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学绪论_第1页
第二章 经济学绪论_第2页
第二章 经济学绪论_第3页
第二章 经济学绪论_第4页
第二章 经济学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经济学绪论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第二节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原理知识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经济学中投资、资产、收入、费用、成本、税金的相关知识;熟悉市场供应、需求及相关的效用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应用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能够解释市场经济现象。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的边缘学科,是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要学会工程经济学,必须熟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要素包括五方面的内容:投资与资产、成本费用及构成、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和税金、价格。这些要素是经济学和工程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一、投资、资产等相关概念投资概念及分类1、投资的概念投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随着经济生活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半富,投资已经成为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经济概念。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投入经济要素,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经济主体即投资者,包括经济法人和自然人,在现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他们表现为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政府以及外资公司等。预期收益不仅包含着投资的动机与目的,也体现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包括可计算的微观经济收益和不可直接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投入的经济要素,是指从事建设和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要素,包括现金、机械设备、房屋、运输工具、通讯、土地、劳务、专利权、商标、工艺资料、技术秘诀、经济信息等等。2、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的概念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花费的全部费用。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总技资包括建设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两部分(详见表2-1);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总投资则只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投资可以分为静态投资部分和动态投资部分。静态投资部分由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和基本预备费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包括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暂不征)。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地使用费,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第二类是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研究试验费等。第三类是与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费用,包括联合试运转费、生产准备费、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铺底流动资金是指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为保证生产和经营正常进行,按规定应列入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的铺底流动资金。一般按流动资金的30%计算。3、投资的分类(1)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按投资的方向划分,可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实物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用于建造购置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直接用于生产经营,并以此获得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实物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积累的直接实现者,即通过实物投资最终完成和实现社会的积累,而后者只是一种间接的过程,投资者以最终获得金融资产为目的。金融投资,也叫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的资金并获得金融资产。投资者用自己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或国债券等有价证券,然后凭有价证券获取收益,由有价证券的发行者去进行实物投资。由于投资者主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又是以金融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称为金融投资。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表2-1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组成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建设投资第一部分工程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土地使用费建设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研究试验费勘察设计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其他费工程保险费特殊设备安全监督检验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补偿费联合试运转费生产准备费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第三部分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第四部分建设期利息第五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流动资产投资——铺底流动资金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2)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按投资的地域划分,可分为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国际投资亦称“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指一个国家向国外进行经营资本的输出。国际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基本形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投资方向不局限于经济落后地区,各发达国家的私人资本也要互相渗透,甚至还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现象。国内投资,是指国家、企业单位、个人在本国境内所进行的投资国内投资的总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积累能力的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3)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按是否具有参与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划分,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直接将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或其他企业一定比例的般份,通过一定的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管理、销售活动以实现预期收益。直接投资可分为国内直接投资与国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①加入资本,不参与经营,必要时可派出技术人员和顾问,给予指导;②开办独资企业,即由一个公司独立投资建立企业,独自经营,企业归投资者一家所有;③设立合资企业,由合作各方共同投资,并指派拥有代表权的人员参与经营;④买入现有企业般票,通过股权取得全部或大部分经营支配权。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间接投资通常是指投资者以购买他国或本国债券、股票的方式所进行的投资。间接投资者按规定收取利息或红利,但无权干预投资的具体运用,也不享有任何特权。(4)外延性投资和内含性投资按投资在扩大再生产中所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外延性投资和内含性投资。外延性投资,是指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场所,增加生产要素数量的投资,它代表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其投资形式如直接开厂设店中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形式。