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_第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_第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_第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_第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直到东晋桓玄403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进奏院状(重点)唐代设藩镇,藩镇长官都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即进奏院,其长官叫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称作“进奏院状”。它是宋代邸报的前身,初步具有报纸的性质,处于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的过渡状态,近似于西方近代的报纸前身——新闻信。《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其特点:(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进奏院传发报状的内容和特点:内容:皇帝起居活动,皇帝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奏章,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不定期;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有官文书痕迹;朝廷政事活动;自行采集、筛选信息。☆“开元杂报”:指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记载了他在襄樊一带发现数十幅这种简明公报的抄件的情况,其存在为唐代“进奏院状报”提供了重要的旁证。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报纸产生于唐代的原因:1、经济发达物质技术条件成熟2、驿传事业发达3、藩镇制度,需要了解京师4、唐代科举制度发达,世人需要了解政事5、时政记促进报纸的产生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1、文献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邸报(重要)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形式较完备的正式的封建官报,宋代对京都的分散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进奏官有时也被称为邸吏,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叫邸报,邸报具有了更多报纸的特点和封建官报的色彩。其实质上成为进奏院状的别称和省称,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别称。邸报在封建体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中国较早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体,需要发达,直通各地的信息传播系统,而单纯公文不能满足,亦不能传递,需要一套信息传输工具,这也是邸报产生的重要原因。中国自古有“文以载体”一说,邸报不只承载着传递信息也有统一思想的作用。宋朝中央集权表现:1、取消各州郡进奏院,设上都进奏院2、定本制度实行,上报枢密院审查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的控制,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小报:最早的民间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内容特点(消息灵通、时效性强;大多为中枢部门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范围广。小报盛行的原因:邸报的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核后,信息含量少;邸报的读者范围只限于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时效性较低。给我们的启示:满足受众需求;注重时效性。小报的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2、新闻来源复杂;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4、时新性强,传播交迅速;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行为。小报对新闻史的意义:小报以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廷政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突破了朝廷对内容的限制,能将一些统治者不愿意公布的消息报道出来;突破了朝廷对编报审查的限制;突破了朝廷官报的传报制度,抄写或刻印之后,直接叫卖街头或私下传售。小报第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成为一种商品。小报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元代邸报中断:建国时间短来不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官方驿传制度发达;小本明代恢复:设通政司六科提塘为加强集权设言官和都察院现存明代邸报的抄本和抄件中主要有《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唯一的原件是《急选报》《天变邸钞》: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清代:设军机处和奏折制度清朝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往往由皇帝作最后的决定,官僚机构内部流通,百姓阅读受到干涉。清代官报的内容:宫门抄、上谕、臣僚奏章。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清代各省会和较大的地方州府出现了专门从事办报活动的人,以获微薄之利。起初是省塘自设报房,翻印京报,定价出售。后来有些以私人名义开办的报房在民间兴起,有专门的,也有以此为副业的。为什么清初小报被默认,被视为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对汉族的政权起到了承袭的作用清朝的建朝,无暇顾及小报雍正四年“报案”,何遇思、邵南山是首次被杀头留名的报人“流言”是具有巨大的舆论力量,民间盛行的传播方式乾隆十五年“报案”伪传、邸钞案古代三大报纸:邸报:封建官报小报:非法的民办报纸京报:合法的民办报纸☆报房京报:指明末及清中叶,内容来自内阁和科抄,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黄皮京报:明清时期,得到政府允许的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民间小报,以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刊载内容,是朝廷邸报的翻版,因其采用黄色连史纸作为封面,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辕门抄:地方的私营报纸,出现自行采写的内容满足对当地政治新闻的需求证明清末新闻发展已波及到多个方面明清时期新闻控制手段发展下放权力,给报官的工作人员更为宽松的业务自由,最高统治者控制了新闻源头开发民间渠道为其所用,传播的都是官方思想,有利于思想统一塑造传媒文化,以达到舆论的一律明清京报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什么原因?首先,明清京报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内容上不会刊载违背朝廷的内容,严格遵守朝廷的禁令,实际上充当了当局巩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因而当局对京报的出版没有加以严格限制;其次,明清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提高,迫切希望获得朝廷信息,但官报只在官僚体系内部传阅,而京报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讯息的需求;最后,京报虽然属于民间报业,但其对封建统治者的通知并不造成威胁,相反,其还可以帮助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况且公开发售的京报由于需求广阔,能够为当局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论述中国古代报纸为什么没有演变为近代报纸?根本原因: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其次:传统印刷技术的制约使得古代报纸无法快速出版,也不能扩大发行量,手工印刷不利于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演变。长期的思想文化专制和重农抑商思想,使得近代报纸所需的大众化、市场化、职业化条件在我国古代报纸中难以得到萌芽,古代报纸缺乏受众基础,更没有形成报业市场的条件。