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准中国美术史教案教案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主讲教师聂松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及学分34学时,2学分授课班级艺术061、062使用教材《中国美术简史》系(院、部)人文科学系教研室(实验室)艺术设计基础教研室
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1一、课题:原始时期美术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本课所列重点问题,其他问题均作为一般了解。四、重点、难点:原始彩陶部分、雕塑部分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李泽厚著)七、作业:课下复习本课所讲内容,预习下次课的新内容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
第一、导入课题:(20分钟)简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将中国美术史学习的方法——图象分析与断代研究相结合,个案了解与线索搜寻相一致的方法向学生讲解。课程教学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美术发展脉络,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并建立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认识。整个课程安排力求知识系统、结构明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基于对专业性质的考虑,将史的线索与图像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现一个绘画、雕塑、石刻、书法、工艺与建筑等相结合的艺术世界。在历史线索清晰的同时,力求从美术断代史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和研究,建立图像说明历史、图像分析与史论课题相结合的美术史讲授体系。课程中的重点章节和当下美术界关注的重大美术史问题,将采取与学生讨论的形式,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艺术现象与艺术流派的能力。第二、教学内容:(60分钟)第一章原始时期美术说明:本章涉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知识,因本章涉及美术作品皆非纯美术性,夹杂有原始巫术礼仪在,故重点从带有美的器物中抽离出带有美术史意义的审美观念进行讲解,此时期的审美观念是美术史的重点内容,而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作品分类采取略讲与学生自学的形式。一、中国美术的起源问题古代的文献典籍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美术创始的零星记载,它们往往附会于上古传说。但这些资料无法正确解释远古文化发生的历史过程。中国美术的起源应上溯到石器时代,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考察这时期美术,需从当时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实用品上开始。旧石器时代的美术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并且,这时期的美术是伴随着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开始的。欧洲洞穴壁画与中国旧石器时代带有某种美的工具进行对比。(图)对形体性状的感受的发展: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状、球状、橄榄形等等。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所有“装饰品”都很精致,其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象是他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图)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等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装饰”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有截成小段的鸟骨管,磨光之后,复刻上一些线纹;有从海滨拣来的贝壳,并在上面钻出小孔……代表山顶洞人最高技术的装饰品是一些小石珠和钻孔的砾石。(图)红色与装饰给我们的启发:上面提到的红色,在山顶洞人尸体旁也能找到,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并且穿戴用赤铁矿染过,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而是包含着某种观念含义。可以断定,这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标志是农耕时代和畜牧业的产生以及磨制石器、陶器和原始纺织的出现。这时大部分人已经摆脱穴居野处的境地而筑房定居,出现了原始建筑和村落。此时期的主要美术门类有:陶器与原始工艺、彩陶绘画和岩画、原始雕塑、以及原始建筑。(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美术创造,是原始先民贡献给美术宝库的珍贵遗产。重要者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青莲岗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长江流域以南以至台湾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其中重点掌握: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和龙山文化黑陶。1、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类型。主要有:(1)半坡类型: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部位。彩绘纹样,除几何纹外,以人面、鱼、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纹样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简洁而变化丰富。(2)庙底沟类型: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弧线的内侧空白,外侧填以黑色,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黑白各自成形,有阴阳双关、虚实相生之妙。2、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先后连续的三种类型:(1)马家窑类型:器型类型已较前丰富,造型也更多种多样。陶器装饰以彩绘居多,主要是黑彩,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加施红彩。彩绘装饰的面积大,有的饰满器体全身。纹样多为波状纹、垂幛纹或漩涡纹,流利生动;图案构成丰富繁密而多变化,装饰带有主次之分。吸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在并列直线之间和波状、垂幛纹单位的两端点缀黑圆点,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2)半山类型:最有特点的是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彩绘以黑为主,黑红兼用的也颇多。装饰面积较大,装饰带往往多至四五条,主次之间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装饰整体。纹样结构严谨,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装饰纹样大都是各式几何纹,如:螺旋形纹、波状纹、折线纹、锯齿纹、大圈纹、葫芦形纹、平行线纹、菱格纹、方格纹等等。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较之庙底沟型彩陶,半山类型的彩陶更为卓越地利用了纹样和底子相互成形的手法,获得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异美妙的效果。装饰部位的成功选择和艺术处理增强了器物的丰满感。(3)马厂类型:有代表性的器型为小口折沿宽肩罐。有的与半山型陶罐相似,但其形体比较高耸,外廓线不及半山型的紧凑和富于弹性感。纹饰一般显得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样是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娃形纹。在作为二方连续单位纹样的大圆圈纹内,都填有不同的纹饰。大圆圈纹可能是后来广泛流行的“开光”法的先驱。卷曲纹和勾连纹可能是商代及其以后的云雷纹和回纹的前身。3、龙山文化黑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黑陶工艺色调乌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转折关系棱角清楚明确,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纹。黑陶不施彩绘,色彩单纯古朴,完全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造型上。*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半坡类型人面陶盆(图)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马家窑型舞蹈纹盆(图)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庙底沟型鹳鱼石斧缸(图)河南临汝阎村出土庙底沟型鲵鱼纹器(图)5、占据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曲线、直线、水纹、旋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关于这些几何纹的起因和来源,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说法。