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方法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陈红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本篇讨论的科学技术认识和实践的一般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技术之间方法,对哲学而言是特殊的一类,对具体科学技术而言,又是一般的。科学认识 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意识反映,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现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三个要素科学认识的客体:科学对象 科学对象是主体进行科学认识活动的客体,是那些对主体对象性活动具有现实意义而被纳入其结构中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 它包括物质与精神、天然(可观测而不能直接干预)与人工(可直接干预和改造)对象等类型。科学认识的主体:科学工作者 无论是作为历史的、现实的,还是潜在的认识成果或知识系统,尽管科学劳动者与科学认识工具、科学认识对象相互联系、制约及相互作用,但它支配和控制前二者。因而其是科学知识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科学认识论首要的问题。科学认识的主体的历史与逻辑结构历史结构个体(19世纪以前)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集体或组织(19世纪至20世纪初)卡文迪许、李比希、爱迪生实验室社会(20世纪初以后)曼哈顿计划:1.5万科技人员参与,耗资2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200家公司120所大学400万人,耗资300多亿逻辑结构
由个体、集体和社会等三个层面的科学工作者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关系。 此结构表明认识主体自个体到社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主体的社会化和科学综合化程度的提高,二者互为因果。科学共同体结构“核”式结构 年龄结构 专业结构 能力类型结构“核”式结构 它是指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由合作者、助手及其学生等所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结构。此乃其本质特征的显现。 由于学术“大师”的杰出成就、崇高品德和威望或卓越组织领导能力等,而对其他同行等产生极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以其为核心形成一个严密的核式结构。如以尼耳斯·玻尔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年龄结构 此指科学共同体内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各年龄段的科学劳动者的比例构成关系。它关系到科技人才群体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由于各年龄段的科学劳动者在知识结构、能力、经验、体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由单一年龄段所构成的共同体也有诸多劣势和弊端。因此,只有将各年龄段(老中青)科学劳动者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专业结构
此指共同体成员中各学科(如数理化、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各专业(如化工、机械等)领域内专业人才的数量、分类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 专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其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其确定依据或标准是其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的需要。 例如,贝尔实验室900多名有学位的科技人员中,电子和电讯工程占39%,计算机、数理、机械和化学工程及其他人员占61%。能力类型结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想象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 批判思考能力主体认识客体的手段(中介):科学工具 包括物质形态的科学仪器、观念形态的科学方法,以及思维符号形式的科学语言在内的科学工具系统,在科学知识或认识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获取科学事实、构建科学理论,以及陈述科学事实和表述科学理论的工具;是“接引”或“引渡”主体完成认识任务和实现认识目的中介;是使主体由此达彼、由表及里、由现象至本质、由主观至客观的推进器。科学仪器
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信息联系、引致相互作用,以达到把握科学对象实物形态的工具总和,是为实现科学认识目的而创立和使用的人工制造物;是人的各种器官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物化。科学方法
广义的科学方法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而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认识活动的所有方法的总称。 狭义的科学方法是主体凭借理论知识的指导而使用的一种主观手段,是知识与手段的统一。科学方法论科学问题 科学事实 科学研究方法 创造性思维 复杂性研究科学问题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建构知识的一般程序:观察个别事实归纳出解释性原理演绎出关于个别事实的知识
