种趋向对散文创作及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滞碍,直面人生、执着艺术的散文作家,已是寥若晨星。桑柔、龙应台、朱天心、陈列、简媜是杰出代表。八、九十年代,有一种介于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的“散文”强占了文学市场。这类“散文”以轻薄短小为争取工商时代读者的利器,以文章配合插画来吸引年青人,内容轻薄漂浮,只是编织梦幻而已,这类东西发展到极致,只有三、五行的几句话。台湾文坛现阶段的散文,引用散文家郭枫的话说,“已一片模糊了”。第二节 台湾散文代表作家简介一、梁实秋

1、作家简介梁实秋(1903-1987),1949年6月底赴台湾,历任台湾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国立”编译馆馆长。2、创作概况梁实秋一生的文学活动主要在台湾,他到台湾后所写的散文占他全部散文作品的十之八九,共出版散文集三十种,主要有《雅舍小品》四册、《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实秋杂文》、《西雅图杂记》、《槐园梦忆》、《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散文》、《秋之颂》等,另外还有《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四十卷译著等。3、散文内容梁实秋散文内容涉猎甚广,除一些回忆个人家世、生平经历的散文:《我在小学》、《清华八年》、《回忆抗战时期》、《职业》、《退休》等等。之外,其他散文几乎不离“人文”二字。一是人性视角。梁实秋注意剖析人性的美丑善恶,他围绕“人”字做文章,写人的性格、年龄、秉性、习惯、癖好,如《懒》、《勤》、《馋》等;也写人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如《生日》、《婚礼》、《喜筵》等。梁实秋坚持文学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的观点,因此,他的散文在写人的行为、处世态度的同时,也充满了人生的哲思和处世的智慧,使得他的散文具有警世、通世、醒世的积极意义,如《升官图》、《暴发户》、《脸谱》、《奖券》、《偏方》等。他的散文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意义。二是文化视角。梁实秋注重研究人类的种种文化,善于广泛摄取亲身体验过的人们衣食住行及民俗民风等文化现象入文。如写居住文化:《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雅舍》等;写饮食及烟茶酒文化:《吸烟》、《饮茶》、《喝酒》等及《雅舍谈吃》中的各篇;写衣着及购销文化:《衣裳》、《制服》、《领带》、《鞋》、《包装》、《广告》等;写礼仪、伦理文化:《谈礼》、《让座》、《谦让》、《握手》、《敬老》、《商店礼貌》等。写人情人伦文化:《想我的母亲》、《父母的爱》、《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谈徐志摩》、《忆沈从文》等等;写乡土民俗文化:《过年》、《爆竹》、《听戏》、《放风筝》、《北平年景》、《北平的街道》等等;写中西文化比较:《圆桌与筷子》等。4、散文风格梁实秋散文有抒情散文、记人叙事散文、读书札记、杂文等多种样式,但以随笔小品为多。他称自己是“古典的头脑,浪漫的心肠”。他的散文讲究对仗工整,音调雅洁,口语活泼,用字讲究平仄谐调,并且善于在自然散淡的书写中安排一些不规则的对偶、排比,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得散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国文味道”。梁实秋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少说废话,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他写散文往往言简意赅、文笔精炼。他在散文中还喜欢引经据典,穿插俚语、俗谚或奇闻趣事,这使得他的散文优游自在、涵蕴丰厚、幽默风趣。简约、幽默、丰盈、典雅是梁实秋散文的风格。梁实秋散文创作的成功得力于其学贯中西、博识强记以及对人性、人情的深入体察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他的写作视野相当开阔,评论也很有智慧和灵光。二、台静农

1、作家及作品简介台静农(1902-1990)于1946年赴台,先在国立台湾编译馆任编繤,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潜心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晚年著有《龙坡杂文》、《静农论文集》。《龙坡杂文》荟萃了台静农在台所作的散文小品,内收有忆旧怀人的散文、读书札记等。此书一出即好评如潮,一再荣登台湾文学新书排行榜,次年荣获第一、二届时报文学奖散文推荐奖。2、散文风格及艺术特色在台湾老一辈作家中,台静农的散文以精深取胜。其文具有沉藉、韵味苍凉的风格,字里行间透露出其蛰居海岛的隐痛和无奈,如《<浮草>序》。他在散文中经常用小说的笔法刻画点染,张大千、许钦文、乔大壮、何祥子等名士,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寄托了他的思念之情。台静农学养深厚,论文写起来要言不繁,评论也相当精彩和贴切。其文篇章谨严,文笔精练,质朴无华,深婉老到,韵味隽永,颇见“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之腕力。三、琦君

