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1页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2页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国手机媒体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综观近几年来手机媒体的研究课题和主要范围,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手机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了手机是媒体的概念。随后,有学者开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关注手机媒介。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查看到,最早于2000年仅有一篇研究手机短信的学术文章,学者闵大洪在文中提出,手机技术的发展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随后,一些学术界、传媒界、通信业界的研究者不断跟进,并对手机媒体进行定义。学者匡文波直接将手机媒体定义为,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通信业学者项立刚认为,手机与其他媒体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学者赵占波则归纳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已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等媒体优势和特点。也有人认为,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与互联网的联姻,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蜕变成为具备媒体特性的新兴传播媒介,并以其独特优势成为适宜传播公共信息的新型平台。手机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掌上世界,手机媒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可以称之为“媒体之集大成者”。有人还提出,手机媒体具备人际传播个性化特性、点对点互动传播、精准传播效果以及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的大众传播特点,已实现了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传媒的跨越。有些研究者则明确将手机称为“第五媒体”:手机向用户提供语音通话、文字短信、图铃彩信、音视频收听和无线网络通信等服务,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因此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学者朱海松在《第五媒体》一书中则首次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并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即“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影响力的研究随着手机媒体覆盖范围、受众人群的日益扩张,对手机媒体影响力的研究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提出手机媒体带动通信和传媒产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拇指经济”和“新媒体经济”;有的学者主要从手机媒体社会影响力视角研究,认为近年来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在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报道中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使其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手机媒体也因此跃升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有学者聚焦手机媒体舆论影响力的研究,认为在3G时代,手机媒体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方式,构建起中国民众更广阔的舆论空间,推动了民主进程,11其影响力日渐渗透公共社会生活,并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不仅引领时尚生活,而且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获取信息、娱乐、交往等整体生活方式。13有的学者则专注于从对传媒产业自身影响的角度研究手机媒体对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生态环境带来的消解与重构,认为在传播方式上,手机媒体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随地性;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实现了全媒介大融合;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使新闻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性行为;消除了传与受的界限,使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在传播内容上,手机用户创造的海量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内容构成更趋多元性。在新闻生产机制上,手机媒体由传统媒体的“共同体”生产发布机制向公民记者“个体化修辞”参与方式转型,14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和规则。在传媒产业生态环境上,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着现有的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分化更加明显,冲击舆论调控机制,导致媒体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此外,也有学者对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如手机信息传播污染等。手机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由于技术革命、终端设备、政策措施、社会经济、消费趋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手机媒体的未来仍然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因而手机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有学者主要从社会消费趋势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目前的手机报、手机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仍带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而手机媒体未来必然向以巨型信息平台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分层信息收费。由此,有研究者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或将成为手机媒体的“杀手级”应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商务、娱乐类应用内容的增长是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一些研究人员从市场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受众市场已经越来越“碎片化”,而手机媒体作为最能够满足这种“碎片化”市场趋势的个性化媒体,其功能将逐步发挥到极致,从“小众”和“分众”传播,最后发展到能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因此,以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将是手机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内容细分已成趋势,手机媒体“产品定制”业务将获得全新发展,并逐步成为3G时代的市场主流。另外,也有个别学者从技术革命的角度,结合我国目前已经启动的移动与无线通信发展“4G”计划,对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认为4G手机的实现将极大地扩展未来手机媒体的使用功能,给用户使用手机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超级体验,是手机媒体变革的潮流。“移动宽带”即4G时代到来后,手机通信速度将与互联网接近。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研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崛起,媒介融合日趋明显,对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融合的学术研究也日渐增多。其中,一些学者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角度研究,认为在手机和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下,困局求变的传统媒体必须借力新媒体设法突围,随着手机报和报纸网络版的大规模普及,纸质版报纸留存一段黄金岁月后,其存在形态必然发生质的变化甚至消亡。也有专家认为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有研究者认为,媒介的融合,使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未来,手机出版必然成为出版商的兵家必争之地。手机与电视密切融合,手机媒体突破了新旧媒体和行业竞争格局,加速了产业边界的消失,手机媒体的绝对优势也将不断凸显。手机媒体的商业及管理模式的研究随着越来越多传统媒体进军手机媒体,也随着越来越多新型手机媒体不断涌现和变化发展,对手机媒体商业运作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有所增加。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手机媒体无论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上,都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而科学的商业模式的缺失,使目前大多数手机媒体所提供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无论其渠道怎么变化都依然是雷同于传统媒体的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提供,与手机媒体用户的需求相去甚远。有学者从产业链的角度研究,认为手机媒体发展遭遇商业模式之困,突出体现了产业融合、媒介融合过程中的行业分割、市场分割、管理分割的矛盾,而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商业运作和管理思路,就要使各部门和企业的角色回归简单、清晰,明确手机媒体产业链条上内容生产商、技术服务提供商、传播平台运营商、信息接收终端提供商等主要链条角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利益整合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对于手机媒体运营中是否需要复制其他种类媒体模式,研究者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媒体融合时代,手机媒体可融会贯通各媒体模式,通过“内容+服务”创新运营模式。有的认为,“WAP门户+客户端个性服务”的模式将有利于手机媒体的发展。32有些研究者强调免费模式,有些则认为手机媒体不可能复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免费模式不能推动手机媒体产业的持续发展。有些学者则对手机媒体的有效盈利模式进行具体的建设性探索,认为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盈利模式不同,传统媒体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而手机媒体则要通过对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费、对WAP网站浏览用户按流量或计时收费、通过广告三种手段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