早期科学家和科学哲学的经验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科学事实,因此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推崇“中性观察”、“头脑白板理论”。后来的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都主张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推崇“问题引导观察”、“理论渗透观察”。分歧在于科学发展的程度在科学发展的早期,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还是空白,因此,科学研究的起点从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更多的是观察而不是问题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收集数据收集数据假说的检验建立理论证伪确证问题的分类科学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陈述性、过程性和因果性问题真问题和假问题待解问题与无知问题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内核和保护带技术问题:做什么?怎么做?何谓问题?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边界)科学问题的意义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科研立题时调研的重要性就科技工作者个人而言的问题,对整个科技群体来说,可能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经过调研后被正式确定的问题,已经过详细的思考,包含问题意义、求解目标、预设求解范围和求解方法,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解决问题方向。问题的提出既取决于科学家的理论背景或修养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其直觉和洞察力。选题的限制性原则需要性原则——社会建制的要求创造(新)性原则——知识非独占性的要求科学性原则——逻辑与经验主义的要求可行性原则——社会行为的要求综合折中地应用这些原则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主体借助于语言文字对在观察和实验中所感知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等经验事实的描述、陈述和判断。科学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时空中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而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与判断,二者在内容上不具等价性;科学事实不同于不可辩驳的理论原理。但它具有可靠性、个别性、相对独立性或不变性等特征。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发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主体构筑科学知识殿堂的地基和原料。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是检验和评价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方法概念所谓科学观察方法指的是主体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自然发生的自然现象,即感知客观事物,获取科学事实这一感性材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者不干预自然过程主要是经验方法科学观察方法的特征 (1)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2)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3)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科学观察方法的类型 (1)从主体与被观察对象的关系疏远程度看,可将其分为直接(肉眼)与间接(仪器)观察方法; (2)依据观察结果的陈述特征分为定性与定量观察方法; (3)根据其目的不同包括记录性(获取感性材料)与检验性(将结果与已有标准对照)观察方法; (4)根据其是否与实验结合分为自然与实验观察方法。科学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所知道的
2、系统性原则 全面和系统的含义不同
3、典型性原则 极端性情况和普遍性追求的矛盾科学观察方法的作用(1)是科学认识的源泉;(2)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3)当研究主体尚不能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时,观察就比实验成为更主要的方法。科学观察方法的局限眼见为实的局限“理论渗透观察”的非客观性测量的准确性问题自然过程的非规律性观察渗透理论(1)观察由感知、判定和观察陈述三个要素所构成,三者缺一不可;(2)观察对象与理论或先行假设所启示的期待及观察者所受训练密切相关;(3)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依赖于理论、观察者知识背景及其经验;(4)观察对象和观察场合的选择深受理论、观察者知识结构、心理倾向(兴趣爱好等)影响。科学实验方法实验方法与观察方法都是科学认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本方法。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在现代科学认识过程中二者关系更加密不可分,而在主体对超宇观、宇观、微观以及超微观世界的探索中尤其如此。科学实验方法概念
指主体根据一定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干预、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和过程,并以纯粹、典型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有利于研究的科学方法。实验方法的类型析因(探求因果联系)实验判与决性实验定性与定量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直接与间接实验实验室与野外实验地面与空间实验实物与思想或理想实验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实验实验方法的特点简化、纯化实验对象可强化研究对象(创造在自然条件难以出现的环境条件,如超高低温度、压力、磁场等)可使对象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可模拟某些自然现象和过程。