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分析_第1页
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分析_第2页
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分析_第3页
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分析_第4页
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沟通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沟通宋元及明前期,中国的对外交通和对外关系发生了很大变更,总体趋势显示,陆路交通除在元帝国时期有过一段辉煌外,大多处于衰落状态,海路交通则走向旺盛,并随着郑和下西洋而达到鼎盛。在此基础上,中西方的文化沟通接着开展,以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向西方,以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大规模传入中国。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沟通一、宋元时期的陆路交通与对外关系二、海路交通的旺盛时代三、宋元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沟通四、宋元的异域宗教五、明前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沟通一、宋元时期的陆路交通与对外关系西行的中国旅行家及其游记耶律楚材的《西游录》丘处机和《长春真人西游记》常德的《西使记》

耶律楚材的《西游录》

耶律楚材是辽朝契丹皇族的后裔,成吉思汗灭金时归顺蒙古。1218年,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时,他被召为扈从而有了一段西行的阅历。归国后便将这次西行的历程撰写成《西游录》一书,书中记载了他北上和西行的大致行程:耶律楚材也详略不一地记载了当时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和楚河、锡尔河、阿姆河一带的物产、风土及社会状况,其中载有一个叫抟城的地方“城中多漆器,皆长安题识”。抟城的具体位置目前尚未确定,但从耶律楚材的行程来看,应当就在今阿富汗境内,可知这里也有中原物产的流传。丘处机和《长春真人西游记》丘处机是道教一支全真教第五任掌教,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成吉思汗西征时,听人介绍丘处机法术超人,甚至有长生秘术,于是召其赴西域相见。丘处机也抱着劝告成吉思汗不嗜杀人的目的而答应奉召,前往中亚会见成吉思汗。随行弟子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广泛记载了这次西行沿途所经的山川道里、风土人情、禽虫草木、习俗信仰、人物事迹,是探讨13世纪蒙元历史、中西交通和中亚史地的重要典籍之一。

常德和《西使记》

常德,生平事迹不详。1259年,作为元宪帝蒙哥的使者出访正在波斯进行的第三次西征的旭烈兀,前后历时14个月。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刘郁依据常德的回忆撰写《西使记》一书。本书还记载了关于麦加、印度、甚至欧洲等地的风情。依据学者的探讨,从和林至巴格达一线可认为是常德的亲身阅历,而麦加、印度、欧洲等记载则是听闻而来。尽管如此,常德西行比耶律楚材和丘处机都远得多,因此,《西使记》是今日探讨中西交通及中亚、西亚地理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沿途状况的记载较前两部游记都要具体。

二、海路交通的旺盛时代

西部陆路的不畅成为两宋时期海路交通发展的一个动因。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是宋朝得以发展远洋贸易的重要条件,如指南针在航海中普遍运用。两宋时期海外贸易旺盛还与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实行招诱奖进政策有亲密关系。如市舶制度,将重要的对外贸易项目收归政府垄断,以获得巨额收入。北宋初年先在广州、明州、杭州三地设立市舶司,其一管理舶商,其二征收舶税。其三,收买舶货。元代继承两宋时期主动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并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在船舶制造技术和开拓航线方面也有新气象,使元朝海路交通和海外贸易更上一层。

二、海路交通的旺盛时代

南宋时期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元代的中外旅行家及其著作周达观和《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和《岛夷志略》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伊本·白图泰和《伊本·白图泰游记》海上香瓷贸易