古代报纸作为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时代的传播工具无法适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结构,因而其无法演变为近代报纸,只能和它的上层建筑封建社会一起消亡。☆《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重点):是世界上首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5日正式出版,作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为主,也涉及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并有时事政治,其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采用雕版印刷,有首篇预报性新闻《月食》及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其创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页。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蜜蜂华报》(重点):1822年9月12日,用葡萄牙文在澳门出版的周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是澳门葡萄牙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1823年被查封。☆《广州记录报》(重点):为适应鸦片贸易的需求,1827年11月8日,英国商人马地臣和美国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周刊《广州记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该报主要刊登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但也广泛涉及刊登有关中国的新闻与评论,具有强烈地强烈的政治性,该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于1858年停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重点):1833年8月,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于广州,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刊载新闻,1835年该刊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鸦片战争前中外报刊比较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所办,读者对象为中国人;外文报刊多为商人所办,读者为来华外国人中文报刊以宗教为主,迎合国人,以友善的面貌,附会儒家学说;外文报刊嘲笑中国,用武力叫嚣,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外国报刊与本国报刊样貌完全一样,办报业务先进。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情况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大量外国传教士可自由进入中国,不仅在沿海,还深入内地:贸易随着中国大门打开后不断频繁,大量商人开始创办商业报纸鸦片战争后报刊的特点数量猛增报刊文种丰富,出现各种语言报刊刊期缩短,出现三月刊、双月刊,甚至日报树及人反目的发生变化,有大量传教士办报转为商人办报,以赢利为目的,由以宗教为主变为以政治为主报业基地发生变化,报业基地在鸦片战争前为香港和广州,1860年后上海成为报业基地《万国公报》史当时在中国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时间最长的传教士所办的报纸,1868年9月美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创办初期叫《中国教会新报》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改为以时事政治为主。1874年开始调整,大量介绍西学报道中外新闻,介绍西方政治模式,科学知识等,迎合了中国当时的洋务运动,读者群体扩展到社会各界,满足了洋务派对西方技艺了解的心态1883因林忙建中西书院休刊,1889年作为广学会机关报复刊,开始进入黄金阶段。再无宗教内容,完全成为了干涉中国政治的工具。复刊后不几年就赶上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改革的重要,也意识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失败,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制度改革。1907终刊。《万国公报》曾连载李提摩太翻译《百年一觉》,宣传一种空想社会主义理念。重视论说,鼓吹变法;二鸦后发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资本主义市场不存在。通过办报打开中国人思想,影响上层人物。《万国公报》工作的中国文士也提倡中国变法,但倾向于传教士的理念,长久的雇佣关系也使其忽略传教士的目的和立场,形成一种盲从蔡尔康落拓文人林君之口,蔡君之手《德臣报》:又译《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英文报纸。《孖刺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遐迩贯珍》(重点):创刊于1853年8月1日,由马礼逊教育会和英华书院主办,除少量宗教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报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每月一日出版,16开本,沿用线装书的装帧形式,;重视新闻报道,内容涉及广泛,客观、公正地反映事件的真实面貌,曾刊登照片,并出版附刊《布告篇》登载广告,皆开中文报纸之先河,其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印的中文报纸。《字林西报》:上海第一家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申报》:1872年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申报》——中文是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改进。☆《申报》的特点:(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为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还注意发表读者来信和来论。(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1872年6月4日《申报》第2版的《戏园琐谈》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7)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多个第一:(1)美查时期的《申报》,报纸内容和办报质量的改进:重视言论、文艺,使它们成为报纸必备的内容,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的一大贡献。改进新闻报道:社会新闻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对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和痛苦有一些揭露,拓宽新闻报道面,类似现在的旅行通讯,《东行日记》等。1883年6月10日《申报》“有闻必录”提出,词语很快流行。(2)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创办申昌书局,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160种图书,在我国近代印刷史上为创举。1876年3月申报馆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第一份面向妇女、儿童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创办的通俗报纸。(3)重视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招揽广告,重视发行。(4)1905年《申报》革新:1905年2月7日,扩充版幅,12条改革方案和措施:更新宗旨;扩充篇幅;改良形式;专发电报;详记战务;广译东西洋各报;选录紧要奏议公犊;敦请特别访员;广延各省访事;搜罗商界要闻;广采本地要事;选登时事来搞。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措施:降低报价,放低成本,用当地纸,《上海新报》多聘传教士,用外国进口纸高发行,设立报点,送报上门力争广告从经理到主笔都聘用中国人。