(米勒模拟原始大气条件下氨基酸产生过程实验)实验的一般程序制定实验方案实施操作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实验的作用验证——证实或证伪理论来源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机遇是相对于观察原来的目的计划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就是意外性对机遇要有思想准备首先观察者对所进行的观察的背景知识要有彻底的理解,对相关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否则难于判断何者可以纳入已知的背景知识之内,何者无法纳入其次观察实验要细致认真,不放弃任何一点一滴的可疑之处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要有正确理解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比较和分类——形成标准和运用标准归纳和统计——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完全归纳、简单枚举、科学归纳、统计归纳分析和综合——整体和局部
整理事实和形成理论科学的理论方法科学抽象方法:通过对科学事实的比较和分析,通过分离、提纯和概括,抽取和把握本质因素,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以达到揭示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的思维方法。形式演绎方法:从一般性科学原理和科学体系出发,遵循演绎逻辑的形式要求,推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结论的思维方法。对于演绎方法,只要前提为真,推理形式符合逻辑规则的要求,则结论恒真。建构理论体系的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方法:选择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作为定义和公理,然后运用逻辑规则演绎出其他一系列命题,从而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基本概念是不加定义的概念,必须是无法用更原始、更简单的概念去界定的概念。公理的设置和选取须满足下列条件:无矛盾性:各个命题之间以及由它们推导出来的所有命题之间不能出现相互矛盾。独立性:任何一个公理都不能从其他公理推导出来完备性:所选的公理是足够的,但又是一个不多的。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可检验性解释性——新理论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说明原有理论已经正确解释过的事实和现象,而且还要能够解释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的事实和现象理论的内在完备性,理论内部要自洽,还要与相关的背景知识想一致逻辑简单性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比较\归纳\演绎\分析非逻辑思维:联想\猜测\直觉\顿悟\灵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根据自己记忆贮存,以精确的或修正了形式,加工出许多备择的信息项目,以满足一定的需要。”收敛性思维——“是指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便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来。”原子论思维和系统论思维原子论思维:探索简单性---分析法系统论思维:探索复杂性---整体法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学、突变论、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建构科学理论的方法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是指主体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遵循一定逻辑规则而揭示事物本质或规律的理论思维或抽象思维方法,是最普遍、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指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等制约的间断与跳跃式、突发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非逻辑思维方法因具有间断性、跳跃性,或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等特点,该类方法主要包括:由意象、联想、想象等组成的形象思维,由直觉判断、灵感等组成的直觉思维,以及由发散性或发散式、聚敛式等构成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们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方法论作用。形象思维方法 此指在形象地反映客体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主体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等方式以揭示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形式。与逻辑思维的抽象性相比,它具有形象性、意象性(经形象地分析综合把握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等特征;并具有直观形象揭示对象本质规律、极度简化,以及纯化对象和意象性地创造对象(人工自然物等)等功能。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1)联想 广义的联想系指由一失去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属于感性认识范畴的由知觉形象触发的印象联想,以及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意象和概念的联想。后者又有形象与非形象之分。形象联想是从一个意象想到另一个意象的思维活动,非形象联想则指概念联想。 形象联想具有如下特点:通过反映意象间关系以把握其内容;是对意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通过类比揭示意象间差别、相似或接近。(2)想象 想象是指主体在某些科学事实和已知知识基础上,让思维自由神驰,对头脑中的各种观念或思维元素进行整理、加工、改造和组合,从而领悟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其功能是使主体在没有逻辑思维所必需的充分的知识的情况下采取决定和得出结论,从已知对象联想到未知对象,从而构思出未知对象的鲜明形象。 