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激趣导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均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之手。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命运多舛,但他却百折不挠,笑对一切!他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真英雄,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文学天才和精神偶像!目录知人论世一任务活动二品鉴语言三深度感悟四第一部分:知人论世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走近苏轼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走近苏轼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第二部分:任务活动活动设计任务活动一吟诵诗篇文体知识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体知识诵读指导:(1)本文是一篇赋,虽然不考究平仄,但仍然注重押韵。请在下面表格中填写相关韵脚,体会押韵带来的音乐美,并思考韵脚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段落韵脚韵脚与内容的关系1间、天、然、仙内容随换韵而变化。2桨、光、方;慕、诉、缕、妇3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4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5藉、白文体知识3.边诵读边完成文中蓝色字词的解释。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间。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覆盖)江,水光接天。纵(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广阔的江面)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而登仙。文体知识(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而歌之。歌曰:“桂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文体知识(第3段)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缭,盘绕),郁乎(茂盛的样子)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也,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江中小洲)之上,侣(以……为伙伴)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小船),举匏(葫芦)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文体知识(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往)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那,这里指月亮),而卒(到底)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通“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这)造物者(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尽,杯盘狼籍(凌乱)。相与枕藉(枕着垫着)乎(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变白)。活动设计任务活动二段意概括任务活动二段意概括概括文章五节的主要意思: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活动设计任务活动三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3.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客人为何而“悲”?明确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不在)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②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4.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1)变与不变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2)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第三部分:品鉴语言品鉴语言1.结合全文理解,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明确(1)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2)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品鉴语言2.文章的第二段,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1)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2)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品鉴语言3.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第四部分:深度感悟深度感悟1.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明确:(1)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特点:运用赋体传统的对话形式、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韵文:如第一段中的“间、天、然、仙”等。对偶句: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2)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语多有变化,用典不拘故事,写景富于变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能如此波澜起伏,环环紧扣,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艺术手腕,又可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色调。小结为人处世能把宠辱看作如花开花落一样平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