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2单元单元测试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2单元单元测试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2单元单元测试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2单元单元测试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2单元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材料二: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摘编自“光明网”)材料三: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已经记录了半本多,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导致我们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精神。这是我们目前最欠缺的地方。”(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材料四: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具备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摘编自“新浪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提到的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B.材料二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C.材料三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做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没有工匠精神。D.材料四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品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解析:选D。A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C项,是“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解析:选C。C项,“精益求精”是内涵,“匠心独运”是延伸。3.下列针对四则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而且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解析:选C。C项,偷换概念,原文为“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答案:第一段先概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第二、三段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四段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延伸,第五段是对“工匠精神”现状的表述及展望。5.请结合二、三、四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6分)答:答案:(1)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2)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六机匠臧克家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食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巍巍的旗杆前。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你便可以在心中展开一幅美丽的纺织图。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片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哒哒地卷一卷布,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把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里动,可是他就是不动。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给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睛压闭了。我们怀着幽幽的心情向外走,醒来泪珠挂在眼角上。⑤冬天,太阳照着他牵机。线匹掣得老长像一道银河。他顶着一件开花的破袄,穿着一条气泡似的单裤,迎着风,人似乎要浮起来。他一往一来像一张梭,冷风把挂在鼻尖上的水给吹下来,当时我很纳闷地问:“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⑥几年以后,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他的那一张织布机卖给人家了。同时也分了家,别人都有老婆孩子,他却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⑦从此伴着老娘,六机匠变成了纯粹的老农。对什么事情他都不是笨手。他会剃头,太阳底下,人家头上的乱发随着他手下的钝刀倒下,刷刷的,一刻一个青头皮便显出来。他会拉糖子,红的,白的,正月里小孩子都喜欢他。他也卖过酒,他的酒管保你一壶到底不会有一点底渣,所以一罐子酒刚从城里背来,放不到炕上便空了。别人故意逗他:“走到河里掺了几捧水?”他便半红着脸赌咒:“掺一滴水就给俺祖宗喝!”⑧一个秋天,老娘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坠落到土地下了,六机匠哭得最厉害。这次邻里都替他叹气:“唉,一个老娘也完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呢?”一个人的日子倒是简便,家便驮在身上。环境教会了他做饭、缝衣服和一切家里的营生。他有个倔强脾气,什么事都不托仗人,有时不高兴做饭,一点冷饭也可以打发饱肚子。“小心点,冷东西呀!”有人拿他开玩笑。“瞎子睡凉炕,仗着秉气壮。”他的话从笑口里吐出来了。⑨后来,六机匠去了关东,一去就是五六年。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六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三机匠家里,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头顶的那条辫子不见了。他见了我自然格外高兴,说回来看看,本来打算立刻返身,谁想发生了战争,这条生路又被堵死了。他口里不带脸上带地表示着寄居在人家里的不安。三机匠脾气很好,侄儿们待他也都不错,添了他,在工作上添了个有力的帮手,而不过在饭桌上多添了双筷子。不安什么呢?我明白这又是他独立刚强的那点天性在作祟了。和他谈着话我心下怪难过,这样一个坚实能干的人,失去了织布机,失去了佃地,关东的一条生路又被截断了,一个人孤独得像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哪儿是他的去路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六机匠讲故事的细节“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体现了六机匠对所讲故事内容的不熟悉。B.文章写六机匠失去织布机后,给人剃头、拉糖子、卖酒,后来又去闯关东,既表现了他的勤劳能干,又表现了他生活的艰辛。C.“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此处通过孩子的疑问,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造成百姓痛苦的社会的愤慨。D.“我”虽然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对六机匠感情深厚:儿童时代听着他的故事长大,长大后一直关心六机匠的生活,理解他,心疼他,牵挂他。