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1页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2页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3页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4页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教学重点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球海陆演化的机理。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球地表的作用。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关键词地表形态(landformoftheearthsurface)气候带(climaticzone)气候型(climatictype)时空变化(changeoftimeandspatial)自然灾害问题(naturalhazardquestion)3内容结构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沙漠化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第一节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45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km²)作为最小的大陆,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km²)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6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自然区划和人文区划的结合)。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洲78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七大洲面积的比较(单位:104Km2)9

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10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11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12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13

——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峡。根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单位:104km²)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14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为界;15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16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17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56º~65º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这种现象表明地球陆地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18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即亚澳之间的亚澳陆间海、欧非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19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直布罗陀海峡

伊比利亚半岛

非洲欧洲大西洋地中海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20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21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22(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m。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23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高原:多数高原是以古陆块为核心经过稳定隆起而形成,高原面起伏不大。

平原:未经历隆升和强烈褶皱的古地台构成今天的构造平原。

2425

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地形结构因洲而异26(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

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4170m,所以海洋的最大高差为15204m。27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28

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m,宽度10~1000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29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为2000~3000m。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

30

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大部分深度为2500~6000m。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31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000km。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它宽约1500~2000km,相对高度约1000~3000m,约占大西洋面积的1/3,它的位置居中,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几乎相等,“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洋脊贯通四大洋32三、地表形态的演化

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

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33(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1.板块的划分

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34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

35

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36

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37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见世界构造图)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2.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板块并非是平面状的,而是呈球面形状板块的运动,自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平面滑移,而是沿地球表面做球面运移。目前已经测定出,海洋板块的运移速度一般为1-12cm/年。大陆板块运移速度小于海洋板块,而且,板块面积越大,运移速度就越小,相对而言,也就比较稳定。38

一幅现代板块运动的全球图像,就是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环太平洋的汇聚边界大致把全球地表分成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表的其他部分。3940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

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的扩张,亚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南北美板块向太平洋方向推进。41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随着东太平洋洋脊的扩张,太平洋板块、可可斯板块和纳兹卡板块则向太平洋周缘的海沟俯冲潜没。42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一方面与非洲板块及原属冈瓦纳的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向北推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扩张的结果。43大洋洋脊更多地分布在南半球,各大洋洋脊在南端相互串联,北端却没入大陆之下,这就使得一些板块具有向北运动的趋向。442.板块的运动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尚无定论!(4)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5)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4546(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

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的洋盆和漂移着的大陆组成的。1.大洋的发展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2.大陆的分合(见下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

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4748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中的字母分别标识: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世界地表形态的未来演化趋势?49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50(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球表层的运动有两点基本的假定:①板块的内部是刚性的,是没有相对运动的。②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而板块的边界是狭窄的。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减灾的角度,未来构造活动的研究应突出两个内容:(1)关注大陆。与大陆相比,海洋是年轻的,而大陆则古老。大陆是记录地球全部历史的档案馆。此外,主要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大陆,且破坏性大,这也是地理学更注重的是陆地系统而不是海洋系统的原因之一。(2)关注大陆当前的活动。课后思考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2.对比分析世界大陆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5152第二节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我国学者将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为若干气候型。(见下图: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5354(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55(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的气旋活动,这里气候寒冷。(四)高地气候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遂导致高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结构。56(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东西分异不明显,地带性分异显著。57赤道多雨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58形成原因: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植被土壤:

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59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热带干湿季气候60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16℃-18℃以上。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形成原因: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61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62气候特点: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形成原因: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63分布: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热带季风气候64气候特点: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形成原因: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至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干季。植被土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65分布: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热带海洋性气候66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上下,最冷月平均温在18℃-25℃之间,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形成原因: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67(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可分为亚热带和温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2-1.陆地亚热带气候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º~40º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6869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70气候特点: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形成原因: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植被土壤: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71亚热带季风气候72气候特点: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形成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73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74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形成原因: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性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分布:分布于南北纬25º~35º间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和西岸。75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76气候特点: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它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形成原因:该气候类型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植被土壤: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2-2.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60º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º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77分布:包括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78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79气候特点: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形成原因: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后者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入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植被土壤: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分布: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80温带海洋性气候81气候特点:该区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形成原因: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分布: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82温带季风气候83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形成原因: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分布: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8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85气候特点及成因:

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该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

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植被土壤: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86(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可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该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分布:一般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87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88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形成原因:

该区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植被土壤:适宜针叶林生长。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89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90气候特点及成因:

