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1.gif)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2.gif)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3.gif)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4.gif)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e2312149909a782956043a1c73eb34f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地点: 时间: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一章绪论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通、最基本的两个特征。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遗传代表的是性状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异代表的是性状的不稳定性,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内在因素。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个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生物所表现出的性状变异分为:可遗传(heritable)变异和不可遗传(non-heritable)。变异考察生物遗传与变异应该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进行。达尔文:泛生假说(hypothesisofpangensis)达尔文在解释生物进化时也对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了假设,并提出了泛生假说,认为: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达尔文也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观点,认为生物性状变异都能够传递给后代。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遗传因子假说认为:生物性状受细胞内遗传因子(hereditaryfactor)控制。遗传因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遵循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基本规律。这两个遗传基本规律是近现代遗传学最主要的、不可动摇的基础。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遗传学研究生物在少数几个世代繁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遗传、变异现象与规律,生物进化研究生物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规律及发展方向。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育种实践,防止遗传疾病,提高医学水平,造福人类。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三节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无丝分裂(amitosis);有丝分裂(mitosis):体细胞的分裂过程。减数分裂(meiosis):性细胞的分裂过程。一、细胞分裂周期(cellcycle)与有丝分裂(一)细胞周期细胞周期一是细胞分裂增殖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至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新间期和有丝分裂期。细胞周期中包括2个时期(间期和分裂期)、2次分裂(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分裂间期(也称生长期):1)合成前期(G1,gaplphase):为DNA合成作准备。时间占分裂周期的1/2。不同细胞的G1期差异大,动物细胞几小时一几天。2)合成期(S,synthesisphase):合成DNA。时间占分裂周期的1/4。6—9小时。3)合成后期(G2,gap2phase):时间较短。3—5小时。有丝分裂期:M期,1小时左右。(二)有丝分裂1、前期: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每个染色体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纺锤丝出现,核膜、核仁逐渐消失。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染色体缩短到固定状态,适宜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考察。但持续时间很短。3、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各染色单体由纺锤丝牵引向两极移动。4、末期: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两个子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1.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有丝分裂的特殊形式:核内有丝分裂:多倍染色体是核内染色体复制并分裂,而核和细胞并不分裂,结果加倍的染色体都留在一个细胞核里的分裂方式。二、减数分裂(一)精卵细胞的生成1、增殖期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经有丝分裂繁殖,增加细胞个数。2、生长期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经过生长期增大体积,形成初级精卵母细胞。3、分裂期1)减数分裂I: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很小的第一极体。2)减数分裂H: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也可能不分裂。4、变态期精细胞经过形态改变而成精子,卵细胞没有变态期。减数分裂(成熟分裂)一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次DNA复制、两次细胞分裂,结果染色体数减少一半的分裂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裂过程。(一)减数第一分裂(I)1、前期I:又分成五期1)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线状,看不清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联会一一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二价体一一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3)粗线期:看清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可见两条染色单体间有交叉现象。4)双线期:各个联会的二价体出现分离,但仍被一、二个以至几个交叉联结在一起。这种现象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某些片段发生交换的结果。也就是说先有交换而后才有交叉。5)终变期: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可见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此过程为交叉端化。四合体均匀分散在核内,是鉴定细胞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之一。2、中期I:核膜、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丝出现。二价体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染色体缩短到固定状态,适宜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考察。中期I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3、后期I:各个二价体各自分开,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减半。