1、作家介绍琦君(1917-),本名潘希真,又名潘琦君,浙江永嘉县人。幼年居住在乡下,有家庭教师教授旧文学。十二岁迁往杭州,弘道教会女中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中文系,并受业于浙东词家夏承焘门下,潜心古籍,勤习作诗填词。1949年到台湾前将家庭藏书数万卷捐赠浙江大学图书馆。到台湾后,历任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界退休后任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1977年定居美国。2、创作概况琦君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写小说与儿童文学。迄今出版的散文集有二十种之多,重要的有:《琦君小品》、《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等等。琦君散文曾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章,中山文艺散文奖,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3、散文创作特点琦君以其具有“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的散文倾倒了读者,她的散文中充满了爱与仁慈的感情。她写得最出色的是忆旧怀人和童年生活回忆的散文。她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和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正是因此,她以心灵的彩笔,写下了一篇篇精彩之作。琦君擅长运用小说笔法写人物,即通过细节如动作、语言、形体等点染人物内心。其笔下的人物定格准确,描写得细腻、传神,能够写出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写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其前后变化。琦君说:“我就只会写自己。”这个“自己”包括自己熟悉的故乡,故乡的亲人、师友,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童年,乃至一生经历,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感悟等等。这些方面在她的散文中往往都是融为一体的。像《下雨天,真好》、《我的童年时代》、《三更有梦书当枕》、《老钟与我》等作不啻是幼年琦君的自画像;在一些童年忆旧的散文中,如《红纱灯》、《压岁钱》、《外祖父的白胡须》、《看戏》等,琦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浙东乡镇民情风俗画,显示出她的散文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和淳朴的艺术格调。《西湖忆旧》于湖光美景的点染外,还穿插了很多其他内容,并抒发了思乡的情怀。这类散文琦君写得舒放自如,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特点。琦君常于记人叙事之后写下自己的体悟与感慨。如在《髻》一文中,作者在记叙母亲与姨娘开始相仇、后来相依、至去世之后写道:“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值得认真的呢?”《衣不如故》在写了儿时对衣着的喜新厌旧,年岁渐大后懂得“人生的美丽并不全靠衣着来表示”之后,抒发了“要追求德性的美”的感悟;《倒账》从自己的钱被人赖掉写到全家因此反而获得了朋友的关切、夫妻的相互体贴等等,领悟到“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道理。琦君的许多散文都阐发的是“爱”的福音,在她的笔下,这种爱是超阶级的,掩盖了很多现实矛盾。她自己也谈:“……我深感这个世界的暴戾已经够多了,为什么不透过文学多多渲染祥和美好的一面以作弥补?”这说明,琦君的美化人生、传播和渲染人间不带一点仇恨的纯真的爱,是有其哲学和文学信奉的,是出于其善良本性的。在这方面,琦君与大陆的文学大家冰心非常接近。四、王鼎均

1、作家简介王鼎均(1927-),山东省临沂人,笔名方以直。十四岁开始写诗,十五岁曾试评《聊斋志异》。抗战后,中学尚未毕业即辍学从军。到台湾后曾经在中国广播公司任职,1963年至1966年,担任《联合报·人间副刊》主编,并任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现旅居美国,曾任美国新泽西州和西东大学的高级研究员。2、创作概况王鼎均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散文集《碎玻璃》、《情人眼》、《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世事与棋》、《海水·天涯·中国人》等。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等,评论集《文艺与传播》等。他的部分作品曾获中山文艺奖。王鼎均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是从血和火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早年就投身于抗日战争之中,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勤奋自学得来的广博文化历史知识,使得他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性格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是散文家最为宝贵的财富。他写了许多怀念大陆乡土、表现深藏于心的怀乡爱国情怀的散文。如《左心房漩涡》、《脚印》、《山里山外》、《海水·天涯·中国人》都集中表现了爱国的情怀。3、散文创作特点王鼎君的散文大多数集中在对台湾社会生活的关注上。如《那树》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工业文明发展的脚步与人们的恋旧情绪构成的内在冲突。王鼎均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表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索。如《中年》、《拾谚》等,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对不同民族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开掘出独特的寓意,给人以启示。他的散文集《情人眼》、《碎玻璃》、“人生”三书等是中国民族文化性格和审美性格的艺术纵览。王鼎均是一位文体大师,广义散文的各种文体无一不能,且具有开创性。他擅长吸收小说、戏剧、诗歌的表现手法,扩大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的抒情散文,不失散文必备的典型生活细节,又具有抒情诗般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如《大气游虹》。他的叙事散文借用了小说的人物框架结构,如《青纱帐》、《红头绳儿》、《最美的和最丑的》等。他善于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从平凡普通的生活碎片中提炼出深长的意蕴。他的寓言体小品散文,常常是写意和写实手法交汇使用,拓展了散文的表现力。王鼎均散文艺术中的悲剧美学力量更加弥足珍贵,它外表不那么锋芒逼人,但本质的内涵极具震撼力,可以说是对“盲目乐感文化”的一种强劲冲击。王鼎均擅用活泼的形式,浅近的语言,表达深远的寄托,字里行间既富有理想色彩,也密切注视现实。王鼎均是这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他为我们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动乱、和平又混淆的时代!五、罗兰原名靳佩芬,生于1919年,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罗兰小语》,言“微”意深。“小语”内容从现实到理想,从爱情到事业,从学习到修养,从生死到宇宙,处处充满了传统美德思想,和现代昂扬向上的气质,清新而睿智。