解析:选A。“体现了六机匠对所讲故事内容的不熟悉”错,应该是“体现了六机匠劳动的繁重与艰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用词细腻,如“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里动”,用一“系”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渴望六机匠开口讲故事的急切心情。B.“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照应上文,也表现六机匠讲故事故留悬念,手法高超,同时显示了孩子们的天真。C.小说以六机匠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他织布、为孩子讲故事、卖酒、一个人生活、闯关东等事迹,故事性不强但抒情意味比较浓厚。D.文章结尾将孤独的六机匠比喻为“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生动形象地暗示出他处境的艰难,流露出作者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解析:选C。“故事性不强”错,应该是“故事性强,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8.文中“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分别体现了六机匠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答:答案:①看到六机匠往“我”家扛粮食,表现他身份低微;②听六机匠讲故事,表现他随和、有耐心,有一定见闻;③问六机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棉衣,表现他贫穷、生活艰辛;④重遇六机匠时的交谈,表现他自尊心强、处境艰难。9.文章叙述了六机匠的生活及经历,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答:答案: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②对乐观生活态度的赞许;③对底层百姓的同情;④对善良人性的赞美;⑤对造成百姓痛苦的社会的愤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B.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C.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D.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线句子中“敕旨”指皇帝的诏旨,《论书》是“敕旨”的内容,故“敕旨《论书》”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商略笔势”“洞澈字体”结构相同,其前后应分别断开,排除C项。答案为A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通”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B.“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C.“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祀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祀天地的郊宫和祭祀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D.“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写体。隶书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是汉朝的官方字体。解析:选B。B项,“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说法错误。“户籍”不属于吏部管理,而是户部的管辖范围。故此题答案为B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云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十二岁时写一篇奏章,便显出文采;二十六岁时完成《晋史》,皇帝下旨将其收藏于秘阁。B.子云为官有道,受人爱戴。子云虽性格沉稳娴静,不愿进身为官,但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善于处事,得到别人的称许。C.子云积极进言,勇于革新。他在兼任祭祀官时,建议朝廷应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其修改。D.子云钻研书法,成绩斐然。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对隶书章法颇有研究,通晓隶书规律,书法得到了梁高祖的推崇。解析:选D。D项,“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不正确,原文相关信息为“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意思是“子云擅长草隶的书法,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楷”是“楷模”的意思,不是指“楷书”。故选D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4分)译文:(2)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4分)译文: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既”,已经,……之后;“以”,因为;“竟”,竟然;“全书”,完整的史书;“弱冠”,二十岁;“留心”,精心;“撰著”,撰写。(2)“出”,出京做官;“为”,动词,做;“以”,因为;“和理”,处事和洽得当;“在郡以和理称”,被动句,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悦”,喜欢;“之”,代词,他。答案:(1)子云长大以后勤奋学习,因为晋朝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二十岁时便精心撰写史书。(2)大通三年,子云出京担任临川内史,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百姓和官员都很喜欢他。14.子云对晋朝做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3分)答:答案:(1)编成了完整的《晋书》;(2)编纂了《东宫新记》;(3)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4)草隶书法成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参考译文:子云字景乔,是子恪的第九弟。十二岁时,被封为新浦县侯,自己写了一篇奏章,非常有文采。子云长大以后勤奋学习,因为晋朝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二十岁时便精心撰写史书。至二十六岁时,编撰成书,上表奏报朝廷,皇帝下令收藏于秘阁。子云性情沉静,不愿意进身做官。三十岁时,才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秘书郎。担任太子舍人,编撰《东宫新记》上奏给皇帝,皇帝赏赐他束帛。大通元年,授官黄门郎,不久升任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大通二年,入职吏部。大通三年,子云出京担任临川内史,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百姓和官员都很喜欢他。梁朝初年,郊祭、庙祭均用没有去皮毛的纯色全牲,祭祀乐辞皆是沈约撰写的,到这时还在沿用。子云是最初进言将乐辞做修改的人。他启奏说:“臣近来兼职斋官,听到祭祀时乐人所唱的歌,仍是用没有去皮毛牲畜祭祀时用的旧曲。”皇帝回答说:“这是主管者墨守成规,应该赶紧修改。”便让子云撰定乐辞。皇帝说:“郊庙祭祀用的歌辞,应该使用经典上的高雅语言,不得混杂使用诸子百家和史书里的浅俗之语;而沈约所写的歌辞中,也有很多谬误。”