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_第1页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_第2页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_第3页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_第4页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类型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tructure)是指城市个功能区的地理位置极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内部结构边缘区结构外部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本质上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的城市职能的分化,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形态(urban

form)是聚落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包含城市的空间形式(urban

patterning),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的描述,和类型学(morphology)。1)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3)城市形态是城市平面、立面的形态和外观城市形态: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组成要素:道路网:基本骨架街区:接到围合而成的平面空间节点:城市中人流聚集点城市用地:各种性质的城市用地的空间格局城市发展轴:对外交通线,城市扩展的生长轴

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格网状城市环形放射状城市星状城市组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环状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的价值评价理想的城市结构(形态)?城市结构评价体系:通达性:交通成本效益:基础设施投资城市意象:可识别性增长潜力:适应性和弹性城市环境:环境质量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原理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始终受到两个作用力的制约:无意识的自然生长发展有意思的人为控制两者交替作用而构成城市生长过程中多样性的空间形式与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原理1。最小规模/门槛原理门槛理论(ThresholdTheory):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要遇到一些阻碍城市规模增长的限制因素(地理环境方面,工程技术方面,空间结构方面)。限制标志着城市规模增长的阶段性极限,也就是城市发展的“门槛”。可能性制约型土地制约型中间制约型均匀制约型“门槛”效应使得一些空间现象得以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如城市空间演化中出现按的明确土地利用分区(在区域空间演化中也存在同样过程),城市发展某一时期的主导型空间组合形态或建筑风格特征。2。非均衡变化原理城市空间演化表现出非均衡变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城市空间结构是人类活动空间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集聚和扩散一直是这一过程中两类基本的运动形式。空间要素扩散的三种形式:接触扩散、等级扩散、非等级扩散。3。依赖形态原理“结构”和“形态”的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关系。形态依赖:是指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一般都是基于原有的形态背景,其总体是一个不断修正的渐进过程,而空间形态的非稳定性又是激发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4。非均质原理1)由于社会经济要素及技术条件的变化,在同样规模的空间增长尺度内其蕴含的内部空间结构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2)当城市中某一相对均质的地域形成以后,其依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不断演化的过程,而最终由均质型转化为非均质型。4。非均质原理3)随即干扰(战争)、规律性干扰(规划)、瞬时干扰(房地产开发)、长期干扰(行政控制)、局部干扰(交通线)、全面干扰(都市疏散计划)。城市在一定的干扰效应幅度内,少数情况下空间结构的增长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质平衡,更多情况下是自然干扰和认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非均质的嬗变。4)1960-170“社会区”(socialarea),分析为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非均质地域分异规律。“吸收-合并-向心-集聚-离心-分散-入侵-分离-专门化-再生”空间组织原理1.城市设计原理城市设计(规划)是一种有目的的人为地主动干预作。城市的发展开始融入了规划师的有意识的控制。早期,美学、伦理的价值判断。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组织理论。2.相关性原理城市中多种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某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整体要素组合的变化,从而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偏移。1.市场竞争原理空间,特别是生态位置意义上的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可以用它来支持对经济利益的追求(D.A.Rondinolli)。特定发展阶段中的空间资源是有限的。(1)不对称性:影响大小和后果不同(2)连锁性:竞争对其他资源的竞争结果(3)分割性:长期竞争中会形成较为稳定的“割据”格局,“社会区”。增长过程原理2.行为/社会原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城市不仅是空间次序的核心,地理空间的组织是人类在特定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背景下进行活动的结果(R.詹森)”城市空间的演化是构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构成城市发挥在那的最基本原因。新马克思主义,人文生态学。2.机构机制原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而言,人类对其的干预影响是通过利益群体、集团的方式来表达的,城市空间结构世纪上市不同利益群体间的调整、平衡的图景。3.随机发生原理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处于一个都变的、不确定的环境,某个突变性因素的随机发生可能对空间结构的演化整个过程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城市蔓延urbansprawl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耻续发展研究的大背景下,城市作为21世纪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Brentlandreport》1987《RioSummit》1992《Agenda21》1993Rio+102002CopenhagenClimateChangeConference2009Rio+202012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发达城市的人口减少、经济萎缩和衰退发展中城市的快速扩展,环境资源的透支性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我们很快面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崩溃……我们必须竭力发展出另一种城市模式”由欧洲高密度发展模式启发——“紧缩城市”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的争议集中Centrists?分散Decentrists?还是折衷Compromisers?规划史中的长期争论集中主义者: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IanNairm批判城乡一体SubtopiaJ.Jacbos城市活力分散主义者:莱特的广亩城市、(区域规划Geddes,Abercrombie)折衷主义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芒福德、奥斯本Osbon当前的争论分散主义自由市场主义者:市场化的土地分配方案可以促进城市形态的优化发展。优质生活主义者:“乡村价值观”的回归,地理上和制度上的分散化。当前的争论集中主义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紧迫性:1)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交通需求、减少能源消耗2)城市用地蔓延控制——抑制城市扩展,保护自然环境、分散论的证据分散的证据是重紧凑的优点缺点出发的。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的大规模郊区化,“一百英里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分散过程已经不是主导。在英国、美国等一些地方,分散化仍然继续。城市密度城市密度对交通及其尾气排放量的影响。Ecotec(1993)的报告指出,城市密度与交通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反对派的质疑: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调节土地利用,形成多中心的发展、形成郊区内部往返、“理性置业”。过度关注密度,家庭收入和油价,都是影响交通行为的主要应诉。交通行为还与城市结构相关。城市规模Ecotec(1993)城市规模与交通能耗的关系存在负相关。在英国,城市级别的下降,人均交通距离增加。原因:大部分公共交通投资都投入了大城市。所以提出,应当抑制低水平城市扩张。紧凑发展和市场集中政策违背房地产市场规律“棕地开发”的悖论,不利于开发所以荒废、越是荒废越要开发。政策和自由市场的冲突因此,放松政策控制=支持分散化发展生活质量大部分愿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西方社会)但,我们一直在宣扬高密度城市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城市居民感到“不适”(噪音、拥堵、通勤时间、污染、安全性),选择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边缘城市”的生活。新城市主义的主张,重建邻里,重新创造社区反对集中论的主张:

不能产生预期的环保效果不可能阻止城市分散化发展行使紧缩政策,绿地开发难以避免城市高密度不能带来集中主义承诺的高质量城市生活反对分散派的主张:集中发展,节约能源可能不一定,但是节约土地是一定的。持续的分散化发展,会吸干城市赖以生存的血液,失去人口聚集的活力。折衷主义抑制城市拓展、更新城市旧区、考虑市场收益、又不完全听命于市场支配。既提倡城市遏制、也赞成保护农村。当前西方大部分政府的城市政策就是基于此。可持续城市形态应当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紧缩城市的集聚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社会容纳和排斥,Socialinclusiveandexclusive。(旧城更新,绅士化)收入差异导致空间选择的权利差别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紧凑的城市,形成城市圈层结构,黑暗的面包圈。贫穷的人没有空间选择的权利,只有聚集在城乡过渡空间(边缘地段),社会经济问题集中。房地产开发权,投资商牵引公众选择,过多的限制和控制,只会逼走投资。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城市分散发展,导致农村土地的丧失,生物栖息地的减少分散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低,特别是交通能耗。紧缩的城市促进交通集体化交通行为,设施可达性与随意交通(非工作性)之间弱关系,可达性与购物及个人商务有关的交通距离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新技术的期望,新的能源技术,新的汽车技术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高密度提高用水需求,密集化和不可渗透的表面高密度阻碍自然供水和排水的可能。低密度城市有利于可持续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澳大利亚)城市地区的巩固和密集化,较少小花园面积,园艺工作和食品生产的可能降低(澳大利亚)。工业中的废物循环利用,住宅中的厨余垃圾堆肥,需要一定的场地空间,紧凑发展断绝这种可能。(澳大利亚)高密度聚集容易增加噪音干扰的可能。高密度开发,混合用地开发,使得空气污染的影响更加剧烈。(澳大利亚)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高级建筑材料的生产需要更高的能源消耗。大型建筑较好的设计能够节约能源消耗。独立住宅消耗的网络能源比中等密度的住宅和公寓要多,但是,其利用形式比公寓更加广泛。高层、超高层建筑需要持续的能源消耗来维持运转,需要比较昂贵的能源形式来维持运转。能源生产的过程是个低效率的过程(煤-热-电),高形式的能源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能源浪费。城市需要有节制增长战后的城市增长,放任的郊区化,造成了城市蔓延(urbansprawl)公路交通发展,对小汽车的依赖导致城市环境在生态和社会方面得负面效应在生态主义和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影响下,提出精明增长(smartgrowth)的概念。城市增长进行管理。精明增长的三个目的:1)通过对城市增长采取可持续、健康的方式,是的城乡居民中的每个人都能受益2)通过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结合,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公平3)新的增长方式应该是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强调对城市外围的限制,对现有城区的发展。精明增长精明增长基本做法:1)保持良好的环境,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休憩场所。拓展多种交通方式,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强调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2)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培养社区意识。鼓励社区间的协作。3)通过有效地增长模式,加强城市的竞争力,改变城市中心区衰退的趋势4)强调开发计划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利用采用“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区内进行“垂直加厚”;5)打破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会隔离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和价格的多样化。1)引导私人开发过程的公共的、政府的行为2)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编制规划与后续的行动计划。3)必须强化预测并适应发展,而并不仅仅是为了限制发展4)应能提供一定的机会和程序,来决定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发展目标之间求的适当的平衡;5)必须确保地方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地方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平衡。增长管理定义与手段新城市主义的任务:1)修复大城市区域现存的市镇中心,回复强化其核心作用。2)整合重构松散的郊区使之成为真正的邻里社区及多样化地区。3)保护自然环境4)珍存建筑遗产;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想:1)重视区域规划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3)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空间结构第四节:城市土地与土地制度1)固定性:不能移动2)差异性:土地与土地之间的差异3)耐久性:不易消耗一、土地的自然特征1)稀缺性土地供给弹性2)区位效益性:(不动产的三大要素)locationlocationlocation3)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使用强度和收益的倒U字曲线。