4、末期I: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两个子细胞。5、中间期:末期I后的一个短暂间歇期,相当于有丝分裂的间期,但DNA不复制。(二)减数第二分裂1、前期H: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2、中期H: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3、后期H:着丝点分裂为二,各染色单体由纺锤丝牵引向两极移动。4、末期H: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四个子细胞。(三)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减数分裂中,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精卵结合后染色体数目又合半为一,这就保证了物种上下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取向分离、交叉和互换由为变异提供条件。3、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分离定律的基础。4、二价体内成员赤道板处的随机取向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5、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连在一起遗传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是连锁互换定律的基础。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性状(character):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总称。主要由遗传基础决定,其具体表现还与环境条件有关。单位性状(unitcharacter):是指将生物体所表现的总体性状区分成的每一个具体性状。如花色、种子形状、植株高度等。相对性状(contrastingcharacter):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如红花和白花、种子的圆形和皱形等。显性性状(dominantcharacter)一为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上一代表现出来的现状。隐性性状(recessivecharacter)一等位基因中隐性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只有在隐性基因纯合时才得以表现。上一代未表现出来的形状。纯系(pureline):经多代自交或长期近交(动物)所获得的高度自交系。亲本世代(parentalgeneration,P):杂交时的双亲世代。正反交(reciprocal5。$$):第二个杂交与第一个杂交的双亲相同只是性别互换。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豌豆(Gardenpea)、菜豆、玉米、山柳菊选择豌豆作为研究材料。选择豌豆作为研究材料的理由:1、豌豆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2、严格的自花授粉且闭花受精;3、豌豆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内,便于各种类型籽粒的准确计数;4、花大,杂交容易。①杂种F1仅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他将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②F2群体中两个亲本性状都得到表现,即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得到表现,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③在F2群体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豌豆的红花和白花杂交试验P红花(早)又白花(台)!F1 红花!AF2 红花白花TOC\o"1-5"\h\z株数705 224比例3.15 : 1理论值 3 : 1分离定律的内容: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互不沾染,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通常情况下,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F2表型分离比是3:1。分离现象的假设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hereditaryfactor或hereditarydeterminant)决定的。每株植物的每一种特性都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则是成单的,配子只含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中的一个。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在合子中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本性细胞,一个来自母本性细胞。•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与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同一种遗传因子的两种形式。只要有一个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植株就会表现显性性状,只有两个遗传因子都是控制隐性性状的,植株才会表现隐性性状。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个体水平(F1测交法、F2自交法)配子水平炉1花粉鉴定法)分离规律的意义与应用1)是遗传学中性状遗传的最基本的规律,在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的分离而出现变异的普遍性。2)从本质上说明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基因存在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双,在配子中成单,具有高度的独立性。3)在配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并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中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4)杂种通过自交将产生性状分离,同时导致基因纯合。纯合亲本杂交f杂种自交一性状分离选择f纯合一致的品种(必须重视表现型和基因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遗传研究和杂交育种中要严格选择材料)。亲本要纯,鉴定F1去除假杂种,F2才会分离:如果F1假杂种,fF2不分离;如果父、母本不纯,fF1分离。5)通过性状遗传研究,可以预期后代分离的类型和频率,进行有计划种植,以提高育种效果,加速育种进程。如水稻抗稻瘟病基因抗(显性)义感(隐性)F1抗F2抗性分离有些抗病株在F3还会分离。6)良种生产中要防止天然杂交而发生分离退化,做到去杂去劣及适当隔离繁殖。孟德尔遗传分析的相关名词。基因(gene):是指位于染色体上,具有特定核甘酸序列的DNA片段,是存储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基因型是指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合,是生物的内在遗传组成,如决定圆形种子性状的基因型为RR和Rr,而决定皱形种子性状只能是rr;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形态),如白花和红花性状。表现型二基因型+环境。。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等位基因(allele):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同一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的不同形式。。纯合体(homozygote)——指纯合基因型的细胞或个体,其等位基因呈同质状态,可真实遗传。。杂合体(heterozygote) 即杂合基因型的细胞或个体,一个或几个座位的等位基因呈异质状态。。测交(testcross):被测个体与纯合隐性亲本的杂交。