周去非和《岭外代答》

周去非,浙江永嘉人,南宋淳熙初年曾任桂林通判。周去非卸任后,因亲朋好友多向他询问岭南及海外之事,他也倦于一一作答,于是便依据自己在南方的阅历归纳整理成书,并取名《岭外代答》。《岭外代答》全书原分为二十门,现存十九门,共十卷。该书其次卷《海外诸国》中记载宋代人已经将海外国家分为五大部分,即南大洋诸国、东大洋诸国、西南海上诸国、东大食海上诸国、西大食海上诸国等。其下又分别列有安南国、海外诸蕃国、占城国、真腊国、三佛齐国、故临国、大秦国等条。他还提到一个木兰皮国,有学者认为它就是指摩洛哥穆拉比特王朝,其统治范围在非洲西北部和欧洲西班牙南部。那么,这就是关于宋人所知最西地方的最早记录了。赵汝适和《诸蕃志》赵汝适,系南宋宗室,宋太宗八世孙,曾任南宋福建路市舶提举,任期内有感于诸蕃国有图无志,于是“阅遍蕃图”,遍询“贾胡”,并查阅以前的汉文载灵,于宝庆元年(1225)完成此书。《诸蕃志》分上、下两卷,上卷志海外诸国,下卷志海外异物。上卷记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的57国,还提到一个“斯加里野国”,国中“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远望则朝烟暮火,近观则火势烈甚,国人相与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掷穴中,须臾爆出,碎如浮石。”此“斯加里野国”即意大利西西里岛之阿拉伯语名称的汉译。下卷志物47种,主要是香药木植和一些珍稀物品,载其形态、采集、加工和用途等等,多数都注明产地或来源地。《诸蕃志》是目前尚存的第一部特地记述海外各国状况的著作,内容虽采自各书,但较之他书具体得多,它的出现是对唐宋数百年间中国海上交通与贸易的一次总结。周达观和《真腊风土记》周达观,浙江永嘉人。生于宋元之际,卒于元末。“真腊”即今柬埔寨,元贞元年(1295年),周达观随团访问真腊,历时三年的时间。归国后,即依据其亲身见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书。该书约8500字,全书除“总叙”外,共分城郭、宫室、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癞、死亡、耕种、山川、出产、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曲、蚕桑、器用、车轿、舟辑、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入等40目,大体包括农业、手工业、贸易、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政治、军事、法律、宗教等内容。周达观访问真腊时,正值柬埔寨文明最绚丽的时期,即通常被史学家称为的“吴哥时代”。由于柬埔寨自身缺乏吴哥时代的文献记载,《真腊风土记》遂成为当时人记载吴哥时代柬埔寨文明盛况的唯一实录。汪大渊和《岛夷志略》汪大渊,江西南昌人。由于生活在海外交通空前发达的元代,汪大渊曾先后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旅游,踪迹遍及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归国后,汪大渊即依据自己的海外旅行阅历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岛夷志略》载录了99个国家和地区的状况,提到的地名有220个,绝大部分可考其所在,所述各地状况基本牢靠。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著名的旅行家,受忽必烈的重用,多次奉命出访各地,借此游历中国很多地方。1296年,他在参与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在狱中对同狱小说家比萨人鲁斯梯切诺讲解并描述游历东部的见闻,并由后者笔录成书,这就是《马可·波罗游记》。《游记》具体叙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的阅历,还介绍了大都、上都、京兆(西安)、成都、昆明、大理、济南、扬州、镇江、杭州、福州、泉州等数十座中国城市的位置和面貌,并提到一些元朝的重大政治事务和典章制度,基本上符合实际状况。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但游记中可能存在着夸大的成分。《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振动,一方面由于书中所记状况超出了当时欧洲人的常识,有些人不信任东方世界能有这么高度发达的文明;另一方面,此书在将来几个世纪成为欧洲人相识东部的基本依据,直到17世纪都左右着很多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后来,则有学者从学术的角度质疑其是否到过中国,亦或只是其在中亚听闻有关中国的状况。伊本·白图泰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伊本·白图泰,摩洛哥人。1325年,二十二岁的他起先旅行,在其后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他的踪迹遍及欧、亚、非三大洲,行程总计达12万公里。他对伊斯兰、拜占廷、印度、非洲以及蒙古统治下的各种类型的国家和文化,都有较为深刻的视察。伊本·白图泰曾在元顺帝时来中国游历,并访问了泉州、广州、杭州等地。1354年,伊本•白图泰返回摩洛哥,奉摩洛哥苏丹之命口述了其三十年旅行的阅历和见闻,并由苏丹特派的书记官伊本•朱扎伊笔录,成书为《伊本•白图泰游记》。伊本·白图泰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书共502节,干脆涉及到中国的有20余节,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内容却特殊丰富,其中关于元代的海上交通、船舶制造、市舶法则、商旅疼惜、纸币制度、瓷器、丝绸、阿拉伯商人及伊斯兰教状况等的记载,都特殊珍贵,是探讨元代中国社会及中西文化沟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此书是伊本·白图泰的亲身见闻为基础,对于14世纪其所到之处的历史和文化探讨,特殊是伊斯兰教历史和东西文化沟通史的探讨,都有极大的价值。