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答大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在历次考试中许多考生由于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把握,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的差别导致失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熟悉命题用语,弄清每一个限定词的内涵,对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显得尤为必要。(一)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而一般情况下“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则比“条件”和“原因”来得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1.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2.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通常所说的“导火线”,则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例如,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利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3.根本原因: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映历史客观规律的要求,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寻找。20世纪90年代的许多选择题都会涉及“根本原因”的考查,由于其观察角度及思维维度的单一性,新课程高考选择题逐渐舍弃这一设问方式,而注重在非选择题当中通过原因的全面分析来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缜密性。4.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也就是人们促成事物发展的主观努力。“客观原因”则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外在因素,一般指历史条件。6.目的“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目的”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有时表述为“意图”,如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卷第41题C第(1)问“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这里的“意图”其实就是“目的”。7.条件条件是指制约和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及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事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通常可分为根本条件、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前提条件等等,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如工业革命在英国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内部结构要素类:过程、内容、表现1.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外,经过一般包括产生、发展、结局几部分。2.内容: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如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各项措施。3.现象、表现:“现象”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历史试题中的“现象”、“表现”基本上都是指历史史实或状况,回答时要将相关的史实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表述的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卷第38题第(3)问“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由于降低难度的需要,题目给出了“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角度提示。(三)评价要素类:结果、性质、意义、启示。所谓“评价”,也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等。包括结果、性质或实质、意义、启示等几类。1.结果类:一般包括效果、结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等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的最后状态。(1)结果:使用最广泛,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从词性上看,结果属于中性词。(2)效果:效果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3)成果:成果与效果词意相当,成果更明显地肯定其好的方面,即所取得的成就、成绩,从词性上看是褒义词。(4)后果:后果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从词性上看,是贬义词,但在高考命题中有时是以中性词的面貌出现。(5)结局: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经济)态势。2.性质类(1)性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和根本属性,强调抛开表面现象,直指本质、特征。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即可作出初步判断。性质主要着眼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其具体含义往往因所指事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关于战争的性质,侧重的角度是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侵略性、反侵略性);如果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则往往考虑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行动(2)实质、本质【解释】实质是事物、问题的实在内容,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阶级立场往往是考虑答题思路的基本出发点。(3)特点【解释】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特点的归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2、从分析事物各方面的表现入手,把握其各方面状况3、“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4、通过比较,可以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而所谓‘异’,即不同的特点;所谓‘同’,即共同的特征。5、从其历史作用上进行分析,以加深认识”。3.意义类:广义上的“意义”所涵盖的范围很宽,作用、地位、影响、经验、教训等均可以归入其范畴。狭义的“意义”指的是价值和积极作用(1)作用【解释】“作用”是指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2)影响【解释】“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与“作用”的含义基本相同。(3)地位【解释】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4)经验【解释】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特别是实践范畴中成功的东西,一般具有推广的价值,(5)教训(局限性)【解释】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属认识范畴。犯了错误,失败了,但仍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使后人少走一些弯路,这就是教训的意义所在。4.启示类:通常采用启示、借鉴、说明了什么、认识、看法为提示语。“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后者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与“启示”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四)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1.结合、联系、据、根据、依据【解释】一般设问的形式是“结合(联系)……,分析/说明/评价……”,这里的“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都是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前提或基础。结合(联系、根据)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作为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论证、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根据)”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重点。前者只需简明扼要地带过,答题的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上,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上。2.指出、举出(列举)、概括、试述、简述、概述【解释】“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举出(列举)如无特别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概括”是指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或者把分散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集中归纳到一起,或者将复杂繁多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扼要叙述;“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3.比较【解释】“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比较题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在题目中规定了比较项目,回答时就要按题目规定的项目(包括顺序)作答,二是在题目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比较项目,考生要在头脑中按历史事件的前(原因、背景、条件等)、中(过程、性质、特点等)、后(结果、作用、影响等)顺序回顾出各自的相应内容,然后进行提炼、归纳,最后按异、同进行分类作答。4.说明(简要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分析(简要分析、概括分析)“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表现”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的外在表现,与“反映”、“体现”具有明显的区别,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其呈现的答案是多方面的,应包含若干点。“分析”就是“分解辨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综合”相对。历史学科中的分析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运用已学的史实、史论和知识去分解历史单位体(即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人物、事件、组织、制度、遗存、文件、思想、阶段等等),从而达到认识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的矛盾,揭示各种内在联系的目的的能力”5.评价、评论、论述、评析、评述如果说“述”是叙述、陈述、是摆事实、强调的是客观性的话,那么“评”就是评论、评价,就是讲道理,谈观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就是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误得失、优劣好坏等,具体题目常呈现为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评价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办邮政业务合同
- 交通枢纽人行道透水砖施工方案
- 会计基本岗位职责模版(2篇)
- 居委城乡环境治理方案范文(2篇)
- 轨道辅设工岗位职责(3篇)
- 起重机械操作规程模版(3篇)
- 2025年弘扬企业文化演讲稿样本(3篇)
- 安全保卫处岗位职责模版(2篇)
- 2025年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总结范文(2篇)
- 保密宣传教育制度模版(3篇)
- 课程思政专题培训
- 食品买卖合同范本
- 心脏病专病中心申报
- 期末素养质量检测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皮肤科银屑病护理个案
- 2024年房地产开发商与承建商之间的工程承包合同
- 语文-句子成分划分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班组安全争先创优竞赛活动考核细则表
- 2024-2030年中国眼视光行业现状态势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试题及解答参考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竖式计算题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