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32百家争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2·赤峰市联考]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发展的需要B.个人发展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D.百家争鸣的需要2.[2022·鹤岗市模拟]有学者通过检索春秋战国时期22种诸子文献,发现“圣”字出现1741次,其中“圣人”1031次,“圣王”302次。圣、圣人、圣王使用的频率之高,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A.秉持积极入世的价值观B.努力应对社会变革的需求C.渴望实现地主阶级统治D.推崇“以德治国”的思想3.[2022·辽源市模拟]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B.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C.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D.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4.[2022·贺州市联考]战国百家学派的流传分布有其地域性的特点:儒、墨以鲁国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传播于楚、秦;道家源于南方的楚、陈、宋;阴阳家则起于北方的燕、齐;法家以三晋为主;纵横家则多出于周、卫商业繁荣的地区。这反映出()A.“百家争鸣”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B.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日益扩大C.士人阶层得到进一步解放D.“礼崩乐坏”的程度进一步加深5.[2022·柳州市模拟]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形式不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西周宫廷音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据此可知,孔子的音乐观()A.适应了时代变革的需要B.强调艺术形式重于内容C.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兴起D.意在维护西周礼乐秩序6.[2022·石家庄市模拟]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7.[2022·德阳市联考]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8.[2022·兰州市联考]孟子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墨子主张“尊天事鬼”,天鬼都是赏善罚恶,主张不迷信命运,祭祀也非求福于鬼神。这反映出两者()A.有着截然不同的天命观B.共建了封建迷信理论C.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D.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9.[2022·南充市联考]有学者评论先秦时期的某思想家说“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他的哲学“专在破执”。该思想家()A.强调施政为民B.主张超越功利C.认为天行有常D.倡导刻苦俭朴10.[2022·安阳市模拟]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11.[2022·安阳市模拟]战国时期思想家申不害认为,威胁君主地位的主要危险来自左右大臣,要防止臣下察觉到国君的意图和虚实,必须“无为而治”,即“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A.强权术以威慑臣下B.道法并用以维护统治C.扬礼义以教化民众D.外儒内法以加强集权12.[2022·宝鸡市模拟]老子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孔子则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韩非子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他们的主张()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C.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D.符合专制君主的政治需要13.[2022·清远市模拟]“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A.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B.战国时期新生社会力量的崛起C.新兴地主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D.希望社会矛盾缓和的理想寄托14.[2022·西安市联考]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认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15.[2022·铜仁市联考]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时局变动促进社会思想多元B.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C.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D.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2·北海市联考](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人”到“重天”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士”四处奔走,在流动中,除少数人是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则企求步入仕途;各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材料二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有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但又不同于春秋战国。相同的是国内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同的是国外还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士”族,有着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所想,无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很少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他们都全力以赴。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接受和探索新的文化。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又有帝国主义压迫,所以涌现了很多有识之士立志报国。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流动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在高校内部纵向的职称晋升和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流动;第二,教师在高校系统和社会上其他系统(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前一种情况可视为是系统内的流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跨系统的流动。抗战爆发后,还出现了从北方向南方(西南)的区域流动。——摘编自李强华《民国时期教育及人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异同。(16分)17.[2022·张家口市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课时作业32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士”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游学各国,思想活跃,具备一定才能才会被各国国君赏识,A项正确;“士”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与个人发展、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C项;“士”阶层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条件,排除D项。答案:A2.解析:题干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献中“圣”字出现频率较高,这反映了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现实,士人希望圣人出现,表达了其渴望结束争霸混战的强烈愿望,说明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诸子百家并非都推崇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排除A项;春秋时期处于奴隶社会的末期,C项说法欠妥,排除;诸子百家中并不是都主张德治,排除D项。