来稿则登,文章文体、内容丰富、充实十分重视言论(论说),头版头条一定刊登论说,众论中国大小事吸引市民读者的重头戏称为社会新闻,“小白菜案”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办报理念:1、最早提出办报文章通俗化原则广州记录报2、最早提出出版自由观念印刷自由论3、开民智新闻纸略论评价:1、思想侵略,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进行舆论影响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试探2、对经济侵略起到促进作用3、方汉奇说这也是一种文化侵略4、起到了思想启蒙运动作用传播了新思想5、把近代报纸传到了中国,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报业人才,带来了新的新闻思想。试述19世纪70年代《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并谈谈对今天的启示。《上海新报》是上海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申报》未创办之前是上海最有名的中文报纸。1872年《申报》创刊后,即通过使用国产廉价纸印刷报纸并廉价销售、使用电报和新闻图片、由中国人担任总编辑、开创副刊、鼓励刊登广告、积极从事出版业等措施与《上海新报》开展竞争,并最终使得《上海新报》因长期亏损而停刊。启示:报纸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对发行成本的控制,尽量减少发行成本;报纸应灵活发行,不依赖单一的发行方式;报纸在报道信息的同时也应该吸引人刊登广告,从而增加报社收入;应开展多种经营,合理运用资源,拓宽受众市场。☆《新闻报》:英商丹福士创刊于1893年2月,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报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1960年5月31日终刊。☆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背景国内背景:鸦片战争以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闭的社会不利于近代报刊的发展;中国的闭关与帝国主义扩张的冲突;西学东渐(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传媒文化和意识的渗透;西方媒介资本和经营理念的移植;西方报业印刷术的引进】封建报纸自身的局限性(内容单一、流于程式化)。☆在华外报的作用:外人在华办报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补充《杂文篇》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文章《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广州杂志》是澳门历史上第一份英语报纸,为月刊。《香港钞报》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德臣报》(《德臣西报》、《中国邮报》)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地英文报纸。5.19世纪后半叶,上海三大中文报纸《申报》、《字林西报》和《新闻报》。《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1895年出版晚刊《夜报》,是我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福州最早创办的是《福州信使报》,最早的中文报刊是《教会使者报》。国人早期办报思想与活动郑观应办报思想: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2、报纸是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洪仁玕《资政新篇》洪仁玕也继承林则徐思想,1、认识到了报纸对于治国,维系统治权力的重要,2、可以教育民众、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实现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是一种可以达成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3、同时提出设立新闻官,将其派到各地监督地方政权和官吏。并且允许富民发自由办报。先有民主政治才能有自由办报,这个发展进程不可逆,而专治政权不允许民主政治的存在,这是不可实现的。洪仁玕成为思想超前的悲剧英雄、《昭文新报》艾小梅,1873年创刊于汉口国人最早创刊的近代商业报纸,主要内容为奇闻轶事,诗词杂作,格调不高,而后不到一年停刊,停刊主要是因为当地没有恰当的近代化报纸存在的条件总之早期国人办报持续时间不长。从政治角度看,国人早期所办报纸处于封建政府和洋人的双重压力之下,且报大人多亦绅亦商,与地方官员(尤为洋务官员)有密切联系,具有软弱性,但均能体现爱国立场☆《循环日报》(重点):我国近代第一家宣扬变法自强的报纸,王韬创办并任主笔,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办,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它以“强中以攘外,諏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鼓吹维新变法的必要,内容以政论为主,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该报出版时断时续,多次易主,1959年停刊。☆王韬(重点):洋务派代表人,早期维新派代表人,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其笔政十年,其政论后来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后来的维新派报人影响很大。其政论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中国记者之父”——林语堂语。☆王韬的办报主张:(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北京:《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重点)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康梁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同月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成为该会的机关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双日刊,主要刊登西方通讯社电讯及报道,并转载各省新报内容;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免费赠阅。1896年1月20日遭查封而停刊。出版意义及影响形同《京报》木版雕印的双日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委托民间报房雕印,随报房所印的《京报》免费分送在京的官绅,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的实践。《中外纪闻》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康有为1896年元月12日创刊,康有为的弟子徐琴丶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浓厚,采用孔子纪年以托古改制,旗帜更为鲜明的倡导变法,呼吁开设议院,并充分宣传报纸对政治的巨大作用。由于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干预和<中外纪闻>被封,之发行了两期的《强学报》被迫停刊,上海强学会解散。☆《时务报》(重点)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报章文体”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首先由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后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政论文为代表,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民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或外来语。☆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特点(重点):报刊数量多;办报地区广;办报种类多;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国人办报是由内地到沿海;与外报相比,国人所报这些报刊均属于政治家办报,其目的是为了变法自强;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重点)两个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呈现出新风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在戊戌政变后的支持光绪反对慈禧一批人成为保皇派《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于横滨,梁启超主编,办报名义为怀念清议运动,保皇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清议报》办报水平比《洋务报》更高,另外新加了许多栏目,首创“时事短评”,刊登政治小说,用小说这种感性的题材来阐释政治主张。