如AlbertEinstein在创立狭义相对论过程中想象过人以光速运行;在创建广义相对论时设想光线穿过升降机发生弯曲。Thomason、NielsBohr根据实验事实,运用想象建立了各种原子模型。(3)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简单共存类比:惰性气体氖的推断。因果类比:T.Young将光与声做类比,提出光是波。对称类比:狄拉克从对称性类比,预言了正电子。协变类比:已知两个研究对象的主要属性相似,由此推断它们的数学方程式在形式上也是相似的。如德波罗依的物质波波长公式。直觉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方法是指不受某种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这种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亦称直觉力或思维洞察力。 这种思维形式具有(间断与跳跃的)非逻辑性、突发性和独创性等基本特征;而且具有寻找事物联系、优选和预见事实,以及构建科学理论的功能。其主要类型包括直觉判断(最基本形式)、灵感。其具体内容如下:(1)直觉判断 此指对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捷的识别、敏锐的觉察、直接的理解和综合的判断。由此所形成的能力即思维的洞察力。直觉判断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推理,而是从整体上直接把握客体。 如美国化学家鲍林正是运用量子力学等知识,在对大量事实总和的思索中,借助于直觉创立了关于化学键的共振论,“我怀着一种好奇心——一种直觉,感到可以用化学键来解释物质的性质。”此外,如Einstein创立狭义相对论等。(2)灵感
这是指主体对于曾经反复进行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由于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产生顿悟,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在科学(与文学艺术相通处)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作出杰出科学发现时,都曾冥思苦想、穷竭智力和心力反而未得,却在不经意间灵光乍闪而实现质的飞跃。如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Einstein曾深受难以解决间断的质点(Newton)力学与连续的电磁场(Maxwell)理论之间矛盾的困惑,虽冥思苦想而未得,但突然灵感显现,领悟到“同时性的相对性”问题。在短短的5-6周内就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905年9月发表于《物理学杂志》)。寻找灵感大量阅读–思想点化
/原型启示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专注于某一研究–意识和知识的积淀在紧张的研究而不得进展之后,放松一下,让潜意识和遐想工作顿悟的来源偶然机遇思想点化: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过剩和生存竞争。原型启示:魏格纳的大陆飘移说和世界地图。积淀意识潜意识活动:不自觉的、无意识、模糊的反映形式。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1865年的一天在书房里大瞌睡时,梦见碳原子链象蛇似地头咬尾,--苯环无意念遐想:不经意的,非“一本正经”的自由猜想。有可能产生超常规的信息组合,创造性思想的火花。Watson–Crick的DNA螺旋结构。其他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广义上看,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方法同样隶属于创造性思维方法。以上区分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其各自的本质和作用。 其他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包括逆向思维法、综摄法、移植法、试错法、强制联想法、偶然联想链法、智力激励法、发散与聚敛思维法等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阶段 孕育阶段 顿悟突破阶段 验证完善阶段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
科学研究过程从本质上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通常的情况是,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最终完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交织在一起应用。科学创造的H-P模式
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兹(HelmholtzH)根据自己的研究体验总结出创造活动有三个阶段:(1)最初的一种持续不断的研究,直至不可能再进行下去;(2)一段时间的休息,然后再恢复研究;(3)一个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答案的出现。法国科学家彭家勒(PoincareH)在赫尔姆霍兹三个阶段后又补充了第四个阶段:(4)启迪之后的再一次有意识努力,以证实所获得的认识。这就科学创造过程的经验模式的典范,也被称之为赫尔姆霍兹-彭家勒模式。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特点、作用、所属层次不同。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特别是重大科学理论的发现,基本上都经历了如下的螺旋上升过程:逻辑思维(基础)——非逻辑思维(跳跃)——逻辑思维(完成)。科学假说与理想实验方法 尽管科学假说与理想实验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思维方法,然而二者之间又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目的和作用都是为构建科学理论服务;在未经科学事实证实之前都仅仅是一种猜想或假设。(1)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假说的构造是通过科学概括来实现的。科学概括的方法包括:逻辑方法: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超逻辑”方法:科学想象、直觉、灵感等。