一方面,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另一方面,检测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数量。。自交(selfing)基因型相同个体之间的交配。与测交的目的相同。可以推导F2代需要获得的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数。让F2植株自交产生F3株系,然后根据F3的性状表现来验证F2的基因型。。显性基因(dominantgene)和隐性基因(recessivegene): 显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genotype)和纯合体(homozygote):纯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或rr;纯合体是指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杂合基因型(heterozygousgenotype)和杂合体(heterozygote):杂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不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杂合体是指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发育多因一效:多个基因一起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表现度: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外显度: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性状的个体的百分率复等位基因:在二倍体生物的个体中,一种基因(在一个基因座位上)只有两个等位基因,而在群体中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这些基因被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性:存在复等位基因的这种现象,称为复等位性等位基因族:一套复等位基因称为等位基因族两对遗传因子的杂交试验(自由组合定律)1、F1只是表现显性性状;2、F2除具有亲组合之外,还有重组合类型;分离与组合现象.3、表型比例为:9:3:3:1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两对或多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互不污染。配子形成时,同一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独立传递;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则自由组合。对于双因子杂交实验而言,F1配子比1:1:1:1:1;F2基因型比(1:2:1)2;表型比(3:1)2。要达到理想的分离比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亲本必需是纯合二倍体,相对性状差异明显。2、基因显性完全,不受其他基因影响而改变作用方式。3、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机会均等,形成两类配子的数目相等,或接近相等。配子能良好地发育并以均等机会相互结合。4、不同基因型合子及个体具有同等的存活率。5、生长条件一致,试验群体比较大。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1)测交法基本原理:•根据孟德尔遗传假设,F1可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和yr,比例为1:1:1:1。隐性纯合体只产生一种配子,即yr。•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理论上能反映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即受精结合后,测交后代应出现比例相等的四种表现型。•测交子代植株有4种表现型,比例应为1:1:1:1(2)自交法・F2自交后代分离的理论推测F2共4种表现型,由9种基因型构成: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意义:1、孟德尔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且提出了遗传因子控制遗传性状的若干规律。2、孟德尔提出了杂交,自交,回交等一套科学有效的遗传研究方法来研究遗传因子的规律。孟德尔创立的这套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分子遗传学方法取代。3、孟德尔采用了数理统计研究方法,从现象到规律再到理论多对独立遗传基因杂种后代的表现规律概率原理及在多对性状遗传分析中的应用概率的概念(probability)——指一定事件总体中某一事件可能出现的几率。利用概率的两个定律,可以计算多对独立遗传基因杂交时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适合度测验(x2测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遗传学试验实际获得的各项数值(观测值)与其理论上按概率估算的期望数值(理论值)常具有一定的偏差。两者之间出现的偏差属于试验误差造成?还是真实的差异?通常可用适合度测验进行判断。判断方法:x2值计算得到后,再确定自由度(df=n-1,n为子代分离类型数目)最后查x2表(表3-7),获得概率P值。也可用计算出的x2值与同一自由度的X20.05值或X20.01值进行比较。当x2>x20.05或p<0.05时,认为实际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当x2>x20.01或p<0.01时,则差异表现的极显著,均应否定假设的分离比。当x2<x20.05或p>0.05时,差异不显著,应接受假设的分离比。E:理论值;O:观测值;x2值:平均平方偏差的总和;自由度(df)指在各项预期值决定后,实得数值能自由变动的项数。P值指实测值与理论值差一样大以及更大的积加概率。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理论上①自由组合定律进一步说明生物界发生变异的原因之一,是多对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例如,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在显性作用完全的条件下,亲本之间:2对基因差异F2 22=4种表现型4对基因差异 F224=16种表现型20对基因差异F2 220=1048576种表现型至于基因型就更加复杂。②生物中变异类型的丰富,有利于广泛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物进化。2)实践上在杂交育种工作中,有利于有目的地组合双亲优良性状,并可预测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优良组合及大致比例,以便确定育种工作的规模。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1)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1)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 指F1所表现的性状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的现象,而非表现为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称之完全显性。如孟德尔所选用的7对相对性状.(2)不完全显性一一指F1所表现的性状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之不完全显性。如金鱼草、紫茉莉的花色遗传。(3)共显性一一指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4)镶嵌显性指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常形成镶嵌图式。2)显隐性与环境的关系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直接抑制或促进的关系,而是分别控制各自所决定的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发育。一个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取决于它们各自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们能不能控制某个酶的合成。