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口水道航道变化情况_第1页
太平口水道航道变化情况_第2页
太平口水道航道变化情况_第3页
太平口水道航道变化情况_第4页
太平口水道航道变化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平口水道航道变化情况水道概况沙市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陈家湾,下至观音寺,全长33km,包括太平口水道和瓦口子水道,是历史上防汛战洪水、通航战枯水的重点河段,属人工护岸控制的顺直、微弯分汊河道。其中太平口水道上起陈家湾,下至玉和坪,长约20km,1998年特大洪水前,本水道主要存在上下两处浅区:上浅区分布在狮子碑、腰店子一带,下浅区位于筲箕子~三八滩北汊进口附近,1998年特大洪水后,太平口水道下段三八滩所在的桥区河段碍航问题严重。本河段2004-2005年实施了三八滩应急守护工程,2006-2007年实施了瓦口子水道整治工程,2008-2009年实施了沙市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腊林洲守护和杨林矶护岸加固的主体工程将于2010-2011届枯水期实施,后续将系统整治。太平口水道尚处于变化调整之中,河道内滩槽交错,浅区位于荆州长江大桥水域,该水道基本维持上段两槽、下段两汊的河势格局。2003年蓄水前河床演变情况50至60年代中期,腊林洲边滩与三八滩连为一体,依附于河道右岸,滩体相对完整高大,多数年份沙市河段呈单一河道形态;少数年份,滩体下段受冲切割,筲箕子以下河道呈分汊型。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腊林洲边滩被切割,三八滩再度成为一个独立江心洲,太平口水道下段被分为南北两汊,河道呈上段单一、下段分汊格局,三八滩头呈逐年冲刷后退趋势。1980~1985年间,主流右摆使腊林洲边滩滩头冲刷后退,太平口附近河道展宽,中枯水期泥沙易落淤,泥沙淤积形成心滩(即太平口心滩),将上段河道分成左右双槽,出现了三滩对峙格局。护岸工程的不断完善,限制了太平口水道的平面外形,三滩形成以来,河床演变主要为洲滩的消长及汊道的兴衰。至1997年之前,主要演变特点为:太平口心滩淤长下移;腊林洲边滩上段冲刷后退,下段淤积下延;三八滩仍主要以滩头及上段右缘冲刷的方式缩小,滩头低平、滩宽缩窄,但滩尾始终被限制在卡口以上。腊林洲边滩与三八滩表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平面对应关系。随着腊林洲边滩与三八滩消长变化的持续发展,三八滩对水流的控导作用减弱,遇大水易冲失,1998、1999年连续两年发生长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加速了三八滩滩体的冲刷,2000年汛期三八滩解体,2001年再度形成新的三八滩。2.1洲滩演变从多年来太平口水道的河道形态变化来看,当河宽大于1100m时,河道内易形成边滩、潜滩或江心洲分汊等。近几十年来,太平口水道边(心)滩等成型淤积主要有:腊林洲边滩、太平口心滩、三八滩、筲箕子边滩。(一)腊林洲边滩自五十年代以来,腊林洲边滩一直存在并依附于河道的右岸,但滩体很不稳定,冲淤变化较大。50至60年代,腊林洲边滩与三八滩边为一体,滩体从太平口口门一直延伸至埠河附近河道的收缩处,滩体上段窄、低,滩面高程一般在航行基面下1m左右,下段宽、高,杨林矶一带边滩的宽度占江面的3/4以上,滩面高程一般在3m以上。中下段滩体与右岸岸线间常存在窜沟,一般在杨家湾附近与上深槽接通过流。这一阶段,腊林洲边滩中上段有冲有淤,总体上呈淤高展宽趋势。七十年代初,腊林洲边滩被水流切割,在杨家湾附近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即三八滩,以江心洲的形式存在;上段以边滩形式存在。切割后的腊林洲边滩中上段逐年淤高展宽,滩尾则淤积下延。1980年以后,腊林洲边滩中上段又逐年冲刷下移,其下段则冲淤调整,总体上呈淤积下延之势,1998年特大洪水前,其滩尾下移至荆州大桥附近。腊林洲边滩在上冲下淤的同时,滩体淤高,且滩面上植被生长,滩体抗冲性及稳定性较以往有一定提高。