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2015秋第二讲东欧中亚热点问题2015秋季_第1页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2015秋第二讲东欧中亚热点问题2015秋季_第2页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2015秋第二讲东欧中亚热点问题2015秋季_第3页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2015秋第二讲东欧中亚热点问题2015秋季_第4页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2015秋第二讲东欧中亚热点问题2015秋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东欧与中亚政治转型

一、中东欧政治转型概况

东欧国家主要指剧变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欧洲国家,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东欧国家(按照学界说法这些国家地理位置属于中东欧)地处东西方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从历史上看,东欧国家始终处在东西方大国两面夹击之中,它们要么依附于西方某个大国或国家集团,要么依附于东方某个大国或国家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40多年中,东欧国家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成为西方实施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以后,东欧国家摆脱了俄罗斯的控制,抛弃了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新政权提出“告别过去”和“回归欧洲”的口号,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从过去面向东方变为全面倒向西方。但后来几年实践表明,“回归”之路并不平坦,西方一下子很难把东欧国家完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东欧国家也无法忽视俄罗斯这个东方军事大国的存在。加上历史上东欧与俄罗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些国家在推行“西进”外交的同时,也不得不兼顾与俄罗斯的关系。(一)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波兹南实践: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因发生在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而得名。事件爆发于1956年6月28日,于同年6月30日结束。波兰政府的镇压行动导致了至少74人死亡,800人受伤,波兹南事件是波兰逐渐摆脱苏联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之一。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客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未予拒绝。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暴风”突击队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士兵直扑布拉格。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指挥4个苏军装甲师,1个空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兰直捣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军);驻德4个苏军师,1个东德师切断捷西部边界(西方向第二方面军);驻匈牙利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加利亚军一部从南部进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军);苏波联军4个师进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军)。同时苏军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捷军开始全面电子压制。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军全部缴械,北约也没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鉴于所有人都还没忘记1956年发生在匈牙利的悲剧,杜布切克并没有组织抵抗,在这次事件中仅有80个捷克人被杀,与匈牙利事件相比,大大减少。

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全名独立自治工会(NiezależnySamorządnyZwiązekZawodowy“Solidarność”)是波兰的工会联盟,于1980年8月31日在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今格但斯克造船厂)成立,由莱赫·瓦文萨所领导,也是华沙条约签约国中第一个非共产党控制的工会组织。

1990年12月,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当选为波兰总统,团结工会踏上执政道路。

团结工会的罢工胜利导致一系列在中欧和东欧的和平反共主义运动的胜利,被称为1989年的革命。团结工会的成功经验不断的以各种形式被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团体所重复,最后导致东欧集团的解散,以及1991年苏联的彻底解体。在1993年9月的议会大选中未能进入议会。在2001年的议会选举中,“团选联”未能进入议会。10月,团结工会召开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做出决议,禁止任何政治组织使用“团结工会”这一名称和标志、禁止工会领导人同时担任政党的领导职务。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莱赫·瓦文萨(二)东德及柏林墙的拆除二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分成四块,分别由英国、美国、苏联和法国分区占领:法国在西南部,英国在西北部,美国在南部,苏联在东部。由于苏联对德国工业设施的掠夺、货币以及对其他一些问题的阻挠导致苏联与其它三个盟国关系僵化以及冷战开始,最终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由西方三盟国主导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联邦德国、西德)以及由苏联主导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民主德国、东德)。前德国首都柏林由于特殊原因,被分成东柏林和西柏林。

西德在战后快速恢复并再度崛起,成为欧洲新的重要经济支柱。冷战后期,联邦德国开始了积极争取国家重新统一的努力。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苏联在东德立场的迅速软化;加之民主德国内部激进派的响应和鼓动,在美国的支持和苏联的默许下,1989年,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两德重新统一,加速了1990年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崩溃。德国并且重新成为主权国家。统一后的德国(包括统一前东、西德的地区)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61年8月15日,东德用柏林墙隔离边境后的第三天。一名19岁的东德守卫舒曼抓住最后的机会,飞身跃过铁丝网,踏上了西德的领土。这个瞬间恰好被一名记者拍到,成为了冷战的经典画面之一。

