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1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2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3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4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基础科段)(C100803)

《中医学基础(一)》(02930)

自学考试大纲(2012年版)I、课程设置的目的《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中医诸多学科中最基本的课程。它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辩证、疾病防治与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其内容广泛,既有生理,也有病理;既涵盖理论,亦涉及临床。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掌握、熟悉和了解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掌握诊法、辩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走、基本特点的学习与掌握,初步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初步学会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分析人体自身、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学习藏象、气血津液、诊法、辩证等内容奠定基础。二、 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及其标志,《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著作的意义。(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主要阶段,相关著作的作者及其意义。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与学术流派。中医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精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包括系统的理、法、方、药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被称为“寒凉派”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为“攻下派”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疗重在调补脾胃,被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倡导“相火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为“滋阴派”。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概念与内涵。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并且时刻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人体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着自身整体的动态平衡。(二)辨证论治辩证论治的概念与内涵。“证”、“辩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含义。“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区别与联系。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反映了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辩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并概括为某种证的诊断思维过程。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寄予相应的药物、针灸等治疗过程。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异病同治: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表现的证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哮病、喘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了相同的“痰热蕴肺”的病理本质,即出现了相同的证,故皆可用清肺化痰的方法来治疗。第三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一)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二) 《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1、多度经典,2、勤于实践,3、思维培养。三、 考核知识点(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整体观念的概念与内涵。(三) 辩证论治的概念与内涵。(四) “证”“辩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五) “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区别与联系(六)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的一般知识。四、 考核要求(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领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内容与内涵。(二) 整体观念的概念与内涵。领会:整体观念的概念。综合应用:整体观念的内涵。(三) 辨证论治的概念与内涵。领会:辨证论治的概念。综合应用:辨证论治的内涵。(四) “辩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识记:(1)“辩证”、“论治”的概念。(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五) “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区别1.识记:“病”“证”“症”的概念。2•简单应用:“病”“证”“症”的区别和联系。(六)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的一般知识。领会:(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及其标志。(2)相关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七)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领会:多读经典、勤于实践、思维培养对学习中医学的意义。思考题:“病”“证”“症”的区别和联系“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反映了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书上10页正解: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脏腑形体官窍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变过程,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本质。病、证、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则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反映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而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整个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和反映。一种疾病可由多个不同的证组成,而同一个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内容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事物阴阳、五行属性的分析和运用,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的学习与掌握,初步学会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归纳健康与疾病的某些规律,并用于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二、 课程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一) 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定义,阴阳概念的形成,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本义是指与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逐渐变化为一个概括宇宙万物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二) 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包括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及它们的内涵。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事物或现象。普遍性:即广泛性,阴阳广泛的用于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联系。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规定性:在比较的层次、对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确定的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三)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1•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2•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包括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平衡。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阴阳协调平衡的概念及维系。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五)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运用阴阳学说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药物的性能。第二节五行学说(一) 五行的概念五行的定义,五行的形成,五行的基本内涵。(二) 五行的特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性、内涵及其运用(三) 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归类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整体结构系统)。(四) 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关系。五行制化的概念、规律和意义。2•母子相及、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概念、意义。