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1《故都的秋》课件4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课件】14.1《故都的秋》课件4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课件】14.1《故都的秋》课件4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课件】14.1《故都的秋》课件4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课件】14.1《故都的秋》课件4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秋

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面对无边秋色,发出了无尽感慨,用自己的心语去诠释内心深处的秋。请回忆一些关于写秋的诗句。让我们走进秋天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屈原变弟子宋玉的不朽名著《九辩》中就开了“悲秋”的先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的清新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秋的昂扬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的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的壮丽故都的秋郁达夫

指明描写的地点、对象,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故都的秋“故”: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都”: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秋”:描写的内容解题作者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游山玩水的隐逸的生活。这期间,为了排遣现实带来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他写了大量的散文(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速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潭柘寺一椽廿四混沌落蕊颓废点缀譬如zhèchuánniàndùnruǐtuízhuìpì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故都的秋总体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其的感情如何?2.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具体从哪些方面写了故都的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并含有一“秋”字)?3.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请试着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特点:

“清”“静”“悲凉”北国之秋南国之秋“慢”“润”“淡”对比抑彼扬此文眼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提纲挈领奠定感情基调作者的感情:

向往热爱眷恋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故都的秋在哪里呢?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声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也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作者具体从哪些方面、哪些段落写了故都的秋(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要求其中含一“秋”字)?

第3——9自然段秋院晨景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概括来说,也就是作者所勾勒的几幅秋景图: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五这几幅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悲凉悲凉眷恋向往之情写作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有何特点?结构有何特点?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0段)记叙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1—12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思秋——绘秋——议秋——恋秋第二课时具体研讨,体会意境概括来说,也就是作者所勾勒的五幅秋景图: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这几幅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悲凉悲凉如何体现的?体味意境

秋院晨景图

构成要素:物和人秋院晨景

物:

破屋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

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显得落寞(扣秋)

秋院晨景图——静观:(清、静、悲凉)人:细数漏日(神态、动作)静对蓝朵(神态)人:清闲、寂寞主观的情——悲凉(以景显情)牵牛花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秋蝉残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

“嘶叫”(清、静、悲凉)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思考:第10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议论)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①为了突出故都之秋。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②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③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是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来比喻北国与江南的秋天?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的回忆中,北国有哪些欣赏秋天的地方?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作者为什么不写故都这些欣赏秋天的地方?阅读思考

1、与作者的心境有关系。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是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