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根本布局的学科。那么高中物理教案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模板,接待大家查阅。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
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陈述了人造卫星的放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其次、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分外重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表达了学识的气力,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学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根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好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学生通过行星的运动一节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可采取类比的方法,近而进一步理解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根基。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宏伟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巩固学生的民族自信仰和骄傲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章节的理论。并在本章之前学习了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识,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透露一些天体运动的特点。学生可以类比行星运动的特点原理自己分析人造卫星的规律。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前面的学识和对宇宙奥秘的奇怪心来探索人造卫星的放射及宇宙速度。学生可以通过联想上一章所学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处理方法来探究牛顿的斟酌,以地心为参考系平抛出去的物体从空间运动效果上可分解为指向地心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这两个分运动都是变速度运动,它们都需要一个指向地心的力来维持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因此万有引力就有要变更两个运动状态的效果,即要既要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又要产生向加速度。当万有引力只能供给向心力时,自由落体加速度就变成零,这样平抛出去的物体就落不下来了,从而得到第一宇宙速度。再根据圆周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学识可知道速度再大一些会做椭圆运动或摆脱地球对它的约束。这样,人们就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了……
教学目标
学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学识
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3.掌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
4.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5.简朴了解航天进展史;
6.能用所学学识求解卫星根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看数据分析数据的才能;
2.培养学生科学推理、探索才能;
3.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才能;
4.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喜欢科学的激情,巩固民族自信仰和骄傲感。
教学重点:
卫星运行的动力学特点规律,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
1.卫星的运行速度与放射速度的识别;
2.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放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景仰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向敬仰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理想实现了吗?
学生:实现了。(激起学生兴趣)
教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放射,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提问(1):
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一年由哪一国家放射的?
2.我国哪一年放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
3.迄今我国共放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
教师: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告成放射,到20__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放射
我国放射人造卫星和其他探测器60多个,他们分别在通信,气象,探测,导航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入新课。
一、人造卫星规律的探究
教师:现在我们地球上空有这么多卫星,他们运行的速度一样吗?他们是怎样被放射升空的今天我们就通过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这是我国目前放射的片面卫星的运行规律的数据。
提问查看数据斟酌:
1.不同卫星的其运行轨道一致吗?
2.不同的卫星运行时有什么规律?
3.你能试着用你学过的学识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吗?
卫星名称卫星质量(kg)轨道近地点(km)轨道远地点(km)运行周期(h)
返回型遥感卫星21002053151.48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441357863586323.9
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461354693578223.76
返回型遥感卫星21001754001.5
风云1号A7509009011.7
巴达尔1502109921.57
大气1号8739001.712
学生:1.查看数据,察觉规律。
2.合作交流,类比行星运动特点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特点。
3.试着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察觉。
人造卫星运行特点运动学特点:(板书)
1.轨迹:椭圆有的近似为圆
2.人造卫星的半径不同,其运行的周期也不同,而且半径越大,其周期越大。
3.类比行星运动分析理由,卫星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
地球和卫星之间的引力供给向心力。
4.学生自己应用前面万有引力学识分析
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供给了向心力(板书)
(1)由得,
∴r越大,v越小.
(2)由得,
∴r越大,越小.
(3)由得,
∴r越大,T越大
教师小结:卫星绕地运转轨道半径越大,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板书)
演示课件:几颗不同轨道卫星同时绕地运行动画,从而直观判断以上变化关系
二、应用学识解决问题
教师:学习了卫星的相关学识,我判断一下以下几种轨道哪一种是可能的为什么?
斟酌问题1:
下图中,有三颗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运行的轨道
可能是,不成能是。
学生:分组议论阐述观点
教师:结合学生议论引导学生从动力学角度解决问题。
卫星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且向心力时刻指向圆心。所以地球与卫星之间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供给向心力,所以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圆心理应是地心。
斟酌问题2:
如下图,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动的3颗卫星,
1.试对比三颗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周期,万有引力的关系。
2.假设c的速度增加,能否与同轨道的b相撞。
三、卫星放射原理
教师:过渡:不同的轨道的卫星其速度不同,那人类是怎样将卫星发送到指定轨道上的呢?
介绍牛顿的卫星设想(FLASH)
教师引导:我们抛一物体怎样才能抛的远?
议论:依据平抛运动学生知道:速度越大,越远,那速度足够大,又有什么现象?
学生探讨:统一结论:不落回地球。
教师总结:这时由于有引力在,卫星想落回地面,但有确定的速度又落不回地面就形成了卫星?
斟酌:物体需要多大的放射速度,才能刚好贴着地面转?
学生议论
教师点拨:这时(r=R)
学生
得出第一宇宙速度7.9km/s
四、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7.9km/s
定义:人造卫星在地面邻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务必具有的速度。
斟酌:放射什么样的卫星最轻易?
统一结论:高轨道放射卫星比低轨道放射卫星困难,理由是高轨道放射卫星时火箭要抑制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以第一宇宙速度放射卫星时其刚好能在地球外观邻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假设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
进入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放射V越大。
斟酌:这与方才得出的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运行速度V越小冲突吗?
