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讲经典精神分析取向的基本理论组成_第1页
第二、三讲经典精神分析取向的基本理论组成_第2页
第二、三讲经典精神分析取向的基本理论组成_第3页
第二、三讲经典精神分析取向的基本理论组成_第4页
第二、三讲经典精神分析取向的基本理论组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分析取向的基本理论概述弗洛依德早期的生活提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经验、压抑的性欲和潜意识冲突会影响成年后的行为。弗洛依德对人格解释的自然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影响了这一学派的许多观点,形成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tic)的人格取向。一、弗洛伊德简介(一)生平简介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洲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弗洛伊德3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二)泛性论理想生平溯源

1882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爱上了年轻貌美的姑娘玛莎.伯内斯。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他们不能马上结婚,因此,弗洛伊德性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在那个时代奥地利犹太文化的背景下,20多岁的弗洛伊德和玛莎是不能在结婚前发生性关系的。他们不得不经历了4年漫长的等待才终于结婚。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个敏锐的年轻科学家,弗洛伊德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性欲望对生活其他方面所带来的影响。10年以后,也就是19世纪90年代,弗洛伊德开始建立他关于人类的性心理理论。弗洛伊德的母亲是他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的第三任妻子,比他父亲小20岁。她非常迷人,像其他人一样,年轻的弗洛伊德很爱慕她。弗洛伊德后来回忆起,儿时有一次看到母亲的裸体,这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他将当下的爱与早年曾经遭受过阻碍的爱之间的关系融合进了他的理论基础之中。在弗洛伊德两岁半的时候,母亲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弗洛伊德的妹妹,这激起了他对人类繁衍的好奇心。这位高智商的年轻人开始深入思考姐妹之间的对抗。使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的是:弗洛伊德两个已经万年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住得很近,而且与他年轻的母亲关系很密切。为什么同父异母的哥哥会同他的母亲调情?多年以后,弗洛伊德仍然地记得他童年时经历的这种纠缠不清的情欲关系。(三)发现无意识与角色转变

1885年,弗洛伊德获得一项研究奖学金,可以去巴黎旅行并学习。他师从神经学家让-马丁·沙可。当时最有名望的神经病学家。当时他正在进行早期的催眠实验,来治疗歇斯底里患者。这对弗洛伊德把兴趣从躯体方面转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弗洛伊德对歇斯底里病症与治疗方法也有所接触,早在1882年他的一位年事较长的同事和朋友约瑟夫·布洛伊尔就告诉他,有位叫安娜的病人曾在催眠中恢复痛苦记忆,从而让病情得到缓解。弗洛伊德自己在行医时对癔病病人也使用过催眠疗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他于一八八九年前往南锡,向一位有名的催眠专家伊波利特•波恩海姆求教。三年以后,他观察到在病人被遗忘的痛苦记忆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愿望。这些愿望平时不容易出现在意识当中,只有通过自由联想等方法才能被意识到。

于是他形成了“压抑”的概念,被压抑的这些愿望就是“潜意识”,这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他请布洛伊尔一起合作,并于1895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癔病研究》,这时,弗洛伊德已经从完成了向心理学家的角色转变。二、精神层次理论理解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起点是,他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最初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解剖模型。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人类有这三类经验:一:自述:“我是我们宿舍的一朵奇葩!”二:问题:“你上周末去干嘛了?”三:惊叹:卷入反色情的色情狂!意识:人们正觉察到的想法。前意识:那些大量的可再现的信息。无意识:那些被压抑的痛苦的回忆,不能被直接触及,除非在极端的情况下。

1.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2.下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也包括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知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3.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到压抑的心理活动。包括: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它们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评: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对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影响。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职业、婚姻对象的选择,影响我们的健康状态、爱好、兴趣、和习惯等待。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身上多数真实的东西都不是意识的,而我们意识中的多数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埃里克·弗洛姆无意识真实性的六点理由:

1.人在催眠状态下,往往能回想起早期的儿童期经验。在催眠状态中所做的各种事情,醒后却全然不知。

2.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3.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如失言、笔误、口误、遗忘与丢失等。