内含性投资,是指用于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改善劳动经营组织的投资,它代表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5)经营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经营性投资又称盈利性投资,西方国家中也常称为商业投资,是指为了获取盈利而进行的投资,项目建成以后,以经营方式使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的项目投资都属于经营性投资范围。政策性投资又称非盈利性投资,是指用于保证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要而不能带来经济盈利的投资。政策性投资虽然不能带来经济盈利,但却能带来社会效益。政策性投资分两种类型:一类是本身就不属于生产经营,因而不存在盈利可言的项目投资;另一类本身是生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产经营性支出,存在着潜在的盈利性。政策性项目社会效益显著,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设施,其投资水平高低和投资规模的大小对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全面而又深远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但由于它的非盈利性,很难将诸如企业和个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标的投资者的资金用于这些项目上,所以,必须有政府的参与,由政府利用财政资金从事这些项目的投资,或利用财政资金作为经济杠杆,吸引其他投资主体的投入。(6)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按照投资的经济用途划分,可以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是指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投资。在我国,它是按投资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直接用途来确定的。如在新建工厂投资中,用于生产车间、实验室、办公室、其他生产用建筑物以及生产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安装的投资。非生产性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其他非物质生产的投资。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包括住宅建设的投资;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建设的投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方面建设的投资;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建设的投资;科学研究建设的投资;金融、保险业建设的投资;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建设及不属于上述各类的其他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7)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按投资资金周转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部分。基本建设投资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及相关投资。主要包括工厂、矿山、铁路、桥梁、港门、农田水利、商店、住宅、学校、医院等等工程的建造和机器设备、车辆、船舶、飞机等的购置。流动资产投资是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需劳动对象、工资和其他费用方面的货币的预先支付。对于流动资金是否属于投资范畴,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中尚存在分歧。一种认识是流动资金是一种短期垫支行为,流动资金投入以后,经过生产和流通,产品销售出去,流动资金就收回了,所以,它并不符合投资是价值垫支的定义,不能做为投资。另一种意见认为,流动资金的投入是投资行为,其主要理由是,流动资金不是一种短期垫支,尽管流动资金周转要比固定资金周转快,但由流动资金在循环周转中的继起性和并存性的决定,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流动资金中有一个最低稳定额,这一部分流动资金只要生产经营持续进行,实际上是无法收回的,它是属于长期资金的性质。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资产的概念及特征建设投资实际上是投入经济要素,形成资产的过程。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建设投资形成的资产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它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资产是一项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这里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通过购买、自行建造等方式形成某项设备,会形成企业的资产;但企业预计在未来某一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引起相关的交易或者事项尚未发生,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2、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这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产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也应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资产必须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已失效、已毁损的存货,他们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就不应该再作为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符合上述资产定义的资源,还要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还进一步规定: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列入资产负债表。二、收入、费用、成本、税金的概念及内容收入的概念及相关知识1、收入的概念和特点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因此,收人属于企业主要的、经常性的业务收入。收入具有以下特点:(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有些交易或事项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其流入的经济利益是利得,而不是收入。例如出售固定资产,因为固定资产是为使用而不是为出售而购入的,将固定资产出售并不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不能作为收入核算。(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现金、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如商品销售的货款中部分抵偿债务,部分收取货币资金。(3)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如上所述,收入能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企业取得收入一定能增加所有者权益。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4)收入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人,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销项税额、代收利息等。代收的款项,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产,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负债,因此不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2、收入分类企业的收入按经济内容分,可以分为业务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按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1)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其主要的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也称基本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在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是企业组织收入的重点。主营业务收入的范围随着企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如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施工企业的承包工程价款结算收入等,均属于主营业务收入。(2)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其次要或者附带的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亦称附营业务收入,与企业的基本业务收入相比,在企业中相对处于次要地位。如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的出租、无形资产的转让、包装物的出租和出售等,均属于其他业务收入范畴。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把营业收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目的是为了指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使企业能够按主次顺序有重点地实施管理工作。