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1.gif)
![第3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2.gif)
![第3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3.gif)
![第3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4.gif)
![第3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d9debee1b268a3d14cbcba35adc5340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犯罪时间、地点和方法主观罪过犯罪目的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动机犯罪对象第一节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1、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P212、犯罪客体的特征(1)是一种社会关系;(2)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3)是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破坏)的社会关系。第三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二、犯罪客体的类型1、依犯罪客体所反映(代表)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将之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P21-倒12、依某一具体犯罪行为同时侵犯的直接客体的个数多少不同,将犯罪的直接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复杂客体。P22
三、犯罪对象
1、犯罪对象——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被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关系
1)联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同一对象在不同环境中所代表的社会关系不同2)区别(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一般不决定犯罪性质。(2)犯罪客体是所有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不是(3)任何犯罪都会侵害犯罪客体,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不是第三章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第二节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1、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事实特征,即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化表现。2、犯罪客观方面的各因素——(1)必要因素——危害行为(2)选择因素——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方法无行为即无犯罪、也无违法二、危害行为(犯罪行为)1、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识、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身体动静。2、危害行为的特征(1)行为主体特定性:只能是自然人或单位实施(2)主观上的有意识、有意志性:只能是自然人或单位(3)行为的有害性(4)行为的刑事违法性3、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1)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即“不当为而为”。(2)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的危害行为,即“该为能为未为”。4、不作为行为成立犯罪在客观上的条件1)有实施积极行为之义务——“该为”“该为”的义务有——(1)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2)职务、业务产生的义务;(3)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2)有履行义务的能力和条件——“能为”。3)没有履行“该为”之义务——“未为”5、认识作为与不作为应注意的基本问题(1)不能将作为与不作为的分类与故意、过失行为的分类相混淆。(2)作为与不作为只是行为方式的不同,不影响犯罪的性质。(3)作为与不作为的危害性大小可能一致。犯罪客观方面之危害结果三、危害结果1、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损害。有“广义、狭义”等之分。2、危害结果的意义(1)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2)特定或法定危害结果是否产生,决定结果犯是否出现“既遂”。(3)危害结果的大小,影响刑事责任的轻重。犯罪客观方面之因果关系四、刑法上因果关系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某种危害行为规律性地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一种内在联系。2、认识刑法因果关系应持之观点
——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相对性、时间顺序性、条件性与具体性、复杂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必然性与偶然性)、不作为犯罪中也存在因果关系、解决了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犯罪客观方面之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五、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1、是某些犯罪的构成条件(《刑法》第340条、第341条第2款)2、一般影响刑事责任的轻重第三节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概述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主体的类型(1)自然人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主体(2)自然人犯罪主体,又分为:一般自然人犯罪主体、特殊自然人犯罪主体犯罪主体之自然人犯罪主体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二、一般自然人犯罪主体
1、一般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只要求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一类自然人犯罪主体。
一般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成立条件——“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2、刑事责任年龄P271)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2)刑事责任年龄的分类——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P27-4(《刑法》第17条)“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的理解:八种具体犯罪行为,不是八种具体罪名3)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跨年龄段实施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4)对未成年犯应负刑事责任的处理原则:P27倒1(下页)未成年犯罪人的刑法适用问题(司法解释)1)从宽处罚原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者犯罪的,应从轻或减轻处罚;2)不适用死刑原则,犯罪时不满18周岁者不适用死刑——与“死刑无关”(《刑法》第49条)3)不成立累犯原则65T4)从宽适用缓刑原则
72T5)有条件的免除前科报告义务100T
3、刑事责任能力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其受年龄、智力、生理状况等影响。2)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类