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的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这种符号化,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这些符号化的图象里,蕴藏着丰富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想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它的原始图腾含义却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这是原始美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而这些在更进一步的图象资料分析中更清晰的表明6、对图象资料的几分钟讨论……(二)新石器时代的其他工艺新石器时代的染织、骨器有所发展。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织物痕迹,陕西华县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朱红色麻布残片。*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山顶洞人原始服饰复原图(图)(三)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彩陶装饰、居址地画、岩画,以及一些实用器物上的纹饰刻画方面。除彩陶上的图象外,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为研究原始绘画提供了实物资料。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更为丰富的原始绘画资料,还是原始岩画大量图象的显现。我国是古代岩画遗迹极为丰富的国家,属于史前时期的岩画,基本上都是敲击而成的岩刻画。史前岩画在内蒙、甘肃、江苏、云南、新疆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内蒙阴山山脉遗存有数量惊人的岩画,图绘有狩猎、牧放、战争、舞蹈及天体神灵等内容,并有奇特的人面纹和太阳纹,反映了对太阳神的崇拜。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和天体星象图象反映了古代东夷族的宗教观念。这些岩画构思和造型具有天真纯朴的特点。*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几张岩画资料(图)(四)新石器时代的雕塑1、陶塑艺术原始时代的陶塑艺术几乎与制陶工艺同步产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塑作品,有河南密县出土的陶塑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或者是陶器上的附饰物,其中不乏优秀遗例。*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图)乙、陝西洛南出土人形器口红陶壶(图)丙、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裸体孕妇像(图)丁、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泥塑头像(图)2、玉石雕刻玉石雕刻工艺是在石器制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后普遍流行。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造精巧,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美感。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出土有精美的玉石器。*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乙、碧玉龙红山文化(五)新石器时代的建筑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与干栏式建筑。(原始时期的建筑尚没有发现能够说明问题的资料,故没有图象分析)第三、课堂总结:进行资料回放,重新梳理此时期的美术史线索。重点问题是原始彩陶部分和雕塑部分的补充分析。(15分钟)第四、布置作业:课下复习本课所讲内容,预习下次课的新内容第五、答疑:(5分钟)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2一、课题:夏商周时期美术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本课所列重点问题,其他问题均作为一般了解。四、重点、难点:青铜器的发展与青铜纹饰的美感特质地以及青铜雕塑作品的产生,重在理解其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李泽厚著)七、作业:课下复习本课所讲内容,预习下次课的新内容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第一、复习:将原始社会美术进行简单回顾。第二、导入课题:(10分钟)以青铜作品的产生为主题,以历史上第一件青铜器的产生为引题,说明中国美术史进入青铜时代第三、教学内容:(70分钟)早期美术的发展与手工业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夏代已从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商代手工业有很大的规模,青铜冶炼、制陶、玉石雕刻和染织等门类都有专门的作坊。商、周两代美术创作中以青铜器和玉器的成就最为显著,而其中青铜器艺术又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绘画和雕塑艺术虽然多数尚未脱离工艺装饰的性质,但已有了独立的创作。到了战国时代,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各门类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铜镜中反映的艺术特质是值得我们巡礼的艺术世界中一个重要关注点。这一时期,书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汇入我们学习的领域。关键词:青铜器、雕塑、绘画、书法、工艺与建筑一青铜器(一)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及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高的特点,而且在浇铸中铜液膨胀性加大,填充性好,器形和花纹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冶炼技术的成熟。(二)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青铜文化在早期,呈现出由简单的、初始形态的小件铜制品逐步提高,发展成复杂的、高级青铜艺术品的过程,是中国本土文化滋养而成长的艺术样式。中国青铜的踪迹可追踪到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但是,青铜艺术成为美术史里的重要角色还是要到我们现在涉及的先秦时代。这要从夏铸“九”鼎说起: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06年,乙卯,东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发兵侵犯陆浑之戎。到达洛阳时,陈兵于东周边境,派人向朝廷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当时,被定王派出慰劳楚师的王孙满向来人回答道: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一段话,涉及到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以青铜铸鼎是从夏代开始的,这说明了青铜器之重要形式鼎在历史上的起始时期。二是作为青铜器艺术重要内容之一的纹饰也创始于夏代。其用意在于“象物”“使民知神奸”,能趋吉避凶。这说明了青铜纹饰的实际功用和神秘内涵。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青铜器的纹饰内涵和审美意义。三是夏铸“九”鼎,是由于原料来自九牧之贡献。九鼎以此而成为享有最高统治权的象征物,是帝王之德的化身。夏桀失德,鼎(王权)迁于商;商纣失德,鼎迁于周。这是属于政治思想史方面的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从美术史的角度划分青铜器艺术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酝酿期:夏以前青铜器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初期: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到商代初期;商风格盛期:商代中、后期至西周昭王时期;商周风格转换期:西周穆王时期;西周风格成熟期:西周中、后期;东、西周风格转换期:春秋前期;东周(春秋、战国)风格盛期:春秋中叶到战国末期。尾声:战国以后。我们现在要关注的就是这第二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艺术从原始的神秘力量向着人间趣味过度。*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商风格盛期:装饰繁复华丽,器物的数量和样式极多。多具有庄重、威严、狞厉的特色。纹饰以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和夔龙纹居多。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仍沿袭商代后期的风格样式,但铭文逐渐增多。(图)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鼎大盂鼎大盂鼎铭文乙、西周风格:风格趋向简朴,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兽面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造型和装饰形成洗练简朴的风格,并出现了长篇铭文。