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3.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重点)(难点)《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鲁国在长勺之战中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说出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毛泽东点评长勺之战一

读一读字音刿

盈靡玉帛

鄙又何间焉

guìzhéshìyíngmǐbóbǐjiàn二

写一写字形敢专也()

公与之()fúchéng弗乘辙zhé

车辙靡mǐ

旗靡

澈chè

清澈糜mí

糜烂撤chè

撤退轼shì

登轼遂suì

遂心拭shì

擦拭逐zhū

追逐试shì

考试隧suì

隧道(一)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3.牺牲玉帛

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三

文言知识积累4.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谎报;今义:使数量比原来大或程

度比原来高,增加5.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6.必以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7.忠之属也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8.可以一战

古义: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9.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10.弗敢专也

古义:独自占有;今义:集中在一件事上的

(三)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2.从: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3.之: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公将驰之指曹刿,代词听从,服从,动词跟随,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指齐军,代词这件事,代词的,结构助词缘故,原因,名词4.以:何以战必以情必以分人5.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6.信:小信未孚

必以信7.安: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用,靠,介词按照,介词把,介词请求,动词请允许,动词养,动词怎么,副词诚实,名词信用,名词(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导思1.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导思2: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体现N了曹刿怎样的军事见解?人物形象人物对话导思3.曹刿是如何向鲁庄公论战的?论战论战关键词:政治远见导思4:长勺之战的胜利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感悟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曹刿论战》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本段写战前准备。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本段写战争经过。对比鲁庄公与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表现出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却临阵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第三部分(③):本段写战后总结。通过描写曹刿论述获胜的原因,表现出曹刿的“远谋”。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注释: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进攻,攻打。我:指鲁国。《左传》是据鲁史写的,称鲁国为“我”。战:迎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攻打鲁国。庄公准备派兵迎战。曹刿(听到这个消息后)请求拜见(庄公)。译文:

原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注释:其:代词,他的。乡人:同乡的人。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之:代词,指应战这件事。间(jiàn):参与。鄙:鄙陋,目光短浅。见: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当政的人谋划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译文:

原文: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注释: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靠。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fú):不。专:独自占有。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鲁庄公一些臣子。对:应答。(曹刿)问道:“您凭借什么(让将士们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因此而)服从您。”译文: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注释: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夸,谎报。

信:诚实。孚(fú):使人信服。福:赐福,保佑。庄公说:“祭祀时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浮夸,一定诚实说明(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您)的。”译文:

原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狱:案件。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情:实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则:连词,就。注释: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一定按实情来处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译文: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之:他,代指曹刿。乘:坐车。这里指坐同一辆车。鼓: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败绩:军队溃败。注释: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溃败。译文:

原文: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驰:驱车追赶。下:下车。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逐:追赶,这里指追击。注释: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认真眺望敌情,(然后)说:“行了。”(庄公)就(命令鲁军)大举追击齐军。译文:

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故:原因,缘故。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作:振作。再:第二次。盈:充满。之:代词,他们,指齐军。注释:竭:尽。故:所以。已经战胜后,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敌人(击鼓进攻了三次)士气耗尽,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他们。译文:

原文: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测:估计,预料。伏:埋伏。靡(mǐ):倒下。注释:(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在那里有埋伏。(于是)我仔细察看发现齐军战车轮子压出的痕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知道他们真败了,)所以这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译文:

概括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

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

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

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

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2.

曹刿当时的身分怎样?