在长达28年零3个月的岁月里,人们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弹射、热气球和重型汽车等方式突破高墙,其中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而3221人遭到逮捕,239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勃列日涅夫与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德、阿尔巴尼亚等通过和平的天鹅绒般的颜色革命实现了政权的更替,开启全盘欧化的旅程。(三)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则通过暴力完成了“剧变”。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当天成立的救国阵线逮捕,12月25日通过审判被枪决。罗马尼亚的转型就是在这种顶层与底层剧烈的冲突中完成的。1989年12月24日,反对齐奥塞斯库的民众和士兵在布加勒斯特街头与其支持者展开巷战。南斯拉夫解体南斯拉夫在东欧剧变过程中形成了五个独立国家:南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议会两院通过新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宪法》,决定将国名由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十多年来,这一地区民族冲突严重,饱受战争重创,经济发展好坏参差不齐。五国中,斯洛文尼亚经济发展最快,从1993年起开始增长,步入稳定发展轨道。克罗地亚经济仅次于斯洛文尼亚,从1994年开始回升。这两个国家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宏观经济相对稳定,通货膨胀率比较低,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独立前的水平。其他三国受战争影响较大。南联盟经历了前南解体、内战、国际制裁和北约轰炸等一连串的打击,其经济始终陷入危机和崩溃之中。波黑战争给波黑经济以毁灭性的打击,生产降至仅战前的10%。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又使波黑经济雪上加霜,因波黑外贸70%是与南联盟进行的。马其顿虽未亲历战火,却屡受战争影响。由波黑战争引起的对南联盟的国际制裁,也殃及马其顿,再加上希腊禁运,使马其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科索沃战争又给马其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波黑战争:1992年至1995年间波黑穆族、塞族和克族关于统分问题发生的战争。战争死亡人数约10万人,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在北约打击下结束战争。由于涉及到种族屠杀,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统卡拉季奇等受到荷兰海牙国际法庭通缉并在逃亡13年后将其抓获。卡拉季奇科索沃战争:1999年由于南联盟反对科索沃独立而发生,后在北约打击下,南联盟战败。

到2009年止,北约28个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加拿大、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腊、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冰岛。

东欧各国在剧变之初虽然政党林立,但却都掀起反共禁共浪潮。共产党成为非法组织,很多共产党人遭到迫害。1993年3~12月,这些国家才纷纷取消“禁共令”,初步实现了各党派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多党政治法制化日趋完备,各国不断完善或出台《政党法》,法律质量大大提高,这使政党建设越来越规范化,由注重政党量的膨胀转向政党质的提高。东欧剧变后,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与磨合,这些国家的政治转轨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框架。这些国家大都相继制订和通过了新宪法或宪法修正案,将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建立民主法制国家和公民社会等政治体制用宪法巩固下来。立法机关、执行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权力划分渐趋合理;多党制已得到确立并平稳运行;意识形态实行多元化。东欧国家建立的政治体制的特点:(1)议会权力很大。在东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规定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政府由议会多数派组建。多数东欧国家政府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建,总统无权组建政府。组建的原则是,如果议会中第一大党所占议席超过半数,则可单独组阁;如果不到半数,则应与其它党派联合执政。(3)总统、议会、政府之间权限划分较为合理。东欧剧变后经过激烈动荡和严重危机,各国又修改或重新制定宪法,使三者之间的权力划分才日趋合理。(4)多党政治法制化。多党政治法制化日趋完备,各国不断完善或出台《政党法》,法律质量大大提高,这使政党建设越来越规范化,由注重政党量的膨胀转向政党质的提高。东欧国家经济转轨与俄罗斯类似,都是由公有制转向私有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其转轨的形式分激进式(“休克疗法”)与渐进式两种。在东欧国家中,只有匈牙利拒绝了西方学者设计的激进改革方案,独树一帜地走上渐进转轨之路。东欧国家经济转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转轨。即放开物价,取消物价补贴,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体系。(2)金融转轨。即取消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削减财政补贴,制止通货膨胀。(3)外贸转轨。即取消对外贸易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建立自由贸易体系。(4)财税转轨。即进出口实行免税政策,取消重复征收的周转税,建立以增殖税为主的税收体制。(5)实行私有化。即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东欧国家经济转轨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各种原因,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状况大不相同。总体来看,东欧国家已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框架,经济开始复苏。东欧国家经济在2000年实现转轨以来6%的创纪录增长。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东欧国家经济除波兰和阿尔巴尼亚有微弱增长外,其他国家都陷入衰退。虽然东欧国家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即使经济发展较好的波、匈、捷三国要想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中亚五国政治转型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均仿制俄罗斯开始实行转型,二十多年过去,这些国家正在克服各种困难融入国际社会。中亚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个国家。这些国家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于1991年底至1992年初独立为主权国家。与俄罗斯东欧国家一样,这些国家也都经历了经济政治与外交上的转型,这一过程至今还没有完全结束。中亚各国主要政治特点:1.总统高度集权制。中亚国家政治上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总统集权倾向比较普遍。在这些国家,总统往往身兼数职,掌握着内政外交大权,既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又是武装部队统帅,而且总统任期一般都比较长。

