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运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袖手旁观、四书这些词语,了解“格物致知”“四书”的出处。(2)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议论文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3)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能够进行创造性阅读。2.过程与方法(1)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2)鼓励学生向作者和课文挑战,大胆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克服疑难问题。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做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多途径地开发学生的心智。走入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2)对自身的求知,具有端正的态度,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设想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理解的问题。3.实践活动。学习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前置作业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2.积累词语,理解词义: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等词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我国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和莫言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求实科研的重要性。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通读课文;课前思考自己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准备课堂发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两个人物你们了解吗?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出示)(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三)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生字。肇(zhào)埋没(mó)彷徨(pánghuǎ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四)整体感知课文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归纳: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反面事例: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六)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七)布置作业阅读材料: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400字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