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基因座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一个正常二倍体生物中,一个基因座位上只能具有复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因此,复等位基因中的各个成员则存在于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在同源多倍体中,一个基因座位可同时存在复等位基因的多个成员。复等位基因举例人类中的ABO血型1)这里的主基因为I,包括三个等位基因:IA、IB和i。2)在单一个体中只能出现其中两个等位基因。3)这一族中包括完全显性和共显性两种情况。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特性:1、复等位基因系列的任何一个基因都是突变的结果;2、不同生物的复等位基因系列的基因数各不相同,甚至同一物种的不同复等位基因系列的基因数也不相同;3、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中,不论基因数目多寡,在二倍体生物中,只能有其中的两个基因;4、不同的复等位基因往往表现不同的显隐性关系;5、复等位基因在二倍体总都遵循孟德尔定律遗传,但后代并不一定典型的分离比。基因互作的方式:互补作用(9:7),累加作用(9:6:1),显性上位作用(12:3:1),隐性上位作用(9:3:4),抑制作用(13:3),重叠作用(15:1)互补作用:当若干个非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共同决定某一性状的表现,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的出现,这些基因称为互补基因,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互补作用,例如:香豌豆的花色遗传累加作用:由几个非等位基因共同决定某一性状的表现,而且每一基因都只有部分的作用,这种遗传现象称为累加作用。例如:南瓜瓜形上位作用:在有些情况下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基因同时存在时,其中一对遮盖了另一对基因的作用显性上位作用:狗毛色的遗传隐性上位作用:小鼠毛色遗传抑制作用: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时其中一对本身不决定任何表现型的显性等位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效应 家蚕的茧色遗传重叠作用:多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决定同一性状时,每一对显性基因对于表型效应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只有隐形纯和个体才表现另外一种表现型养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颗粒是遗传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精髓,也是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统计学的应用概率:是指某一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二项式的展开:x2=Cnrprqn-r=n!/r!(n-r)!]prqn-r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相引相(或组):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相斥相(或组):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2.连锁遗传的解释Morgan用果蝇为材料,证明具有连锁关系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至于重组型配子的形成,摩尔根认为是在减数分裂时有一部分性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连接在一起遗传的现象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够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连接在一起遗传的现象。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非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情形很少,一般是不完全连锁。只有果蝇的雄性和家蚕的雌性。不完全连锁(部分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是亲本型,少部分为重组型的现象。重组型配子小于抱母细胞一半的原因1、交换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相靠近的非姊妹染色体之间,而另外两条不交换2、重组型的配子个数是发生基因重组的抱母细胞的百分数的一半连锁交换定律的内容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处于杂合状态,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伴同遗传的现象,当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时,就有少数重组类型的配子产生。交换值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就一个小片段交换而言等于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交换值(%)=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子数又100%交换值的测定有自交法和测交法(直接用个体数计算)自交法计算交换值的步骤①F2代纯合隐性个体的百分率x=dt②以上百分率开方即得隐性配子的百分率③在相引组中,含两个显性基因配子的百分率等于隐性配子的百分率,1-亲本型配子数二重组型配子数④交换值是两个重组型的配子数之和。公式:相引组100%-2Jx相斥组2Jx(此即为交换值)交换值在0-50%之间变动.交换值越接近0,连锁强度越大,发生交换的抱母细胞越少。反之,则连锁强度越大,发生交换的抱母细胞越多。遗传距离:值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的相对距离,这种相对距离称为遗传距离。交换值越大,距离越远;反交则越小.一般将1%的交换值为一个遗传单位。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用交换值表示的基因距离称为遗传距离。遗传距离的单位是厘摩尔根(cM),是去掉百分率符号的交换值绝对值。基因定位的方法两点测验的基本步骤(方法)是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三点测验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达到二个目的:纠正两点测验的缺点,使估算的交换值更加准确;二是通过一次试验同时确定三对连锁基因的位置。基本原理:3对基因之间可能只发生一次交换,也可能发生二次交换(即双交换doublecrossingover),发生二次交换的可能性肯定是较少的,所以先找出发生双交换的个体。然后罗列出三对基因可能的排列顺序。再分析可能交换的基因型,以推出亲本的基因排列,确定三对基因的排列顺序。基因位置排定后,进一步估算交换值,以确定它们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双交换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所以在估算两个单交换值时,应该分别加上双交换值,才能正确反映实际发生的单交换频率。干扰:即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符合系数(并发系数):对于受到干扰的程度,通常用符合系数来表示。当符合系数为1时,表示没有干扰,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当=0时,发生完全干扰,就是一点发生交换,其另一点就不会交换。干扰值=1-C实际双交换值符合系数二理论双交换值连锁遗传图: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把一个连锁群的各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标志出来,就能形成(绘)连锁遗传图。特点: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即有n对染色体就有n个连锁群。连锁群的数目不会超过染色体的对数,但暂时会少于染色体对数。