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1页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2页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3页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4页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变革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变革

来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技术创新的由来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其创新理论(innovationtheory)。他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函数的变动”。此后他又在《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生产方法和商业方法,也就是说……改进生产技术,占领新的市场,投入新的产品等等”。所谓创新,是将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②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开拓和利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入了管理学领域,将创新活动理解为任何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类。他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被赋予新的经济价值的行为,而社会创新则是指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诺斯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发展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的过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6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确定为未来十五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技术创新的本质定义1: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就认为,“一项发明当它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定义2:企业家为获取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新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的综合过程。如熊彼特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定义3:从认识技术的商业潜力到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如贾蔚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从某种新设想的提出,到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和商品化生产,最后直到市场销售的全部过程等等。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形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变化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2、增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三、使人类走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增。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主要地位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3、 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4、 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转变成信息社会。5、 评述:ⅰ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作用,得到了“趋同论”的观点。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划分有着积极意义。ⅲ所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之一。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哲学,为“启蒙”进行了辩护,称现代性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了著名的沟通理性(communicativerationality)的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及有力的批判。哈贝马斯在知识论上的主张是:任何一个认识都起源于旨趣(knowledgeinterest)。他提出人类旨趣的三种类型:“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包含技术的认知旨趣;“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研究”包含实践的认知旨趣;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criticallyoriented)的研究,包含解放的认知旨趣。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内涵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社会建制: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1、 社会建制的四大要素:ⅰ价值观念:阐明制度的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ⅱ行为规范:制度运行过程中实际起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ⅲ组织系统: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ⅳ物质支撑: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物质保障2、科学技术体制: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工匠——技术专家的早期形象自然哲学家——最初的科学家角色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近代科学家角色的出现:大学教师:大学的任务起初是培养神职人员、法官和医生。后来一些大学教师逐渐对科学感兴趣成为了,出现了靠教授自然科学为生的大学教师。艺术家和工匠:达·芬奇专业化是体制化的前提.但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英国的皇家学会作为专业化科学的代表,仍是业余科学家聚合的场所。在当时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依然具有“业余性”(见下表)。法国科学院是专门化的科学机构,虽然它仅限于少数精英人物,但法国科学院的成立及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的出现是科学活动体制化和科学家社会角色形成的重要步骤。“业余”科学家的职业人物年代-世纪国家成就职业哥白尼培根哈维波义耳牛顿富兰克林林耐布丰斯普兰查尼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赫舍尔拉瓦锡赖尔达尔文1616-1716-171717-1818181818181818181919波兰英国英国英国英国美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英国英国英国法国英国英国天文学方法论生理学化学力学电学分类学自然史生理学化学化学天文学化学地质学进化论牧师国务大臣御医贵族大学教师印刷工人医生、教授私产牧师贵族牧师乐队指挥、音乐教师农业税收官律师私产至19世纪,科学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的、专门的职业,这使得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稳固地确立起来。这个历史步骤的发展,是以美国和德国为主要代表的。德国(19世纪):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大学实验室;科研与教育的结合-大学功能的转变);工业实验室.政府实验室。1843年惠威尔“科学家”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经济支撑体制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传播体制教育培养体制行政领导体制科学的社会组织系统与其社会支持系统的结合,形成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总体能力。这些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经济支撑体制科学技术投入体制政府的科技经费:社会公益事业、技术基础性研究和研究与开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研究活动开始阶段的启动资金。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和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和研究活动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高技术小企业高校科学机构自筹经费,基金会和民间捐助中国的问题:投入渠道单一2、 科技结构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美国:18.1%:20.8%:61.1%日本:14.3%:24%:61.8%中国的政策:稳住一头,放开一片3、科研管理美国:市场主导型多元化的科研组织体系。法国:集中的科学管理体制(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和计划有明确的目标英德日:界于二者之间中国的情况:宏观科技管理部门从具体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科研院校:进入市场成为自主权利、实行科学管理的独立法人4、科技法律调整:如:知识产权保护(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1、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从非战略性基础研究到战略性基础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司托克《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从非战略性基础研究到战略性基础研究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小科学的典型特点:处于自由研究时期,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科学家个人的智力活动。科学家自己解决研究经费,自己制造仪器设备,自己进行自由选题。大科学: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背景: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综合性大课题的出现,要求跨公司、甚至跨国的协作。项目经费巨大,仪器设备复杂,情报资料众多等等,使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代表: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全面体制化.科学技术活动从个人或少数人的研究发展为大规模的集体事业。使得科学技术这种社会建制内部结构及其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政策和科学技术管理成为日益重要的社会因素。“大科学”以知识化为标准全面改变社会基础设施,走向知识社会成为必然趋向。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科技园区——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区(1951)美国最早的高科技园区——加利福尼亚科技工业园区(硅谷,中国最早的高技术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区(1985)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高技术开发区的种类:以大学为中心的科学公园、研究园、科技园;以若干高技术为中心发展形成的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市场营销结合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以高技术工业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以大学、科研院所、工业企业组成的科技城基础上形成的开发区高技术产品加工区我国的高科技开发区分为三类:智力密集型、工业基础型、沿海外向型;产业开发带: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渤海湾2、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高校科研到“官产学”三螺旋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学院科学、产业科学、政府科学4、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兴起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特点:集研究与开发于一身,利用新科学技术成果,直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促进市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在组织形式上,主要由基础研究部门和技术开发部门组成。在基本任务上,它的目标是创新,只有依靠创新,企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主要资料来源:阎康年,卡文迪什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河北大学出版社。卡文迪什实验室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系级物理实验室。它从1871年创立至今120多年中成就斐然,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人才,并因传统浓厚,学风优良而声名卓著。1)卡文迪什实验室:

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卡文迪什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实验室的历任卡文迪什教授J.C.麦克斯韦,1871-1879,电磁理论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奠基人;J.W.斯特拉特(即第三代瑞利勋爵),1879-1884,近代声学理论的奠基人;J.J.汤姆逊,1884-1919,电子发现者,物质电结构理论提出者;E.卢瑟福,1919-1937,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原子有核模型\元素人工嬗变的发现者;W.L.布拉格,1938-1953,X射线晶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N.F.莫特,1954-1971,提出了非晶半导体理论;A.B.派帕德,1971-1982,以修改伦敦的超导体电动力学理论和提出金属晶体费米面而闻名;S.F.爱德华兹,1984-1995,在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多体聚合物物理方面成就卓著,R.H.弗仑德,1995-,在光电子学和有机聚合物半导体研究上已经引起国际性的关注.卡文迪什实验室是电磁理论\气体放电理论\原子物理\核物理\晶体物理\分子生物学和射电天文学的发祥地,成为对新型半导体材料\超导体和凝聚态理论等做出重要发展的场所.在这里,发现过电子、中子、正电子、脉冲星、DNA双螺旋结构、非晶体半导体和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等。卡文迪什实验室成就(1)卡文迪什实验室成就(2)该实验室发明过对核物理、粒子物理学、化学、晶体和射电天文学天体研究有重大作用的仪器和设备,如云室、质谱仪、加速器、X射线摄谱仪和射电望远镜等。该实验室在科学史上培养出了25位诺贝尔获得者、上百个皇家学会会员、4个皇家学会主席、6个大英科学促进协会主席,出了3个勋爵,23个爵士。为英国和世界各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著名物理学教授。研究方向的变化1871年到1999年,卡文迪什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方面曾经5次发生主要研究方向的转向。1,1871年到1919年,从电磁学的电标准测量研究转向辐射研究。涉及三位卡文迪什教授:他们是迈克斯韦(研究电磁学)、瑞利勋爵(测量电标准)和汤姆逊(气体放电研究)。2,1919年到1938年,从辐射研究转向原子核的人工嬗变和元素转化研究。涉及一位卡文迪什教授:他是卢瑟福(研究核物理)。这次转变恰逢物理学革命,卢瑟福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工作培养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1938年到1954年,从核物理转向多研究方向。时间横跨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一位卡文迪什教授:他是布拉格(研究X射线晶体物理学)。在这个转变期间,形成了核物理、分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金属物理、晶体物理和超导体等研究方向。并且出现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54年到1971年,从多研究方向转向以固体物理为主的研究方向。涉及一位卡文迪什教授:他是莫特(研究固体物理)。在此期间,卡文迪什实验室走上了与工业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以固体物理研究为主导的新轨道。1971年到今天,从固体物理向凝聚态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转变。涉及三位卡文迪什教授:他们是派帕德(研究固体物理和超导体物理)、爱德华兹(凝聚态物理)和弗伦德(光电子学)。研究者对此5次转向,提出了6点经验转变为6个思考:主要研究方向的转变和决策,是否要综合考虑一个科研组织从事的现有学科发展的优劣以及国内外科学、技术与产业的需要?卡文迪什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转变包含了从传统研究到面向工业化社会的研究,这种转变是否损害了科学研究的纯粹性?方向的选择和主要负责人的选择,哪个更重要?是先选择方向,还是先选择主要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的转变的选择,是当原来方向发展余地不大或者臻于完善时,还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可以打开一个宽广的研究领域时就立刻进行转变的选择?在发现新思路和有发展前途的研究人员时,就予以扶持还是任其自由发展到比较成形时才择其最佳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和有最广阔发展前途的新领域作为新研究方向?新研究方向的选择是否与科研组织的原有人员有关?是否应该考虑原有组织的科研探究条件?是否要兼顾其他方向?一个科研组织的有效性,是否与外部科学交流和合作密切相关?在吸取外部人员和思想时,是近缘好还是远缘好?卡文迪什实验室成功的原因以博大宇宙为研究对象,并鼓励研究者持续进行探索;高标准、严要求和按主研究方向选择卡文迪什教授;并且在流动中筛选科研人员;形成严谨、宽松、自由的治学学风与气氛,倡导和支持新思路。以人才播种成果,按成果论人才,进行了有效的科学组织和管理。2)贝尔实验室(BellLabs)1925年成立“贝尔电话实验室”(1996年更名为“贝尔实验室”),先后为AT&T和朗讯科技公司的研发机构,也是后者得以成立的支柱。人员数年经费(亿美元)1925年36000.121991年2900037.001999年2500036.78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成就贝尔实验室至今已经产生了1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朱隶文、崔琦)、8个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专利超过26500个,1996年9月前平均每天1个专利;此后每天平均3~3.5个专利.姓名获奖时间学科获奖原因戴维森1937物理发现电子衍射布拉坦1956物理发明晶体管巴丁1956物理发明晶体管索克利1956物理发明结晶体管安德森1977物理研究磁和无序材料电子结构彭齐亚斯1978物理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威尔逊1978物理同上朱隶文1997物理激光冷冻斯托穆尔1998物理发现分数电荷量子流体崔琦1998物理同上劳荷林1998物理同上3)美国工业实验室发展历史1、工匠和工程师“切和试”的经验发明阶段(1875-1900),以爱迪生(1847-1931)1875年成立门罗公园实验室为代表;2、应用科学于技术研究的工业实验室研究阶段(1900-1925),以1900年通用电器公司研究室建立为代表;3、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技术开发的新型研发机构阶段(1925-),以AT&T公司1925年建立的贝尔实验室为代表;4、形成从基础研究、高科技到元器件、设备设计、产品和市场开发一条龙的研发共同体的阶段。