4.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未知的无意识领域。

5.精神分析发现许多心身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如一个新兵在要上战场时突然手瘫痪了。

6.依据无意识假设而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间接说明了无意识的真实性。理解无意识对行为、尤其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三、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完全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

人格中最冲动、最强大的部分自我: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负责与现实打交道,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即是说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现实条件许可时,就即时满足本我的要求;现实条件不许可时,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超我: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和父母的价值观规范而形成,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好”的标准就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坏”的惩罚规则就内化为儿童的“良心”超我按照“道德原则”办事,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的需求。本我也是非现实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自我与本我、超我及现实的关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现实-遵循残酷原则

自我-要尽力满足专横的本我,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它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便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根据弗的这种人格动力结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格内部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结构内部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示意图

食欲去食品市场偷吃别人东西是犯罪憎恨父亲离家出走仇恨父亲是罪过求生欲望神经症逃避战场是胆小鬼性欲结婚非婚性行为不道德本我欲求自我的决定与行动超我的限制可见,“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如果自我力量不够强大,一方面,它难以协调各种力量,使他们保持平衡,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另一方面,当自我无法应付时,就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障碍。人格结构内部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示意图

世贸中心的高楼遭到恐怖袭击并最终被摧毁时,一些心理学家(在新闻节目中)推测恐怖分子选择该攻击目标的原因是高楼是生殖器的象征,所以,恐怖分子不仅仅是要击中美国,也要阉割美国。这些意见一般都遭到了新闻评论员的嘲笑。然而,其中一个驾着飞机撞向大楼的动机犯许下一个遗愿:“我不希望女人参加我的葬礼或是到我的坟前,我不希望有孕妇来跟我道别。”在理解这个错综复杂的动机方面,精神分析取向强调那些隐藏于我们心灵深入的性功能紊乱和不正常的性关系、思想和欲望所起的作用。评:现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大脑不是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但是人类大脑确实存在着不同水平和结构。有一些比较原始,与原始动物中发现的类似。其他则进化出高级功能,例如情绪和动机,上皮层则包含对应于高水平的人类智慧和自我控制的复杂神经网络。因此,弗洛伊德的推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至少他准确地推论出了心理的一些特定的部分是不能够被意识到的。四、利比多与死的本能(一)心理动力说解剖模型提供了活动场所,结构模型提供了角色。但究竟是什么使个体成长与人格发展呢?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受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的驱使,即“驱力”或“本能”。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这两种力量相互对立,后来又认为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这使我们的许多行为同时与性欲和攻击动机交织在一起。本能利比多(libido)生的本能性的本能塔那托斯(Thanatos)死的本能攻击本能弗洛伊德把大多数人类行为归因为生或性的本能。由性驱动的行为不仅包括明显与性有关的内容,还包括几乎所有以获得快乐为目的的行为。弗后来引入了死的本能--我们终究会死去并回归大地的愿望。但这种无意识动机很少表现为明显的自毁行为,而是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死的愿望仍然是无意识的。(二)能量有限说弗洛伊德坚持“能量有限说”,认为如果个体的心理能量都消耗在某部分心理机能上了,它就不能再用于其他机能了。因此,如果自我必须耗费大量的能量控制本我,那么它几乎就没有剩余的能量去有效地执行其他机能了。弗洛伊德心理治疗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困扰中的病人释放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从而释放能量用于日常心理机能的动作。五、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对我们无意识心理的描述有些令人困窘。经典的精神分析案例包括这样的主题:对父母的憎恨、对配偶的攻击性、乱伦的念头、对儿时创伤经历的记忆、及类似的对意识来说具有威胁性的想法。这些与超我有冲突的主题与想法经常会让个体感到焦虑或恐慌。有时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如现实中的悲剧)也会让个体感到不安。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试图以现实的方式来应对环境,然而,在这些冲动或现实面前,自我选择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自我的这种歪曲现实来保护自己的措施叫“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被弗洛伊德多次提及,但许多关于防御机制的具体描述都是后来者的发展而更趋完善的。(一)压抑把个体不能接受的或不愉快的冲动与欲念压入潜意识使之被遗忘。如一位妇女对于被强奸的遭遇无法回忆;一位男生遇到一位陌生的漂亮女生便产生了想入非非的念头,可是马上想到这样的念头是不好的,也对不起自己的女朋友或辜负他人的期待,便打消不应有的邪念。压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卫机制。(二)否定