【答案】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

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

吧,“位卑未敢忘忧国”。3.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答案】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4.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答案】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重点品析第3段5.“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案】“其”指代作战时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以及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6.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答案】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

“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是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重难点小结主要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全文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6.试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答案】曹刿:远谋——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

卓越的指挥才能。曹刿请见,表现他的政治热情。曹

刿问战,表现他的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的过人谋略。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

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

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

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答案】鲁庄公是个目光短浅,平庸无能的国君。首先,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于施小恩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说明他政治无能,目光短浅;其次,他在作战时急于求成,在战斗胜利后仍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更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的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个平民而拒绝接见;他尽职尽责,平时按实情来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可谓礼贤下士;他能从谏如流,虚心向曹刿请教;他还知人善任,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以说,统率弱鲁战胜强齐也有鲁庄公的一份功劳。【难点探究】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简单分析。曹刿论战曹刿请见关心国事深谋远虑指挥若定三问三答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前准备未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爱国热情政治远见谋略过人战争经过战后总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军事才能本文通过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稳重果断,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也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1.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的对话,战时二人的表现,战后庄公的“问其故”和曹刿的“论战”,都形成鲜明的对比。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段落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3.运用对话交代情节,文字简练。本文通过对话不仅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而且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全文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关于战争的诗句(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能取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能取胜;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能取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能取胜;主将精通军事而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能取胜。这五点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20曹刿论战曹刿论战(

) 又何间焉(

)小惠未遍(

)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 望其旗靡(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fúguìjiànbiànbózhéshìm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弗敢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信未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倒下。驱车追赶。独自享有。使信服。3.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弗敢加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可以一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虚夸,夸大增加可以凭借表示可能或能够诚,诚实这里指诚心感情4.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神情与苏、黄不属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C“属”意为,相同,类似“属”意为,隶属,管辖“属”同“嘱”,嘱咐••••类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D••••••••信用实情攻打砍参与间或、偶然打仗左传左丘明长勺一鼓作气、辙乱旗靡(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我国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__________》,该书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怕___________所作。(2)本文记叙的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________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即可)6.文学常识填空。7.名句填空。(1)曹刿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课文研读(1)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遍及、普遍。指诉讼事件。战胜。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必以诚心相对。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留下的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下令去追击他们。诉讼事件。诚,诚实倒下追击10.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鲁国高度的责任感。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D根据课文可知,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1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链接材料】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等回答即可。1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课文中的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的赵王没有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二、拓展阅读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83-84页第12-16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恒令腹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经常。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不以物喜B.登轼而望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公将鼓之

当思之在心D.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C凭借因为表修饰表顺承语气助词哪里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人们都知道畏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道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衰退产生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16.结合《〈贞观政要〉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理解。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选自《孟子》材料二: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16.结合《〈贞观政要〉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理解。本题考查对课文以及这句话的充分理解,并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施惠于民,是为人君者首要考虑的事情,只有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国家的福利,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戴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共产党现在所做的事就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获得民众的支持。反之,如果君主和政府只顾自己享受和逐利,不顾民众死活,那么民众就不会支持他。三、国学阅读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84页第17-20题。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师败绩(军队)