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植被土壤:该区冻土层接近地表,暖季水分不能下渗,引起土壤表层停滞积水,土温更加降低,限制了乔木的生长,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及小灌木等。分布: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91极地冰原气候92世界各地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93(四)高地气候全球的高地以不同走向分布于各个纬度带,故其气候差异甚大。这里的高地指青藏高原及其毗连山地、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以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地。94图:长白山北坡垂直气候带示意图95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96(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1.定义——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2.成因——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97(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1.定义——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982.两种表现:(1)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同属于亚热带纬度的亚欧大陆部分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气候型(亚热带夏干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帕米尔和青藏高原等的高地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2)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如亚欧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99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100(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1)形成原因——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2)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带。

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课后思考1.世界有哪些主要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简述它们的分布、主要特点及成因。2.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101102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

对地表形态的作用103104目前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有下列时间范围的变化:

1.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亿年,如震旦纪、二叠纪、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等。

2.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十万年,如第四纪大冰期中仍有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

3.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如欧洲第四纪最后一次寒冷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次一级的冰期和间冰期。

4.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如冰后期出现的几次气候变化。

5.世纪内的气候——时间尺度不到100年,如有人提出60年的气候周期。一、气候的时空变化时间尺度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冷暖干湿、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两次大的波动:最适宜气候期、寒冷气候期近代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变化:全球气温的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变化105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106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年至1万年。在漫长的古气候变化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总体来说,寒冷时期比温暖时期短,前者每次不过几百万年至几千万年,后者则可延续几亿年。107

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已成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最大特点。自震旦纪以来,全球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即大约7亿年前的震旦纪冰期、2至3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冰期到来时,地表的平均气温降低5℃左右,冰川的最大范围可达大陆面积的30%。此外,冰期期间也有转暖和变冷的时期,转暖期称为亚间冰期,变冷期称为亚冰期。108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109时间跨度:距今1万年左右至19世纪末110111112113近代气候变化114115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一)冰期与冰川的作用地壳的上升、沉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动植物的迁移、演变物种的灭绝、出现水系的改造、变化地貌的塑造与形成冰川地貌、黄土地貌等冰川地貌116生物多样性变化117118(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必然和必然要求,即行星大气中CO2

和水汽等对行星所起的类似玻璃暖房的作用。119由WMO(世界气象组织)和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宗旨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评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从多层面、多视角进一步证实和支持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的事实。12012119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过去3个连续的10年中的任意一个都比有记录以来的其他任何10年的地表温度要高,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地表温度为有史以来最高122全球气温升高可能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将使地球上的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会因此而上升,以至淹没大片陆地。

此外,全球变暖也可引发热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目前全球的干旱和洪水事实上都已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全球变暖的影响课后思考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状况。2.冰川的作用。3.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其影响。123124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

自然灾害问题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的普遍关注

125

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故没有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国际上对致灾因子的分类,一般是首先划分成自然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然后根据致灾因子产生的环境进一步划分为:岩石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大气圈、水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台风、暴雨、风暴潮、海啸、洪水、干旱等;生物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病害、虫害等;来自地外的致灾因子——太阳耀斑爆发、太阳磁场变化、太阳黑子增多、陨石撞击地球等。126

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大圈层不断发生变化和相互作用,其结果往往产生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自然致灾因子)。127

表1.4.120世纪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年份日期国家和地区事件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百万美元1906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地震3000324190812月28日意大利Messina地震85926116192012月18日中国甘肃地震235000——19231月9日日本东京地震142800280019317-8月中国长江洪水140000——19355月30日巴基斯坦Quetta地震3500025194210月16日印度和孟加拉龙卷风61000——19532月英国风暴潮19323000197011月12日孟加拉台风3000006319705月31日秘鲁地震,滑坡6700055019767月28日中国唐山地震2400005600198812月7日亚美尼亚地震250001400019914月29—30日孟加拉台风139000300019941月17日美国北岭地震61440001995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6348>10000019985—9月中国长江洪水365030000199811月初洪都拉斯热带风暴9200550019998月17日土耳其地震>17000>1300019999月20日中国台湾地震2400>11000资料来源:陈顺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第四纪研究,2001,21(4):315128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索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由此引发了频繁发生的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为致灾因子)。事实上,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对地球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就其大小和速率而言,已可以与许多自然灾害相匹敌。129此外,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剧增,城镇等聚落和人类经济活动场所的扩展又使自然灾害袭击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见表)。这就表明,现代社会遭受自然灾害的易损性(vulnerability)在加大。表1.4.220世纪后50年,每10年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年份灾害数/件经济损失/亿美元1950-1959203851960-1969276901970-19794712421980-19896319291990-1999825358资料来源:陈颙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第四纪研究,2001,21(4):315130全球性灾害发生的背景及其成因:致灾因子的变化人类社会灾害易损性增大、抗灾能力相对下降(即承灾体的脆弱性增加)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响应理论(Disasterresponsetheory):区域灾害是人类居住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人类活动(管理和规划)才能得到改善。131二、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