梁启超大力提倡、亲力亲为写政治小说而后国内小说杂志也开始兴起主要内容:主持清议,批朝政揭后党,歌颂光绪统治。另外开民智,大量介绍西学,并注入自身“立宪保皇”的思想。《清议报》销量很大,在南阳、欧美均有销售,另外中国内陆也大量抢购,通过侨民将报传入内陆。1901年12月因一场大火烧毁器材,《清议报》停刊,之后以《新民丛报》复刊。《新民丛报》1902年2月横滨,梁主办按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模式半月刊。他发现中国之所以衰败是由于百姓的愚昧,强调“新民乃今日中国之第一要务”。大量介绍西学,满足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在介绍西学以及时代性上超越《万国公报》。梁启超在报纸中大谈自由,缘于其刚到日本时的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倾向于孙中山的主张,总结失败教训,吸纳新的东西。(梁启超同康有为的思想产生了分歧),在报纸中的内容许多革命派也愿意读。但由于梁启超是温和保皇派,思想从同其在美国的老师康有为呆了一段时间逐渐有了转变,再主持《新民丛报》喜爱者就少了。而梁启超言论的犀利不可磨灭,被人们称为“言论界的骄子”。1907年8月,不谈革命笔战失败后,停刊。对《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评价在思想启蒙方面,是之前报刊无法比拟的,对民众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表达了梁启超对他影响的巨大《时报》保皇派国内第一份报纸,直接创办的重要机关报。1904年6月创刊于上海,在康、梁的直接策划下创办。荻葆贤任经理。主张随时而变,即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完全以康梁的改良主张为报纸的宗旨。《时报》在业务方面体现出许多优点,给当时死气沉沉的报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倾向于一种商业大报,主要读者对象为知识界、知识分子、学生《时报》业务改良1、报纸设“时评专栏”,将时事短评移植于日报,使评论和新闻报道紧密结合,评论短小精悍,有内涵。说话大胆引人注意。2、设置教育、妇女、实业等七种周刊专版3、版面编排务求醒目,用1—6号铅字来表明文章的重要程度,特别重要的字眼处在旁边加上圈点4、设立北京特约通信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写通讯5、改书本式旧版面模式为对开全张版面模式立宪派《大公报》:1902年6月在天津法租界创刊,之后又转到日本租界,早期有一定宗教色彩天主教徒英华任总理与外国人接触较多,支持康梁主张,后因戊戌政变受牵连逃亡云南,而后天主教资本家请他办报,1901年英华回到天津筹备办报。特点1、“敢言”深受读者爱重,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2、极力标榜自由的严制性3、与政治有一定联系,发表论说,思想漫谈等“附件”多设于广告栏之前,采用白话文,一事一设,识字不多者也能看懂“闲评”《京话日报》:彭翼仲创办,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1922停刊影响巨大,并成立了阅报社,给不识字的人读报。目的:1、开发民智2、争回国人说话的权利。以城市居民为读者,用通俗北京话出版。受喜爱原因:1、注重与读者联系,来稿广泛,并设立来稿提名2、倡导国民捐重视反帝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维新派办报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适合宣传要求的报章问题,也叫时务文体,新民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政论发达新闻薄弱3、编辑工作改进,版面分栏新闻分类4、重视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大胆敢言☆补充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一般为私营性质的;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有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大多参照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处境十分困难(经济和政治阻挠)。梁发与蔡高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报人。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是艾小梅1873年8月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范文澜语),也是我国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办报的先声。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4)报刊禁载事项。特点:(1)资本主义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色彩。☆《中国日报》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中国日报》中的《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编辑,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1913年停刊。☆《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革命派报刊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民权、民生;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于右任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神州日报》是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在上海创刊。创刊80天后遭火灾,于退出。1909至1910年间,于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封。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由于这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著名报人,报刊宣传家、报刊政论家、学者。梁的办报活动与政治活动相始终。1895年主编《中外纪闻》到1919年创办《改造》,近30年报人生涯中创办或主编、主笔了15种报纸。对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梁氏的论说被称为“时务文体”或“新文体”、“报章文体”,开一代文风之先河。梁启超在近代新闻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办报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这四项办报原则今天依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报刊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明确的办报思想和办报宗旨,同时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报刊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相关材料在证明所报道新闻的真实性。现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很强,当代新闻媒体唯有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才能在竞争中不落后,可以说时效性是现代新闻的生命。☆《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早期的新闻思想:(1)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对近代报刊的功能及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3)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新闻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4)他的“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辛亥革命时期:(1)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2)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康有为的新闻思想: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要求“设报达聪”。革命派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3、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改良派思想:认为报纸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思想斗争的工具,把报纸称为“利器”不否认报纸的机关属性,承认党派性。3.