84岁高龄的罗兰,至今仍在台湾《中国时报》等开有“罗兰小语”专栏。其作品作为永远的真善美化身,郁郁葱葱,岁月常青,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六、柏杨

1、作家介绍及创作概况柏杨(1920-),原名郭衣洞,河南辉县人,生于开封。幼年丧母,十七岁离家到汉口考入战工团,后辗转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曾撰文、经商、执教或任公职。1949年到台湾,做过中小学教员,曾任“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成功大学副教授、“国立”艺专教授、《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平原出版社社长。1968年1月,因其负责的《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刀水手漫画”专栏所刊登的一幅画而被强加罪名,入狱九年余。柏杨在狱中虽然被打断了一条腿,他仍然顽强地秉笔直书,写成《中国人史纲》等三部书稿。出狱后,继续撰文,专职写作。柏杨著作多产,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及历史学均有涉猎,但以杂文成就最高。入狱前有《倚梦闲话》、《西窗随笔》各十集,出狱后至1982年有《柏杨专栏》五集及《丑陋的中国人》、《闻过则怒集》、《红袖集》等十集。2、杂文创作特点柏杨的杂文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题材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教育性。有人评价柏杨的杂文:“泼辣尖锐,挥洒自如,有时略欠严肃,但主题总离不开人权和人道,这是二十世纪两大主题。”实际上,柏杨的杂文还有一个更为鲜明的主题:猛烈地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及国民性中的弱点,同时尖锐地揭露台湾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这个主题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之中。在《中国人与酱缸》钟,柏杨形象地用“酱缸”形容腐蚀力和凝固力极强,导致人性被斫丧、人的灵性被泯灭;用“酱缸文化”比喻使人性变黑变丑的有毒素的文化;将迷恋这种“酱缸文化”者称为“酱缸蛆”。他同时鞭挞了人性的丑陋面:落后保守、妄自为大、一盘散沙、“窝里斗”、缺乏公德心和是非观念等等。柏杨杂文的主要特色是针砭时弊,富于史识,抨击丑陋,长于对比,具像幽默,泼辣尖酸,嬉笑怒骂,痛快淋漓。柏杨的政治性、社会性杂文因其愤世嫉俗,以至不分良莠地否定中国文化,主张“崇洋”,这些方面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偏激和片面。其行文有夹杂粗话、油腔滑调的不雅之处,也是不足取的。柏杨谈人生爱情、说婚姻家庭的散文,常给人以亲切平和、入情入理之感。可以说柏杨杂文的风格是复杂多样的。七、李敖

1、作家介绍和创作概况李敖(1935-),原籍山东潍县,生于哈尔滨。幼年随全家迁至北京,在京读完小学。1948年转到上海读中学。1949年赴台,入台湾市一中。1954年考入台大法律系,次年重考,进入台大历史系,至1959年毕业。1962年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同时任《文星》主编,期间发表了不少杂文、论文,曾以一篇《老年人和棒子》引起轩然大波。此后,李敖不断著文尖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在岛内掀起了一场文化论战的风波。李敖直率无畏地揭露台湾种种社会病象,锋芒直指蒋家当权父子,导致《文星》杂志被封。1967年4月政府以“妨碍公务”罪提起公诉,曾两度以“叛乱罪”入狱。李敖勤奋著书,迄今已经出版一百三十多本,其中九十六本曾被台湾当局查禁过。除杂文创作外,还著有《胡适研究》、《胡适评传》,编有《要把金针度与人——二百种中国古典名著导读》。2、创作特点李敖的杂文作品可以分为五大系列:文化论战系列:《传统下的独白》、《历史与人像》、《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文化论战丹火灵》、《教育与脸谱》、《上下古今谈》、《独白下的传统》、《北京法源寺》。政治批判系列:《李敖告别文坛十书》、《战斗是检验党外的唯一标准》等。“千秋”“万岁”系列:自1981年起,以每月一本的速度出版《李敖千秋评论丛收》达九年之久,又有《万岁评论》数十册。谈“情”论“性”系列:“三情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