(一)火山喷发形成: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结构: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火山喷发物:气体、熔岩、固体132火山构造133

火山灾害包括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巨量火山灰,炽热的火山碎屑熔流,致命的含硫磺气体以及爆炸、岩崩、滑坡、次生泥石流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尤为严重的是火山喷发出的炽热碎屑流,其覆盖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千米,引燃地面附着物或造成森林大火。火山喷发的突然性和极快的扩散性,可以在瞬间摧毁村镇、房屋、道路、桥梁以及大面积农田,破坏通讯设施、水电枢纽,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见下表)火山灾害134表1.4.31980年5月—1993年8月全球火山灾害时间火山名称(国家)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美元其他损失1980.5.18圣海伦斯(美国)578.6亿——1982埃尔.智肯(墨西哥)2000————1982.4喀龙贡(印尼)——1亿8万人被疏散,9.5万人无家可归1982圣海伦斯(美国)——————1983三宅岛(日本)——————1985.11.13内华多.德尔.鲁伊斯(哥伦比亚)22000——1万余人无家可归1986喀麦隆(喀麦隆)1800————1986.11伊豆大岛(日本)——————1988.12隆基玛依(智利)——————1988.12十胜岳(日本)——————1989.1克留切夫(俄罗斯)——————1989.12雷道特(美国)————对石油开采造成较大损失1990埃特纳(意大利)————引燃森林,摧毁民宅1990基拉韦厄(美国)————摧毁民宅1990.3科利马(墨西哥)————烧毁林木1991.6云仙岳(日本)40(包括失踪)——居民撤离1991.6皮纳图博(菲律宾)900数十亿毁房4.2万间,2万人撤离1991.8哈得逊(智利)————埋没17.5公顷农田等1992.3阿库坦(美国)————火山灰被喷到几英里高天空1993.2马荣(菲律宾)36(另有25人失踪)——数十人受伤1993.4.29云仙岳(日本)————吞没500多间房屋等资料来源:根据韩振海等.火山灾害及其监测预防.自然灾害学报,1993,2(4):8687经整理135位于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2010年4月14日喷发,令火山灰直冲10000米高空。高空的气流又导致火山灰在整个欧洲地区迅速蔓延扩散,并逐渐向东南方向覆盖整个欧洲的天空。火山灰覆盖的这片区域恰好是全球航线最为繁忙的空域,亚洲、北美洲之间的大多数航线无法飞行。136绝大多数火山喷发活动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即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从而清楚地表明全球火山活动在地质构造上的内在联系。也有个别火山地处板块内部(如夏威夷群岛的火山),且活动性很大,对此应引起人们的警觉。

火山喷发的共同特点:这些火山都是沉睡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相继活跃起来,从而提醒世人对休眠火山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几乎同步发生,即地震相对频繁时,火山喷发也相对多起来。137中国火山分布:中国火山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新疆、云南、海南和台湾等省区,共有1000多座。138长白山是我国与五岳齐名、名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主峰海拔2749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总面积8000余平方公里,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而在长白山丰富的自然景观中,天池是最具风姿、最为壮丽和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海拔2189米的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高、最深、最大的火山口湖,总蓄水量20亿立方米,水面面积9.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4米,天池池水常年清澈碧绿,从空中俯瞰宛如平镜。139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由于长白山独特的地理构造,其景观也绮丽迷人,30多处景观处处秀丽诱人,驰名中外,登上群峰之冠,可谓“一览众山小”,由于山地地形垂直变化的影响,上白山从山脚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形成了由温带到寒带的5个景观带,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140(二)地震带的活动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活跃并容易破碎的部位,集中分布在板块俯冲或碰撞的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的一些地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带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释放。141时间: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晨3时42分53.8秒地点:中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产生影响:为7.8级强烈地震,震中区烈度Ⅵ度,地震波及天津市和北京市。这次地震集中在工矿企业集中、人口稠密的城市,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猛烈爆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100多万人受伤,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居民转眼间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唐山大地震142143汶川地震144地震前美丽的汶川地震后的景象145

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属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地震成因146三、风灾与水旱灾害(一)风灾147种类: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龙卷风、黑风暴、暴风雪等。风灾种类较多,其中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大气涡旋称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的总称。其直径一般为几百千米,最大可达上千千米。热带气旋区域内的风速以近中心为最大