2011年4月3日,纳扎尔巴耶夫以95.5%得票率当选哈萨克斯坦第四届总统。1989年,纳扎尔巴耶夫就站在了哈萨克斯坦权力的巅峰,他至少还会站到2016年。

2.多党制。中亚国家宪法都规定实行多党制。这些国家一般都有几个政党。有的国家颁布了《政党法》,政党活动受到法律的规定。政权党或亲政权党派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反对派普遍被分化瓦解,短期内难以成气候,这为各国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利保障。3.三权分立。中亚国家宪法都规定实行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既相分立又相制约、相互平衡地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但由于事实上实行的是总统集权制,所以宪法对三权分立规定无法得到落实。4.宗教和民族政策。中亚五国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地区。中亚各国主体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苏联时期,由于长期将反宗教宣传、无神论宣传作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当地民众宗教观念逐渐淡漠。苏联解体后,伊斯兰宗教思想在中亚出现“复兴”,使该地区的内战带有宗教色彩。三股势力也利用宗教因素进行活动。中亚各国政府尽管实行比较宽松的宗教政策,但迄今仍坚持反对宗教干预政治的立场。

中亚各国基本上执行了民族和睦政策,注意协调民族关系,谨慎处理民族问题,以求达到各民族和睦相处,国内安定团结。

目前中亚国家以独立、多元、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应对国际形势,在与大国打交道时始终将本国利益置于核心地位,绝不盲从某一大国。无论俄罗斯还是美国,谁对本国发展有利就与其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与策略,并且不断地平衡各方关系和利益。中亚国家在各大国之间成功地周旋并能够做到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展示了其很强的独立意识和把握机会化解困局的能力。中亚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三、中亚东欧的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系列发生在东欧和中亚等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活动。颜色革命背后一般都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因素,国内的反对派借助外国支持,利用经济或其他因素以及本国政权的合法性危机,经过社会动员,和平占领首都或其他重要城市的中心广场、电视台、议会和总统大楼等方式,实现政权移交和政治变革的一种政治现象。这往往导致持久的社会对立和动荡,给执政者造成强大压力。2003年11月22日下午,当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在新议会的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反对派“逼宫”,28小时后,谢氏宣布辞职,萨卡什维利在随后的大选中当选为格新总统。由于萨氏冲入议会大厅时手举玫瑰,所以该事件又被称为“玫瑰革命”。

格鲁吉亚在2003年的秋冬之季成为了独联体内第一个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此后“颜色革命”的多米诺骨牌从格鲁吉亚一直倒到乌克兰和吉尔吉斯。

萨卡什维利正当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四处物色豪华别墅的举动惹来国民的一片怒责声之际,他的政治对手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则通过为第比利斯的居民修补漏屋顶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反对派、国际观察家和外国政府称议会选举为非法选举之后,萨卡什维利发挥领导作用,努力迫使谢瓦尔德纳泽下台。

2011年5月22日,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公共电视台大楼前聚集了2000-3000名示威者,他们要求现任政府下台并呼吁提前进行总统和议会选举。布尔贾纳泽在集会上发言称,“格鲁吉亚实际上已发生革命”。她说,此次活动旨在以和平方式达到让政府下台并提前进行总统和议会选举的目的,但政府却逮捕抗议者,殴打与会人员,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开始了这场革命。47岁的布尔贾纳泽称,“现在是决定格鲁吉亚命运的时刻。格26日晨,格警方在第比利斯市中心驱散反对派集会,两人死数十人伤。俄外交部发言人26日表示,格当局驱散示威人群的举动令人发指。他说,“我们不能不对这种事件加以评论,这些都是侵犯人权和自由的事实,当地警察们的行动是何等残忍!”当年颜色革命的发源地格鲁吉亚有点乱,民主英雄萨卡什维利对反对派的民主行动采取了非民主手段。