(图)大克鼎大克鼎铭文毛公鼎丙、东周(春秋、战国)风格盛期:自春秋始各诸侯国自行铸器,风格和形制各有千秋。青铜器上细线刻纹、金银镶嵌的装饰手法被大量应用,呈现出繁缛精巧、华丽活泼的崭新面貌。而且,更加追求造型的巨大和豪华感。春秋、战国青铜器艺术以形体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和富丽精工相竞比,炫耀器物主人的财富与权势。大型器物很多,但不追求厚重的质感。(图)(三)青铜器纹饰的审美1、饕餮纹的美感特质2、青铜镜纹饰与装饰手法二雕塑(一)青铜器中的雕塑作品还记得那古代文献的记载吧,说“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这是当时青铜器“象物”之举的写照。但是,夏代基本未见青铜雕塑出土,还待今后考古发现。商代青铜器上的雕塑装饰已非常丰富,上面提到的饕餮纹、夔龙纹就是重要浮雕纹样……1、广汉青铜人群像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大型人像、人头像出土,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商代大型雕塑的空白。其美术史研究价值,首先在于它们提供了在当时不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具有较强独立意义的、最早的作品实例,证明商代时期有大型雕塑作品存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辽宁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泥塑女神像、广汉的青铜人像、陕西咸阳的秦代陶塑兵马俑加以联系,从而了解古代大型雕塑发展的大体脉络。广汉青铜人物形象的雕塑作品主要有:大型立人、小型立人、人头像和人面具。其造型手法夸张,程式化很强。*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图)青铜人立像乙、(图)青铜人头像图1、图2、图3、图4丙、(图)青铜面具图1、图22、战国曾侯乙墓铜人铜人为托顶编钟梁架所置,身着长袍,束腰,佩长剑,双手举过头顶,面部神情庄重。*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铜人像3、动物雕塑*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象尊商、虎食人卣商、立鸟双尾虎商、鸭尊西周、鸟兽纹牺尊春秋、错金印双翼铜神兽战国卧鹿战国、(二)其他雕塑作品、目前发现商周时代的石雕数量不多,但却颇具艺术水平。其中多数是怪兽及虎、象、牛等以及龟蛙之类的动物形象,也有一些跽坐、箕坐姿态的人物形象。周代玉雕除礼玉外,多为扁平的动物形饰玉,这些作品着力动物侧影刻画,在写实与装饰的结合上达到统一。战国时的玉雕更趋于细腻华丽。与青铜和玉石雕刻相比,陶塑在夏商时期发现数量甚少,而且水平不高。战国时的陶佣考古发现较多,就艺术水平而论,尚处于稚拙阶段。南方楚国墓中出土的佣,多用木制,在立体造型的基础上,常利用绘画手法进行勾描涂染五官,服装大多以彩绘表现。*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玉人商、玉人头商、玉龙商、玉凤商、玉鹿西周、石人商、石奴佣商三绘画夏、商、周时期的绘画资料,现存时代最早的只有东周战国时期的作品,是从湖南省长沙市楚墓获得的两幅帛画。也就是说,真正独立的绘画作品,可考证的实物仅能上溯到战国。商、周时期的绘画艺术中,最繁荣的还是壁画创作。但是目前还没有获得可说明问题的实物资料。那么,我们学习的重点就只有战国时期的两幅帛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图)人物龙凤帛画乙、(图)人物御龙帛画综观作品,可发现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线条为造形基础的特质。此时绘画是勾线填色完成的,施色以平涂为主。造形虽生动,但仍显拙稚,人物形象仅是单一的侧面左立……四书法商、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最早代表。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作为艺术品的中国书法离不开文字这一载体。而学习书法艺术的美,决不能拘泥于文字的实用功能,而是关注其线条本身的质量与美感。古人俯仰天地,体察万物,汇聚众美而创造了文字,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由此而形成书法艺术的风格表现。甲骨、金文书体的雍容气象,结体的美感与笔线的质量内涵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表征。(一)粗线条梳理中国文字的发展,并确定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历史地位。(二)讲解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概念与概况(三)铭刻文字作品1、甲骨文2、金文3、石鼓文*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图)武丁时期卜骨刻辞商乙、(图)大盂鼎铭文西周、大克鼎铭文西周、散氏盘铭文西周、毛公鼎铭文西周丙、(图)石鼓文战国五工艺与建筑(一)工艺美术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较之原始社会有着飞跃的进步。手工业内部分工日益细致,技艺不断提高,品种丰富多样,至春秋战国时各部门都展现出繁荣的局面,并出现了工艺制作的专著《考工记》。商周时期除青铜铸造外,在漆器、丝织、陶器等工艺美术门类也都有相当的成就,创造出许多精美作品。美术史是美术作品积累和沉淀的历史,于是,从作品的分析得出美术史的真实面貌是本课的目的。1、漆器工艺漆器工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但是,真正有能够说明问题的完整作品可考的历史起于西周。《周礼》中有“漆车”的记载,陕西长安、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有西周的漆器。洛阳西周墓出土的漆器技术比较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种类有家具、生活用品、乐器、兵器附件等,彩绘纹饰精美。2、丝织工艺丝织工艺的发达是到了战国时期的事,山东临淄、湖南长沙及湖北江陵等地,均发现绚丽的战国锦、绮实物。1982年发掘的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是战国丝织品的代表,今举实物图象资料就源于此。3、陶器工艺先秦时期的制陶业是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的成就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商代的刻纹白陶及商周的青釉器皿(原始瓷器)是这一时期制陶业的两项突出成就。其中,更具美术史意义的当数原始瓷器的出现。*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4、建筑第四、课堂总结:进行资料回放,重新梳理此时期的美术史线索。重点问题是青铜器美感特质的强化分析。(15分钟)第五、布置作业:课下复习本课所讲内容,预习下次课的新内容第六、答疑:(5分钟)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3一、课题:秦汉时期的美术之一——秦汉美术概说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并掌握本时期大型石雕的风格特征以及跟文化的关系,熟悉这时期艺术发展的脉络。四、重点、难点: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的风格与艺术含量、台榭式建筑和建筑装饰——瓦当的艺术分析。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等编著)《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七、作业:课下复习本课所讲内容,重点阅读教材雕塑部分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导题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的分析和艺术的自律发展的内在脉络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雕塑(一)秦代陶塑——威武雄壮的兵马俑(熟悉其风格特征和在雕塑史上的地位)*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秦始皇兵马俑人物、战马数尊(二)两汉佣(熟悉其风格特征和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文化风俗背景:汉代厚葬之风下的墓葬,有大量陪葬品。其中非常有艺术价值的物品之一,是西汉、东汉的佣。两汉陶佣虽有不同风格特点,但是气象一致,造型上有很大的相通性。先分别看西汉、东汉佣:分期讲述:西汉前期陶佣造型一般都单纯古朴。1966年西安、1965年和1989年咸阳出土了大批陶佣,从整体看,面部刻画整体,通体没有繁冗的细节,给观者视觉上以单纯感;且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的同时,注重势的运用。东汉佣有陶制、铜铸、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题材有所扩大,更多倾向世俗生活。代表作品有四川境内出土的说唱佣、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铜车马和河南辉县出土的陶家畜。其中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堪称极品。*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西汉舞女佣陕西西安白家口、西汉墓骑士佣陕西咸阳杨家湾、东汉说唱佣四川成都、东汉铜奔马甘肃武威(三)汉代石雕(理解并掌握其风格特点与石雕的艺术内涵,注意美术史地位与影响)西汉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及园林、陵墓装饰雕刻上。东汉之陵墓石刻亦有重要艺术价值。1、赵佗先人墓附近之跽坐石人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雕,一对裸体石人,一男一女身上无衣纹,风格古朴。