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_第1页
【课文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_第2页
【课文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_第3页
【课文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_第4页
【课文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目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思想与人物形象。2.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3.品味不同人物性格和志向。二、知识拓展1.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在鲁国做过司寇,后曾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2.创作背景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3.文化常识(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例如: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2)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辞。例如: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例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4)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三、整体感知1.预习自测(1)注音饥馑(jǐn)

比及(bì)小相(xiànɡ)

铿尔(kēnɡ)冠者(ɡuàn)

浴乎沂(yí)以俟君子(sì)

毋吾以也(wú)风乎舞雩(yú)

夫子哂之(shěn)

喟然叹曰(kuì)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2)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同“稀”,稀疏。②莫春者“莫”同“暮”。2.图文梳理【答案】①非诸侯而何②吾与点也四、课堂任务任务1:从孔子态度和治国思想来看,孔子对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提示】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学生拥有的四个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针对子路,孔子“哂之”,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对子路的政治理想全盘否定。事实上,在当时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能够治国安民的臣子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子路性子太急,为人不够谦逊,行动比思考来得更快,这是孔子所不赞赏的,所以孔子笑子路的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当时不置可否,从后文的表述来看,孔子对他们的政治理想比较认可,认为他们所说的政治理想也是与国家大业息息相关的大事,尤其是宗庙祭祀的事情,是孔子所看重的“礼”。针对曾皙,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吾与点也”。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出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任务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提示】孔子是一位有着独特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老师。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解学生性情,鼓励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五、文章解读本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一些细节行为及不同风格的表述语言,展示了师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文章第一句交代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对话闲谈。孔子率先发话,以学生“不吾知也”的平日牢骚话为题,启发学生各言其志。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最先展示了自己的志向:三年就可以把外有强敌、内有灾荒的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子路志向远大,有治国之才,且充满自信。“率尔”两字表现了子路急躁、爽直的性格特点。孔子以“哂之”作为对子路言语的评价,微笑中包含着对子路志向的理解、认可,也有对他不够谦虚、过分自信的宽容与批评。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礼,可能是由于看到子路的话语不够谦虚而被老师“哂之”,他说自己只能治理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解决衣食问题,而对于礼乐政治,则无能为力。公西华的回答更谦虚:表示愿在祭祀、会同等重大事件上,做一个小司仪。曾皙的回答最独特、出色,他一边聆听孔子与子路等人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听到老师询问自己时,铿锵一声结束弹奏,站起身来回答老师问话,体现了知礼、尊师、洒脱的品格性情。先是表示自己的志趣与前三位不同,然后用描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欢乐幸福、优美和谐的太平盛世景象。这一景象一方面体现了儒家追求和谐幸福的治国理想,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孔子对曾皙志趣的完全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志趣所在。本文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三:一是结构完整。文章以孔子启发学生言志开始,以学生“各言其志”为主体,以评论学生的志向结束,首尾呼应,腰腹圆满,完整的结构富于艺术魅力。二是语言简明传神,意味深远,语体丰富。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双方的语言字字皆有分量,皆为精美简明之语。“率尔”“哂之”“舍瑟而作”等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态度,读之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堪称传神之语,具有深远之意味。文章以表述志向的理性化语言为主,又有描绘场面景象的描述性语言,亦有叙述性语言,如首句。丰富多样的语体让人能够获得丰富的语言审美感受。三是展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孔子的和蔼、宽厚,子路的急躁、直率,冉求、公西华的谦虚谨慎,曾皙的洒脱等性格特征,都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六、课后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薰、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注】①搴(qiān)旗执聝(guò):一定能够夺取敌人的军旗,割取敌人的左耳。指胜利完成战斗。搴,取,拔取。②漭瀁(mǎngyǎ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薰,香草。莸,一种臭草。④五教:五种教化,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其类异也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①则由无所施其勇