假说:特点和意义假说的特点假说具有科学性。它不但要以一定的实验材料和经验事实为基础,而且要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依据,经过一系列的科学论证才能提出。假说是一种猜测和推断,其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假说的作用:假说是理论的原始形态。假说是知识增长的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Popper。假说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说成立的根本条件在于它能否接受实践的全面检验。但它首先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假说不应当与科学中普遍的、久经考验的规律和理论相矛盾。假说不应当同已知的、经过检验的事实相矛盾。假说应当是可检验的。假说应当符合简单性原则。假说向理论的转化 如果假说满足下述两个条件,就可以认为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解释性条件:把假说运用于实践,如果有愈来愈多的经验事实和这个假说相符合,并且没有任何事实与之相矛盾,那么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预见性条件:如果由假说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实践的验证,则标志着假说已经可以转化为理论。(2)思想模型与理想实验方法 思想模型与理想实验,是主体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建构科学理论较常使用的方法,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思想模型
此指主体未从事科研而建立的对原型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和思想事物。如原子模型、层子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弯曲时空模型、板快构造模型、大气环流模型等。广义的还包括数学模型。理想模型是其特殊类型。 它是将对象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状态呈现出来,即经科学抽象的产物,是逻辑与非逻辑方法综合运用即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其具有流动性、互补性和条件性等特征。 它具有解释、判据和预见功能。2、理想实验方法 理想实验是主体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进行思想操作的理想模型法,是一种假想的实验方法。 其建立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并充分发挥三类思维方法的综合功能。如Galileo关于惯性运动的理想实验;Einstein相对论中的同时性的相对性、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等效性等理想实验等,它们都具有解释、判据和预见功能。系统论思维前面所讲的的各种方法,是从近代科学形成以来,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是适用的,当人类以不同思维方式理解把握世界的时候也大都采用的。例如宗教注重内省(冥想、体验),但是如基督教,这种比较理性化的宗教,在论证教义时也有一套经验的和比较严密的逻辑的论证。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主要是形象思维,但是前述方法同样也是起作用的。至于哲学,经济等更是如此。就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而言,在20世纪中,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上,有一个重要的新发展,即从以分析还原方式为主转变为系统演化和系统演化与分析还原并重的方式。分析还原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想(思维方式)有极其深厚的基础和悠久的渊源。这里所说的分析还原不指具体方法,而是指思维方式(高层次的方法论思想)。托夫勒曾经说过,我们最熟悉的方法是“撤零”,就是指分析还原。分析还原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过去已经讲过,一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经成为一种典范,成为后来者学习模仿的榜样;二是在实际的科学解释上具有不容置疑的有效性。(这段话实际在第一讲中已经说过,仅说法有些不同)。而且方法论家,哲学家或者一些大科学家也将这种思维方式提升为言简意赅的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方法论思想,例如“内部机制”、“从下一个层次找原因”、“结构决定性能”等等,实际含义都是分析还原。这些概括又加强了人们对分析还原的信念。实际上这些观点在实践中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论思想,应当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精华。但是也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其一,近代以来,分析还原不仅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方法,而且也是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学科越来越分化,当然也越来越深入。其后果是,不要说懂物理的不懂生物学,即使如材料科学,懂金属材料的,不懂非金属材料;懂物理分析的,不懂化学分析。学者变成了专家,非常专门的专家。人们被分工所约束。在近代还有几个全才科学家,到了当代能够把握整个科学的,大概没有了。这样,形而上学就成为不可避免。在目前作为弥补,是依靠集体,不同专家坐在一起,共商大事。这时的帅才,成了管理组织家,但又往往学养不深,心胸不广,能够找到多懂几门的专家当帅才,十分不容易。专家当帅才,常常以偏概全,左右摇摆。这是近代留给当代人的重要遗产。其二、作为方法的分析还原(撤零)中,不是不考虑整体的特征,恰恰是十分重视整体特征,理由很简单,因为提出问题的对象是整体,就像讨论汽车的性能,我们不能因为分别研究了发动机、底盘、车轮等的性能,就不管汽车的性能了。问题在于,在分析的思维方式中,主要采用线性叠加的思想来构成整体特征。例如常用的微元法、抽样法就是如此。在分析还原方法中,也不是不研究事物的变化,但是由于建立的运动方程中,对时间反演是对称的,不能反映事物的质变,无法描述演化。