3、收入管理的要求收入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加强收入的管理也就是要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各环节的管理,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高效、协调、有序、高质量地组织好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企业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才能使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高水准的运行效率以及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来扩大销售数量和市场份额,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收入管理具有如下要求:(1)识别市场机会。识别市场、抓住机会,投放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销售收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这是营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和重要要求,同时还要提高服务意识,巩固市场地位,通过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满足顾客需求,不断扩大销售量和增加销售收入,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方向与条件。(2)准确的市场定位。由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条件和地位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竞争策略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了解对手,把握自身,扬长避短,主动出击,寻找和扩大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加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保证营业收入的稳定和不断提高,使企业得到发展。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争能力,保证营业收入的稳定和不断提高,使企业得到发展。(3)合理的价格定位。价格定位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合理的价格通常能使企业保持市场地位并获取满意的利润,实现营业收入的最优化。价格策略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情况、竞争程度、消费倾向和消费心理状态、产品质量及经营实力等综合因素。(4)明察市场动态。企业的生存环境及市场状态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的,而企业又必须适应环境、把握市场,这就需要进行经常的市场调查,分析可变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决策,适时地调节行为动向,使得企业市场占有量巩固和发展,使企业保持住旺盛的竞争态势。(二)费用的概念及相关知识1、费用的概念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三条款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通俗来说,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必然要发生各种耗费、支出,如设备、原材料、人工等耗费以及其他有关的各项支出。这些耗费、支出即构成企业的费用。从一定意义上讲,费用是为了取得某一项资产而耗费的另一项资产。2、费用的特征无论费用是否包括损失,都应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最终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金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费用本质是一种资源流出企业,它与资源流入企业所形成的收入相反,它也可理解为资产的耗费,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从而获得更多资产。(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而费用的增加会减少所有者权益。但是所有者权益减少也不一定都列入费用,如企业偿债性支出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减少了所有者权益,但不能归入费用。(3)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3、费用的分类费用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类:(1)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即产品成本项目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的总和。我国工业企业一般设立以下三个成本项目:①直接材料费,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用配件、包装物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②直接人工费,指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费。③制造费用,指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费用(如车间厂房折旧费用、机物料消耗等);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如机械设备的折旧费、耗用的电费等);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管理生产而发生的管理性质的费用(如管理人员工资、车间照明用电费等)。(2)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企业一定期间所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的生产成本费用,归属于制造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费用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能够明确反映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商的材料费用、工人工资以及耗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各项支出各是多少,从而有助于企业了解费用计划、定额、预算等的执行情况,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可以分为以下费用要素:(1)外购材料,指企业耗用的一切从外购进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配件和低值易耗品等。(2)外购燃料、动力,指企业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3)工资及职工福利费,指企业所有职工的工资和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4)折旧费,指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5)利息支出,包括吸收的各种贷款、借款和融资等产生的利息支出。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6)税金,指企业应计入期间费用的各种税金,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等。(7)其他费用,是指不属于以上各种费用要素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费、租赁费、通讯费等。(三)成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1、成本的概念经济学中成本的概念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的综合。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而在会计学中,成本是核心概念,成本是企业为了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发生的耗费。主要包括:(1)为制造产品而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和燃料动力费;(2)企业支付给生产单位职工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3)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4)生产单位因生产原因发生的废品损失,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5)企业生产单位为管理和组织生产而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设计费和差旅费等(包括直接材料、燃料及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废品损失等)。2、经营成本经营成本是工程经济分析中的特定概念。它是现金流概念下的成本,所以,非现金支出的项目不包含在经营成本中。经营成本=总成本-折旧、摊销费-财务费用或,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3、成本和费用的联系和区别成本和费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经济资源的耗费,成本则通常定义为对象化的费用,即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弃的资源。两者的联系表现在,费用的发生是成本形成的基础,没有费用发生也谈不上任何对象的成本问题,两者从本质上讲都是企业资源的一种耗费或减少。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两者的区别是:(1)计算范围不同。从企业经济活动看,费用发生在先,而成本发生在后,费用是按整个企业计算的,按照费用的性质和发生的情况,可以分别核算生产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而成本是企业为特定种类、数量产品所发生的耗费,是对象化的费用,根据不同情况和管理需要,可以分别计算所含内容不同的成本,如产品的车间成本、工厂成本和销售成本等。(2)计算期间不同。费用是按会计期间划分的,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耗费;成本是按一定对象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否完成划分的,当期的生产费用和当期完工产品的成本并不完全一致。