对报刊的多种作用具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其中极力强调“通”4.非常重视报纸的宣传鼓动作用,以报纸的教育作用开通民智的方法,认为“报馆乃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关于报业管理1.设立报样(梁启超提出)建议清政府设官报,设立官书局,用来控制舆论改良派评价:掺杂的传统因素较多,缺乏民主的理论阐述,但还是有进步意义的,首次冲破了封建阶级的言禁,掀起了我国第一次办报高潮开创了中国办报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一改落拓文人办报的印象,提高了办报人的社会地位,切一扫陈腐之气,大谈政治内容,政治家办报也成了办报的显著特点创立了改革文体“时务文体”,力求平局畅达,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文风自生,笔锋常带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打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此后政治家办报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推动了近代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外报的垄断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推动了新闻采访、报道、编辑、评论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我国的新闻立法报纸的版式进一步向近代报刊转变,确立了近代民族报业“舆论救国”的目标☆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苏报》:是1896年6月由胡璋在上海创刊,是以他的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的。该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陈范当馆主后,《苏报》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1902年以后,《苏报》开始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之后开辟“学界风潮”专栏,成了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1896年创刊的《苏报》在1902年后转向革命立场,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章太炎、邹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苏报案”。第二次办报高潮特点办报主角由改良派改变为革命派报刊的战斗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办报区域有所扩大,读者对象有所下移(改良:官僚、士大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革命:社会中层及知识分子扩大到下层人民小商小贩出现通俗白话报刊二者在办报管理上不同(改良:由康有为一人领导,各报刊有统一的政治目标,口号、经费,革命:并无统一领导,各自为政)大多数报刊由近代形态发展威现代形态四要素:新闻评论广告副刊☆补充《政治官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政府机关报《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新闻团体的兴起——报刊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天津报馆俱乐部——中国最早的报业同业组织中国报界俱进会——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报业组织1872年,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04年,广州中兴通讯社是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著作权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大清报律》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时报》首创了报纸周刊;《新闻报》:企业化经营管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发行量突破10万份的报纸《京话日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1948年12月停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暂行报律》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专电南京临时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横三民报”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全国掀起了“政党报刊”的出版热潮。自由党在上海创办了《民权报》,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民称为“横三民报”。它们与《大共和日报》和《民立报》公开论争,成为当时“激进派”报纸☆“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东京通讯社1915年7月,邵飘萍在东京留学期间组织的,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的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报业短暂繁荣的表现:北京市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以下依次是上海、天津、广州等地。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还出了午刊、晚刊。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以外,一些小的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了不少报刊。原因: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一方面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和法律,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清朝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是如何扭曲自由新闻体制的?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新闻事业的手段1、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袁世凯自从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就立即着手创办和收买报纸。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沙创办了多家报纸,比较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和《神州日报》。另外,据统计,袁世凯执政期间直接或间接收买的报纸在125家以上。2、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为了使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和《出版法》,对报刊的登记,出版、发行、言论、采访、编辑等活动横加干涉。北洋政府颁《报纸法》。3、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袁世凯时期,多家报纸被封,报人遭迫害,使得全国报纸总数始终维持在130-150上下,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的低潮。☆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要贡献?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盛名的新闻记者,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见解,如"四能”要求。“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政论很出色,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深可见长。远生通讯: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擅长写新闻通讯,新闻通讯文体的开创者,因其1912年初在《申报》上以“远生”署名发表“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远生通讯”特点:1、题材重大,思想深刻;2、将文学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善于捕捉细节,刻画入微,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3、语言风格上。