连锁群:存在同一染色体的基因群。四分子分析:由于链抱霉一次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被包裹在窄窄的子囊内,称为四分子,对其分析称四分子分析。分为顺序四分子分析和无序四分子分析。着丝粒作图:四分子在子囊中的排列顺序取决于减数分裂时着丝粒的取向,因此可以将着丝粒看作一个“基因”,以它作为标准点,将基因与它比较,分析各基因间的顺序与距离,该方法也称着丝粒作图红色链抱霉的特点:真菌类的子囊菌,具核结构,属真核生物;个体小,生长迅速,易于培养;除可进行无性生殖,也可进行有性生殖。在交换型的子囊中,每发生一个交换,一个子囊中就有半数孢子发生重组,所以交换值可按下式估算:交换型子囊数交换值=X100%X1/2交换值=(交换型子囊数+非交换型子囊数)对于连锁的两个基因座a和b,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a、b间无交换 ②一次单交换③存在双交换遗传学图:又称连锁图。是指基因或DNA标志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与遗传距离,后者通常以基因或DNA片段在染色体交换过程中的分离频率厘摩(cM)来表示。物理学图:是指已知核甘酸序列的DNA片段(序列标签位点)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转录图:称表达图,表达序列标签。是指基因的cDNA片段图三大规律的联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基础上的,生物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都要彼此分离。在分离之前,可能发生部分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又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形成各种组合的配子。可见三大规律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相互联系、同时进行、同时作用。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性别:生物个体雌雄的差别,即性性状。特点:1、性别差别明显,而且相当稳定;2、通常情况下性别之间的比例为1:1,为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性染色体:细胞中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之外的那些染色体。半合子:差别区段上的基因只存在于一条染色体上,并不成对出现,这些基因称为半合子。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理论:性别决定的类型:XY型(雄杂合型);ZW型(雌杂合型);XO型;ZO型基因平衡决定性别的理论: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有决定性别发育的基因。2、性别决定的方向决定于这两类基因系统的比率。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性连锁。伴性遗传的特点:A、正反交结果不同;B、分离比在两性间不一致;C、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交叉遗传。交叉遗传:父亲的性状传给女儿,母亲的性状传给儿子的遗传现象。遗传疾病的常见遗传模式: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X-染色体隐性遗传4、Y-染色体显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而影响的现象限性遗传:是指不论性状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表现型只在一个性别中表现的现象。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的原因:内环境:细胞内的营养、温度、生理等异常变化;外环境: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药剂等断裂-重接假说能解释大多数结构变异的形成。DNA损伤修复机制可能把染色体断头和断片按原来直线方式重接而恢复原有的染色体结构;也可能将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断头非特异性连接-错误连接或保持断头,将产生结构变异。4个基本类型: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缺失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丢失了。缺失的类别1、顶端缺失:染色体某臂外端(顶端)缺失难定型(不稳定):无着丝粒(断片)、双着丝粒2、中间缺失:缺失发生在染色体某臂内段无断头外露,较稳定。缺失杂合体:体细胞内含有正常染色体及其缺失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缺失纯合体:某个体缺失染色体是成对的缺失的细胞学鉴定:断裂(breakage)一融合(fusion)一桥:细胞分裂后期如果两个着丝粒分别被牵引向两极,着丝粒之间的区段将形成连接两极的染色体桥,并且被再次拉断形成不稳定断头的过程。如果一条染色体两个臂都发生顶端缺失,则可能形成环状染色体。断片检查适用于最初缺失。根据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配对情况鉴别。①缺失区段较长时,顶端缺失杂合体形成的二价体不等长(末端突出)。②中间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粗线期,与缺失区段相对应的正常区段会被排斥在外而形成瘤或环状突起-缺失环。③缺失区段较短时,缺失杂合体不表现明显的细胞学特征。④缺失纯合体在形态上无法鉴别,只有通过核型分析,与正常细胞中的相应染色体比较,才能获得有关信息。缺失的遗传效应:缺失纯合体:致死或半致死缺失杂合体:1.缺失区段较长时,生活力差、配子(尤其是花粉)败育或竞争不过正常配子2.缺失区段较小时,可能会造成假显性现象或其它异常现象(p117例:猫叫综合症)假显性现象:是指缺失部分如果包括某些显性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其对应的隐性等位基因就得以表现的现象。重复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片段。重复的类别1、顺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按照自己染色体的正常直线顺序重复2、反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3、错位重复:指重复区段出现在同一染色体的其他位置。重复的细胞学鉴定:①在染色体末端非重复区段较短时,重复区段影响末端区段配对,可能形成二价体不等长突出②如果重复区段较长时,重复区段被排挤出来,成为二价体的重复圈③如果重复区段较短时,联会时二价体不会有环状突出。重复的遗传效应1、重复对表现型的影响主要是扰乱了基因的固有平衡关系2、重复隐性基因的作用超过与之相对应的显性基因的作用不等交换:指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配对不准确,使交换发生在不对应的位置上,结果使两条染色体中的一个少了一个区段,另一个多了一个区段的现象基因的位置效应:即重复区段的位置不同,表现效应也不同。倒位:染色体的某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臂内倒位(一侧倒位):倒位区段在染色体的某个臂的范围内。臂间倒位(两侧倒位):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粒,即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细胞学鉴定:①如果倒位片段很长而两端区段较短时,则倒位染色体就可能反转过来倒位区段部分配对,两侧区段保持分离。②如果倒位片段较短,则两侧区段正常配对,而倒位区段保持分离,二价体上成一个泡状;③如果倒位区段适中,则两端区段正常配对,倒位染色体与正常的染色体所联会的二价体就会在倒位区段内形成“倒位圈”。后期I或后期n桥倒位的遗传效应1、降低或抑制倒位环内连锁基因的重组率。原因:倒位杂合体非姐妹染色体在倒位圈内发生交换,产生四种交换的染色体单体。倒位在进化上的意义:是进化的因素,种与种之间的差异就是一次再次倒位引起的。例如,果蝇就有一些具有不同倒位特点的种,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通过种间杂交,根据杂种减数分裂的联会形象,可以分析亲本种的进化历史。