B.公伤股(臀部)C.国人皆咎公(归罪,责备)D.不禽二毛(俘虏)B大腿••••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趁着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下令攻击他们。19.宋襄公在此次战争中错失了哪几次战机?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楚人)既济而未成列。度过20.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宋襄公是个怎样的人?本题考查对选文大意的了解,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依据题干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示例:宋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迂腐愚昧的人。21.在我国,“勇”文化意蕴丰富,深入人心,请你参加“‘勇’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源流追踪】(1)“勇”为会意兼形声字,从甬从力,从字的起源来看,左像桶,右为力,力可举桶者为勇士。“知死不辟,勇也。”(《左传》)这里的“勇”便是其本意_________。“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三国志》)此处“勇”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果敢有胆量,勇猛(2)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勇”。①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左传·哀公十六年》②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本题考查“勇”字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道理,根据题意回答。只有站在坚守道义、坚持真理的立场上的“勇”才是真正的“勇”。【“勇”在践行】(3)《宋史•欧阳修传》中载:“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举办“中学生该不该见义勇为”的辩论赛,请你为正方辩手写一段辩词。(100字左右)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学生,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观,这样对长大后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善恶的人是很必要的。当然,鲁迅说过:“无谋之勇,非真勇也。”有勇,更应有谋。因此,我方认为,应当在弘扬有勇有谋精神的前提下,大力提倡“见义勇为”。2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一个场景,注意详略得当。(不少于300字)文笔的考查,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写。片段练笔例文:说做就做,我拿起那一把水灵灵、绿油油的芹菜,先把芹菜叶择去了,芹菜的叶子和其他蔬菜的叶子形状都不一样,它的叶子就像鸭的脚掌一样。妈妈一边和我择菜一边告诉我说:“芹菜的嫩叶是可以食用的,别浪费了。”择完了芹菜叶,第二步就是洗芹菜了,妈妈告诉我,芹菜洗一遍是不够的,要洗两三遍才可以,还要把它掰开来慢慢地洗。做完这些,我还要把芹菜切成段,把胡萝卜和肉切成丝。首先我切的是芹菜,一刀下去,只听“咔”的一声,芹菜就成了两厘米大小的段了。切胡萝卜的时候出了一点小状况,胡萝卜是圆的,我一切它就会滚来滚去,不过我找准时机一刀切下去,胡萝卜就被我切成了两半,这样就好切多了。最让我头痛的就是切肉了,肉摸上去软软的,都不怎么好抓住,不过我还是把它给切成丝了。下面就是炒芹菜的时候了。我先开火把油倒进去,等油热了再把肉丝放下去炒,可是我一放肉下去,油就开始噼里啪啦地乱窜,吓得我连退几步哇哇乱叫,忙把火关小。等肉变颜色了,我就把芹菜胡萝卜都放了下去,继续翻炒,再加少许盐、料酒,再翻炒几下,一盘炒芹菜就出锅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2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果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研究了交流对象,讲究了谈话技巧,你向交流对象所述说的忠言就未必逆耳。本节课,我就想和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

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邹忌类比说理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重点)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侯。邹忌不仅是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还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关于邹忌、齐威王的故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一

读一读字音

讽齐王纳谏

八尺有余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

面刺寡人燕、赵、韩、魏fěngjiànyòuzhāoguānbàngcìyān二

写一写字形zōu()忌jī()年形貌yì()丽shú()视之kuī()镜邹期昳孰窥三

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2.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近臣;今义:方位词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臣之妻私臣

古义:偏爱;今义:自私(三)一词多义1.之: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孰视之2.朝:皆朝于齐于是入朝见威王

(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徐公)(动词,朝见)(名词,朝廷)3.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于:能谤讥于市朝

皆以美于徐公

5.上: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谁)(仔细)(介词,在)(介词,比)(形容词,上等的)(动词,呈)6.修: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7.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私:臣之妻私臣

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修建)(长,这里指身高)(漂亮,好看)(认为……美)(偏爱)(私人,个人)(四)词类活用1.吾妻之美我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闻寡人之耳者4.朝服衣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名词作状语,当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名词作动词,穿戴。(五)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点拨: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孰与”表示

“……与……比,……更……”。2.倒装句

忌不自信。

点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

不信自”。

皆以美于徐公。

点拨:介词结构“于徐公”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

公美”。3.省略句

与坐谈。

点拨:“与”前面省略主语“邹忌”,后面省略宾语“之”,应为“邹忌与之坐谈”。

皆以美于徐公。

点拨:“以”后省略“我”,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点拨:“蔽”是受蒙蔽的意思,表被动。5.判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点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点拨:“……,……者也”,表判断。(六)成语积累

门庭若市: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现在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例句:“邻里节”那天,社区居委会楼前门庭若市。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七)名句积累导思1.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为什么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导思2:邹忌是如何讽诛齐王的?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详略进谏导思3.齐威王是如何表现的?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纳谏讽谏关键词:爱国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本段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缘起。本段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第三部分(③-④):写齐王虚心纳谏并取得巨大成功——进谏结果。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形:形体。昳丽:光艳美丽。服:穿戴。窥镜:照镜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注释: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译文:

原文: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您美得很。及:赶上,比得上。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复:又。妾:男子在正妻之外另娶的女人。注释:他的妻子说:“您美得很,徐公哪里能够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译文:

原文: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旦日:第二天。与坐:“与之坐”的省略。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孰视之:仔细地看他。孰,仔细地。之,指徐公。弗如远甚:远不如。注释: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客人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不如徐公美。译文:

原文: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也,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暮:夜晚。美我:认为我美。私:动词,偏爱。注释:译文: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原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诚:确实。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注释: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原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方千里:方圆千里。宫妇左右:指宫里的妃子以及近臣。莫:没有谁。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蔽:受蒙蔽,文中指因受蒙蔽而不明。甚:厉害。注释: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更厉害了。”译文:

原文: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面刺: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市朝,公共场合。

闻:使……听到。注释: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奏章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译文:

原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门庭若市:宫门前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时时:不时,有时候。间:间或、偶然。进:进谏。期年:满一年。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注释: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译文:

1.开头插叙徐公一笔有何作用?

【答案】这一笔插叙非常必要,既补充说明邹忌进

一步向妾、客发问的原因,也使下文邹忌不自信显

得自然有据。2.邹忌的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答案】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明妻子对他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卑怯、顺从的心理。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没有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3.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本部分却在写邹忌比美,是否离题?【答案】没有离题。这部分写邹忌的生活经验,这是他讽谏齐王的论据。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就是对“受蔽”与“除弊”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中心。阅读方法解密内容是否离题分析法。判断某个内容是否离题,首先要明白所判断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明白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最后还要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所有的内容安排都是为中心服务的,如果发现这一内容可以突出文章主旨甚至更深入,就是切合题意;如果与主旨冲突,就是离题。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试题的答案一般是不离题。

4.邹忌讽谏有没有效果?试分析。【答案】邹忌劝谏,齐威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揭示了什么道理?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它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战胜于朝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为邹忌善于劝谏,以小见大,以自身经历作类比,使齐威王乐于接受意见;二因为齐威王能接受讽谏,并积极采取改正措施。【答案】他是以家事类比国事的方法讽谏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向齐威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事实,接着以“生活小事”开头,先谈自己的生活际遇。一口气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徐公”,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应该看到,邹忌讽谏的思维过程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由“我”及“君”,二是由家及国,三是以小见大。1.【难点探究】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应该如何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答案】邹忌(进谏者):邹忌作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威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他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性,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闻过则喜,兴利除弊,大胆改革,颇有远见。2.【难点探究】你怎么评价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受蔽清醒皆以美于徐公私、畏、求“我”生活小事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齐威王纳谏根据结论除弊效果私、畏、求王王之蔽甚矣进谏有赏皆朝于齐类比推理国家大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本文写邹忌有自知之明,从生活小事领悟到深刻道理,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使威王纳谏改过并取得了巨大成效。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2.详略得当,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表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3.类比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类比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类比说理作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由私事及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类比来讲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能收到比直接进谏更好的效果。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译文】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2.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译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21邹忌讽齐王纳谏A.朝服衣冠(cháo)形貌昳丽(yì)B.窥镜而自视(kuī)孰视之(shú)C.王之蔽甚矣(bì)期年之后(qī)D.暮寝而思之(qǐn)谤讥于市朝(páng)1.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Bzhāojībà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日徐公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这里指身高。次日,第二天。土地方圆。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指责。满一年。••••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A.吾妻之美我者B.闻寡人之耳者C.朝服衣冠

D.其一犬坐于前••••••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完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名词名词用作状语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C.朝服衣冠皆朝于齐D.上书谏寡人者事父母几谏D••••••••“谁”“仔细”“美丽”“早晨”“认为……美”“朝见”“规劝5.对句中“于”字的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C.①②③⑤/④/⑥⑧/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对对对于比对,介词在到在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B.与坐谈。(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邹忌”和宾语“客”)C.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D.王之蔽甚矣。(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6.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7.名句填空。(1)文中邹忌对齐威王分析自己的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即可。8.《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请你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1)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王下令改过失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一、拓展阅读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86页第9-11题。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故至今不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B.未得相马之工也往往而死者,相藉也C.买马而善京中有善口技者D.然而王之买马也辍耕之垄上•••••••A观看•相互好的、强健的擅长、善于结构助词‘的’去,往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然

