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中国古代教育_第1页
第9讲 中国古代教育_第2页
第9讲 中国古代教育_第3页
第9讲 中国古代教育_第4页
第9讲 中国古代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中国古代教育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状况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一、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私学教育——书院教育和家族教育官学教育——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官学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招收贵族子弟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pan4宫”:招收平民子弟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1.夏、商、周三代的学校“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2.春秋战国—私学兴盛

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3.汉代的官学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1)教师: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2)学生:博士弟子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汉代的地方官学: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3.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4.唐代的官学唐代的教育十分繁荣,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中央到地方学制体系完备。国子监,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兼大学),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等。通称“六学二馆”。

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校。比如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三个专业,医学专业包括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角法(拔火罐)五科。针学专业学针灸,按摩专业学按摩治病和正骨术。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比如日本来过十三批留学生,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医学等中国文化。

当时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唐代地方学校按区划可分为四类:(1)京都学(包括京兆、河南、太原),教习经学和医学。(2)都督府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3)州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4)县学,除“京县”“畿县”外,分上、中、中下、下四等,专习经学。5.宋代的官学宋代,基本沿袭唐代学校体制,中央在京师设有国子监及贵族学校,地方则设有府州县学。

“书院”

——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鹭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等。6.元代的官学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元代官学于国学、乡学外,在乡村别立社学,将基层乡村行政管理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7.明清时期的官学——国子监

家庭教育著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包拯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汉代的察举结果主要有孝廉、贤良方正、茂才(秀才)。二、古代选士制度2.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授以官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了400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汉书·韦贤传》。

举孝廉图时代教育机构选士制度夏商周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官学、私学、如辟雍、泮学

汉代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茂才)魏晋南北朝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科举考试制宋元中央、地方科举考试制(元中断)明清中央、地方、如国子监科举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3.唐代——科举制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明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衰落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在1500年前就发明了用考试来检验一个人的学识,并将此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法。这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之举。“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有拼命用真本事的,也有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的。一、贿买考官二、夹带经文三、请人代考三、古代教育特点及现代启示古代教育的特点:1.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2.二是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的启示

1.教书育人,以德修身

2.教学相长、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

3.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相结合

4.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5.学以致用,注重素质教育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