融文、白于一体,有很强的表现力。文风亦庄亦谐,在嬉笑、戏谑中显露锋芒;4、将政论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5、采访深入详实。黄远生的通讯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简述邵飘萍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重点)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时值辛亥革命后期,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的大辩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读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则使他萌发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1905年毕业后回金华教书,同时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他怀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奔赴杭州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他不畏权势,不受利诱,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和随笔,抨击袁世凯及军阀的专横跋扈,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汉民日报》同时被封。1914年出狱后,他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政法学校。在此期间,他与同学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发稿。1916年春回国后,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邵飘萍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当过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主笔、社长,办过通讯社,并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闻界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名杀害于北京。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简述1913—1918年,我国通讯事业的发展情况。我国的通讯事业在1913年到1918年的五六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如北京的北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上海的国民第一通讯社,武汉的湖北通讯社和武汉通讯社,长沙的湖南通讯社、大中通讯社和中华通讯社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它们的规模都不大,一般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办的。☆补充“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有报界“怪杰“之称)、徐彬彬。林白水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1918年欧战结束后,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采访该会唯一的中国记者。张季鸾创办的北京《民立报》,最先披露袁世凯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签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新青年》(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每周评论》是4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四大副刊”四大著名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分别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具有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进步性质,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简要评述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及其贡献。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简要评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新青年》创刊的背景。改造国民性、启蒙。《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五四时期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毛:五四时期的“三大评论”:《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周: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冠”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青年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重点)1、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思想旗帜3、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重点)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2、政论在报刊中再现辉煌“杂文”这一评论文体出现.3、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4、副刊的革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特点:(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任务;(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意义: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补充《新青年》的创办是启蒙报刊出现的标志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中俄通讯社: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璜《新闻学》于1919年12月出版,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向导》(重点)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青年》(重点)1923年8月,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经常发行1多份,最多时2万份,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热血日报》、(重点)《热血日报》:(1925.6.4—1927)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共出刊24号。是一张4张4版的政治性报纸。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主编瞿秋白。(2003)☆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的特点及早期的办报思想从党成立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形成具有无产阶级报刊特点的工作方式和办报思想。1、报刊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是党的集体宣传鼓动者和组织者。2、宣传、组织最广大民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能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是中共报刊的基本宗旨。3、敢于正视现实,真实地报道事实,是中共报刊最主要的宣传方式。☆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1)在方针上,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2)在基本任务上,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4)在对象上,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人的报刊活动与贡献(重点)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