-当然在实践中,研究者也清楚,线性叠加不能等同于整体的特征。因为有些特征,是有加和性的;有些是不同质的,没有办法加和起来;有些即使同质,也不具加和性(具有强耦合特征的大量粒子系统);也非常清楚有的事物会发生质的变化(跳跃)。实际的解决办法有三种:一是实验,实验的结果不管部分和整体间是否具有加和性还是不具有,影响整体的因素,不管知道与否,一般都包含进去了(在这种意义上说实践比理论有更高的品格);二是在理论模型中,不同程度的计入交叉项微扰项(例如泰勒级数的二次项或更高次项);三是采取定性描述方法,当然常常采用渐变的方式描述质变。其三、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复杂,对所考察的对象也越来越深入。这时分析的思考方式,也越来越不够用了。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兴起了系统工程,如曼哈顿计划;针对巨型企业的管理科学;以及几次世界大战的综合化,立体化等,于是兴起了系统科学与技术。同时在自然科学与技术中,一些不能用分析方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如生物学,地球科学中的某些问题。还有原来已经高度发展的物理学、化学中演化问题提了出来,如贝纳德流、B-Z效应等。不仅考虑系统而且要考虑演化。于是出现一大批新兴科学——自组织理论。于是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分析方法成为可能。其四、系统思维方式,古已有之,在分析思维占主导的时候,也存在系统思维。现在重新强调系统思维,不是旧话重提,还要回到过去,而是在新的基础上理解系统思维,其新意在于,要在分析还原的基础上理解系统,而不是如过去,在部分混沌朦胧的基础上说系统或者说是一种哲学思维,而现在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总之、分析还原方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面对复杂系统无能为力,因而系统方法应运而生。系统方法的特点不在于否定分析还原方法,而强调研究从整体出发,经过分析,再落足于整体。分析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研究领域是否深入、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系统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研究对象的非加合性,仅属于整体的新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系统方法包含和高于分析方法。而演化的方法,则是以系统为基础的,讨论系统的演化。系统方法有很多种,如黑箱法、因果反馈法、信息法、系统工程法等。描述演化的方法有研究自组织条件的耗散结构方法;研究自组织动力学的协同学方法;研究自组织演化途径的突变论方法;研究自组织演化过程和图景的混沌学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均来自具体的学科,原来是针对具体问题发展起来的,现在将其普遍化,多数都无法建立普遍的可定量计算的方程。多是定性的分析,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方法论思想具有无可置疑的启发性。系统论思维系统整合方法(1)黑箱辨识法(2)系统分析法(3)综合创造法因果反馈法(1)目的型方法“吸引子”(2)稳定型方法;(3)放大型方法有控自组和目标优化法技术方法论技术方法区别于科学方法重视实践:人工重视规则:经验重视优化:选择重视社会:责任技术方法的类型和原则发明构思法方案设计方法方案试验与实施方法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广义上的技术方法,是指主体在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所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的总称。但技术哲学视角下的技术方法,往往指的是上述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可以操作化的程序、规则或模式等。 它具有强实践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方法类型是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与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密不可分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整体。技术发明的基本程序 技术发明所遵循的最一般程序是: 首先,根据社会需要、最新科学理论或科学发现原理,以及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以确立技术发明目标或技术目的; 其次,探索将新的科学原理转变为新的技术规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开辟创造技术手段的新思路及建立新的技术准则; 最后,在新技术规范基础上积极构思新的技术方案,以物化为实际技术系统中的具体工艺和设计。课题规划方案构思方案设计技术试制认识需求、收集信息技术发展预测技术目的设定技术评估与决策技术方案构思技术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评价技术研制与试验技术成果鉴定技术成果实施技术发明基本程序图技术方法类型 依据普适性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所有领域通用)与具体(适用于特定领域,如用于金属冶炼的氧化还原法和电解法;选矿技术的浮选法,重选法和磁选法等)技术方法;按照技术活动程序,可分为课题规划、方案构思与设计、技术研制与试验等方法;根据活动常规与非常规性特点,可分为常规(课题规划技术研制与试验)与非常规(方案构思与设计等)方法。以下仅从技术活动发展进程进行分类。技术课题规划 此指对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的发现、提出、选择、评估及确定等所进行的全程式的谋划和决策。并且因定题须经过严格的立项、评审等程序而比选题更复杂。 这具体包括技术目标的确立、预测、评估方法等内容。技术目标的确立 如前所述,技术目标由社会需求、新的科学原理以及技术自身内在发展逻辑等因素所决定。对此须采用直接调研和文献调研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多方面寻找社会潜在需求;(2)紧紧跟踪前沿技术并设法超越;(3)从已有技术的冲突中找寻新的课题;(4)从现有技术问题、缺陷或不足中选题;(5)从降耗增效方面选题;(6)开创对象新功能、新用途;(7)激发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现、选择新课题。技术预测方法