平衡致死系:显性性状,隐性致死基因Dd(展翅)XDd(展翅)DD Dd dd致死 展翅 野生型保存致死基因(以倒位环形成)Cy+CyCy+Cy+ Cy+ + 1Cy+ + 1 + 1致死 杂合 致死易位: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分类:1、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都折断了,而且这两个折断了的染色体及其断片随后又交换地重新接合超来2、简单易位: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的现象细胞学鉴定方法:在相互易位的纯合体没有明显的细胞学特征,减数分裂时的配对是正常的。可以稳定地从一个世代传递到另一个世代。相互易位杂合体联会时,常形成“十字”形图象。终变期(diakinesis)又可形成四体环或四体链,或“8”字形图象易位的遗传效应:1、半不育现象,即花粉有50%不育,胚囊有50%不育,结实率50%2、同倒位杂合体的情况相似,易位杂合体邻近易位接合点的一些基因之间和重组率有所下降。(3)易位可使两个正常的连锁群改组为两个新的连锁群(4)易位会造成染色体“融合”而导致染色体数的变异易位的意义:许多植物的变种就是由于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发生易位造成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1、利用缺失进行基因定位2、果蝇的CIB测定法3、利用缺失和易位在育种学上的应用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缺少任何一条都会造成不育或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基数为单位成倍数性增加或减少而形成的变异个体。按照生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可分为一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一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一倍体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目称为一倍体数,以1X表示一倍体数。二倍体:具有两套一倍体数的整倍体称为二倍体,二倍体记为2x。多倍体:具有三套和三倍以上的一倍体数的整倍体称为多倍体多倍体中根据染色体组的种类又可分为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同源异源多倍体、节段异源多倍体等。同源多倍体:由同一个物种的几套染色体所组成的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由不同物种的几套染色体所组成的多倍体。异源多倍体仅在亲缘关系密切的种间形成。.非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个体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的个体。超倍体:染色体数目多于2n的非整倍体。三体(生物):在二倍体生物中多出一条染色体(2n+1)的个体。双三体(生物):在二倍体生物中两对同源染色体各多出一条染色体(2n+1+1)的个体,四体:在二倍体生物中多出一条染色体(2n+2)的个体。亚倍体:染色体数目少于2n的非整倍体。单体是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缺少一条的个体。单体(生物):在二倍体生物中缺少一条染色体(2n-1)的个体。双单体:在二倍体生物中缺少一条染色体(2n-1-1)的个体。在动物、植物、人类中均发现过许多个体是单体。植物的单体主要存在于异源多倍体中,二倍体植物中出现的单体一般不能存活。单体产生的配子有n和n-1两种,理论上二者比例为1:1,故自交子代应是双体:单体:缺体=1:2:1但实际上单体的自交后代中各类个体不符合上述比例。影响单体自交后代个体比例的因素1.单价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被遗弃的程度不同;2.n和n-1配子参与受精的频率不同;3.2n-I和2n-II胚的存活率不同。缺体缺体是生物体细胞中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2n-2)的个体,它仅存在于多倍体生物中,二倍体生物中的缺体不能存活。获得缺体的主要途径是单体的自交。缺体无育种上的应用价值,但可以用于染色体替换和基因定位研究。双体:2n的正常个体(一)缺体:在二倍体中,缺体是致死的。在多倍体中(如小麦),可以耐受缺体,现在已得到了小麦的21种缺体。(二)单体1、单体是有害的。因为:①单体打乱了染色体的平衡,②单个染色体上的有害隐性基因得到表达。2、单体、三体和四体全都可能是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期间不分离造成的。(三)三体:初级三体:多出的一条染色体是染色体组中某一条完整的染色体。次级三体:多出一条染色体是某个成员的等臂染色体。三级三体:多出一条染色体是其2个成员组成的易位染色体。※三体的来源三体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较正常2n个体增加一条的变异类型。三体的主要来源是三倍体的自交和同源三倍体与二倍体之间的杂交,其次是因减数分裂过程异常导致单价体的形成,产生n+1和n+2两类配子,从而使后代群体中出现2n+1的三体。三体与性状变异由于三体胞中某对染色体增加了一条,相应的基因剂量增加,从而使三体的性状发生改变。最早发现三体导致性状变异的植物是直果曼陀罗。人类中也发现了常染色体的三体,分别是三体21、三体18和三体13。三体的细胞学特征三体在减数分裂时,三个同源染色体可联会成三价体(III),也可联会成一个二价体(II)和一个单价体(I)。 植物三体的外加染色体主要是通过雌配子传递给后代,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极低。 染色体愈长,三价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交叉愈多,联系愈紧密,提前解离比例愈小,n+1配子数愈多,传递率愈大。三体的基因分离若一对等位基因A-a在三体的三条同源染色体上时,子代群体有四种不同的基因型:三式6人人)、复式(AAa)单式(Aaa)、零式(aaa)。复式三体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离非整倍体的应用单体测验利用单体测定突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称为单体测验。利用单体、缺体等非整倍体可以进行生物的染色体替换,将一个品种的个别染色体替换成其他品种或近缘种、属的染色体,以达到定向改造生物的目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应用1、基因定位:利用单体、缺体、三体等可以发现性状的有无,可以将性状的控制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体上;2、利用整倍体变异可以进行杂交育种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表型之间截然不同,具有质的差别,用文字可以进行定性描述的性状,表现为不连续变异。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彼此间界限不明显、不易分类、呈连续变异、只能用数字进行定量描述的性状数量性状的特征:1、数量性状的变异表现为连续的,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2、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是不遗传。3、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划分不是绝对,同一性状在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中可能表现不同。4、研究方法的不同,数量性状遗传只能采用统计学的处理方法多基因假说,具体内容有:1、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2、各基因的效应相等3、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4、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性的。微效多基因或微效基因:是专门用来表述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与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相区别修饰基因:是指有一些性状虽然是受一对或少数n对主基因控制,但另外还有一组效果微小的基因能增强或减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这类微效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修饰基因。平均数:通常是应用算术平均数,即把全部资料中各个观察的数据总加起来,然后用观察总个数除之。