(四)税金的基本知识1、我国分税制体制199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指导下进入新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充当改革的先锋,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建起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制度,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机构分别征管;在核定地方收支数额的基础上,实行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转移支付制度等。成功地实现了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税种、税权、税管的划分,实行了财政“分灶吃饭”。这就是分税制体制。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分税制体制将各种收入划分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1)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包括关税和海关代征的产品税、工商统一税,外资、合资海洋石油企业的工商统一税、所得税,中央所属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中央部门所属的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和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等。(2)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契税,奖金税,农林特产税,地方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地方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盐税等。(3)中央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包括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证劵交易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资源品种划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其他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证劵交易税中央占97%,地方占3%。2、建设工程项目应交税金种类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建设工程项目主要涉及的税种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契税等。(1)营业税。这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取得的营业收入征收的一种税,计税依据为纳税人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建筑业建筑房屋适用3%税率,销售不动产适用5%税率。(2)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以营业税等流转税为计税依据,依所在地区分别适用7%、5%、1%征城市建设维护税,依3%计征教育费附加。(3)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土地增值税按照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和规定的适用税率计算征收。(4)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对拥有房屋产权的国内公司和个人按照房产税原值或租金收入征收的一种税。(5)城镇土地使用税。这是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规定税额、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的一种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本企业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6)城市房地产税、三资企业土地使用费。城市房地产税是对拥有房屋产权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港澳台胞,按照房产原值征收的一税种。三资企业土地使用费是对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土地的外资企业,按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和偏远程度、地段的繁华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征收的一项费用。(7)印花税。这是对在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印花税暂行条例所列举的各种凭证所征收的一种兼有行为性质的凭证税。分为从价计税和从量计税两种。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书立的凭证(合同)暂不征收印花税,但在土地开发建设,房产出售、出租活动中所书立的合同、书据等,应缴纳印花税。凡进行房屋买卖的,签定的购房合同应按产权转移书据所载金额0.05%缴纳印花税,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在办理买卖过户手续时,应监督买卖双方在转让合同或协议上贴花注销完税后,再办理立契过户手续。在办理房地产权属证件时,应按权利许可证照,按件交纳印花税五元,房地产权属管理部门应监督领受人在房地产权属证上按件贴花注销完税后,再办理发证手续。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8)契税。这是对在我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时向承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单位征收的一种税。征收范围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与和房屋交换。计税依据主要是成交价格、核定价格、交换价格差额和“补缴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或者土地收益”等。(9)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大部分地区,目前已经停止征收。(10)企业所得税。这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基本税率是25%。(11)个人所得税。这是对个人的劳务和非劳务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建筑业所涉及最多的是“工资、薪金”所得。三、市场供需理论及效用理论建筑市场是社会市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服从于一般市场的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要认识建筑市场,必须先了解一般市场的基本知识。(一)市场供给理论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数量。根据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1、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一种商品供给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政府税收、补贴和管制等。(1)商品的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会促使生产者加大生产力度,从而整个社会的商品产量增加。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全社会的商品产量就越少。(2)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原材料、劳动力或机械)的价格上升会增加成本,生产者获得的利润减少,必然会减少该商品的产量,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会使全社会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会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商品供给量会增加。(3)生产技术水平影响企业在固定投入下的产量。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从而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4)政府税收、补贴和管制对产品的供给量有较大的影响力。例如,政府为了提供教育、政治和国防方面的服务,需要对企业征税。征税将增加企业成本而减少供给量。如果政府对某些企业或产品进行补贴,将增加该企业产品的供给量。除此之外,政府对企业实行的一些管制会改变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供给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Qs=f(P)P表示商品的价格,Qs表示商品的供给量。2、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法则供给函数Qs=f(P)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它可以用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商品的供给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向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字序列表。表2-2就是鸡蛋的供给表。商品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图2-1是根据表2-2所绘制的一条供给曲线。图中横轴Q表示商品数量,纵轴P表示商品价格。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供给项目价格(元)共给量(千克)aa3.5160b3.6170c3.7180d3.8190e3.9200表2-2鸡蛋的供给表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商品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图2-1是根据表2-2所绘制的一条供给曲线。图中横轴Q表示商品数量,纵轴P表示商品价格。