相乘、相侮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五)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运用五行学说阐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三、 考核知识点(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二)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和运用(三) 阴阳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四) 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五)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和运用。(六) 五行生克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内涵。(七)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 考核要求第一节阴阳学说(一) 阴阳的概念1•识记:阴阳的定义。2•领会:阴阳概念的形成。3•简单应用: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二) 阴阳的特性领会:阴阳的特性包括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及它们的内涵。(三)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1•领会: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综合应用: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1•识记: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协调平衡、阴阳转化的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关系。阴阳胡根: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就所谓热;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阴阳互用:某些范畴的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会出现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云和雨、天气与地气的往复循环过程,就是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关系的体现。“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是阴阳互用的体现。阴阳的互相消长:见书17页。以四季为例。阴阳同消同长:见书18页,举例,气与血的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是阴阳的互根,前提和基础是阴阳的消长。2•综合应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作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的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五)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单应用:运用阴阳学说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药物的性能。第二节五行学说(一) 五行的概念1•识记:五行的定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变化运动。2•领会:五行的形成。3•简单应用:五行的基本内涵。(二) 五行的特性识记:金、木、水、火、土五行特性的定义。书23页。2•领会:五行特性的内涵与意义。(三)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1•识记:五行属性的划分方法。2•综合应用:区分事物的五行属性。(四) 五行的生克相关领会:(1) 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的概念。(2)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概念。(3) 五行相乘、相侮的概念。2•综合应用:参考书25页的2个图,考试的时候将图记住即可。(1) 五行相生的次序、母子关系。(2) 五行相克的次序、所胜与所不胜关系。(3) 五行制化的规律和意义。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促进,又相互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维持五行之间协调稳定于正常状态的自我调节机制。(4)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意义。书26页(5)五彳丁相乘、相侮的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参考书26页,图1-3.(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单应用:运用五行学说阐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滋水涵木法: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从而达到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或肝阳上亢证。培土生金法: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又称为补脾益肺法、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虚致脾阳不振之证。这里的火不是指心,而是指命门之火。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抑木扶土法:通过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以治疗木旺乘土证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旺脾虚或肝气犯胃等证。佐金平木法: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交通心肾法。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适用于心火旺、肾水亏证。培土制水法: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健脾去湿法。第二章藏象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藏象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系统联系以及脏腑之间关系等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初步学会分析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为学习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等内容奠定基础。二、 课程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藏”“象”的定义。“藏”、“象”的区别和联系。(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形成的条件、基础、源流。(三) 脏腑的分类及特征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组成、功能与形态特点、表里关系。(四) 藏象学说的特点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五脏(一) 心概述:心的部位、形态。心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心的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表;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与夏气相通应。【附】心包络(二) 肺概述:肺的部位、形态。肺的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2•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肺的系统联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秋气相通应。(三) 脾概述:脾的部位、形态。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2•脾的生理特性:以升为健;喜燥恶湿。3.脾的系统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yan,在志为思;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四) 肝概述:肝的部位、形态。肝的主要功能:主疏泄主藏血。2•肝的生理功能:肝性主升;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3•肝的系统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春气相通应。(五) 肾概述:肾的部位,形态。肾的主要功能: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3•肾的系统联系: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与冬气相通应。【命门】第三节六腑(一) 胆概述:胆的部位、形态。生理功能:贮藏合排泄胆汁;主决断。(二) 胃概述:胃的部位、形态。1•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功能:主通降;喜润恶燥。(三) 小肠概述:小肠的部位、形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四) 大肠概述:大肠的部位、形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五) 膀胱概述:膀胱的部位、形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六) 三焦(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1•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枢),下焦如渎第四节奇恒之腑TOC\o"1-5"\h\z(一) 脑脑的主要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持感觉运动。2•脑与五脏的关系。(二) 髓充养脑髓;充养骨骼;化生血液。(三) 骨主司运动;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四) 脉运行血液;防止出血。(五) 女子胞主要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精室的概念、形态、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二) 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三) 腑与腑的关系三、 考核知识点(一) 藏象的概念(二) 脏腑的分类及其依据。(三) 五脏的生理特性、主要功能,五脏各自的系统联系。(四) 六腑的概念、总的生理特点。六腑的生理功能。(五) 奇恒之腑的概念、生理功能。(六) 心包络、命门和精室的内容。(七) 脏与脏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腑与腑的关系。四、 考核要求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识记:“藏象”、“藏”“象”的定义。2•领会:“藏”“象”的区别和联系。(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领会:藏象学说形成的条件、基础、源流。(三) 脏腑的分类及特征领会: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组成、功能与形态特点、表里关系。(四) 藏象学说的特点简单应用: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五脏(一)心领会:心的部位、形态。综合应用:(1)心的主要功能。(2)心的生理特性。(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附】心包络领会:心包络的主要功能。TOC\o"1-5"\h\z(二) 肺1、 领会:肺的部位、形态。2、 综合应用:(1)肺的主要功能。(2)肺的生理特性。