子云回奏说:“理应从《五经》中采取,圣人已有成教。只用《五经》为根本,此外《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也是经典之作,我也想加以采用。我认真地逐一采集,依照叙事内容,表现它的要义,来展现制礼作乐的盛举。臣苦思冥想了很多天,现在已经完成,恭敬地呈上。”皇帝下旨将子云改定的乐曲全部使用。子云擅长草隶的书法,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他回答皇帝的询问时说:二十六岁时,编著《晋史》,写到《二王列传》,想写出对草隶笔法的评论,然而言不尽意,最终没能写成。十多年来,臣看到陛下的《论书》一卷,品评书法笔势,透彻了解字的形体。从此研究深思,才悟出隶书的规式。从那以来,自己感到写字功夫长进了。他的书法字迹优美,极被高祖推重,曾评论子云书法说:“笔力刚劲挺拔,心手相应,技巧超出杜度,体美胜过崔寔,当与钟繇竞争高下。”他就像这样被欣赏。太清元年,再任侍中、国子祭酒,兼任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侵逼宫城,子云逃到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他又向东逃到晋陵,饿死在显灵寺僧房,时年六十三岁。(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解析:选C。“畏惧秋风”错误。16.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回忆去年秋风深情地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述而》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正确的从师学习之道:面对同行之人,既能见善即学,又能见不善即改。(2)____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________________,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3)打开《唐宋诗词》,到处都可以听到风吹雨落声。雨中多情,雨中多愁。写“喜雨”的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雨写得那么细腻而又滋润。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笠是兜鍪蓑是甲唤渠朝餐歇半霎(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顶峰”“空前绝后的文言小说巨著”“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等,好则好矣,美则美矣,奇则奇矣,却被普遍认为难读难懂。怎么办?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突破阅读瓶颈,让经典走向大众,________。王咏赋的《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便堪称一部得心应手的工具书。这部书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对文本处理和编排方式做了________的改进,给《聊斋志异》换个新装。作者经反复摸索,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此举使全书变得条理分明,为读者“各取所需”、深入研究提供便利。除分类之外,王咏赋还按现代小说书写习惯给《聊斋志异》分段分节,给每篇作品添加副题,用夹注方式注解难点,还试着用当代人的眼光、语言对《聊斋志异》进行逐篇________。()。翻开这部书,读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却全无读一般古籍时的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势在必行大刀阔斧点评生涩感B.当务之急大刀阔斧点评生僻感C.当务之急伤筋动骨评价生涩感D.势在必行伤筋动骨评价生僻感解析:选A。势在必行:不能躲开或回避;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大刀阔斧: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伤筋动骨: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点评:指对人、事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等。评价: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生涩感:不流利、不纯熟的感觉。生僻感:不常见、不熟悉的感觉。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决定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B.决定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100篇以上,界限清晰。C.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100篇以上,界限清晰。D.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这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解析:选B。“约……以上”不合逻辑,据此可排除A、D两项;“围绕……为唯一标准”搭配不当,据此可排除C项。20.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聊斋志异》如此一来变为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的普及读物B.《聊斋志异》如此一来变为普及读物,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C.如此一来,《聊斋志异》变为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的普及读物D.如此一来,《聊斋志异》变为普及读物,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解析:选D。“如此一来”放在最前边,呼应上文,“现代人”做最后一句的主语,与下文“翻开”的主语一致,这样上下贯通自然。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是费用关。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来做手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解析:第一处注意是问句,以及关键词“取代医生”;第二处注意关键词“普及”“两道关”;第三处注意上下文,紧扣“患者难以接受”或者“心怀担忧”。答案:①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②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要跨过两道关③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22.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5分)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而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人多得多。然而,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答:答案:(示例)①那些追名逐利、显赫一时的人总会被历史忘却,而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人,尽管当时默默无闻,并不得意,终究会被历史记住,让后人敬仰。②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的辉煌。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到最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美国加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