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服从、依从_第1页
从众、服从、依从_第2页
从众、服从、依从_第3页
从众、服从、依从_第4页
从众、服从、依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众、服从、依从社会心理学2012.10.15导读材料有朋友想借你的自行车用一个星期。你可能感觉借半天还可以,借一个星期的要求太高了,可能会拒绝他的要求。但是,如果朋友说家中来了客人,想在你家里借宿一个星期呢?你会推说家里也要来客人,住不开,用“不好意思”来拒绝。此时朋友说:“那麻烦帮我个小忙吧,请把你的自行车借给我一个星期,我到远一点的亲戚家借助。”你没有了退路,不好再拒绝,最终会同意借出自行车。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1.概念:

从众(相符、遵从、一致)指个人在群体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从众的意义:积极的——保持团体内部的一致性,保持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消极的——使人失去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个体的独立性。

从众的经典实验1.社会规范的形成:谢里夫的实验实验假设: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可以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社会标准化倾向: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这个倾向称为社会标准化倾向。让被试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个光点(光点看上去像是在移动)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随后,让被试与其他人一起重复刚才的任务(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渐渐汇聚成群体标准)结果: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即使被试单独一人时,仍然继续使用。如果没有其他人参与,个人倾向于遵从自己创造的规范方式。第一次试验是让被试从单独的、黑暗的房间内观察并估计一个静止的光点“移动”的距离。例如,有的被试认为光点移动了几英寸(1英寸=2.5400厘米),有的被试则认为移动了20~30英寸。经过几次试验之后,被试形成了自己的标准,每个被视都建立了自己所特有的移动范围,各自建立的范围差别在5~25英寸之间。第二次试验是吧被试三至四人组成小组,面对同一光点进行估计,开始时差别较大,经过重复试验和相互影响,他们的估计数值渐趋接近,最后可达成一致。这种在没有参考标准情况下的估计,是由于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和暗示而默认或遵从别人的判断,形成一种社会标准化的倾向或者成为群体规范化。暗示(社会传染效应)---变色龙效应想象一下,你参加了某个活动或实验,与一位伙伴一起工作。这位伙伴一会儿擦擦脸,一会儿晃晃脚。与经常擦脸的人在一起,你也会经常擦脸吗?与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更会晃脚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一种自动行为,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从众,它还会令你和其他人感同身受。现实生活中的暗示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与同事认为,当媒体报道了自杀事件之后,一些自杀事件,以及致命的车祸、死人飞行事故等等也会迅速增加。1962年8月6日,玛丽莲·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更进一步讲,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的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的更多。维特效应——自杀现象的间接引导者菲利普斯的理论叫做「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後,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菲利普斯研究兴趣之一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代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发现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後,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

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菲利普斯是通过对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六八年之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到「维特效应」证据的。他发现

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後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五十八个。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五十八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

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後的自杀者就越多。

1986年4月,日本女歌星冈田有希子跳楼自杀,之后有数十名青少年效仿而自杀身亡;2003年4月,港星张国荣跳楼身亡,在随后的9个小时里,香港发生6起跳楼事件,是日平均的两倍;2005年,韩国女星李恩珠悬梁自尽后,20至29岁年龄层的韩国自杀者较此前大幅增加,并且悬梁自尽的比率从53.3%,上升至高达8成。3.群体压力研究:阿希的实验(视频)

卡片Ⅰ卡片Ⅱ当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后,实验者观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后,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验结果:有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是根据群体所选的错误答案来选的;有37%的被试每次都选择了群体所选的错误答案;有25%的被试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被试从众的原因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我是错的,他们是对的”。虽然感觉他人的答案可能犯有视觉错误或跟着别人走的错误,但轮到自己选择时也随大流。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他人的行为具有参照价值。对偏离的恐惧:明哲保身人际适应:社会支持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1.群体的一致性: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

2.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越大,社会压力越大,从众倾向越强?阿希的研究

3.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群体规模与从众程度(阿希)一致性多数的规模:12345…816从众的程度(男性)2.813.833353231

服从一、概念:个体按照社会及群体规范、领导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二、实验:米尔格莱姆(1963)P.344

被试:招募的志愿者,每小时付4美元,共40人。情景:在惩罚(电击)下的学习效果。

结果:电压300315330345360375450拒绝服从的人数5421112635%65%

在很多情况下,受试者紧张到了在心理学实验室里很少看到的程度。可以看见受试者出汗,颤抖,口吃,咬嘴唇,呻吟,手指甲都抓进了肉里面去了……一位成熟的、开始很有自制力的生意人,进实验室的时候满脸微笑,十分自信。在20分钟时间里,他就变得颤搐,口吃起来,很快接近精神崩溃……可是他还是继续对实验者的每一句话作出反应,一直执行着命令,直到最后。——米尔格莱姆米尔格莱姆对人们在这种情形下认为自己会怎么样想做了调查:他向精神病学家、中产阶级成年人等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构成,然后问他们到什么份上他们才会停下来。尽管他们的背景有差别,可是,所有人都说他们会在约150伏的时候违背实验者的要求而停下来,因为这时候,受害者是在要求放开他。他还问过400多名本科生,说到什么水平上他们会不听实验者的话,答案也在约150伏左右。因此,人们对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的估计和他们对自己应该如何行动的道德观念,与他们的实际上在一个受权威控制的情形下的所作所为都没有什么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服从于合法权威通常是具有适应意义的,但是,这个实验也揭示了一个事实: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如对另一些清白无辜的人造成痛苦。该实验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会出现纳粹杀害关押在集中营里的成千上万犹太人的残暴行为。“群体犯罪完全是受到了某种强烈的暗示的效果,事后,参与的人会坚持认为,他们是为了履行责任,才参与群体犯罪的。”

产生这样的想法是顺利成章的,因为有无数的同胞赞成他这样做。在法律的范围内,做这种事是犯罪行为,但从心理来讲,构不成犯罪。”-----古斯塔夫·勒庞服从的原因

1.合法权力---权威人物经常拥有明显的身份标志,提醒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2.责任转移---权威人物减轻了那些服从命令的人对其所从事行为的责任依从 概念:依从是指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1、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effect):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可能不接受的大的要求,可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那么大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大。2、低球技术(low-balltechnique):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别人接受这个小的要求后马上提出一个别人会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三、留面子效应(do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