布尔扎纳泽现年47岁,已婚,有2个孩子。很多人都认为她更像是一名小学女校长,而非反对派领导人。她衣着考究,讲话简短而切中要害。

格鲁吉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人民生活的贫困。而这些多半是由于其国土面积小以及自然资源贫乏等自然条件造成的。美国、俄罗斯的确都在积极对格鲁吉亚施加影响。任何外因都不可能脱离内因而起作用。格鲁吉亚的局势之所以变幻不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积重难返。格奥尔基·马尔格韦拉什维利:“格方不会侵略,将与俄罗斯构筑建设性的关系”。

与此同时,格鲁吉亚原则上将坚持不承认阿南——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的政策,还打算实施西方伙伴有关与俄关系的所有建议。吉尔吉斯的颜色“黄色革命”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郁金香革命”,阿卡耶夫携家人逃至俄罗斯,政权落入反对派领袖巴基耶夫手中。2010年4月,巴基耶夫也被反对派推翻,反对派领袖奥通巴耶娃组织临时政府当政,并宣布通缉巴基耶夫及其支持者,同时要求将其引渡回国。

巴基耶夫

(2005.3—2010.4)奥通巴耶娃(2010.4—2011.12)阿卡耶夫(1990—2005.3)阿坦巴耶夫

2005年3月24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街头,数千名反对派支持者举行示威游行。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抗议者当日冲进位于吉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的政府大楼,总统阿卡耶夫被迫逃离祖国吉尔吉斯斯坦,同年3月28日,吉新议会举行会议选举巴吉耶夫为新总理。因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市花是黄色的迎春花,发生革命的时间正好是迎春花开的季节,所以吉的变革被称作“黄色革命”,也叫“柠檬色革命”。1990年11月,阿卡耶夫出任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1991年10月12日,他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为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首任总统。1995年和2000年他两次蝉联总统,任期至2005年底。2005年3月24日吉局势发生突变后,阿卡耶夫被迫前往国外。阿卡耶夫后到俄罗斯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任教。2010年8月,吉过渡时期总统奥通巴耶娃签署法令,剥夺阿卡耶夫的前总统地位和豁免权。

巴基耶夫吉反对派“临时政府”主席奥通巴耶娃11月17日,吉尔吉斯前国防部长卡利耶夫(右一)被关铁笼中受审。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军事法庭就今年4月7日的大规模骚乱进行公开审理,被告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巴基耶夫等28人。目前,巴基耶夫和他的两个儿子等6人仍身居海外,被吉政府通缉。而包括前国家保卫局指挥部司令敦甘诺夫、前国防部长卡利耶夫、前总检察长图尔松库洛夫等22人均被羁押在国内。检方以渎职和谋杀等罪名对上述被告提起诉讼。

图为旁听民众情绪激动,起身高声喝斥。今年4月7日,吉首都比什凯克发生大规模骚乱,军警与示威者发生流血冲突。时任总统巴基耶夫被迫离开吉尔吉斯斯坦,后来宣布辞职。反对派很快成立临时政府。据悉,冲突共导致87人死亡,约500人受伤。

奥通巴耶娃简历:

1950年8月23日生于南部的奥什市,1972年她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专业,之后在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担任了6年高级教授及哲学系系主任,1981年开始从政。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独立,第二年,她出任驻美国大使。1994年,她被时任总统阿卡耶夫任命为外长,成为该国现代历史上首位及唯一的一位女性外长,1997年辞职。她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出使英国。2004年,在担任了一个联合国职位后,她回到比什凯克,成立了新的政党,准备角逐第二年的大选,但随即败给了阿卡耶夫。2005年3月的“郁金香革命”后,巴基耶夫任命“革命盟友”奥通巴耶娃出任政府的外交部长,但吉议会却拒不承认她的职位。两年之后,已经被指“任人唯亲”的巴基耶夫又执意任命自己的兄弟为大使,奥通巴耶娃与他的嫌隙渐趋白热化,最终辞去外长一职,转而投入反对巴基耶夫政府的阵营,成为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

奥通巴耶娃曾是“郁金香革命”核心人物,与巴基耶夫是盟友。如今再一次扮演了“颠覆者”的角色——以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夺权行动,把巴基耶夫驱逐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