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轮复习_第1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轮复习_第2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轮复习_第3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轮复习_第4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故知新: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两幅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并作简单评价问题回顾苏联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这一体制有何特点?如何评价这一制度?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思想方面: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积极:与当时苏联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消极: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状况堪忧;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2.内容:经济政治农业: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①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②农业政策: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农业潜力”,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国家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此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萨拉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开垦荒地的最初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在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多公顷)。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337页、第306页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2)工业改革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二十二大”决议和苏共新纲领提出了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改革思想和方向。《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是争取共产主义斗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利用利润和奖金推动企业发展,但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4.评价:积极消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赫鲁晓夫的改革盲目不切实际急于求成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缺乏科学实验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合作探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的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0世纪70年代过分追求稳定,改革逐渐停滞1、内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前期有所发展:后期逐渐停滞:70年代初,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2、结果3、评价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策。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4)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超级大国高度集中的体制没有改变;第三产业比重小,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加上个人专断和政治生活僵化,对外大国沙文主义,

国家陷入困境

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最终都失败。

③失败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1985-1991)背景:结果: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华关系:

政治生活僵化

发展速度下降

民族矛盾

关系紧张,急需缓和经济:“加速战略”政治:1)指导思想2)政治措施“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实行多党制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政局不稳,国家解体连年滑坡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内容:客观:体制僵化,矛盾深化,阻力很大。主观: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③.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④.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苏联解体的步骤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起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内部原因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农业,工业,批判个人崇拜新经济体制逐渐停滞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苏联领域

学完本课内容,你觉得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吸收什么经验和教训?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3)要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建设适合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4)正确协调处理好民族问题。(5)抵制西方和平演变。讨论三: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思考】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同和不同点。㈠同:(1)都是为了解决

弊端;(2)都在

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㈡异:(1)赫氏改革侧重

戈氏侧重

;(2)前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最终导致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

,对其只是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

方向。斯大林模式农业、工业苏联实际农业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政治改革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问题探讨:问题1、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国情认识“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1961)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67)要“根本改造我们的社会大厦”经济体制未打破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制度“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