答案:B3.解析:“拨乱世,反之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共同愿望,意味着当时知识分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B项正确;诸子百家思想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诸子百家的进步性而非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为了凸显儒家,排除D项。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百家学派的流传分布有其地域性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地域性的特点,体现当时诸侯争霸,政治局面混乱,“礼崩乐坏”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故D项正确;选项A与材料的地域性的特点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域性的“差异”,而不是“差距”,排除B项;“士人阶层得到进一步解放”与材料地域性的特点无关,排除C项。答案:D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因此根据材料“他认为韶乐(西周宫廷音乐)才符合这一标准”可知孔子的音乐观意在维护西周礼乐秩序,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排除A项;艺术形式重于内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孔子的音乐观属于雅文化,非俗文化,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根据材料“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认为是否吞并燕国取决于燕国人民是否高兴。根据材料“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认为军队不可以在春天和秋天出征,春天会荒废百姓的耕作种植,秋天会荒废百姓的收获。由此可知,孟子和墨子的主张都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战与不战要符合民意,未体现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排除A项;孟子的主张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只与孟子有关,排除D项。答案:C7.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百家争鸣”,重在考查比较能力。孟子认为尽心、知性、知天。墨子主张尊天事鬼,两者思想都关注人和人性,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排除A、B项;材料不能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差别,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吕思勉认为庄子的哲学“专在破执”。庄子有着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庄子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B项正确;儒家强调施政为民,排除A项;荀子认为天行有常,排除C项;墨家倡导刻苦俭朴,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题干所列的思想家都反对政府过度剥削百姓,体现了这些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各家学说的融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道家学说和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根据“要防止臣下察觉到国君的意图和虚实,必须‘无为而治’”可知申不害的这一观点同时体现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B项正确;A项仅体现了材料中的部分内容,排除A项;申不害是法家代表,并不主张仁义等儒家思想,排除CD项。答案:B12.解析:老子、孔子和韩非子都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愚民政策有助于国家治理,这种主张符合当时专制君主政治的需要,D项正确;韩非子和老子、孔子代表不同的阶级,排除A项;愚民政策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排除B项;C项与题无关,排除C项。答案:D13.解析:材料强调“尚贤”,主张任人唯贤,这种人才观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阶层流动较大,新的社会力量崛起,B项正确;社会阶层流动会影响人才观,而非社会阶层分化剧烈,排除A项;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排除C项;墨家的人才观在当时得到了实践而非理想寄托,排除D项。答案:B14.解析: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认为“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说明他们反对当时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战争,C项正确;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会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反对不义战争,这不符合新兴地主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反对不义战争,不是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排除D项。答案:C15.解析:根据材料“贤者举而尚之”“惟亲所信”“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可知材料中战国墨家、名家、法家思想的核心都希望崇尚人才,打破世卿世禄,选贤任能,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墨家、名家、法家不同学派都主张选贤人能,并非强调思想的多元化,排除A项;战国诸子百家代表不同的阶层,其思想虽有相同的部分,但核心、主张差别明显,排除B项;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利益、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答案:C16.解析:(1)根据材料“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可以得出政治上出现的空隙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条件;根据材料“特别是‘士’的解放”,可以得出崛起的“士”阶层是人才流动的主体;根据材料“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可以得出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流动的社会机遇;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各诸侯王对人才的重视角度思考;士人跻入仕途、求取俸禄的价值取向等角度思考。(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相似之处,可以从人才流动、人才流动背景角度回答;不同之处,可以从人才流动方向的内涵、追求的目标、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①政治上出现的空隙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条件;②重人事、尚才德是人才流动的思想基础;③崛起的“士”阶层是人才流动的主体;④跻入仕途、求取俸禄是人才流动的驱动力;⑤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流动的社会机遇。(2)相似:①人才流动的方向相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储市场租赁合同
- 电子商务平台用户机票购买服务合同
- 企业销售合同风险控制
- 产学研合作交通工程协议
- 交通事故赔偿私了协议书样本
- 仓储服务还款协议
- 临沂体育创新行业劳动合同范本
- 电子商务平台优化与推广服务合同
- 第12讲 课本《古诗词三首》教案-2021-2022学年六年级(预初)语文课内外知识点总结(上海专用)
- 电子商务品牌策划合同
- TCHAS 10-4-10-2022 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第4-10部分:医疗管理病案管理
- 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驾驶员技能比武方案
-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正式版)课件
- 合同的权益和权力转移
- 建设工程报建流程表课件
-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 院感病例(讲稿)
- 2023水利系统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