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_第1页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_第2页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_第3页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_第4页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大发明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梵天寺木塔

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关于《梦溪笔谈》作者简介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正确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正确的停顿。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梵天寺

喻皓

贻以金钗

胠箧

fàn

qūqièhàochāilǚyíqì

疏通字词,读准下列字词实钉之则不动矣盖钉板上下弥束dìng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读一读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统治在才层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翻译:指木塔那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说铺排所以这样,指木塔不稳定翻译: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便用可是从前,当初翻译: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的上面,可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暗中,秘密地派他的,指匠师的赠送助词,的询问,打听翻译: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用,把助词,的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只终了,完成使坚实,就翻译: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语气词,不译指木板用钉子钉于是,就匠师如其言,塔遂定。遵照他的,喻皓的话,说法翻译: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因为更加紧密相束六面连接箱子走,踩踏支撑自然,当然翻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那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他,指喻皓精熟翻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翻译全文,看谁说得又准确又通顺!试一试: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译一译分组讨论(研读课文结构)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第二层: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于“塔动”的问题。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1、(1)由于解决不了,匠师接着向谁求助?(2)他有没有直接去请教?(3)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态?(4)这样写有何作用?想一想明确:(1)向喻皓请教。(2)没有。是“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3)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4)这些是从侧面写出喻皓技艺之高。1、喻皓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想一想2、作者是如何描写喻皓的?为了突出喻皓技艺之高。对喻皓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这是喻皓的神态描写。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3、如何理解喻皓的“笑”?二、用文中关键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建塔过程中“塔动”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刚开始是“以瓦布之”,可是“动如初”。后来喻皓用“逐层布板”、“实钉”。三、用原文和现代汉语回答下列问题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4、人们是如何评论的?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即: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木塔稳定的问题。“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5、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四、分组讨论:文章写作特色(回答问题)1、《梵天寺木塔》一文虽是说木工知识的,但故事性很强,你能具体说一说文章的特点吗?课文并不是平实地说明木工知识,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并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寓知识于叙事、描写当中,使文章更有可读性。2、《梵天寺木塔》与《以虫治虫》的写作特点相似吗?相似。全文用130个字清楚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其中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故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使用

的手法: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喻皓的高超的才能。“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

的样子;“笑”表现出喻皓的

。“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____________的神态形成___________,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来说是多么的__________。

对比无计可施从容,胸有成竹对比容易研读短文,分析人物的刻画——“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既

,又

的“匠师”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爱面子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小结: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相关资料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

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

人皆伏其精练

同“旁”,旁边“同“服”,佩服文言总结词类活用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1、其:⑴其喙有钳。⑵其虫旧曾有之2、为方为秋田之害。(它的,代词)(这种,代词)(成为,动词)虚实词总结3、以⑴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4、如⑴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⑵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用,动词因(此),介词像,动词。遵照,动词5、之⑴土人谓之“傍不肯”。⑵问塔动之因。(3)则以钳搏之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