——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有)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限定、限制、部分)3)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精神能力减弱者、醉酒人、聋哑人、盲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刑法》第18条、第19条)犯罪主体之特殊自然人犯罪主体
三、特殊自然人犯罪主体
P291、特殊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除符合一般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外,还须具备法定的身份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一类自然人犯罪主体。
其成立条件——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刑法规定的“特定身份”身份——自然身份、法定身份;量刑身份、定罪身份。2、特定身份——即刑法规定的影响行为人能否成为某种犯罪的犯罪主体的特定资格、地位、状态。(定罪身份)
具体的“定罪身份”有——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邮政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负责人,军人、纳税义务人、抚养义务人、证人、鉴定人等、辩护人等、在押罪犯等、首要分子等、航空人员、铁路职工、生产、作业人员,等犯罪主体之单位犯罪主体四、单位犯罪(《刑法》第30条、第31条)1、单位犯罪
P29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2、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单位。3、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1)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单位犯罪主体2)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成员实施的犯罪。3)须有刑法分则性条文的明确规定(单位是现实存在的、合法的)4、单位犯罪的处罚1)双罚制——2)单罚制——
第四节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P311、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2、犯罪主观方面的因素——罪过(故意、过失)、犯罪目的、动机3、理解犯罪主观方面应注意1)罪过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是主观方面的必要因素2)追究刑事责任,须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主观归罪”、“客观归罪”3)主观内容需要借助客观事实予以认定4)主观因素影响定罪量刑犯罪构成之犯罪主观方面二、犯罪故意
P32(《刑法》第14条)1、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故意心态下构成的犯罪是“故意犯罪”“明知”……“会”…“希望或放任”依意志因素分——直接故意、间接故意2、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该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明知+必然或可能发生+希望发生”3、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放任该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明知…可能…放任…”间接故意在实践中的常见表现有:P33-51)为追求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投毒杀妻把儿子也毒死2)为追求一种非犯罪目的,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如在远处打猎物而打中小孩
3)突发性犯罪,不计后果、动辄行凶,放任严重后果的发生。如两人口角发展为大打出手,一人过重杀死对方
4、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P33倒11)对危害结果的预见程度不同;2)对危害结果所持心态不同;3)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两种心态下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影响不同。犯罪主观方面之犯罪过失三、犯罪过失(《刑法》第15条)(一)犯罪过失概述P34-2
1、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该结果的心理态度。
P34-2
过失心理下构成的犯罪是“过失犯罪”“应当预见”…“可能”…“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已经预见”…“可能”…“轻信”
…“以致发生结果”2、犯罪过失的类型:
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二)过于自信的过失P34-21、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避免,以致该结果发生的心态。“已经预见”…“可能”…,“轻信”…“以致发生结果”2、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1)对危害结果的预见程度不同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态不同3)对一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有客观依据、条件凭借不同。(三)疏忽大意的过失1、疏忽大意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该结果发生的心态。“应当预见”…“可能”…“疏忽大意没有预见”;P34倒12、疏忽大意过失的特征
1)应当预见——有“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2)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意外事件、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四)不可抗力事件与意外事件(《刑法》第16条)本质特征:“不能预见”、“不能抗拒”P35-3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区别的关键——是否应当预见即是否有“预见义务”(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P35倒1故意犯罪的犯意表示和心理状态:犯罪目的故意犯罪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犯罪动机犯罪主观方面之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四、刑法上的认识错误P36-37(一)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及其类型
1、概念: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性质、后果和有关客观事实情况的不正确反映、判断。
2、类型: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二)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P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食疗养生讲座》课件
- 《cad图纸设计作》课件
-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题阅读课件)
- 《中南施工工法展板》课件
- 《表面活性剂》课件
- 商务沟通复习试题及答案
- 废水污水处理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采购师三级练习测试题附答案
- 《镇痛药校长教材》课件
- 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 DB41T 2599-2024 煤矿地震监测站网技术规范
- 抖音账号租赁合同协议
- 小孩进入厂区安全免责协议书(2篇)
- 服装行业环保低碳生产方案
- 三甲医院临床试验机构-31 V00 专业组备案及考核SOP
- 胞嘧啶化学合成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TCPHA 33-2024 通 用码头和多用途码头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VTE评分量表解读 课件2024.8
- 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合同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