*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2、西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此像乃汉武帝时石雕,通体简洁古朴,牛郎作跽坐状,眉宇间呈现刚毅憨厚的性格,织女作笼袖罢织态。班固《西都赋》曰:“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此像堪称我国古代园林景观雕塑的第一座丰碑。*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3、西汉霍去病墓石雕(重点讲授)这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雕作品,现存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西北,乃汉武帝时雕塑。此墓是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墓,因霍去病生前反击匈奴侵扰立下赫赫战功,故以石雕赞颂之。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具备典型的写意风格,充分表现心中意象于石上,因着循石进行,保存了石块原形的天然灵气,溶自然与人工-天与人的智慧于一体。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立马石刻,亦称“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的丰功伟绩。这是秦汉美术史的重点内容,需要在图象资料上细品其造型特点和内在品格。*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牛、野猪4、东汉墓前石兽、石人东汉石雕风格凝重雄浑,造型跟西汉石雕比更趋具象而劲健。石兽作品代表作是四川雅安高颐墓石辟邪和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的一对石辟邪。石人作品仅存几件,四川灌县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石像是其中的代表作。*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高颐墓石辟邪四川雅安、李冰石像四川灌县都江堰二建筑重点在台榭式建筑和建筑装饰:(一)台榭式建筑(重点讲授)1、台榭式建筑:台榭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其外观是台上有建筑,台与建筑形成统一的整体。(概念:台、榭)正面是视觉对称,连体式的建筑构成宫殿的气魄,台的观念大概来自上古的巫术礼仪的祭台,台高而通天。秦都咸阳建筑中秦宫1号是此形式的建筑样式。重点讲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内涵以及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关系。2、秦都咸阳:秦都咸阳遗址在今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南临渭水,北倚土塬,地势北高南低。这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一般,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二)陵园1、秦始皇陵: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在它东面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注意考察其宏伟。(三)建筑装饰(重点讲授)秦汉时代的建筑装饰,主要包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瓦当4个门类。前三类在绘画中将会涉及,这里仅学习瓦当的美学趣味。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在建筑艺术史中有重要价值。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瓦当图片数枚(四)门阙以一首词引出阙的含义。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高颐阙三工艺美术(整体作为一般了解内容)(一)玉雕工艺据晋王嘉《拾遗记》卷四记载,秦代有刻玉善画的工艺匠师名烈裔者,“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汉玉雕之杰出代表作,是咸阳北郊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羽人骑天马玉雕。*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羽人骑天马玉雕(二)漆器工艺在继承战国技艺传统的基础上,秦汉漆器工艺有着迅猛发展,因其轻便、光洁、耐用、美观等特点、在生活方面逐渐取代了青铜制品。这也意味着漆器工艺的人间世俗倾向。绘制图案更注重线条的运用,人间图案增多。讲授主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漆棺和几件漆器生活用品为例。*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漆棺湖南长沙马王堆、件漆器生活用品(三)青铜工艺(下次课做专题讲解)秦汉时代的青铜器,朝着世俗日用方向发展,铜镜和铜灯具成为两项最大宗的实用工艺品。。秦代铜镜以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墓出土的武士刺虎豹纹镜为代表。西汉前期的铜镜,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有些蟠螭纹镜,花纹中出现规矩纹及四叶纹,镜铭产生。西汉中叶,地纹逐渐消失,普遍变成半球状圆钮,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的分成四区,铭文增多。西汉后期,一铭文作为主要装饰。东汉初期,日光、昭明、规矩及鸟兽纹带镜继续存在,新出现的是连弧云雷纹镜。浙江绍兴的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名词解释:蟠螭。蟠pan蟠曲。螭chi,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中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做装饰。其纹样对于我们进行专业学习很有启发,所以于下次课作为专题讲授。四书法(了解隶书的风格特征)1、书体与碑刻分析书法发展的脉络与隶书的风貌。具有美术史意义的碑刻有:《袁安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碑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泰山刻石、《石门颂》、《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2、书法家李斯资料: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张芝资料:后汉张芝(字伯英)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草圣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王羲之父子、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蔡邕资料:蔡邕,字伯喈,官至中郎将,封为高阳候,其人非常孝顺,知识渊博。既能绘画又通晓音律。为文化界泰斗式的人物,天文术数无所不通。他的篆书、隶书,可称得上是绝世之作。蔡邕尤其善于书写八分字,字形结构多变化,深得其中的灵妙;又创造了飞白字体,精妙绝伦。蔡邕去嵩山学习书法,在一个石室里得到素书一部,八角放光,用篆书记载着李斯、史籀书法用笔的态式、构造。他将这部书研读了三年,深得书中精奥,使他的书法达到极高的造诣。蔡邕的书法,风骨不凡,气韻灵动,超凡脱俗,是神妙的艺术品。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4一、课题:墓室绘画和铜镜艺术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墓室绘画中壁画、画像石的审美内涵,熟悉汉代帛画、画像砖和铜镜的艺术特质。四、重点、难点:墓室绘画中壁画、画像石部分是本课的重点,理解其线条与色彩的艺术规律以及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剖析其内涵;壁画的线条与色彩的艺术规律是本课难点。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等编著)《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李泽厚著)七、作业:课下进一步理解壁画的线条与色彩的艺术规律,回顾本课所讲墓室绘画的基本内容。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导题回顾前面讲解的内容中关于墓室艺术的知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墓室绘画(一)墓室绘画的基本知识1、讲解墓室绘画也是汉代厚葬风气下的产物,绘于地下墓室,主要形式有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四种。2、点明一直到汉代之前,在巫术信仰和仙道思想的交织中,产生了各种幻想式形象,这要求色彩绘画在形象表达时能够应物象形、曲尽其态。3、讲解“汉画”的概念:墓室绘画也是汉代厚葬风气下的产物,绘于地下墓室,主要形式有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四种。这四种形式的绘画统而论之,被美术史家称为“汉画”,这是因着其绘画技法逐渐成熟,开始变的体系化,成为一种能够在美术史中作为样式出现的技法体系。4、汉画是后来的水墨画之雏形(二)帛画从一幅帛画出发讲解帛画的艺术内涵与相关背景,联系战国帛画进行对比。*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三)壁画(重点讲授)1、壁画的内容: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祥瑞图景。2、几座汉墓中的壁画及其审美内涵、部分壁画的重要美术史意义。