/txt/images/2000/000523teem.jpg(SandiaNationalLaboratory)結合最新的太陽能技術,創製了一套新的10-千瓦太陽能碟/斯特林偏遠電力系統(10-kWSolarDish/StirlingRemotePowerSystem,見附圖),並準備在2001年在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保留地區(Indianreservations),建立首個用這新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來推動的抽水系統(solarpumpingstation)。从高校科研到“官产学”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构成知识、技术和制度相互作用的三重螺旋,是新型知识传播创新网络。[荷兰]LoetLeydesdroff3、从“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从正式交流到非正式交流从“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机械连带:用相似的工具进行相似的研究有机连带:研究同一对象从正式交流到非正式交流三、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1、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非实体性组织)科学共同体

(Scientificcommunity)共同体(community)是社会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原来是说明与一定地理区域或社区相联系的人群。科学共同体则指从事相似研究活动有着一定联系的从事科学活动的人群。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科学共同体

(Scientificcommunity)60年代,托马斯·库恩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共同体”作了进一步的概括: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不同的共同体总是注意不同的问题,所以超出集团范围进行业务交流就很困难,常常引起误会,勉强进行还会造成严重分歧。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社会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科学共同体: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科学共同体

(Scientificcommunity)默顿意义的“科学共同体”默顿对科学共同体概念的使用,表明默顿意义的科学共同体主要是指:科学交流所维系的科学家集体,在此活动中,科学知识得以储存、交流和评价。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主要是为科学工作有效性提供社会保障,即科学家的成果的意义必须通过他人的眼光审视,它提供评价,分配承认,据此对科学成果的质量起着社会控制作用,从而保证科学这一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学共同体的区别科学共同体尽管源于共同体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社会学中,共同体通常指与某一个地域范围相联系的人群,而“科学共同体”概念却倾向于舍弃地域的规定性。科学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原则上它是没有国界的。在学术科学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超越国家的。科学共同体具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分层结构。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小