海上香瓷贸易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中,瓷器渐渐取代丝绸成为最主要的中国输出品,香药则是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因此,人们常将这一时期的中西海上交通线路称为香瓷之路,这时期的海外贸易则称为香瓷贸易。宋元时期中国自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大量输入各种香药,它们主要用在医药和卫生领域。《诸蕃志》记载的47种外国特产中,香药就不下10种,其中乳香是输入中国的最主要品种。三、宋元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沟通(一)中国科技的西传1、指南针2、印刷术3、火药“这三种东西曾变更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印刷术)在文学方面,其次种(火药)在斗争上,第三种(指南针)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多数的变更,这种变更是这样的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出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独创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气和影响。”——弗兰西斯·培根三、宋元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沟通(二)阿拉伯科技传入中国1、天文历法2、医药学3、数学4、建筑四、宋元时期来自异域的宗教(一)伊斯兰教(二)犹太教(三)也里可温教(四)罗马天主教(一)伊斯兰教1、伊斯兰教及其教义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基本信条是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和信末日。信安拉即“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信使者即坚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信经典即坚信《古兰经》的正确性信天使即信任安拉从光中所造的分布于天地之间的天使信末日即信任世界末日到来之时,每个人都将复生接受末日审判,遵循《古兰经》的将升入天堂,反之将被罚入火狱伊斯兰教徒自称穆斯林,意即信仰真主、听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还规定教徒要担当五项义务,称为“五功”第一,通过诵读“除了安拉之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两句“清真言”来表达信仰;其次,每日面对麦加的方向礼拜五次,每个主麻日(周五)要在当地清真寺中实行“聚礼”;第三,每年回历九月要把斋,在这一个月中从黎明到日落不能饮食及房事;第四,要向清真寺交纳确定的“天课”;第五,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穆斯林在一生中应至少有一次在回历12月上旬去麦加朝拜,朝拜过麦加的穆斯林被称为“哈只”。2、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开篇关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目前最有可能成立的说法是贞观二年(628)说和贞观六年(632)说。前者据阿拉伯文《百科全书》记载,有一名叫“兰哈步”的穆斯林此年来到中国;后者则是据广州发觉的旺各师墓志称:“大人道号旺各师,天方人也,西方圣主之母舅也。奉使护送天经而来,于唐贞观六年行抵长安。”中国人首次明确谈论伊斯兰教信仰的是因怛逻斯之役被俘虏而流亡阿拉伯世界十年之久的杜环。杜环的记述对比于今日流传之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及教徒的生活习俗,很多都可以得到印证。(二)犹太教1、犹太教及其教义犹太人的始祖据说是亚伯拉罕,该部落原住在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20世纪迁到迦南地,当时的迦南人称亚伯拉罕部落为希伯来人,意为“来自大河彼岸的人”。后来,希伯来人移居埃及,在那里受到残酷奴役。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在摩西领导下逃出埃及,重返迦南,前12世纪后,渐渐形成12支部落,共同尊奉雅赫维/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唯一的主”。前10世纪,大卫及其子所罗门建立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统一的以色列国家,安定旺盛有80年。其后分裂,内部征战不息。耶路撒冷圣殿两度被毁,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在世界各地辗转流离。2、早期入华犹太人一般认为东汉时期就有犹太人来华经商,1926年,法国人普瑞浮公布了在洛阳发觉的三块希伯来文碑志的照片和拓片,并判定这些碑志当属于2世纪的东汉遗物。关于犹太人在中国定居生活的较牢靠记载见于隋唐时期。斯坦因所劫敦煌和西域文献中,至少已发觉两卷希伯来文残片,这两件残片说明,当时欧亚交通干道上有犹太人活动。唐代也有从海路入华的犹太人。3、开封犹太人聚落据牢靠文献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就已经形成定居的犹太人社团。