(1)西汉:洛阳卜千秋墓壁画、烧沟西汉墓壁画(2)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望都东汉墓壁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3、技法与工具: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勾线流利挺秀,开始注重线条与造形的平面关系,以游离的线条进行人物描绘,线条表现物象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如同先秦绘画那样稚拙。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1号墓的属吏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在构图上,它已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形式。这些成就,为中国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四)画像石(重点讲授)1、画像石简介: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计。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2、画像石分期与作品分析:西汉晚期画像石、东汉前期画像石、东汉后期画像石甲、西汉晚期画像石:西汉晚期画像石以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山东汶上“路公食堂画像”、河南南阳赵宅砖瓦厂画像石墓、河南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浅浮雕,阴线刻者仅一石,布局疏朗,形象质朴。乙、东汉前期画像石:东汉前期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是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阳石阙画像石和南阳扬官寺和唐河针织厂的画像。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象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简洁疏朗,物象鲜明,古朴豪放并深沉雄大。丙、东汉后期画像石:东汉后期的画像石主要有嘉祥武氏祠、安丘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和徐州茅山画像石墓。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著名。该石祠自宋代即为金石学家所重视,元代受水后被掩于地下,至清乾隆时才重见天日。其中的武梁祠的画像石最为精美,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3需要说明的问题:色彩、内容方法(五)画像砖1、画像砖简介: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这里主要讲述东汉画像砖的发展。东汉的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实心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大多表现现实生活情景。2、画像砖与画像石的区别3、作品分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二、铜镜艺术说明:此处对铜镜艺术的讲解是从铜镜纹样上的审美出发,通过对其纹样中绘画纹样和镜铭字样的分析,引申出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美感,将其放回汉代艺术家族中去考察,从而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深入把玩传统纹样的审美特质。此处虽未超出大纲要求,但已进入审美特质的深入分析,旨在深化学生学习中国美术史的审美性以及充分联系学生专业知识。*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5一、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精神(书法、绘画)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汉画在魏晋时期的发展以及南北朝时期晋画的形成,熟悉汉画、晋画的概念和书法艺术在此时期的发展。四、重点、难点:汉画在魏晋时期的发展以及南北朝时期晋画的形成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等编著)七、作业:课下进一步理解线条与色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律发展,回顾本课所讲基本内容。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导题汉画的概念回顾和前代书法的成就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书法以及书法体现出的艺术精神一书法艺术的格体变化以及文人对书法创作的参与二书法家及其作品分析(包括个人资料)1、钟繇(1)个人资料的介绍(2)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3)传说故事:钟繇在当时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2、陆机(1)个人资料(2)其书法《平复帖》,为后人师法。《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可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洋洋洒洒。3、二王A王羲之(1)王羲之的个人资料(2)东晋的风俗: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3)《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4)其他书法作品: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等。(5)书法主要特点: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B王献之,(1)王献之资料(2)艺术成就: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3)《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4)其他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图)陆机《平复帖》乙、(图)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丙、(图)王献之《洛神赋》、《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注: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其风貌、笔意与传承,并讲解魏晋南北朝书法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二)魏晋残纸这些未知姓名的作者留下的残纸韵味无穷,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其艺术风貌与艺术特色,并从中窥得其艺术精神。注:这是任何教材所未提及的内容,本人却认为这些残纸的书法艺术之精湛与美妙,从一定意义上足可作为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乃至反映整个艺术的精神。*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楼兰书法残纸数件(三)北朝碑刻1、东晋碑刻:传世者仅有《爨宝子碑》、《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而以《爨宝子碑》为佳,其风格朴厚古茂,笔画多方笔,已具楷书的特点。2、北朝碑刻:其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彩,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着隶书的笔画,《太武帝东巡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随着起了变化。在太和以后又出现了象:《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曹恪碑》等著名的碑刻。北朝的碑刻书法艺术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北魏碑刻书风大体上可分雄强、秀丽两大类。前者以《张猛龙碑》为代表,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北朝的摩崖石刻著名的有北魏的《石门铭》、《论经书诗》等,北齐的《泰山金刚经》、《天柱山铭》等,因山凿石,书写常随石势而成,又因石质不同,镌刻也有所不同。3、“龙门二十品”:北魏帝王提倡佛教,佛教盛行和开窟造像之风大兴,因此,造像碑也大为兴盛。这些造像、造像碑大多有题记,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其中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而“二十品”中又以《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最佳。4、北朝墓志: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出现了《元简墓志》、《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刘玉墓志》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墓志书法艺术。北魏以后的墓志书法渐趋疏宕平整,北魏的茂密浑厚的风格已由于北朝没有禁止立碑的规定束缚,所以北朝的碑版很多。最多当推北魏,其次是东魏、西魏,这时立碑之风极为盛行。这时期的碑不但数量多,而且又都非常精美。这种碑版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书法造诣上,都可以与东汉的隶书碑版相媲美。这些石刻,大多数出自民间无名书家之手,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赞口不绝的杰作。尤其是楷书,到了北朝,形成了独具风貌,故人们称谓“魏碑”,也称谓魏碑体。这种字体基本上属于楷书范畴。在书艺方面,有着其它时代不可具有的特色,即崇尚自然和天趣。