所得的商就是平均数。平均数主要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性。方差,是用以表示一组资料的分散程度或离中性,使方差(或称变量)开方即等于标准差方差V(s2)=E(x-x)2/(n-1)=[Ex2-(Ex)2/n]/(n-1)标准差S=VE(x-x)2/(n-1) (n>30时,nT7n)表现型值:某性状表现型的数值,用P表示。基因型值:性状表达中由基因型所决定的数值,用G表示。环境型值:表现型值与基因型值之差,用E表示广义遗传力:遗传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hB2二遗传方差/总方差X100%=VG/(VG+VE)X100%广义遗传力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关系的标准。hB2=VG/(VG+VE)X100%VP=VG+VEVG=VP-VEVP(总方差)=F2的表型方差VE(环境方差)=VF1=1/2(VP1+VP2)=1/3(VP1+VP2+VF1)hB2=VG/VF2X100%=(VF2-VF1)/VF2X100%=[VF2-1/3(VF1+VP1+VP2)]/VF2X100%=[VF2-1/2(VP1+VP2)]/VF2X100%加性方差(VA):等位基因间和非等位基因间的累加作用引起的变异量显性方差(VD):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异量上位性方差(VI):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异量VG=VA+VD+VI VP=(VA+VD+VI)+VE加性方差(VA)是可固定的遗传变异量,可在上下代间传递,而另两种VD和VI则不能固定狭义遗传力: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总方差的比值,称为狭义遗传力(hN2)hN2(狭义遗传力)二基因加性方差/总方差又100%=VA/VPX100%=VA/(VG+VE)=VA/[(VA+VD+VI)+VE]hN2=[2VF2-(VB1+VB2)]/VF2X100%=1/2VA/[1/2VA+1/4VD+VE]X100%平均显性度:d/a=J(VD/VA) 显性程度等于1,表示显性完全;等于0,则没有显性。遗传率在育种上的应用(1)不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的遗传率比较高,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则较低.(2)变异系数小的性状的遗传率高,变异系数大的则较低.(3)质量性状一般比数量性状有较高的遗传率.(4)性状差距大的两个亲本的杂种后代,一般表现较高的遗传率.(5)遗传率并不是一个固定数值,对自花授粉植物来说,它因杂种世代推移而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遗传力的说明:1、遗传力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是针对群体,而不是用于个体;2、遗传力反映了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异在表型变异中所占的比例,遗传力的数值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3、一般来说,遗传力高的性状较容易选择,遗传力低的性状较难选择。第九章近交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交和近交系数概念:也称近亲交配,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近交系数(F):一个个体从其某一祖先得到一对纯合的、且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频率。自交的遗传学效应:(1)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将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X%=[1-(1/2)r]nX100%。(2)杂合体通过自交能够导致等位基因纯合,使隐性性状得以表现出来,从而可淘汰有害的隐性个体,改良群体遗传组成。(3)通过自交能够导致遗传性状的稳定,不论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回交:利用亲本之一与杂种后代杂交。其中第一次回交的后代称为回交一代,用BC1表示。回交一代再回交,称为回交二代,用BC2表示。回交n-1代再回交,称为回交n代,用BCn表示。轮回亲本:在回交中被用来与杂种后代连续回交的亲本。非轮回亲本:在回交中未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回交的遗传学效应:1、回交后代的基因型纯合将严格受其轮回亲本的控制;2、而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纯合却是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多次连续以后,其后代将基本上回复为轮回亲本的基因型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杂种优势的特点:1、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二个性状单独地表现出来,而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2、杂种优势的大小,大多数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和相互补充。一般是双亲间的亲缘关系越大,优势越强。3、杂种优势的大小与双亲基因型的高度纯合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在双亲基因型的纯合程度都很高时,F1群体基因型才能具有整齐一致的异质性,不含出现分离混杂,这样才能表现明显的优势。4、杂种优势的大小与环境条件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于杂种优势表现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同样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杂种比其双亲总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细菌的生长特点:1、生长周期短;20分钟一个世代,无性分裂,缺乏明确的核膜和线粒体等细胞器。2、生长速度快3、易培养4、易突变,且突变易鉴别细菌的遗传特点:1、细菌染色体,裸露的DNA。2、质粒遗传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而存在并能独立自我复制和决定某些性状的环状DNA。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1.繁殖快,世代短2.易管理和化学分析3.遗传物质简单4.便于研究基因突变5.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6.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拟有性过程:不经过减数分裂和授精作用而导致遗传物质的重组,叫做拟有性过程细菌借助转化、接合、转导活的外源遗传物质转化:是指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自己的染色体组过程3个因素影响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最初相互作用有:a.转化片段大小b.形态:双链DNAc.生理状态:感受态转化的过程:1、结合与穿入2、联会3、整合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一“雄性”转移到受体一“雌性”的过程F因子结构与特性结构大小:环状,约为细菌组DNA的2%,b基因簇:转移,复制和插入。特性:1、可以单独存在细胞质中,一雄性供体F+2、相对应如果细胞中没有,f雌性受体F-3、可以整合细菌的染色体中,重组型Hfr细菌的基因作图:1、用中断杂交试验作染色体连锁图2、重组作图法细菌重组的特点:a.形成部分二倍体;b.只有偶数交换才能产生平衡的重组子;C.相反的重组子不出现,在培养基上只能出现一种重组子。性导:F因子整合到染色体上是可逆过程。即整合分离在通常情况下,切除中往往发生错误,分离出一个携带F因子和部分染色体基因的遗传因子,这种F因子称为F’因子。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Hfr和F+共同特点:a.用链霉素处理均不影响与受体杂交b.与受体杂交后,出现的重组体中以大多数非选择性性状是F-受体的遗传性状c.均带有F因子特定表型效应一性伞毛病毒遗传学研究,病毒的特点:只有一个染色体,实际上是DNA或RNA,不含组蛋白,是由蛋白质外壳及其包被的核酸所组成的颗粒,本身无细胞器,所以必须浸染到细胞中才能生活。