腊林洲边滩由以前的中低滩成为与右岸连为一体的高滩,腊林洲再度发生切割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其滩体的冲刷主要是以其边缘岸线的崩退为主。2000年至2003年,腊林洲边滩上段冲刷后退,中部拐点处则向河心淤长,边滩向河心展宽约100m左右,其尾部则冲刷上提。2003年以前腊林洲边滩历年中枯水期滩形特征统计表年份滩长(m)最大滩宽(m)最大滩面高程(m)滩头位置滩尾位置1972.380507203.3竹林子附近荆35下350m1974.388009003.4测图不全荆35下1100m1978.4/12603.6测图不全荆35下2500m1980.1780012805.4太平口荆35下3450m1985.2883014507.4太平口荆35下3900m1988.3890013609.7太平口稍下荆35下4900m

1990.37800146011.6太平口稍下荆35下4400m1994.36150160010.2荆江分洪闸荆35下4100m1998.26450164010.3荆江分洪闸荆35下4480m1999.56930164011.2荆江分洪闸荆35下4910m2000.57390142011.2荆江分洪闸荆35下5450m2001.280001420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5810m2002.38160145011.6荆江分洪闸荆35下6090m(二)太平口心滩太平口心滩位于沙市河段上段长直过渡段的狮子碑至筲箕子之间,八十年代开始形成,1990年初具规模。太平口心滩自形成以来,总体上呈淤长下移趋势。太平口心滩形成初期,位于太平口分流口门,滩体规模较小。随后逐年淤积下延,至1998年特大洪水前,滩尾下移至稍箕子一带,心滩长约5.3km,宽约550m°1998、1999年特大洪水期间,太平口心滩有冲有淤,但平面位置基本稳定。2000年以后,心滩滩头冲刷后退,滩尾下延,滩体宽度有所增加,但滩体面积减小。1989年~2002年太平口心滩滩形特征统计表年份面积(km2)滩长(m)滩宽(m)滩高(m)滩头位置(m)滩尾位置(m)1989.3250-1.9下2601990.5120190-0.9下200下13201992.101.224980350-4.1上2700下20101995.110.311577320上2424下26291.453537517

1997.115650430上2750下41101998.111.143525504上603下27821999.111.463829671上404下32922000.110.973085516下726下36042001.110.9229525934.5下982下37602002.110.9637563833.8下403下3974注:表中高程均相对本河段航行基面(29.35),滩头滩尾位置均相对于太平口。(三)三八滩三八滩以滩顶高程达38m左右(吴淞)而得名。七十年代初期,腊林洲边滩中下段受水流切割,三八滩再度成为一个独立的江心洲。此后,三八滩逐年冲刷后退,滩体缩小。2001年新三八滩迅速在老三八滩位置形成,说明此处存在分汊条件。新三八滩与老三八滩相比,滩面明显降低,抗冲性也较弱。新三八滩形成以来至三峡工程蓄水前,三八滩头部冲刷后退,中下段淤积展宽,尾部淤高下延,呈淤积状态。这一时期,新三八滩总体上表现为特大洪水超常冲刷后的恢复性淤积。三八滩历年滩长、滩宽及高程和位置统计表年份滩长最大滩宽最大滩面高程备注1972.3626020406.2滩长、滩宽1974.3483021307.4分别为水位1978.4393017406.7与航行基面1980.1421017506.8齐平量的长1985.2440016008.1度和最大宽度,滩面高程为航行基面以上值1988.3490014808.41990.3518012808.61994.3376014209.31998.22790118010.51999.5350090011.72000.5230085011.12001.1143286986.32002.1140478365.12.2碍航特性太平口水道是近年来长江中游重点维护的浅滩河段,特别是1998年荆州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到2002年的建成通车,河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碍航特点是:(1) 太平口水道上段北槽淤积萎缩南槽冲刷发展。