注: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图)《爨宝子碑》《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泰山金刚经》乙、《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丙、《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二线与色的绘画——汉画传统影响下的墓室壁画、砖画与卷轴画魏晋绘画开始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发展,一个是“汉画”发展而来的本土特色的绘画,它源于本土的道仙思想,秉承着我们前面讲过的传统;一个是带有异域特色的绘画——西域画风,它源于印度的佛教义理。而他们的绘画语汇在南北朝时期进行了融合,形成了美术史家称谓的“晋画”传统“汉画”介绍:“汉画”通过线条来完成形象塑造,并用固有色进行补充画面形象,其色彩以红、赭、黄、青为主,极少有绿。色彩是依照用笔(线条)而涂敷的,即使是先敷色后落墨,其色彩仍是在建立着它与墨之间的关系。由于线条已经充分表达形象特征,色彩就往往被快速地平涂上去,晕染是不发达的。(汉画的这些特征可对照下节课学习的西域画的风格特征。)(一)魏晋时期“汉画”的发展:1、魏晋时期的“汉画”的分布——墓室壁画集中发现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其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和酒泉地区。嘉峪关先后发现近十座壁画墓,共保存七百余块壁画砖。2魏晋时期“汉画”的发展:(1)嘉峪关“地下画廊”的情况与作品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明显地承续着东汉墓室壁画的简率洗练的作风。从整体上看用笔奔放,形象简练,其敷色是用较大的笔触涂刷出来,有很强的写意性。这明显是汉代的“汉画”画法。(2)《出行图》砖画反映的问题嘉峪关新城墓室砖画,其中的5号墓出土的“出行图”砖画,已与汉代作风拉开了距离。它的线条细劲,并用赭石、石黄、粉黄、浅赭等涂敷。比之汉代壁画,其用线更富于变化,具有提按、顿挫的意趣。(分析作品)从这块砖画上可以看出魏晋“汉画”在绘画语汇上追求复杂和精整的倾向。已经明显摆脱汉画的影响,绘画作风由简略变为精细,从装饰性的平列散置的构图向着富于变化的独幅画构图发展。魏晋时期的“汉画”对于两汉汉画的超越主要是表现在线条上的:从率意走向精微,从无序走向有序。这使魏晋时期的“汉画”较之汉代而能够更加细致地刻画形象,如五官与衣纹的处理……*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嘉峪关砖画作品、嘉峪关新城5号墓“出行图“砖画(二)十六国“汉画”:从汉画向晋画的转型1、十六国时期的“汉画”:除了继续魏晋时期的线条精微化之外,它更主要是在色彩上呈现变异的趋势,汉画的色彩由此丰富起来。这一时期的“汉画”处于向“晋画”的转型阶段,它一方面仍有汉画的简率与朴拙,另一方面,它精微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无疑又为晋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酒泉丁家闸5号墓十六国大型壁画:其人物造形清秀而挺拔,它很接近于这时期南方的墓砖上刻画的人物形象。而该墓的《燕居行乐图》壁画人物与传为顾恺之作的《女史箴图》人物脸形也很相像。(对比)*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酒泉丁家闸5号墓十六国大型壁画《燕居行乐图》注:在此可寻找敦煌北朝石窟壁画精细入微的画风、遒劲而轻妙的线描、卷轴画式的构图及清秀挺拔的造形等的起源。(三)文人画家与卷轴画作品中的晋画风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化人投入绘画创作,以绘画来表现种种风神状貌,传达内心的审美才情。他们留下了很精彩的绘画作品,并且,绘画的自律性发展可以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进行深入分析。1、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时人,出身世族家庭。他是个典型的文人型画家,且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顾恺之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个方面。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形的语汇特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的内在魅力。留传在世的作品:《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和《洛神赋图》等作品的摹本。2、陆探微:江苏人,主要活动在刘宋孝武帝到南齐武帝时期。他以图画古今名人肖像而著名于世,也兼作一些风俗画和宗教画。他师承顾恺之,用线行笔紧细,气脉贯通,人物造形为“秀骨清像”,给人以生动传神之感。陆探微也无作品传世,其画风在出土的创作于南京西善桥等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等绘画遗迹中得到印证。(“秀骨清相”是一个重要风格,应重点注意)
3、张僧繇:吴(江苏)人,约生于南齐时代,主要艺术活动在梁代。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和后来的吴道子被人们并称为“四大家”。张僧繇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运用于绘画中,从而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画,形成了“点、曳、斫、拂”4种基本技法,使绘画“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这种技巧与锋芒凌厉、森森逼人的气象,有别于以顾、陆为代表的“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密体画艺术风格,我国绘画艺术疏与密两种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初步形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甲、(图)《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乙、(图)《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四)南北朝时期晋画风的形成1、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的晋画风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秀骨清相”是一个重要风格,应重点注意)*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图)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2、娄睿墓壁画的晋画风线条遒劲圆转,并且用线准确,早期汉画简率的作风已荡然无存,应该说这是一种在晋画的格法磨练中而生成的线条,它是有法的,是理性的。颜料有朱、土黄、石绿、石青、赭、熟褐等。其设色手法是平涂与晕染相结合,特别是色阶过度自然的晕染已成为普遍的着色手法。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6一、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西域画风与中土画风的区别以及西域画风的成因,熟悉石窟艺术的风貌与佛教艺术的整体发展、佛造像的曹衣出水、秀骨清像两大风格,简单了解佛教艺术发展的土壤。四、重点、难点:西域画风与中土画风的区别以及西域画风的成因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等编著)七、作业:结合域外重彩样式的传入,根据西域画风与中土画风的理论,简评敦煌壁画的线条与色彩美感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导题佛教的产生与佛教美术兴起的土壤。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佛教建筑艺术在建筑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大发展是佛教建筑的大力兴建,(一)佛教建筑的形式:寺庙、佛塔、石窟三种形式。(二)佛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将其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除木塔外,还发现有石塔和砖塔。(三)永宁寺塔与嵩岳寺塔的介绍1、永宁寺塔的建筑时期与风格。(考古未见图象资料)2、北魏孝明帝时建造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它是一座青砖、黄泥砌筑的单层密檐式砖筑中国最古老砖塔,有中国第一塔之称。*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嵩岳寺塔二石窟艺术的出现西北丝绸之路是佛教文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传播通道。我国著名的石窟,如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山西的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都是沿古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分布。应该说这个时期佛教美术的重头戏是在北中国展开的。而作为其重要形式的石窟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点考察对象。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其壁画、雕刻的重要遗存,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艺术的重要资料。