开封犹太会堂保存三块石碑,分别刻于明弘治二年(1489)、明正德七年(1512)、清康熙二年(1663),据碑文记载,北宋时期,有一批犹太人经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都城东京(开封),受到宋朝当局的友好接待,被允许入籍中国,并可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遂定居开封。有了确定的经济实力后,1163年,开封犹太人便在闹市区建立一座犹太会堂,被称为“一赐乐业教清真寺”,“一赐乐业”即以色列的译音。称犹太会堂为“清真寺”,则是因为当地汉人分不清回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差异。开封犹太人则入乡随俗,接受了汉人比较熟悉的清真寺这一称呼。因犹太人宰杀动物时挑其筋,也被汉人称为“挑筋教徒”。4、开封犹太人的汉化为了能进入中国社会的上层,犹太人改希伯来姓名为汉人姓名,如列维家改姓李,艾兹拉家改姓艾等。他们起先习用汉字汉语,起先是因为一些文人要参与科举考试,后来则扩大到日常生活中均运用汉语,希伯来语只在极少数场合照实行宗教仪式时才运用。他们渐渐放弃族内婚制而与本地居民通婚。为了与中国各阶层交往,他们穿戴中国历朝的服饰,依据中国的习俗惯例待人接物处世,本民族的习俗却渐渐淡化了。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汉人和犹太教的消逝,学者们归纳了很多缘由:宋元以后开封城市本身的衰落,元明时期常见的天灾人祸,几百年间与其他犹太人的几乎完全隔离,政府的政策及四周人对他们的看法。但最重要的缘由是汉文化强大的同化作用。也里可温教景教于唐末在中国中原无影无踪,但在西域地区和北方的欧亚草原仍广泛传播。宋元时期在欧亚大陆北方传播的景教,先后被称为“迭屑”和“也里可温”,前一名称是波斯语对景教的称呼,后一名称来自蒙古语,目前学者们基本认为它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阿罗诃”一词转音而来。元朝政府特殊尊崇景教,在中心设有特地的管理机构崇福寺,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司机构也里可温掌教司,1315年设在全国的也里可温掌教司达72所,但元代的景教徒主要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等少数民族,其传播并没有深化民间。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1209年成立,其成员恪守贫困生活,热衷传教,以理解和容忍的自由派精神关注并支持一般民众,受到资产阶级和大众阶层的欢迎,在13至14世纪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出访蒙古13世纪中后期遣使蒙古,意大利方济各会孟德高维诺的约翰成功到达中国并在北京创立第一个天主教传教区。后又在泉州设立主教区。五、明前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沟通在宋元中西海路交通大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中西海路交通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达到鼎盛,但此时的中国社会全面趋向保守和封闭,不但废除宋元以来的市舶制度,还在很长时间内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中西方的海路联系受到很大影响,与陆路交通的闭塞恰相对应。(一)明初海禁政策始末明朝建立后,对海外诸国实行了和平稳定的政策。洪武二年,宣布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等15国为不征之国,并多次主动遣使与海外诸国建立联系,确立和平为主的海外外交政策。对外贸易放弃了市舶传统,废除市舶司,实行了“朝贡贸易”方式。各国输往中国的货物,政府选用60%,“回赐”的物品价值往往高于“贡物”本身的价值,其余物品则享受免税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实惠政策。这种厚往薄来的经济交往事实上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负担,朝廷不得不实行限制政策。“勘合”制度实行。1393年,下令民间禁用番香番货,海外入华贸易受打击。(一)明初海禁政策始末明朝还实行禁止私人出入海外从事贸易活动,即“海禁”。从社会经济缘由看,明初的社会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复原和发展,没有猛烈的对外贸易要求,这是轻视海外贸易的潜在因素。不过,还有政治缘由,第一是防范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其次是倭寇问题。洪武四年、十四年、十七年多次发布禁令,严禁私自出海贸易。甚至禁止出海捕鱼。明代中期,海禁时紧时松。福建、浙江沿海走私贸易猖獗。隆庆帝于隆庆元年(1567)宣布以漳州月港为贸易港口,部分开禁。“隆庆开海”(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1405年至1433年,七下西洋。明代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条件。大船长约160米,宽约66米,载重量不会少于2000吨。整个16-18世纪进行海外贸易的欧洲船只没有超过1000吨的。运用24位定位的精确的“针盘”。《郑和航海图》自南京画起,经苏门答腊、斯里兰卡、阿拉伯海、始终到东非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记载沿途300多个地名,对航行方向、航程远近、停岸何处、何处有暗礁、何处有浅滩,以及各处针路、星位的凹凸都有记录。经学者探讨,其所标注的方向误差一般不超过5度。郑和下西洋的缘由第一,中国在海外诸国中的威望急剧下降,政治关系惊惶。其次,明成祖朱棣有意转移国内视线,提高政治威望。第三,“北虏南倭”的压力。须要南方的安定。第四,上层权贵的奢侈性消费无法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