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基因重组,研究噬菌体的遗传性状包括:1、噬菌斑形态:大小、边缘清楚或模糊2、宿主范围噬菌体基因重组值的估算:重组值二重组噬菌斑数/总噬菌斑数X100%=(h+r++hr/h+r+hr++h+r++hr)X100%用hr+和h+r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B株,称为双重感染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体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称转导转导的机制:(1)侵染(2)使细菌染色体形成片段,合成噬菌体DNA和外壳(3)包装,偶尔将细菌染色体片段也包装进去成为内含细菌染色体片段“假噬菌体”。(4)“假噬菌体”再侵染细菌时,就将外来的细菌基因注入,经过基因重组改变遗传性状共转导,并发转导,是两个以上的基因同时转导。由于这些基因的紧密连锁,可以应用于基因定位和重组体DNA的检测。共转导频率:是指两个基因并发转导形成转导子在所有转导子中所占的频率。两基因在染色体上物理距离,可以利用计算公式:d=L(1-3Jx)式中:d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L转导DNA的平均长度;x两个基因共转导的频率。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成分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核遗传:染色体基因组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细胞质就表现以下遗传特点:1.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由母本传递给子代。2.通过连续的回交能把母本的核基因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3.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mtDNA(线粒体DNA)的遗传特征:1母性遗传:mtDNA全部来自母亲,非孟德尔式遗传,线粒体随机分配到子细胞。2、mtDNA无内含子,无修复系统。3、mtDNA复制,转录,翻译所需的酶由核基因组提供。4、mtDNA一般没有蛋白质保护。5、线粒体缺失会致病线粒体DNA形状:构型复杂、有开环、共价闭环、超螺旋、直线型等形式。基因组结构表现出极复杂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重组使线粒体基因组的组织结构变得非常复杂核质互作:1、草履虫放毒型遗传2、植物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接合生殖的结果:1、接合时间长放毒型:敏感型=1:12、接合时间短放毒型:敏感型=1:3不育:一个个体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配子或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存活的合子的现象。雄性不育性:当不育性是由于植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药、花粉或雄配子时即为雄性不育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生理不育、染色体不育、细胞质不育二区三系制:二区:不育系繁殖区,杂种制种区 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S(rr)XN(rr)fS(rr)F1不育S(rr)f不育系 N(rr)f保持系S(rr)XN(RR)fS(Rr)F1可育N(RR)f恢复系母性影响:子代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与母本的表型相同或相似。母性影响的特点:1、母体细胞质的特性可以影响胚胎的发育,这种影响可以是长久的,也可以是短暂的;2、母性遗传本质仍然属于核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只是子代的分离比延迟表现。持续饰变:介于母性影响与细胞质遗传之间.一般是用环境因素引起表型改变,这种改变可通过母亲细胞质而连续传递好几代,但不能隔代遗传,而且不论在后代中进行怎样的选择,性状总是逐渐消失.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座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突变体或称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基因突变的种类1、根据突变发生的原因分类:自发突变,诱发突变2、根据突变的表型特性分类(1)形态突变(2)生化突变(3)致死突变(4)半致死突变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1、突变的稀有性2、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重演性:同一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称突变的重演性3、突变的多方向性4、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大多数是有害的,突变的有害有利性是相对的5、突变的随机性6、突变的平行性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平行性的意义:当了解到一个物种或属内具有那些变异类型,就能预见近缘的其他物种或属也同样存在相似的变异类型。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的各个等位基因。突变的检出:1、显性突变:表现早纯合慢,当代(第一代)就能表现,第二代能纯合,而检出纯合突变体则需到第三代2、隐性突变:表现得晚纯合快,第二代表现,第二代纯合,检出在第二代。体细胞隐性突变,当代不表现,要使其表现只需有性繁殖自交一代。3、突变的表现与植物繁殖方式,自花授粉作物,只要自交即可分离出来,异花授粉作物,要进行人工自交或互交,否则长期保持异质。生化突变,由于诱变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代谢功能的变异。营养缺陷型:诱变而导致生物在特定的营养下才能生长。人工诱变:1、物理因素诱变:只限于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眼镜店运营流程
- 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三 画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 物业管理答辩5分钟
- 2024冬奥会知识科普
- 拥挤的地方快离开保安全
- 儿童模特培训课程
- 2024年度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社会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年古筝琴弦创新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厨电产品用户论坛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桂林理工大学《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机器狗:技术成熟性能优越场景刚需放量在即2025
- 2025年村民代表会议讲话稿(3篇)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知识培训
- 《加油站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一模)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第四季度 国家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
- 1.北京的春节 练习题(含答案)
- 抗震支架安装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 2025年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限公司中层干部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GB/T 45071-2024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
- GB/T 17145-2024废矿物油回收与再生利用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