(一)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开凿时间与整体风格并图象分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二)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时间与整体风格并图象分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三)天水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时间与整体风格并图象分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四)龙门石窟的开凿时间与整体风格并图象分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五)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与整体风格并图象分析*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三西域画风的展开——石窟壁画中显现的外来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美术是在一个空前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个以世界为范围的文化背景。从这一时期开始,一个来自本土文化之外的美术传统——印度美术就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中国,从而,我们就看到了一种与汉画不同的绘画体系,这就是以印度美术为主的域外重彩样式及受其影响的西域画风。(一)笈多样式与汉画的对比*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砖画出行图、燕居行乐图、顾恺之绘画(二)新疆地区早期石窟壁画中的外来语汇关键词:龟兹国、克孜尔、石窟壁画、色彩体系新疆地区早期石窟壁画中一些新的语汇形态,如浓重的着色、内边缘晕染及粗壮的轮廓等,是无法在这同一地区的墓室壁画的汉画中找到其借鉴的;无宁说,这种新语汇的背后是域外佛教文化的东来。*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克孜尔石窟壁画局部三幅(三)西域画风的形成时间与成因公元4世纪末到6世纪的时候,在克孜尔等地区石窟中出现了新的画风,被称为“西域画风”,它是印度画风传入中国的第一体现,也是中国接受外来画风后逐渐吸收转化的过程。(四)莫高窟壁画中两画风的融合*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莫高窟壁画局部一幅(五)一个最早接受外来画风的画家——曹不兴四佛教雕塑的艺术手法(一)“曹衣出水”1、曹仲达其人2、“曹衣出水”:据史书记载,“曹之画,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世谓之“曹家样”,因其画以细劲的线描表现紧贴在身躯之衣纹,故称之为“曹衣出水”这种式样受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而又融入中原画风而形成,它影响了佛教造像,成为南北朝隋唐时期富有影响的佛教艺术中四大风格之一。*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敦煌莫高窟北魏禅定佛、龙门古阳洞菩萨像、山东青州龙兴寺石刻一件(二)“秀骨清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南朝画家陆探微说:「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与其说这是对陆探微画风的评语,事实上这已是美术史上对六朝美学风骨的整体概括。魏晋南北朝所遗留的艺术品中最为浩瀚的,当属佛教造像。*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六朝模印砖画、山东青州龙兴寺石刻一件第三部分作业结合域外重彩样式的传入,根据西域画风与中土画风的理论,简评敦煌壁画的线条与色彩美感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7一、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墓雕塑与工艺美术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陵墓石雕与青瓷的风格特色,熟悉此时期陶佣的造型特点与品质,其他作简单了解。四、重点、难点:青瓷的风格特色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等编著)七、作业:复习青瓷的历史发展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导题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陵墓雕塑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体沿袭汉代制度,皇帝和勋贵的陵墓前有神道碑、华表、石人和石兽雕刻,墓室内仍能发现部分陶佣。(一)石兽1、回顾汉代石兽的风格特色,重放图象资料2、两件石兽作品(1)齐武帝萧颐景安陵麒麟齐武帝景安陵,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建山乡前艾庙,麒麟石质,身长315厘米高280厘米。*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麒麟齐武帝萧颐景安陵(2)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兽(重点理解)修安陵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胡桥山伯塘湾鹤仙坳南麓。陵墓依山而建,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两侧置石兽一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这对石兽极其俊美。身躯高大,头颈、胸腹屈曲弯折,略作“S”形,给人以清秀颀长之感。装饰繁复。如对头部茸毛的刻划,使其线条复杂化了。颈部以及胸腹部仔细刻划出胡须与流苏状的饰物。翼膊有圆涡纹,又有鳞纹,而腹部又衬以羽翅纹。多用圆刀法,圆雕、浮雕和线雕综合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较其它诸陵石刻充分。*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石兽及其局部景帝萧道生修安陵(二)陶佣曾经在东汉广泛流行用佣随葬的习俗,到魏晋时期多有收敛.在郑州、洛阳、南京、长沙等地的晋墓中所发现的陶佣,塑造技艺未见提高,而面部处理还保持着东汉重表情刻画的传统.*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陶女乐俑、陶马俑、持簸箕陶俑、陶女俑、骑马陶俑二工艺美术(一)青瓷的发展(重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三国青瓷水注、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青瓷碗、西晋青瓷斜线纹水盂1、主要器物类型:鸡首壶、谷仓罐、莲花尊(1)鸡首壶*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东晋青瓷鸡首壶3件、南北朝青瓷双流鸡首壶1件(2)谷仓罐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西晋青瓷谷仓罐3件、(3)莲花尊*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北齐青瓷莲花尊从此青瓷莲花尊所感发: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痛苦、精神的苦闷,给了佛教兴起和传播的机会。于是,佛教大兴。北方大凿石窟,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都是此时的创举。南方则广建寺院。这个时期的各类工艺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许多铜器、金银器、石雕、织绣、漆器等都包含佛教题材,莲花、忍冬作为佛教的象征成为此时主要的装饰内容。佛教的流行还促进和扩大了国际交流。印度僧人和西域工匠的到来,融合希腊、波斯风格的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引进,促使中国的工艺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因而,工艺美术的宗教化和外来风格,是六朝工艺的重要特征。2、其他器物*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西晋青瓷盆、西晋青瓷蛙型水盂2件、南北朝青釉大罐(二)少量漆器作品的审美*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北魏漆棺彩画(孝子图)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8一、课题:隋唐时期的绘画与书法二、课型:课堂讲授三、目的要求:理解山水画与人物画在此时期的发展,熟悉书法的发展脉络,其他作简单了解。四、重点、难点:李家山水与吴装山水在风格上的不同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六、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等编著)七、作业:复习李家山水与吴装山水的画风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班次九、授课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导题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发展的两条线索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从隋代581年建国开始到唐代907年灭亡,300多年间是封建社会繁荣的阶段,隋代建国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接受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而取得了统一,社会向前发展为唐代打下了基础。唐代开国以后吸取了隋代灭亡的教训,调整了一些政策,唐初的一些皇帝都是非常具有政治才干的,所以在100多年中取得了社会长期的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富足,和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少数民族关系密切,文化交流也非常平凡。