镇效应和楼台现象奖励和承认的稀缺性:“只有少数科学家获得过荣誉奖励,这并不令人惊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奖励就会失去其许多社会意义。”稀缺造就竞争和权威性。但在奖励和承认的分配中存在着非公正性。《马太福音》第25章:“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小镇效应:科学家取得一定的优势以后,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获得承认和报偿。实指科学奖励分配中的优势积累现象: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其贡献不相当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没有名望和地位的科学家的贡献则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楼台现象处于科学共同体分层结构不同位置的科学家的权威性、影响力不同,对资源(信息、社会资本和机遇)的占有程度不同,这种差异将辐射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并由此造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也造成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奖励与承认的“师徒链”和“家族相关”师徒链

赫德西

G.P.汤姆森索迪阿斯顿查德威克卢瑟福玻尔J.J.汤姆森阿普尔顿玻恩科克罗夫特巴拉克沃尔顿戴维森布莱克特哈恩家族相关W.H.布拉格——W.L.布拉格J.J.汤姆森——G.P.汤姆森E.费歇尔——H.费歇尔N.玻尔——A.玻尔P.居里J.居里M.居里I.居里师徒关系学术水平联系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出高徒学生引导着导师学习,和掌握更前沿的东西。比较过程推荐动力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特点:①往往是多学科的;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③以非正式交流为主.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