二、土地的经济特征1)固定性:不能移动2)差异性:土地与土地之间的差异3)耐久性:不易消耗三、城市土地经济特性与城市土地使用四、城市土地类型2011年版的用地分类标准土地权属:1)土地所有权2)土地使用权3)土地开发权土地使用制度的模式:1)完全市场模式2)非市场模式3)国家控制下的市场模式五、土地的权属关系与土地制度1)我国土地非市场模式:“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非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依法被征用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六、中国的土地制度2)我国土地市场:出让方式:协议出让挂牌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中国土地市场形成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国家控制,提供土地增量二级市场:通过市场规律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三级市场: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使土地间接进入市场流通。第五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1)源于城市的建立2)是土地利用用途对其区位条件的选择3)是城市不同的土地用途空间竞争的结果4)土地利用有自发形成的一面,更多的是规划控制的结果5)建设过程遵循经济规律,适应自然景观,也包括对乡村文明的曾是建设历史的继承、发展和保护。一、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3)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二、三大经典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提出了都市的一般生态模式。Burgess(1925)结合芝加哥个案调查結果提出。他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有五个同心圆组成。123451-中心商业区2-过渡性地带3-工人阶级居住带4-中产阶级居住带5-高级或通勤人员居住带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环模式扇型模式是霍伊特(HomerHoyt)在1939年提出。他认为,中央商务区位于市中心,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契状延伸,居住区的租金由低向高,高房租区沿一条或几条交通干道从低房租区向郊区呈契状延伸。(1)交通线的影响;(2)定向惯性作用;(3)功能区之间相互排斥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霍伊特(Hoyt)的扇形模式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不但一个都市的商业核心是多个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核心。4种因素:①有些活动需要特殊的设施或资源;②同样的活动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③引起相互冲突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④有些活动在金钱上无力与某些活动于同一地方争地盘,只能选择都市边际处进行活动。由此出现了同一都市的商业多核心、工业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现象。(1)单中心模式的打破。(2)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3)地租理论(4)各功能用地富有弹性。63(四)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Harris&Ullman)的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业区

2-批发业、轻工业区

3-低级住宅区4-中等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

7-卫星商业区8-近郊住宅区

9-近郊工业区第六节: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控制1)城市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地基承载力,土地整理工作量,自然灾害的危险程度,论证土地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与限制性2)城市土地生产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土地形态特征、土地性质、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及具体建设项目生产布局的要求方面,考虑选择土地的合适用途3)城市景观设计的适宜性。

土地作为城市风貌设计的环境基础,其所具有的美学质量和景观结构,讨论土地作为风景资源利用最优化的途径。一、城市土地利用的适宜性1)城市土地的定级和估价

评定使用价值和价格2)城市土地上投入产出效率

经济上是否合理,投入产出的效率3)土地保护的支出

不仅是短期经济效益,长期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平衡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性评价

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地貌、地形坡度)冲沟(由间断流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