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取得了唐代美术辉煌的成就。唐代美术成就为各方面,在绘画方面,题材表现有了多方面的发展,以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为线索理解绘画的发展,而墓室绘画与佛教绘画的发展另立专题进行讲授。唐朝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赋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树。另外在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总之,隋唐时期的美术为五代、两宋美术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一绘画的演变与发展(一)绘画发展的线索1、从一段记载说起谈绘画的发展:李肇《国补史》记载,进入中唐以来,私家收藏书画的风气日盛,“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弈……或侈于服食。”2、绘画题材的变化:从佛教题材向山水、人物、花鸟转变。这可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从绘画自律的角度,一方面从收藏者推动其发展的角度,收藏者从皇宫官府走向民间,私人收藏绘画之风兴起。这些私人收藏家已明确提出“不宜收藏佛道圣像”,因为它们“难可时时展玩”。而“可时时展玩”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则适应着私人藏家的欣赏口味而日益发展。(二)山水画的发展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得到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技巧上更有提高,对青绿山水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王维、张璪也以水墨山水著名,还有精于龙水的孙位,可见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专门山水画家日益增多,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而我们从绘画自律性角度考察山水画的发展,可考察如下:追溯前代遗风——东晋南北朝山水画的萌芽(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顾恺之》条下记载:“顾画有……《庐山会图》……绢六幅图《山水》……《荡舟图》等等。”(2)壁画中山水画的萌芽状态(3)山水画萌芽的思想土壤:崇尚老庄,而归于山林,当时的名士“登山临水,竟日忘归”。如王子敬(献之)之咏叹:“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2、今朝画家与作品体制(1)展子虔其人、其画其人:(约550-617),北周末隋初杰出画家。渤海(今河北河间县)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洛阳、长安、扬州等地的寺院画过许多壁画。美术史家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游春图》展子虔所画《游春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据记载,他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2)李思训父子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画家。字健。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战功闻名于时。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称为“小李将军”。其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江帆楼阁图》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国朝山水第一。”李昭道: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明皇幸蜀图》父子绘画的对比:(明)张丑比较说:“思训画本能于遒劲内备极古雅清逸之趣,是以妙绝古今;昭道则一味板细,相去盖星源也。”从此说进行对比:……(3)吴道子其人、其画其人:(约686~
),唐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其画风的评价: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三)人物画的发展1、积色体人物画(1)阎立本其人、其画其人:(?-673),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立本继承家学,显庆中任将作大臣;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右相和中书令,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誉。工书法,擅画人物、车马、台阁。其父阎毗,其兄立德,既有画名,又以擅长工艺、建筑工程著称。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历代帝王图》、《步辇图》(2)张萱其人、其画其人:生卒年代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工画人物,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3)周昉其人、其画其人:唐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出身贵族。周昉以善画名动朝野。官至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长史。他是继张萱之后以表现贵族妇女著称的画家。有“画仕女,为古今冠绝”的美誉。他的仕女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具有用笔秀润匀细,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人物体态以丰厚为体的特点。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簪花仕女图》2、西域画风尉迟乙僧:唐画家。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亦有吐火罗国人之说。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初期。3、敷色体人物画——吴装人物(1)吴道子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八十七神仙卷》(2)王维其人、其画其人: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开元九年
(721)进士,
因通音律授大乐丞。有归隐心。。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清淡,味道参禅。其画:*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伏生授经图》(四)花鸟画的发展随着人物、山水画的发展,花鸟画也独立发展起来。睿宗李旦(公元八世纪初)时画鹤的名手薛稷创造了用鹤装绘六扇屏风的形式。唐代后期的边鸾(德宗时期)以画孔雀、折枝花、蜂蝶以及各种名贵的花卉禽鸟有名。唐末的刁光胤善画湖石、花竹、猫兔、鸟雀之类,他避乱去四川后,为五代四川画家黄筌、孔嵩等人所师法。这时的花鸟画一般的都是追求华丽的效果,并以宫廷园林为背景,显然反映了贵族的爱好和趣味。(五)畜兽画的发展*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牧马图》、《五牛图》二书法的发展与书法家(一)(隋)智永本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人,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早年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图象分析与审美讲解《真草千字文》、《五牛图》(二)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1、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西方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出售山地泥土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记账合作协议书模板范本二人
- 2024年承接索道工程合同范本
- 保险代理公司反洗钱培训
- 喉癌解剖及手术配合
- 2024年谷物生产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牛油水果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鳍片式省煤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中学生廉洁教育课件
- 智慧城市会展融合
- DB50-T 771-2017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范
- 2024年全国普法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教学计划(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机械工程导论-基于智能制造(第2版)第3章 机械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
- 2024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甲卷诗歌鉴赏试题讲评课件
- 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 人教版
- 2024年福建省福州三牧中学中考三模英语试题(原卷版)
- 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