②吾其还也C.①子路抗手而对曰

②舍瑟而作D.①夫子何选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3.下列语句中,与“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B.古之人不余欺也C.而良人未之知也D.异乎三子者之撰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其实都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2)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答案与解析1.D【解析】D项,辩:善辩。2.A【解析】A项,①②都表原因,“因为”。B项,①代词,他的;②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C项,①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②连词,表承接。D项,①语气词;②代词,相当于“之”。3.D【解析】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介宾结构后置句。4.B【解析】B项,“繁词”指的是子贡。5.(1)在这里专心地思考问题,什么都会想到的。你们三个人可以谈谈自己的志向,我会从中作出选择。(2)孔子说:“不耗费货财,不危害百姓,也不用说太多的话,这样来治理国家,只有颜回才能办得到。”【参考译文】孔子到达鲁国北部,登上农山山顶,子路、子贡、颜回三人在孔子旁边陪侍。孔子向四处远望,感慨地说道:“在这里专心地思考问题,什么都会想到的。你们三个人可以谈谈自己的志向,我会从中作出选择。”子路走向前说:“我愿意手持如月亮般洁白的帅旗,挥动如红日般鲜红的战旗。战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缤纷的旌旗迎风飘展。我率领一支军队与敌人战斗,必定能够夺取敌人千里的土地,拔取敌人的战旗,割取敌人的左耳来报功。这只有我能做到,他们两个人就只能跟着我了。”孔子说:“多么勇敢啊!”子贡又走上前说:“我希望齐楚两国在辽阔的原野上交战,两军营垒相对,尘埃漫天飞扬,将士们挥动兵器勇猛战斗。而那时候,我穿着白色的衣帽,在两国之间奔走劝说,陈说利害,以解除国家的患难。这只有我能做到,他们两个人就只能跟着我了。”孔子说:“多么善辩啊!”颜回退在后面缄口不言。孔子说:“颜回,你过来!难道单单就你没有志向吗?”颜回回答说:“文武二事,他们两个已经说过了,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只是各人说说各人的志向而已,你也说说吧。”颜回回答道:“我听说薰、莸不应该放在同一件器皿中收藏,尧、桀不可以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的。我愿意找到明王圣主并辅佐他,施行五教,并用礼乐来教导百姓,使得百姓不用修建城墙,也不要越过护城河去打仗,把兵器都化铸成农具,在原野草地上放牧牛马,妻子也不用再思念离家在外的丈夫,千年没有战争带来的灾难。这样的话,子路就没有办法去施展他的勇猛,子贡也没有办法去施展他的雄辩了。”孔子严肃地说道:“多么美好的德行啊!”子路举手行礼问道:“老师您将怎样作出选择呢?”孔子说:“不耗费货财,不危害百姓,也不用说太多的话,这样来治理国家,只有颜回才能办得到。”

篇目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学习目标1.读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2.厘清思路,体会论辩艺术。3.知人论世,了解孟子思想。二、知识拓展1.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2.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3.文化常识孟子的著名思想①性本善。(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行为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人的原则)三、整体感知1.预习自测(1)注音孝悌(tì)

赴诉(sù)衅钟(xìn)

语人曰(yù)狗彘(zhì)

褊小(biǎn)胡龁(hé)

庠序(xiánɡ)莅中国(lì)

觳觫(húsù)鸡豚(tún)

便嬖(piánbì)挟太山(xié)

忖度(cǔnduó)(2)古今异义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②爱惜,爱护;③喜欢。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痛惜,哀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③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④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2.图文梳理

【答案】①为长者折枝

②治以礼义四、课堂任务任务1:仲尼明明谈论过桓文之事,孟子却为何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提示】孟子撒了谎。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认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者。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汤和文武,他们的特点是国家权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义上又是事实上的领袖。齐桓、晋文虽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为诸侯,势力过大难免骄横,《春秋》中有几处记载了齐桓、晋文对周天子不敬。孔子觉得他们尊王攘夷的功绩值得肯定,但这种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齐桓晋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提论为可耻。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之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任务2:这篇文章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任务3: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提示】“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五、文章解读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六、课后练习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