北槽狮子碑至腰店子、筲箕子至杨林矶一带淤浅缩窄,枯水期基本不能通航;南槽逐年冲深拓宽,自1999年开辟为枯水期航道后,水深条件一直较好,也较稳定。(2) 太平口水道下段汊道兴衰、多口分流、航道变迁频繁。1998年至2002年间,原三八洲冲失,新三八滩形成,之后南汊与北汊主泓左右摆动不定,近年摆动幅度分别为700m、480m,期间南北两汊兴衰交替,枯水期汊内均有河心和沿岸两个槽口,航道亦在南北两汊的相对深槽中选择,维护与通航都十分困难。荆州长江大桥通航与桥梁安全矛盾十分突出。荆州长江大桥南汊设计通航孔淤塞,深泓移位至非设计通航孔,虽然非设计通航孔桥墩建设了防撞设施,但通航水位限制在T.5m至2m之间,且只能应急使用,因此,启用应急通航时更多的是考虑大桥安全,导致多数年份南汊水深优于北汊时也难以利用通航。2.3航道维护情况太平口水道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洲滩消长频繁,汊道兴衰交替发展,枯水期多处出浅碍航,特别新三八滩时期以来荆州长江大桥通航安全极为突出,航道维护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疏浚、清障、改槽、调标等手段进行维护。蓄水前航道维护情况见表1。表1太平口蓄水前枯水航道维护情况时间出浅部位维护情况1997~1998届南北汊进口航浚四号施挖32天,挖泥286661m3,浅区清障228炮,耗药5.7吨,浅区调标310座次,大小改槽4次,航标维护4010座天。1998~1999届砖瓦厂杨林矶两处浅区挖泥累计53天,施工方量317000m3,清障282炮,大型改槽2次,浅区调标376座次。1999~2000届筲箕子处形成众多潜滩南槽进口对虎渡河乱石堆进行了清障疏挖,改善了南槽进口环境,改槽一次。

2000~2001届北槽砖瓦厂一带南汊非通航桥孔清障10炮(0.25吨),冲沙20.5小时,小型改槽2次,调标210座次。2001~2002届北槽中段淤塞,筲箕子处挖泥累计284小时,大型改槽2次,测量214.9换算平方公里。蓄水后河床演变3.1河床冲淤变化情况(一)腊林洲边滩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腊林洲边滩上段继续冲刷后退,2003

至2010年,岸线平均崩退115m。中部拐点处则呈持续冲刷后退状态。滩尾则淤积下延,向三八滩一侧挤压展宽。2003年以来腊林洲边滩历年中枯水期滩形特征统计表年份滩长(m)最大滩宽(m)最大滩面高程(m)滩头位置滩尾位置2003.47880156010.3荆江分洪闸荆35下5810m2003.107300170011.4荆江分洪闸荆35下5150m2003.1270401760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890m2004.169101770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760m2004.469301690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730m2004.668701690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670m2004.967901750未测荆江分洪闸荆35下4580m2004.1170101760未测荆江分洪闸荆35下4810m

2005.368501770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670m2005.1068601510未测荆江分洪闸荆35下4670m2005.1169401500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740m2006.969961503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950m2006.1169171658未测荆江分洪闸荆35下4879m2007.270241562未测荆江分洪闸荆35下4971m2007.970231537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4968m2008.473871455未测荆江分洪闸荆35下5353m2008.97454153211.5荆江分洪闸荆35下5427m2009.27654149811.7荆江分洪闸荆35下5612m2010.27414148111.7荆江分洪闸荆35下5983m(二)太平口心滩三峡工程蓄水后,心滩总体上呈淤涨态势,滩头上提、滩尾淤高下延,面积及滩顶最大高程均有所增加。