(2)无形学院

2、 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技术范式: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导出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模式或模型。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得以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技术共同体的成员间交流具有特殊性创新者网络:是由创新者组成的一种松散联结的网络组织,介于市场与企业组织之间,是二者互相渗透的组织。类似与无形学院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1、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CUDOS)默顿简历默顿(RobertKingMerton)1910年7月4日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贫民区。父母是东欧移民。他认为他进过的图书馆、学校、参加过的乐队,甚至少年团伙都对他的成长有益,为他提供了种种社会、文化、人文资本(只是没有金融资本)。1933年,他在哈佛大学科学史家萨顿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5年完成,1938年发表在萨顿主编的刊物上。这是科学社会史(外史)的先驱性著作,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先驱性著作。以后他继续研究科学社会学,写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家精神气质、动机、行为、奖励等方面的论文。1973年汇编成《科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一书,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一本经典著作。他因这方面的贡献,荣获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默顿于2003年2月23日与世长辞。1、科学的社会规范(CUDOS)公有主义(Communism)。科学的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建立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所有科学发现都是社会交流与协作的产物,应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仅限于其某种发现通过评价、承认而获得的优先权,不包括占有权。因此他必须尽快完全公开他的发现,来获取同行的承认,以争取优先权,否则就会延缓科学的发展。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科学的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强调科学没有阶级性,对于科学活动结果的接受或排斥,不应依赖科学家的个人属性或社会属性,它与科学家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及个人品质毫不相干。科学结果必须服从普适性标准,即与现实及已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排斥其他一切非科学标准的强加。普遍主义也意味着科学大门为一切人敞开着,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科学事业的殿堂。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科学的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科学知识或追求真理,在于“为科学而科学”。求知的热情、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等品质应为科学家所具有,而欺骗、诡辩、滥竽充数、滥用专家权威等不诚实的谋利行为则与此毫不容。这不是单纯的利己或利他的道德问题,而是科学体制的要求。独创性(Originality):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有条理的怀疑主义(Skepticism)。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时刻经受检验。科学不是永恒的真理。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无论是何人、或何时的,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人体试验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伦理动物实验应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科学研究应该增进人类福祉1、人体试验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伦理《赫尔辛基宣言》《赫尔辛基宣言》全称《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该宣言制定了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的道德原则,是一份包括以人作为受试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限制条件,也是关于人体试验的第二个国际文件,比《纽伦堡法典》更加全面、具体和完善。《赫尔辛基宣言》内容举例4、医学的进步是以研究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最终必须包括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那些在医学研究中没有充分代表的人群也应该获得适当参与研究的机会。8.医学研究必须遵守的伦理标准是:促进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健康和权利。有些研究人群尤其脆弱,需要特别的保护。这些脆弱人群包括那些自己不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人群,以及那些容易受到胁迫或受到不正当影响的人群。2、动物实验应遵循“动物实验伦理”实验不合法认定(除非实验者证明其合法性)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尽量寻求替代实验等等3、科学研究应该增进人类福祉《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1999,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知识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二)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技术发明者、使用者和观察者等不同的主体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技术伦理则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技术伦理则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1、技术发展的目的问题技术究竟应为什么目的服务?是用来造福于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是应为人类的整体利益服务?还是应为个人或集团谋取私利服务?德国技术伦理学家汉斯•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其著名的责任伦理观,指出合乎道德伦理行为的技术活动应该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技术活动要对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的目的,要兼顾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德国技术伦理学家汉斯•尤纳斯的“责任伦理”观认为:在预测未来时应该采取“预凶”方法而不是“预吉”方法现代技术所采用的“预吉”方法会诱惑人们在技术的使用中走向极端和偏畸。“预凶”方法却由于注重技术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可以促使人们对其产生“恐惧和敬畏”心理,从而使其谨慎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2、技术所追求的最高伦理原则问题技术最高伦理原则是统摄技术其他伦理问题的最高原则。技术的最高伦理准则应是真、善、美的统一。技术应以对于自然的规律性认识为基础,应当符合自然规律。对于自然规律的违背,必然导致自然界的报复。因此,技术必须求真。技术应服务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体现人类实践的要求,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因此,技术必须求善。技术应为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美好的精神世界服务。因此,技术必须求美。3、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关于工程师对其工作的社会后果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人们的认识同样有分歧。尽管分歧不象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那么大。工程哲学家塞缪尔·佛洛曼(SamuelFlorman)认为工程师的基本职责只是把工程干好;工程师斯蒂芬·安格(StephenUnger)则主张工程师要致力于公共福利义务,并认为工程师有不断提出争议甚至拒绝承担他不赞成的项目的自由。“过去,工程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虑我们是否做了好的工作。”早期的工程师(拉丁语ingeniator)是指建造和使用“战争机械”的人,直到18世纪末,工程指的主要都是军事工程,那时的土木工程只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工程,相当程度上听从于国家的指导。不管工程师的技术力量有多强,他都首先要服从,服从命令是他最主要责任。即使后来机械、化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不断发展也没有改变工程从属于外界社会机构(政府或商业企业),工程师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政治力量或经济力量,它们远远超过单个工程师所行使的任何技术力量。19世纪末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工程师人数的增加和手中的技术力量的增强,工程师要求独立自主,相继成立了各种工程师协会。他们认为工程师是技术改革的主要促进力量,因而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工程师越来越强调,他们应当是不受特定利益集团偏见影响的、合逻辑的脑力劳动者,所以也有广泛的责任以确保技术改革最终造福人类。他们应该遵守可称之为“技术律令”的东西。“你应该只设计或帮助完成不会危害公众幸福的工程,应该警告公众反对任何不满足这种条件的工程。”从实际情况看,,工程师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所有工程技术专家的工作在更大程度上是受经营者或政治家控制,而不是由他们自己支配的。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有几种不同的层次。其一,当工程中雇主利益与公众利益,以至社会或人类的长期利益之间有冲突,工程师应首先维护谁的利益?其二,对自身工作中由于失职或有意破坏造成的后果应负什么责任?其三,对由于无意的疏忽(如产品缺陷)或由于根本没有认识(如地震预报失误)而造成的影响分别应负什么责任?理想状况是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个公民,以及作为科研机构的一个雇员这三者责任的统一,但事实上,它们常常有各种冲突。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工程师是否应该成为“告发者”

?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性质使他们常常直接和最早了解公司或其它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产品质量、性能的缺陷,对公众的安全和健康或环境的影响等。他们有没有权利,是否应该披露事实的真相。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告发者常常被解雇、调动或被视为捣乱者。现在一些科学技术专业协会常常支持告发者,例如工程师伦理法规要求工程师在履行职业任务时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从制度上看,想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除了像M.邦格(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所设想的力争技术的民主控制,即公众参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规划之外,还需要有整个社会的变革。需要整个社会科学素质的提高。没有民主的社会制度,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将由于缺乏社会的保障而难以真正实现。没有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科技的民主控制将只是形同虚设。(三)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首先,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伦理关系。“克隆”技术可以产生出相同于亲代的新生物,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应如何看待“克隆人”与其亲代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其次,高新技术还可以对传统伦理观念产生直接的冲击。“安乐死”技术对“敬畏生命”、“生命无价”等传统的生命伦理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器官移植技术则因改变了脑死亡与呼吸死、心脏死之间的原有联系,从而对与死亡相关的传统伦理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案例:“死亡天使”——正义的天使?邪恶的天使?魔鬼?

