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_第1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_第2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_第3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_第4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两个政权并存知识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1922年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两个政权并存俄国兴起于9世纪下半期。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国号简称“沙俄”。1861年改革标志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

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

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俄”。沙俄:从1547年到

年;苏俄:从1917年到

年;苏联:从

年建立到

年解体。俄国兴起于9世纪下半期。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国号简称“沙俄”。1861年改革标志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俄”。沙俄:从1547年到1917年;苏俄:从1917年到1922年;苏联:从

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知识线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国内战争、政权面临危机目的战胜敌人、巩固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略略特点高度集中,军事、行政干预单一共有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多种经济成分效果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存在弊端,直接“过渡”失败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为工业化和“过渡”打下基础

内容战时共产主义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国有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分配实行配给制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国际: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武装叛乱战胜敌人,巩固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为实现过渡创造条件高度集中,军事、行政干预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多种经济成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存在弊端,挫伤积极性;引起政危经危,直接“过渡”失败调动积极性,恢复了经济、为工业化和打下基础;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正确过渡途径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并不适应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1.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3.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5.建设社会主义是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苏俄两种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启示拓展认识(二)比较苏新经济政策和美罗斯福新政1.前者强调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强调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理论2.前者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后者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都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经历了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千疮百孔。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极具下降,许多人死饥饿。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经济危机(战争影响、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政治危机(农民工人不满;水兵叛乱)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材料二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探究1请思考:1.材料一和二提到的政策是什么?两则材料对实施该“政策”的目的表述有何异同?2.材料三“我们犯了错误”的实质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采取什么政策应对?1.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同:为战胜敌人;异:材料二认为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2.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引起政治、经济危机;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具备了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基础,才能保证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而在俄国,第一个特点……就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只占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有大多数的是农民”。“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材料二面对党内对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主张的攻击。列宁指出:“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只言片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是一个胜利。”回答:1.材料一中“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实施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什么?2.上述材料体现了列宁什么样的精神?探究21.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论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的精神。

材料一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喀琅斯塔德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材料二

1932年,美国出现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

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几十万少年失学,几百万青年没有就业,许多家庭连照明的蜡烛都没有。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突出的“新”是什么?2.造成材料二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1.“战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1929-1933经济危机。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管理的手段,不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探究3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启示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主要依据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II斯大林模式的建设道路含义:形成过程:评价:苏联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又称斯大林体制背景:外因:资包围,战争威胁内因:苏联建立,仍为落后农业国,为加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提出:1925年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容特点:国家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三个五年计划(1928年-一(1928-1932)二(1933-1937)三(1938-1941卫国战争)问题:比例失调确立: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并在二战后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但不是唯一模式,后期阻碍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实现工业化电力与核能的广泛应用分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请结合下列图片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田纳西河水利工程图2第聂伯河水电站

请回答:(1)图1与图2分别反映了20世纪哪两个国家兴建的水利工程?结合当时两国历史背景,分析这两个国家兴建上述水利工程的原因有何不同?⑴图1美国;图2苏联。图1: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工人失业,罗斯福政府实行以工代赈政策,举办大型公共工程修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图2:斯大林执政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大型的水利工程,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思考一:从苏联与西方世界的对比,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思考二:苏联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谁家有什么苏联时代的家用电器吗?为什么?〓课堂思考

几乎没有,苏联工业发展过程中,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这是苏联工业化的一个大问题。III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达到目的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想法,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内容经济政治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农业(突破口重点)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苏联改革之路,具有探索性开创性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及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等,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1959年1月,将物资分配权重新收回,由国家掌权1963年3月,决定成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加强经济管理中的国家集中统一领导。1962年底,决定取消做一般党的工作的区党委赫鲁晓夫的改革以上材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有哪些缺陷?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试验急躁冒进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的规划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评价改革重点:工业“新经济体制”但没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一方面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另一方面到7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停滞;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结果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苏联退现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等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内容(1)经济:“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失败改变背离社会主义道路,造成思想混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混乱;党内斗争公开化,苏共分裂并解散;民族分离倾向加剧;苏联解体3、后果:4、评价: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直接原因外部原因根本原因思想:政党:苏联解体的警示(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两个政权并存知识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1922年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历史和中国历史的一一映射及差异:二月革命(城市中心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十月革命(推翻资阶,大企业收归国有)社会主义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对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即公私合营-和平改造和赎买)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强制行政手段;消灭富农经济)过渡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最终苏联解体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摸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三农问题专题基本线索资本主义:英(圈地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资产阶级大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苏联(余粮收集-粮食税-集体化)中国:古代:井田制(奴隶社会)——公有;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私有均田制近现代土地政策:1、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资产阶级: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3、中共:国共十年对峙: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土地改革(封建剥削-农民)

1953-1956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私有-公有)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1978农村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两男一女在沉船后沦落荒岛,如果两个男的是西班牙人,他们会用决斗来决定谁拥有那个女人;

如果他们是法国人,一个是女人的丈夫,另一个是她的情人。

如果他们是苏联人,则会把报告书塞入瓶子,让水流把它漂回祖国,请上级指示他们谁可以娶她为妻

(二)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材料一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