至2009年,滩体面积增加至2.08km2,滩面最大高程达到航行基面上6.8m,较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增高2米以上。太平口心滩上的窜沟自1995年开始形成以来,几乎年年存在,但其平面位置年际间很不稳定。结合太平口心滩同时期的变化及近期南北两汊分流观测来看,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 太平口心滩上的窜沟主要是在退水过程中形成的。洪水期窜沟发生回淤。2、 窜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腊林洲上段岸线大幅度崩退后,太平口心滩、南北槽流路总体上较为长直,退水过程中,水流归槽,因南北两槽阻力不同,沿程存在水流交换现象,从而在水流交换的集中处形成窜沟。3、 洪水期。水流取直,南北槽水流交换不明显,原有的横向窜沟发生回淤。4、 在目前的河势条件下,太平口心滩上的窜沟难以发展成为稳定的航槽。(三) 三八滩三峡蓄水运用开始,新三八滩滩头再度呈冲刷后退之势,冲刷主要集中于三八滩中上段,桥轴线以下滩体变化相对较小,至2003年汛后,三八滩头部后退约940m。2004年、2005年两届枯水期实施的三八滩应急工程实施,基本上遏制了新三八滩滩头后退之势,目前滩头和左缘位置基本稳定,冲刷则主要集中于三八滩滩体中上段右缘,中上段滩体明显缩窄。但实施的三八滩应急守护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工程受损较为严重,三八滩继续冲刷缩小,但工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三八滩的冲刷后退。2008年开始实施的沙市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对受损的三八滩应急守护工程进行了加固,保持了三八滩中上段的滩脊的稳定,防止了三八滩头部的冲刷后退。(四) 筲箕子边滩筲箕子边滩位于三八滩北汊口门附近,1998年特大洪水前,仅少数处份出现(如1980年、1995年),但其规模一般较小,滩面较低。1998年特洪水后,三八滩冲刷后退缩小,为筲箕子边滩的形成发育提供了空间。1999年在北汊口门杨林矶附近迅速形成边滩,2000年汛后,筲箕子边滩脱离左岸,与特大洪水后残存的老三八滩连为一体,形成新的三八滩。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由于三八滩头部位置较上,且维持较大规模,筲箕子边滩规模较小。2005年后,随着三八滩头部冲刷后退,筲箕子边滩较为发育,滩面淤高,使原有北汊进口沿岸航槽淤塞。从近来测图来看,杨林矶边滩上冲下淤并向右淤长,滩脊淤高,特别是在北汊进口处淤幅较大,随着上段太平口心滩滩尾下移,筲箕子边滩有与太平口心滩相连的趋势。3.2洲滩变化情况近年来,太平口水道上段河势相对稳定,下段三八滩滩体冲淤及左右汊兴衰变化剧烈。老三八滩(洲)自形成后,与右岸腊林洲边滩成消长对应变化关系:腊林洲边滩逐年向下延伸淤长、增大,老三八滩逐年崩塌后退、缩小。1998年大洪水后,洲体崩塌加快,2001汛期洲体完全崩失,汛后又淤积形成新一代三八滩,南汊为主汊。2003年以来,沙市河段总体格局基本稳定,继续保持“上段双槽、下段两汊”的基本格局。目前枯水期的碍航特性是多处出浅,航道狭窄弯曲,特别是使用北汊通航时,进口狭窄。年内变化:太平口浅区位于河道放宽处,浅区内呈“涨淤落冲”变化。上段南槽和下段南汊水深条件较好,上段碍航部位一般位于北槽腰店子、筲箕子等处,下段一般在北汊进口和中段观音矶一带、南汊出口。太平口水道上段由于河道长直放宽,加之汛期太平口分流对主流的吸流作用强,以及心滩的阻水作用,泥沙易在放宽段落淤,特别是北槽进口腰店子以上淤积较多;汛后退水期,太平口水道分流减少,水流归槽,浅区逐渐冲刷,北槽基本冲开。