(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三) 脾1、 领会:脾的部位、形态。2、 综合应用:(1)脾的主要功能。(2)脾的生理特性。(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四) 肝1、 领会:肝的部位、形态。2、 综合应用:(1)肝的主要功能。(2)肝的生理功能:肝性主升;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3)肝的系统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春气相通应。(五) 肾1、 领会:肾的部位,形态。2、 综合应用:(1)肾的主要功能: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2)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3)肾的系统联系: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与冬气相通应。【命门】领会:命门的主要功能。第三节六腑(一) 胆1、 识记:胆的部位、形态。2、 领会:生理功能:贮藏合排泄胆汁;主决断。(二) 胃1、 识记:胃的部位、形态。2、 领会: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三) 小肠1、 识记:小肠的部位、形态。2、 领会: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四) 大肠1、 识记:大肠的部位、形态。2、 领会: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五) 膀胱1、 识记:膀胱的部位、形态。2、 领会: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六) 三焦(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1•领会: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2.领会: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枢),下焦如渎第四节奇恒之腑TOC\o"1-5"\h\z(一) 脑领会:脑的主要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持感觉运动。领会:脑与五脏的关系。(二) 髓领会:髓的主要功能:充养脑髓;充养骨骼;化生血液。(三) 骨领会:骨的主要功能:主司运动;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四) 脉领会:脉的主要功能:运行血液;防止出血。(五) 女子胞领会:主要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附】精室领会:精室的主要功能。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脏与脏的关系简单应用: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二) 脏与腑的关系简单应用: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三) 腑与腑的关系简单应用:腑与腑的关系。第三章精、气、血、津液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在系统学习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精气血津液学说的学习,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为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二、 课程内容第一节精(一) 精的概念精的基本概念。(二) 精的生成精的分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的生成。(三) 精的贮存与施泄精的贮存。精运行和施泄的动力。(四) 精的主要功能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繁衍生殖;促进生长发育;主髓化血;濡养脏腑。第二节气(一) 气的概念气的基本概念。(二) 气的运动气机的含义、运动形式及与脏腑的关系。(三) 气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四) 气的功能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五)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第三节血(一) 血的概念血的基本概念。(二) 血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三) 血的运行运行方式及影响因素。(四) 血的功能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第四节津液(一) 津液的概念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和联系。(二) 津液的代谢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三) 津液的功能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参与血液化生、调节阴阳平衡、协助废物排泄。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一) 精与气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的机理。(二) 精与血的关系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的机理。(三) 精与津液的关系水谷之精与津液之间的关系。(四) 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气能养血的机理与应用。(五)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机理与应用。(六)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互化的机理与应用。三、 考核知识点(一) 精的概念、生成、贮藏与施泄、主要功能。(二) 气的概念、生成、功能。(三)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四) 气运动的形式及与内脏的关系。(五) 血的概念、生成、运动及主要功能。(六) 津液的概念、代谢及功能。(七) 气与血、气与津、津与血、精与血、精与气、精与津液的关系。四、 考核要求第一节精(一)精的概念识记:精的基本概念。(二) 精的生成领会:(1)精的分类。(2)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的生成。(三) 精的贮存与施泄领会:(1)精的贮存。(2)精运行和施泄的动力。(四) 精的主要功能综合应用: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繁衍生殖;促进生长发育;主髓化血;濡养脏腑。第二节气(一) 气的概念识记:气的基本概念。(二) 气的运动领会:气机的含义、运动形式及与脏腑的关系。(三) 气的生成领会: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四) 气的功能综合应用: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五) 气的分类1、 识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2、 综合应用: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第三节血(一) 血的概念识记:血的基本概念。(二) 血的生成领会: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三) 血的运行领会:运行方式及影响因素。(四) 血的功能简单应用: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第四节津液(一) 津液的概念1、 识记:津液的基本概念。2、 领会:津与液的区别和联系。(二) 津液的代谢领会: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三) 津液的功能简单应用: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参与血液化生、调节阴阳平衡、协助废物排泄。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一) 精与气的关系简单应用: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的机理。(二) 精与血的关系简单应用: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的机理。(三) 精与津液的关系简单应用:水谷之精与津液之间的关系。(四) 气与血的关系简单应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气能养血的机理与应用。(五) 气与津液的关系简单应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机理与应用。(六) 血与津液的关系简单应用:津血同源互化的机理与应用。第四章经络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规律等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为临床运用经络学说诊断和治疗疾病奠定基础。二、 课程内容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 经脉经脉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二) 络脉络脉的组成。别络、浮络、孙络的基本概念。(三) 连属部分连属部分的组成、分布、功能。第二节经络的循行分布(一)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二)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名称。奇经八脉的分布特点。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为和生理功能。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一) 经络的基本功能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二)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三、 考核知识点(一) 经络的概念(二) 经络的生理功能(三) 经络系统的组成(四)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名称(五)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留住次序、体表分布规律(六) 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分布及各自功能(七)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十五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四、 考核要求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脉识记:经脉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四)络脉1、 识记:别络、浮络、孙络的基本概念。2、 领会:络脉的组成。(五)连属部分领会:连属部分的组成、分布、功能。第三节经络的循行分布(一) 十二经脉1、 识记:十二经脉的名称。2、 领会: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二) 奇经八脉1、 识记:奇经八脉的名称。2、 领会:奇经八脉的分布特点。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为和生理功能。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基本功能简单应用: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三)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简单应用:奇经八脉的基本生理功能第五章体质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体质的概念、特点、形成及分类等内容的掌握和了解,为应用体质学说阐释疾病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