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_第1页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_第2页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_第3页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_第4页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末民初

翻译家甘雪碧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学家介绍主要翻译理论家介绍林纾严复梁启超马建忠苏曼殊周桂笙林纾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生平重要事迹为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人物简介:主要作品: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翻译方法:一、意译的增饰,使意思凸显;二、意译的删削与撮译,无关宏旨的枝枝叶叶,往往不惜删去,有时原文繁冗,删削恐失原意,就撮译;如,《茶花女》中描写马克的服饰,林纾仅用“御长裙,仙仙然描画不能肖”来总括。三、夹注的运用,如蜜月,注云:蜜月者,西人娶妇时,即携其游历,经月而返。归化意译由于依靠朋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口述,林纾的翻译是“耳受手追”式的进行“意译”,而且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水平,他会对原文进行任意删减或增补。基本翻译策略:主要贡献:中国近代正归地、自觉地译介西方文学,可以说是由林纾开始的,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文学的人,是开创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使国人大开眼界,使知识分子阶层,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一流作家,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学的革新,从而孕育和催发了五四新文学的萌芽,革新了近代小说创作的艺术形式,借鉴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方法以及引进西方文学擅长的细腻的静态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技巧。严复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主将,他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翻译史上功绩卓著,有口皆碑,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人物简介:主要作品:严译八著:1《天演论》(赫胥黎原著,一举成名。别号天演宗哲学家,被称“严天演”。)1895年译,1898年出版。揭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当时维新派救国图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近代引进的第一部哲学理论著作。2《原富》(亚当·斯密)中国近代引进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3《群学肄言》斯宾塞,西方社会学名著;4《社会通诠》甄克斯,西方社会学名著;5《穆勒名学》,穆勒,西方流传的逻辑学名著,6《名学浅说》(后改名《名学》,耶芳斯,西方流传的逻辑学名著;7《法意》孟德斯鸠,西方资产阶级法学的经典著作8《《群己权界论》原名《自由论》约翰·穆勒,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翻译理论: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信faithfulness,意义不背原文

达expressive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最准确、最生动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elegance,译文本身的古雅

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也有论述。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而滥。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他的译文一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专门知识。主要贡献:严译八著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社会学等诸多社科领域。1931年,商务印书馆汇集上述八种,出版《严译名著丛书》,在翻译史上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或严译“八经”。严复所选择的这些书都是西学的精髓,都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名著,这些著作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国的思想体系。所以,严复的翻译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总体服务于“救亡图存、启蒙思想”的大目标。他的八大名著的翻译意义,已远远超过翻译本身,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些译著即当时所谓的“西学”,宣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勒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饮冰”、“曼殊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名的学海堂学习,16岁中举人。人物简介:主要作品: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出新思想。”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翻译主张:(1).译书的目的性梁启超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强国”之道。梁启超“翻译强国”的目的性极为明确,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强国的成功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2).译书“当首立三义”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深人地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目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1)择当译之本这是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梁启超指出:西人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科学技术。2)定公译之例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参照;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3)养能译之材这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华文和西文,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才是好译本。主张有比较通俗的语言去翻译。认为,译文应以广大读者读懂的文体为准。创造一种半文半白、通俗易懂的新文体。梁启超更多的是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引入中国,对社科经典的翻译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旅日期间先后创办并主编《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大量宣传西方新的政治、哲学和文化思想。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康德、孟德斯鸠、卢梭、达尔文等近代西方的自由、民权、进化、文明、科学等概念和思想,随着有识之士的倡导和翻译家的译介,都陆续传入中国。梁启超又是译介拜伦的第一人。他的译诗比王韬、严复所译外国诗更加通俗流畅。王韬、严复、梁启超可称为我国译述西方诗歌的先驱。翻译主张:主要贡献:梁启超的小说翻译理论,给维新前后的“新学”又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林纾。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的译介和作用,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政治小说的人。被中国学术界丰为“鸿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将兴西学和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和救国之道。马建忠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早期思想基本上没有超出洋务派思想的范围,中法战争后,在政治主张中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不仅强调要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声光化电,而且大力提倡设工厂,开矿山,行轮船,筑铁路,废厘金,兴商务,以及学习西方教育、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中国近代第一批改良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学家。他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拉丁文。人物简介: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主要作品:翻译思想: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存大业。二、“善译”说“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要求)。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等效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作相同),是则为善译也已。”翻译思想:马建忠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本人正是一位深谙数国“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典范,他能洞察翻译的本质,能掌握翻译的内在的客观规律,故而能提出“善译”这一科学译论,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里程碑。主要贡献:

苏曼殊

人物简介: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主要作品:苏曼殊主要翻译雨果《惨世界》即《悲惨世界》,雪莱和拜伦《哀希腊》的作品。翻译思想:主张:按文切理,语无增饰;陈义悱恻,事辞相称。实际上强调把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起来。翻译既要求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文风貌,又要求译笔之灵活生动,得其精髓,即直译为主,结合意译,恰当的传达出原著的情趣和意味。主要贡献:他发表的《惨世界》,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悲惨世界”和数千年来的封建观念,而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并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道的新世界”。因而曾经受到了青年鲁迅的称赞。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南社社员。肄业于上海中法学堂,最初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任同盟会机关报《天锋报》编辑,发起创建译书公会。曾任天津电报局局长,并经营航运业。晚年寓居上海。为近代中国倡导翻译西方文学的先行者,主张以西方文学改良中国文学。于西方侦探小说译介用力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这一名词,又首创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人物简介:周桂笙主要作品:曾翻译过《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左右敌》、《飞访木星》、《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等多部小说。他的译品大都采用当时流行的报章体,即浅显的文言文和白话文。翻译主张:他带头发起“译书交通公会”,并为之撰写了《宣言》,申明了该会的宗旨。《宣言》阐述了译书的重要性,提出了译者所应该遵循的准则,其中说道:中国文学,素称极盛,降至晚近,日即陵替。好古之士,惄焉忧之,乃亟亟焉谋所以保存国粹之道,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