太平口水道下段由于杨林矶一带放宽,加之观音矶的阻水作用,汛期涨水时泥沙易于落淤,由于主流位于南汊,南汊一般淤积较少,北汊淤积较多,特别是中上段淤积严重;汛后退水期,北汊中部基本自然冲开,而进口则表现为先冲后淤。汛后5米左右时,浅区开始冲刷。汛后退水期上段北槽汛期淤沙逐渐冲刷向下游输移,加之上段北槽进入北汊的流量减少,当水位退至2米左右时,下段北汊因来沙量大,来水量小,泥沙易在北汊进口杨林矶一带淤积,10月三峡大库蓄水,当水位进一步退落时,北汊进口出浅碍航。随着水位下落,南、北两汊开始冲刷,南汊分流优于北汊。枯水中期,南汊主流受桥墩和护墩设施的影响,过水断面缩窄,桥下三八滩尾南汊出口淤积,水流分散。而北汊随着分流比增大,航道逐步冲刷,深槽形成。枯水末期水位上涨,南北两汊航道条件转好。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汊道分流分沙比变化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前后相比,同流量下北槽分流比有所减少,南槽相应增加,至2005年11月87003/s左右,南槽分流比增至55%,大于北槽,北槽中、枯水分沙比明显减少;南、北两汊中,北汊的中、枯水分沙比明显减少,分流比减少,南汊分流比大。深泓平面变化情况太平口水道上段深泓稳定,下段深泓不稳定,在河道内频繁摆动。近年来,太平口心滩北槽中上段深泓较为稳定,筲箕子以上深泓紧贴河道左岸,筲箕子以下则随着杨林矶边滩的消涨横向摆动;太平口心滩南槽中上段紧贴河道右岸,下段深泓则随着腊林洲边滩的崩退逐年小幅下挫。三八滩实施应急工程后,北汊进口深泓相对稳定,南汊深泓摆动幅度较大,枯水期逐步北移稳定在荆州大桥#6一#8桥孔。深槽冲淤变化情况2003年三峡蓄水运用后,来沙量减少使太平口水道呈现明显冲刷态势,但总体河势不变。主要表现为深槽上冲下淤,洲滩头冲尾淤。其中,大幅冲刷主要发生在北槽进口、北汊口门、南槽中上段、南汊右缘。太平口心滩总体稳定,呈滩头冲刷、滩尾淤积缓慢下移趋势;腊林洲边滩位于河道右岸,大部分以高滩形式存在,表现为中上段高滩崩退,中下段前沿低滩淤长下延。三峡蓄水运用后,来沙量减少使太平口水道呈现明显冲刷态势。冲刷主要引起了局部滩槽形态的变化,但总体河势基本不变。根据蓄水后的2004年11月与2003年10月测图比较,冲淤分布主要表现为深槽上冲下淤,洲滩头冲尾淤:北槽、北汊:北槽中上段冲刷,冲刷幅度大于3m;T段深槽处淤积,淤积幅度可达3m,淤积后的航行基面下水深仍达8m。北汊冲刷部分主要在口门,幅度大于3m;中段深槽微淤,幅度在1m左右。蓄水前,北槽、北汊为汛期大流速区、主输沙带。由于是主输沙带所在,北槽在狮子碑至筲箕子一带几乎每年汛后都形成淤积体,这些淤积体在退水过程向下游运移,使北槽-北汊出现碍航浅区。蓄水后北槽、北汊的流速分布基本不变,但含沙里明显降低导致北槽、北汊冲刷,2004年汛后北槽-北汊3m等深线贯通,最小宽度大于200m。南槽、南汊:南槽中上段冲刷,其幅度大于3m,中下段淤积。南汊明显右淤左冲,深槽向三八滩一侧发展。南汊副通航孔2003年因右岸崩退冲刷拓宽,具备通航条件,作为下水航道开放,但因腊林洲边滩拐点以下边滩进一步向河心推进,南汊航道更加弯曲、缩窄,南汊上段上下深槽交错,航道与桥轴线交角加大。2004年因上下段两反向弯道各自向相反方向弯曲变化,致使上、下深槽交错而出现浅区。2005年汛后与2004年汛后测图相比:北槽、北汉:北槽航道情况较好,3m线全线贯通,5m等深线在腰店子一带航宽较窄,在腰店子至老官庙一带略有淤积,与去年相比最大淤积幅度达2m,北槽出口南补一带较去年淤积严重,形成南补边滩,最大淤幅达5m,使北槽出口深泓线右摆。新三八滩北汊进口,筲箕子以下至杨林矶一带,出现大量泥沙淤积,淤滩高程一般在28m左右,北汊进口内部淤长出杨林矶心滩,最大高程超过31m。原贯通北汊的3m等深线深槽中断。北汊冲刷变宽260m。桥址以上段普遍淤积,进口处3m线间距最窄,只有40m,桥墩以下段有所展宽。南槽、南汊:南槽较去年变化不大,但受太平口心滩窜沟下移影响,荆江分洪闸以下冲刷,最大冲幅达8m,全线5m贯通。由于三八滩右缘上部冲刷,下部淤长,使南汊弯道更加弯曲:腊林洲边滩一侧,由于出太平口心滩南槽主泓右摆,边滩上首冲刷,下部迅速向江中淤长,加之南通航桥孔以下深槽吸流作用,边滩中下部出现切割现象,江心出现心滩。新三八滩南汊主流过桥位置由2004年的第8、9孔又进一步向北摆动,到2005年11月至第6、7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流先南移后北摆的变化过程。