此指根据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呈现出的本质和规律,利用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手段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方法。这主要包括类比、归纳和演绎预测法等,其应遵循惯性、类推、相关和概率推断等原则。成功范例有: 在哈恩与史特拉斯曼于1938年12月发现铀原子分裂后,美专家根据技术发展趋势曲线准确预见了发展原子武器的进展率。1953年戴维斯博士利用速度趋势曲线准确预言:1957年将取得火箭轨道速度,1959年将达到脱离轨道速度。技术评估方法 这是指通过分析所研究的技术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及人的价值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对该技术进行整体评价的决策分析方法。依据评估对象范围可分为技术项目、一般技术和全球性技术评估;依其重点和导向可分为技术因素、后果、问题和政策评估等。一般将其分为专家、经济、运筹学和综合评估法(含矩阵技术,效果分析,多目标和环境评估法等)。 其评估程序包括:(评估对象本身及其背景)资料准备;内容分析;对策研究;综合评价等四个阶段。技术构思与发明方法 技术原理是技术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有时被称为技术发明的“软件”。但要将其转变成技术发明的“硬件”,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就必须经过一番精心的实验设计和技术方案构思。1、技术构思 此指依据已有的设想或技术原理而设计和构造出试验技术模型,或为实现该技术原理的物化而进行的探索性试验研究。 其功能为:澄清或清除原有技术原理错误和疑点,验证其可行性;根据新的实验事实提出新设想或新技术原理,并构思新的技术方案。即由此逐步实现由基础理论到技术概念、技术原理,再到实用技术发明的转化。 它包括模仿式构思和发明构思两大类型。2、发明及其构思方法发明与发现;几种常用的发明构思法:科学原理推演(第一台激光器)与实验提升法(电磁感应实验导致电机技术原理构思;电磁波发收导致无线电通讯技术原理构思);多向型(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法);侧向型(移植法、仿生法);合向型(组合法和形态分析法等);逆向型发明构思法(如根据伏打于1800年以化学能变为电能发明电池,1807年戴维逆向构思以电解法发现钾和钠元素,发明电解技术)等。方案设计与试验方法此指技术发明由原理到具体物化所采用的方法。这是发明由思想或观念向实物转化的第一次飞跃,也是整个发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1、方案设计 这是指根据规划方案和技术构思的要求,运用科学知识与工程实验而使规划方案具体化的过程。 它经历了从手工到自动化设计(可靠性\成组\动态\优化\计算机辅助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的演进,涉及工程、建筑和工业设计领域,涵盖哲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内容。 它具有连接科学与生产、预见工程建设和生产过程、系统综合,以及组织劳动生产等作用。其基本程序依次为:总体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工作图设计。2、试验方法 此指在技术方案构思、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为确认和提高技术成果功效与技术经济水平,主体利用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条件与变革对象,进而在有利条件下考察对象的实践方式和研究方法。 技术试验与科学实验(目的,性质,对象,内容,结构等)
根据目的、场合和方式等不同,可分为性能、可靠性、破坏性、对比、模拟、实验室、工厂、中间试验等。其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操作及其数据资料处理分析等阶段。技术创新:技术的社会实现熊彼特(1883-1950)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Theory)(1)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新质量即产品创新;采用新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新供应来源即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现工业新组织即体制和管理创新);(2)企业家精神(有能看到潜在利润的眼光;有敢冒风险的胆量;有动员社会资源以实现风险要素重新组合的能力);(3)经济由于创新而得到发展,即“创新-模仿-创新”既是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又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4)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即没有淘汰就没有发展,并且经济发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西亚斯学院《语言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郑州西亚斯学院《体育课程与教学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劝业风险管理研究
- 数字化车间建设
- 多模式习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网上叫车应用合同
- 居间合同协议书样本模板
- 医院物资采购合同新
- 私人借款协议样本
- 招标文件评审实施步骤
- 链工宝在线学习平台学员使用操作步聚
- 《有机合成》说播课课件(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 肺癌的靶向治疗法PPT课件.ppt
-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新版pep)完美版(课堂PPT)
- 败血症PPT优质课件
- 凸透镜成像规律动画演示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 团支部换届选举程序
-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1)
- 教学常规各种检查记录表(共6页)
- 物理说题比赛(共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