图2-1供给曲线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建立在供给函数的基础上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两者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价格越低,这个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少;商品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高,这就是供给法则。(二)市场需求理论1、需求与需求量供给表示的是厂商、投资者的行为,需求反映的是消费者的行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需求是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2、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一个最重要、最显著的因素。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后,消费者会减少购买该商品,需求量随之减少;商品价格降低后,会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商品量。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减少,随价格下降而增加。这就是需求定理。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需求定理对一般商品来说是普遍适用的。但它说明的是在假设需求只受价格影响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某些特殊商品市场,这一定理是不适用的。例如吉芬商品、炫耀性商品(名贵珠宝、高档别墅、名人字画、古董)、某些投机性强的物品。(2)相关商品价格某种商品的相关商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值,可以相互替代使用。比如馒头和包子,羊肉和牛肉,咖啡和茶叶等。替代品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X商品的替代品Y价格上涨,则Y的需求下降,人们会把需求转移到X商品上去,从而使X商品需求增加。反之亦然。即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其替代品价格是同方向变化的。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比如眼镜架与眼镜片,录音机与磁带,香烟与打火机等等。互补品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价格上涨,会引起Y需求量减少,从而也会使X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即一种商品需求与其互补品价格以反方向变化。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3)消费者收入水平需求与消费者收入呈同方向变化。当消费者收入提高,消费者收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增强,购买数量也会增多,即需求增加;反之,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需求减少。另外,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也会对需求产生重大影响。(4)消费者偏好除客观因素对商品需求有影响外,主观因素对商品需求也有影响。消费者偏好,是一种主观因素。人们的偏好会因商品风格的变化、商品品位、时尚、消费习惯的改变等而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偏好的增加,会提升此类商品的需求;消费者偏好降低,会减少商品的市场需求。例如人们对咖啡与茶叶的选择;人们对服饰的选择的变化等。人们的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需要经常研究这种变化来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人们对产品的高需求。另外,广告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偏好和选择。(5)人口数量与结构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需求增加,人口数量的减少会使需求减少。例如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与人口数量不大的小城市对商品需求是不一样的。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影响需求的结构,进而影响商品的需求。例如老年人增加,会导致对时装需求的减少,会增加对保健品、养老服务的需求。(6)政府的经济政策例如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会抑制消费需求;反之,鼓励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消费者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往往会改变他们当期的购买决策。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商品价格看涨,则当期需求通常会增加;反之,当期需求通常会减少,例如,如果消费者预计房价下降,则不大可能在现阶段购房;消费者预计某些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则会在涨价前多购生活用品,结果会引起需求的增加。(三)效用理论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效用理论是用来分析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的理论,也是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故又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2、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在度量效用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见表2-3)。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中普遍使用基数效用概念。基数是指1、2、3……,是可以加总求和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消费者而言,看一场精彩的电影的效用为10效用单位,吃一顿麦当劳的效用为8效用单位,则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18效用单位。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西方经济学中多使用序数效用概念。序数是指第一、第二、第三……,序数只表示顺序或等级,是不能加总求和的。例如:成绩列第一和第二,仅表明第一优于第二,至于第一、第二各自的具体数量是没有意义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无法具体衡量,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表示。沿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该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还是吃一顿麦当劳。并且,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表2-3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效用理论类型主要观点时间经济学家分析工具基数效用理论效用可计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边际效用序数效用理论效用可比较20世纪30年代希克斯无差异曲线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1)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含义边际效用MU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消费物品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之和就是总效用。(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在连续地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物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物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例如:人饿了,连续吃面包,第一个感觉最好,第二个其次,依次类推,即边际效用在减少,当吃饱了如果再让他吃则会感到难受,边际效用就为负的效用了。如表2-4: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面包数(个)总效用(TU)边际效用(MU)00一1303025020360104600550-10TUMU物品的数量0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如图2-2:表2-4消费面包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图2-2总效用和关系效用关系曲线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由图2-2可以看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大于0时,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等于0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小于0时,总效用减少。(3)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就是研究消费者在收入即定的情况下,如何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M,分别购买价格为Px和Py两种物品,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就实现了总效用的最大化:

PxQx+PyQy=M①限制条件(限制收入是即定的)MUx/Px=MUy/Py=MUm②均衡条件均衡条件:表示最后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物品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果某种物品购买数量太多,会导致最后一单位货币购买该物品得到的效用太少,即MUx/Px<MUy/Py,显然应当减少其购买量,增加另一种物品的购买量;对于另一种物品的情形也如此。只有当最后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物品,带来的效用是相等的时,总效用得到最大。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消费者购买物品时,必定会将自己的货币与物品相比较,即一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和一元货币所购买到的物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MUm=MUx/Px

),消费者才会购买,否则消费者不会购买或者生产者不会提供。简而言之,就是一分钱一份货,花一元钱所得到的东西就应当值一元钱,否则从纯经济学的角度讲,交换行为不可能发生。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消费物品的数量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人们愿意支付的每单位产品的价格在下降。如表2-5(假设1元=10个效用单位):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面包数(个)边际效用(MU)价格(元/个)0一一130322023101400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4、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均衡(1)无差异曲线消费者要购买两种商品时,两种商品有很多种不同的数量组合,当某些组合在消费者心里产生的效用都一样时,这些组合的曲线教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如图2-4)。0物品X物品YI图2-4无差异曲线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从图上可知,无差异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1、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2、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3、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可以用边际替代率来解释。边际替代率MRSxy=ΔY/ΔX是指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比值。MRSxy=ΔY/ΔXΔY是一种商品的减少量,ΔX是另一种商品的增加量。又知无差异曲线没有改变,即效用大小没有改变,于是:MUx*ΔX+

MUy*ΔY=0MRSxy=ΔY/ΔX=-

MUx/MUy这样,每增加一单位的X商品,X商品的边际效用在递减,而Y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Y的数量的减少而增加。因此,X商品所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于是MRS在不断下降。由此可见,边际替代率是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的。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2)消费可能线消费可能线是用来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一条线。例如:某消费者的收入为20元,购买两种水果,苹果为2.50元/斤,鸭梨为2.00元/斤。该消费者购买这两种水果,可以形成不同数量组合(如图2-5)。8100鸭梨X苹果Y图2-5购买苹果和鸭梨的消费可能线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即M=PxQx+PyQy

。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则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①价格不变,收入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②收入不变,价格同时成倍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3)消费者均衡序数效用论将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相结合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可能线,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可能线只有一条。只有既定的可能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切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消费可能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如图2-6所示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图2-6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相切I3I1I2物品X物品Y上图中无差异曲线有很多条,而与消费可能线相切的只有一条,相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也就是说在消费者固定的支出下,消费者均衡点上的物品Y和物品X的数量组合是最让消费者满意的。第二节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原理进行工程经济分析时,每个建设方案、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都有一系列指标,表示各方案的技术特征和经济效果状况,按照工程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案对比的条件,采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可从诸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优的建设方案。目前国内外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很多,现就常用的基本方法,如单指标对比法、多指标对比法、盈亏分析法、全寿命费用指标评价法等,简要叙述如下:1、单指标对比法反映某一方案(建设方案、设计方案或施工方案)的特征有多个指标,当同另一方案或另一些方案对比时,如果在方案选择时只考虑一个主要指标或在其他的指标相同的条件下,只比较一个指标就决定方案的取舍,就采用单指标对比法。这种方法,对方案的分析、评价最简单。在几个对比方案中,要求的单一指标最优方案,就是应选择的方案。2、多指标评价法多指标评价法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它是指从财力(货币指标)、物力(物化劳动消耗指标)、人力(活劳动消耗指标)等多方面的指标,评价诸方案的一次性消耗,经过对比分析,根据指标的高低,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第二节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原理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要将方案的一系列指标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两大类。主要指标是指能够放映对比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特征的指标,它是确定该方案优劣的主要依据。如工程造价、施工工期、质量等指标。辅助指标是主要指标的补充,当主要指标对比还不能够充分说明方案的优劣时,辅助指标可用来做进一步工程经济分析的依据。如建筑自重、能源消耗、工业废料利用率、房屋服务年限与经常使用费等指标。分析时,对诸方案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然后进行综合判断。综合评价时,要以主要指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并注意把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结合起来考虑。当不同方案指标各有优劣时,以主要指标对比结果来确定方案的优劣;当不同方案的主要指标相同,那就以辅助指标的优劣来确定;当某方案的主要和辅助指标都是最优的,则这个方案肯定是最优方案。3、评分评价法第二节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原理评分评价法是将各方案的评价指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鉴定,给予一定的比重分值,并确定各方案对其各类指标的满足程度,确定分值,经过数学运算进行综合,得出总的评分值,选择总分值最大者为最佳方案。下面介绍加数和法及名次计分法两种评分方法。1、加数和法加数和法是将各方案评价指标根据重要性分成等级,每个等级给定标准分(由分析人员决定),然后,对各方案的得分相加,得分最多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例题2】某拟建项目有四个方案,每个方案有四个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等级及标准分如表2-7所示,试选择最优方案。第二节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原理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标准分方案一二三四A1级40402级3030303级20204级10B1级30302级2020203级1010C1级20202级15153级101010D1级101010102级55总分80906060第二节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原理经评分:一方案得80分;二方案得90分;三、四方案各得60分。第二方案得分最高,因此,选择其为最优方案。2、名次计分法反映方案特征的各个指标,在评价方案经济合理性时,其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名次计分法是根据工程条件包括建设要求、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并排出顺序,然后按单项指标数值的优劣排出各方案的名次,并确定各单项指标各名次的相应分值,将各方案得分相加,最后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为最优方案。4、盈亏平衡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是确定企业盈利和生产规模的科学方法,是对企业生产产品的产量、成本和利润的综合分析。其目的是掌握企业的盈亏界限,正确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