君。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这些都是能趁大王您酒酣耳热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向12.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字词意思的解析,合理分析即可。二、国学阅读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86页第13-16题。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善回人主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中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皆严装已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尝得佳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于、擅长。••••停止。完成、结束。曾经。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有时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收敛威势了。15.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改变///息怒16.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本题考查对选文大意的了解,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依据题干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表

出师表22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敬仰。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杰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记叙的写法,感受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多种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表崩殂

遗陛下

夙夜忧叹以彰其咎一

读一读字音cúwèisùjiùzhēn

zhuó()损益恢hóng()二

写一写字形斟酌弘三

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句式1.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点拨: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2.省略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点拨:省略主语“陛下”。名句积累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导思1.文章在开始部分分析当前形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形势不利关键词:直言进谏导思2.诸葛亮分析形势,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建言献策知恩图报导思3.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在出师前写给刘禅的奏章,在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又自述身世?知遇之恩导思4.这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托孤之重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出师表》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1.诸葛亮为什么要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答案】分析当前形势,指出不利方面: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疲弊,形势危急。这样说的目的是提醒后主要有危机感,鞭策刘禅发愤图强。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要悲观,因为还有有利条件:宫廷臣子,尽心尽力;守边将士在浴血奋战。这是激励后主,要有信心,并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2.诸葛亮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答案】第一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这条建议是在分析了不利和有利的条件之后提出的,诸葛亮提醒后主要发扬先帝广开言路的优良传统,因为这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3.诸葛亮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答案】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诸葛亮提出这条建议,是鉴于汉末王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近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而后主宠信宦官,这一点诸葛亮不会没有觉察。4.在本段中,作者两次提到“不宜”,其目的是什么?【答案】在本段中两次提到“不宜”,是针对执法中可能存在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对后主提出告诫,强调要依法办事。5.为什么要提到这是先帝特意选拔出来的?【答案】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另一方面也是劝诫刘禅要效法先帝知人善任,重用这些先帝选拔的人才。如果不提这点,不免有教训人之嫌,而又有失人臣之礼,效果就一定会大打折扣。6.第③④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③④两段是诸葛亮对刘禅在治国(内政、军政)方面的具体教导,给刘禅的治国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亲贤远佞的论述。这也成为后来刘禅在昏庸的情况下,蜀国还能延续多年的原因。7.诸葛亮提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他是怎样进行阐述的?【答案】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诸葛亮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阐述。先汉与后汉,一兴隆,一倾颓,原因在于君王对待贤臣与小人的态度不同,对比鲜明,强调了亲近贤臣的重要性,有极强的说服力。8.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答案】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9.三条建议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答案】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10.诸葛亮为什么要自述出身、志趣?【答案】诸葛亮自述出身、志趣,表明自己身份低微,无意于功名利禄,从而突出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11.诸葛亮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答案】回顾三顾茅庐一事,既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也表明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希望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不忘创业艰难,激励其发愤图强,兴复汉室。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语言洗练工整,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13.诸葛亮提起临崩托孤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临崩托孤这件事一方面可以充分说明先主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始终不忘先主“兴复汉室”的重托,这是出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自己的职责,引出下文。1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报先帝”“忠陛下”呼应了前文“三顾茅庐”和“临崩寄臣以大事”二事,再次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的本分所在。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感情。15.第⑦段的最后一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答案】不可以。这是诸葛亮的补笔。再次说明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意在劝谏后主刘禅亲贤纳谏。16.结尾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结尾句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百感交集,既有无限眷念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及对后主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在本文中却显得情真意切,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尽显。【答案】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看似与前后文联系不大,其实是“貌离神合”。这是因为:(1)追溯二十一年来的情况,披露知恩图报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让后主易于接受。(2)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进一步启发后主发愤图强。(3)以二十一年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4)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即以陈情的方式叙述自己的心愿,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将出师北伐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难点探究】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答案】本文议论、记叙和抒情完美结合。诸葛亮上这篇表是为了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