死亡天使震惊法国。1998年7月25日,法国司法部官员宣布,他们正在考虑对协助30多名老年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的护士克里斯蒂娜·马莱夫尔以谋杀罪提出指控。但马莱夫尔的行为却赢得了一些人的同情,她不但荣获“死亡天使”的称号,而且使法国重新展开了一场关于安乐死是否应该成为合法的辩论。这是法国最引人瞩目的一起安乐死案件。现年28岁的马莱夫尔从1995年起在巴黎西郊芒特拉若利的一家医院工作。从1997年1月开始,她先后协助医院神经科和肺科病房的30多名身染绝症的老年患者实施了安乐死。这两个病房过高的死亡率引起了院方的警觉。后来医院进行了内部调查,发现30多起原因不详的死亡都发生在马莱夫尔当班时,于是从1998年5月停止了她的工作,并从7月8日开始对她是否犯有谋杀罪进行正式调查。调查之后再由有关方面决定是否对她进行起诉。

7月25日,法国一家报纸将马莱夫尔一案公之于众。据院方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说,马莱夫尔在得知自己被停职并受到调查后,曾于5月6日晚试图自杀。警察对她进行了询问,马莱夫尔对自己的所为供认不讳,承认自己先后对30多名绝症患者实施了安乐死,这些患者年龄在72岁至88岁之间,大多是肺癌晚期难以救治的人。但马莱夫尔说,她是在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要求下才对他们实施安乐死的,她没有收到病人的钱财或其他好处。“马莱夫尔事件”一经公布,引起法国公众的议论纷纷。马莱夫尔对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虽然给他们带来了死亡,却帮助病人结束了痛苦,这与其说是谋杀,毋宁说是行善。称她为“死亡天使”,为截然相反的道德评价留下了充分的余地。马莱夫尔为何要对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是为了钱还是其他?司法部人士证实,病人的家属曾要求马莱夫尔帮助病人“结束痛苦”。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病人家属要求对她提出起诉。调查人员没有发现马莱夫尔的犯罪动机,负责调查的法官认为马莱夫尔在为病人实施安乐死时是真诚的。

一位检察官也证实,马莱夫尔在审讯期间表现了诚意。他说,马莱夫尔“对这些遭受病痛折磨的绝症患者极为同情,她这么做既不是为了钱或自身利益,也没有受到任何协会的要求,不能将她与罪犯和虐待狂护士相提并论”。目前,马莱夫尔已获保释。马莱夫尔的行为并非偶然。1996年3月15日,参加医护工作不久的马莱夫尔目睹了这样一幕悲剧:一名76岁高龄、身患绝症的妇女在病床上被她的丈夫用手枪击毙,随后她的丈夫也举枪自尽。老人在遗书中说,他再也承受不起妻子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很可能是受到这一悲剧的强烈刺激,马莱夫尔才有后来的行动。

马莱夫尔事件被披露出来后,不仅没有引起社会公众对马莱夫尔本人的愤怒和谴责,相反,医院却收到了不少向她表示同情和感谢的电话,这些人称赞她“为缩短绝症患者的痛苦,使其有尊严地走向死亡”所表现出的勇气。当地检察院一名副检察官也表示,马莱夫尔的行动“可能是应患者家属或者患者本人的要求而采取的”,他说至今没有任何一位“被害者”的亲属对马莱夫尔提出起诉。法国卫生部长贝尔纳·库克内在接受《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应该避免作出任何草率的道德上的判断,我们不希望这位护士像她的病人可能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孤立无助。”他说,这一案件将促使“我们将更多地思考那些生命终结时的基本问题”。……。[提示性思考]什么是技术伦理?从技术伦理的角度,你对安乐死有一些什么看法?你认为法国公众对于上述事件的反映是正确的吗?“死亡天使”究竟是正义的天使还是邪恶的天使?抑或她就是魔鬼?布丁格“4A策略”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1、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其所处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成正比(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比较)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学技术)军事对抗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曼哈顿工程”、“星球大战计划”等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德意志物理学”等2、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