3.3影响因素分析(一) 河道边界条件决定了太平口水道的演变特性太平口水道属涴市弯道、金城洲弯道两个反向弯道间的长直放宽河段,其上段顺直、下段微弯。人工护岸历史悠久,护岸工程限制了河道的横向变形,其上段长直、下段微弯的外部轮廓相对稳定。由于顺直段较长(约10km),河道很不稳定,其变化还引起下游微弯段主流及洲滩的调整。同时,微弯段,由于河道较宽,洪枯水主流不稳定,加之比降汛期减小、退水增加,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汛后滩形不尽相同并影响主流线的变化。多年来,腊林洲边滩、三八滩冲淤消长,深泓相应发生摆动。(二) 来水来沙对太平口水道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局部河段水沙输移的年内差异决定了来水来沙条件对其滩槽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对照来水来沙过程及沙市河段的演变来看,当连续出现几个中枯水年后且汛后中水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南汊发展;当出现大水大沙年,北汊河槽水流顺畅,呈发展之势。(三)上游河道对太平口水道的演变影响较小本水道上接涴市河弯,弯道内的马羊洲将水道分为左右两汊,左汊一直处于支汊地位。由于涴市弯道下凹岸自八十年代以来实施护岸工程后岸线稳定,且长期以来左汊分流比一直较小,加之陈家湾一带河道窄深,本水道入流条件稳定性好,受上游影响较小。3.4蓄水以来演变结论由于三峡蓄水后,改变了沙市河段在原天然状态下的来水来沙条件,也带来了有利和不利的影响:(1) “清水下泄”利于提高水深三峡蓄水后大量泥沙沉积在库内,上游来沙量小于30%,汛期河床淤积量大幅减少,河床处于下切趋势;枯水期清水下泄,基本无悬移质,利于汛后淤积体冲刷;因此,河床冲淤幅度的减小,利于同水位条件下的水深稳定。(2) 三峡补水利于提高水深三峡175m蓄水后,实现了对坝下游的航运补水功能,按其调度计划,枯水期下泄流量按不小于5000m3/s控制,沙市水位同比抬升约0.3m,因此,在河床较稳定的条件下水深有所增加。(3) 腊林洲守护工程利于航道条件改善腊林洲守护的主体工程将于2010-2011届枯水期实施,腊林洲将不再崩退,拐点位置的稳定有利于枯水期南槽水流分到北汊,从而遏制杨林矶边滩的继续淤涨,利于北汊进口段水深的稳定。(4) 汛后蓄水期不利于航道疏浚汛后进行175m蓄水时,水位过程由高到低,若高水位期间对浅区提前疏浚时因水深较大,疏浚难度增加,挖泥效果受到影响,对提高水深不利。坝下河床冲淤平衡期不利于航道演变预测研究资料显示,三峡175m蓄水后的10-20年,坝下游沙市河段将出现大的冲淤平衡调整,预计河床下切1m左右,下泄流量5000m3/s时水位下降约0.6m,将要发生的新变化给航道演变预测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综上分析,预计出浅时间主要在枯水中期,出浅部位主要在北汊中上段、南汊中下段。3.5演变趋势预测太平口水道两岸为荆江大堤,经过多年人工守护,两岸已基本得到控制,其总体河势将不会发生变化,河道仍将维持分汊。近年,太平口水道碍航浅区主要集中在桥区河段。三峡蓄水期,航路一般为南槽一北汊,浅区位于北汊进口;枯水早期,航路一般为南槽一北汊或南槽一南汊,北汊浅区位于桥轴线上下,南汊浅区位于出口处;枯水中后期,北汊航道条件逐渐好转,浅区一般在桥轴线至观音矶一带。随着腊林洲守护工程的进行,现阶段在南汊形成了交错浅滩,航槽阻塞,有可能使南汊设计通航孔无法通航。通过测图比较分析,杨林矶边滩的大小决定着北汊航道条件乃至太平口水道航道条件的好坏,而杨林矶边滩的冲淤又与南北两槽的分流比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三峡蓄水以来北槽的分流比已由85%递减至45%,期间杨林矶边滩淤涨,阻塞北汊进口,而当北槽分流比小于45%时,南槽将有一部分水流进入北汊,利于杨林矶边滩冲刷和北汊的稳定。2010-2011届枯水期将实施腊林洲守护工程,目前有利的南槽-北汊航路可以得到巩固,但作为调整汊道分流比的整治工程尚未上马,未来几年,枯水期南槽-北汊的主航槽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