议论:
人造卫星的放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放射速度
所谓放射速度是指被放射物在地面邻近离开放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放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放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抑制地球引力上升确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放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放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放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假设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务必使放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据可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确定小于放射速度。
(板书)运行速度指卫星在稳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转动的线速度
放射速度指被放射物体离开地面时的水平初速度
类比得出:
(板书)2.其次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放射速度。[K]
②假设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那么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板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放射速度。
②假设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方向放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邀游太空了。
这个速度目前能做到吗?教师介绍以第三速度放射的探测器,先驱者一号。
教师小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我们探测太空的脚步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可能有一天我们也能到其它星球旅游定居。
但是今天我们就务必掌管一些必备学识。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分层练习:
C类
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①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②它是放射人造卫星进入近地圆轨道的最小速度;③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④它是放射人造卫星进入近地圆轨道的最大速度。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B类
2.对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绕行速率确定大于7.9km/s
B.从卫星上释放的物体将作平抛运动
C.在卫星上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周期是6.84×103s)离地面高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小
A类
3.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C在同一平面内沿不同的轨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绕行方向一致,已知RA<RB<RC。若在某一时刻,它们正好运行到同一条直线上,如下图。那么再经过卫星A的四分之一周期时,卫星A、B、C的位置可能是()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一)学识与技能
1、掌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查看测验的才能以及对测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才能。
3、能够纯熟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管右手定那么,并理解右手定那么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概括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查看得到的测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察觉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察觉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那么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
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察觉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查看现象,提出:
①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
②插入和拔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二)举行新课
1、楞次定律
教师:让我们一起举行下面的测验。(利用CAI课件,屏幕上打出测验内容)
[测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
[测验步骤]
(1)按右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
(2)记录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
(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录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根据测验结果,填表:
磁铁运动处境N极下插N极上拔S极下插S极上拔磁铁产生磁场方向线圈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教师: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再把该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处境怎样呢?
教师:再把S极从线圈中拔出时,处境如何?
教师:通过上面的测验,同学们察觉了什么?
教师:方才几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测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投影]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
(1)“阻碍”并不是“阻拦”,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
(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测验可以察觉: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抑制电磁力做功,抑制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冲突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凭借的冲突,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师:[投影]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根本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裁减。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那么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熟谙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根本步骤,同时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一):学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测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查看、测验才能;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测验器材的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物理测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体验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会意自然界的奇异与和谐。
3、进展对科学的奇怪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好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揣摩――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揣摩――测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让学生通过测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理应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测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好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好玩而且效果分外好测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察觉力的分解理应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测验并不是确定要有特意的测验室,测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测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通过一个好玩的测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通过演示测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那么?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揣摩-规律(数学)推理-测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揣摩
请学生规律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测验验证(斟酌: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测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确定点O,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到底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斟酌: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多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多数解)
请学生斟酌: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到底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头的测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理应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揣摩: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测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对比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据测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那么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立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揣摩: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测验验证:
测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测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测验)
测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测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表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假设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学生揣摩:
测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逐渐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察觉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痛苦,)请一位同学做演示测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确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揣摩:
测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步拉大,结果会察觉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步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查看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头的测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斟酌,我们自己可不成以自制一个特意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理应如何制造?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确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告成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测验做好了用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测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好多未知的奇异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进展是分外有益的。
觉得缺乏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测验都是老师课前打定好的,假设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斟酌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进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学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鉴别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磨练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识别和辨识,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举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体验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才能得到了较好的进展,抽象规律思维逐步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举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才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轻易采纳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步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确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采纳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确定的根基,但这个根基里大片面依旧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采纳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成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理应熟悉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根基.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熟悉,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举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理应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举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对比哪位运鼓动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一致的位移对比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对比。假设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对比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假设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变更,根据求得的那么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一致,求平均速度务必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务必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分外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理应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确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以下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马路行驶,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假设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处境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作业:
必做:p18—1、2、3、4
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5)
一、教学目标
学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规律推理才能和科学论证才能。
2、通过求解分力做功、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纯熟掌管公式的同时,初步采纳“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作、学习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擅长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
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打定
PPt课件、小钢球、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测验,有请两位同学。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查看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测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才能,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其次节功。
(二)功的定义
1、功的两个要素
在方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由于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
对学生所举例子举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留神,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确定要发生一段位移。鲜明这是做功不成缺少的两个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这个力就确定对物体做功吗?鲜明不是,而理应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义式方才的这些例子当中,都存在做功过程,那么到底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国际旅游业务合作经营合同
- 2024年度军事设施搬迁爆破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协议(建筑项目)
- 木地板装修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合同:企业级防护体系建设与运维
- 二零二四年度木屋特色餐饮服务合同
- 2024年度专卖店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大数据服务合同(以数据处理分析为应用场景)
- 2024年度网易考拉海购商家入驻合同
- 2024年度智能物流系统开发与运营合同
- 2024年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试题库(含答案)
- MSDS(T-09)快干水2x3
- 隧道衬砌环向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建议
- 浅谈语文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 《烧烫伤的现场急救》ppt课件
-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台账
- 危重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 中国民航数据通信网项目情况介绍
-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
- 五篇500字左右的短剧剧本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