国际上常以近中心最大风速作为分类的标准,最大风速小于34海里每小时(风力7级及以下)的,称为热带低压;最大风速达34~63海里每小时(风力8~11级)的,称作热带风暴;最大风速达64海里每小时(风力12级)及以上的,在东亚称台风,在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一带则称作飓风。热带气旋主要形成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西部热带海面上。(见下表)148

龙卷风也是风灾之一,它是一种范围小而时间短促的猛烈旋风,直径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中心气压很低。其风速通常可达每秒几十米到一百米以上,常出现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下。云形呈漏斗状下垂。如抵达地面,破坏力极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带往他处;经过水面时,常吸水上升如柱。龙卷风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数十千米,所经路程,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超过100千米。持续时间可自几分钟到几小时。149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风暴灾害时间地域事件风速/(km.h-1)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亿美元其他损失1996.9.5—1996.9.8美国东海岸飓风195223020万人被疏散1996.1.6—1996.1.9美国东部18个州暴风雪,冰雹,洪水185543030万间房屋受损1996.1.24英国暴风雪——350约11——1996.5.12—1996.5.14孟加拉龙卷风——————1万间房屋受损,10万人无家可归1996.7.8—1996.7.14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贝塔”飓风185104——1997.8.18—1997.8.19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等“温伲”台人受灾1997.8.2—1997.8.4中国广东、香港“维克多”台风——6668.5万间房屋进水1997.5.27美国东海岸飓风300282.9300艘船受破坏1997.1.22美国中部暴风雪——12——1.4万头牛受重创1997.7.18—1997.7.21美国海岸“丹尼”飓风16032.317架直升机被毁1997.8.22—1997.8.23中国南部、越南、泰国等“芝塔”台风——5144.6万间房屋被毁1997.10.7—1997.10.10墨西哥南部“波丽纳”飓风26023015万人无家可归1997.11.2—1997.11.5越南、泰国、柬埔寨“琳达”台风1307644.72500艘船受破坏根据下述资料整理而成: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6(4):15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7(3):2-3150

黑风暴又称沙尘暴,是一种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天空能见度大大降低的恶劣天气现象。我国的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从时间上看,以4-5月份为多发季节,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事实证明,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注重整体防护效益,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措施之一。

(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新疆冷槽向南加深,迫使冷空气迅速南下,加之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多为戈壁,受热较快,使锋面前后暖冷空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增加,造成锋面大风强度增大。(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3)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151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布152

近年频发的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它不但危害我国的环境质量,而且波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但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沙尘暴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携带的大量沙尘可以起到抑制我国北方和韩日两国的酸雨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说,来自亚洲内陆地区的沙尘含有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大气中造成酸雨的酸性物质。专家运用数值模式,量化了沙尘输送对于东亚酸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可使中国北方和日韩两国的降水酸性减小。153(二)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

气象学定义:把降雨的多年平均状况视为正常现象,超过平均值就称为涝,低于平均值就是旱。从世界范围来看,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此处水灾、彼处旱灾。154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水旱灾害时间地域事件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亿美元其他损失1996.6.27—1996.8.13中国东部洪水2700约245500万间房屋倒塌1996.7.26—1996.7.31朝鲜半岛洪水67230受灾人口330万1996.10.16—1996.11.6印度中部和南部洪水130818.6——1996.7.13—1996.7.27孟加拉北部和中部洪水325——受灾人口3000万1996.6.14—1996.6.16也门洪水338————1996.8.22—1996.8.28巴基斯坦洪水111——3000个村庄被淹1996.5—1996.6美国中南部及墨西哥干旱——36——1996.4印度拉贾斯坦邦干旱——5.7影响72000km2农业区1997.7.5—1997.8.10波兰、捷克、奥地利、德国洪水11059上千座房屋被破坏1997.1.1—1997.1.11美国中部和北部洪水10约23农业和畜牧业受损1997.7.1—1997.7.12中国广东、香港洪水28512.5100km长堤坝决口1997.7.15—1997.9.15秘鲁洪水1000——6000座房屋被毁1997肯尼亚、索马里洪水1850——25万人无家可归1997.4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干旱——8果园损失1997.6.1—1997.8.20中国华北干旱——7.25黄河有400km断流—1997.9—1997.11印度尼西亚中部干旱430————根据以下资料整理而成: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6(4):14—16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7(3):1-3发生水灾的时间在北半球集中在6-9月。在地域分布上,又以亚洲为多发区。其主要原因与季风气候有关,即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所致。155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危害厄尔尼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