指个体拒绝接受或承认由某种信息产生的焦虑。如某个学生不相信他有一门课程不及格;不去想不安全性交可能带来的疾病、怀孕或者是AIDS等后果。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三)退行指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

如一五岁孩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其实是想唤回母亲投向刚出生的弟弟的关爱;某些成年人遇到性挫折而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的性欲满足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如暴露生殖器。

(四)反向形成指个体担心潜意识的冲动会引起社会惩罚或内心的焦虑,而在意识中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受封建“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深刻影响,有些同学内心渴望接解异性的,但行为上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一个母亲无意识中潜藏着对养育子女的厌恶感情,但她在行为上却表现为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五)合理化也叫“文饰作用”,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内心想要却得未能得到等痛苦经历编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如一个学生因没有考上大学而懊丧不已,可他见人说:“为什么要读大学,寒窗之苦还没有受够吗?我再也不想读书了”。(六)仪式或抵消指个体以象征性的动作或事情来抵消由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所带来的不适、内疚或罪恶感。比方说,妈妈照顾小孩,小孩却不小心碰到了桌角而哭起来,做妈妈的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常常会用打桌子的方式来哄小孩子,表示“我也尽了力”,以抵消其内疚。(七)隔离

指个体将由事实引发的部分感受从意识界中加以隔离,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例如,不说人死了,而说过去、仙逝或长眠等.因为后面这些字眼同样能表达“死”讯,从感觉上来讲,也不会感到太悲哀或不祥。(八)替代

也叫“转移”或“移情”,指个体把一些不可求的情感或想法,从一个强大的、让人害怕的对象转移至另一个较弱小的对象身上。如一个男孩挨了父亲的批评后,把怒气都发泄在了自己的小妹妹的身上。

(九)投射

指个体把自身具有的某些不良的品质、思想和感情投射给别人,看成是别人具有的东西。如一个性张力过大同学,做梦时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

一个不爱自己女友的男生可能会对自己的女友说:“你并不是真心爱我”,并坚信这是真的,其实是自己已经被其他女生吸引了。(十)补偿

指个体企图用某些事情来减轻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如有些同学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欠佳,不能在运动场上骁勇称霸,于是在学习上拼命用功,在考场上夺冠摘桂;有些同学功课不好,便在社交场所大出风头。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十一)升华指个体把不被接受的原始冲动或欲望转化成社会认可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一个拥有强烈攻击倾向的人,申请入伍成为了一名士兵;某些同学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疏导性本能和冲动。

(十二)幽默

指一个人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现实难以应付的困难与尴尬处境,或者来间接表达潜意识的意图(如性冲动与攻击等),以避免因直接的表达让人感到无法接受。如有位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纪律,缓缓地对大家说:“如果坐在中间谈天的同学,能够像坐在后排玩牌的同学那样安静的话,那么就不会干扰坐在前排的同学睡觉了!”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度与建设性,我们认为,升华、补偿、抵消和幽默等心理机制比较成熟,富有建设性,因而比较理想健康。生活中我们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一些不快的情境,以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品质。六、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在生命最初的5、6年里形成。他常在性的构架中解释心理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对早期人格发展的解释主要围绕性的主题。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童年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每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最初的性敏感区,而且这些阶段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因此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1.固着与倒退弗认为,不同的人格特征体现在个体在不同时期内性能量(利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上。(1)能量“固着”弗认为,儿童在经过每一个心理性欲阶段时,都必须消耗性能量“利比多”,以应对某些挑战或危机。但是在某一阶段遭遇到的某种特殊的创伤体验或过度满足会导致“利比多”的大量消耗,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叫“固着”。换句话说,挫折(欲望不能满足)与沉溺(過度滿足)导致

“固着”。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没有足够的能量维持正常的成人心理机能。这样的成年人会表现出能量(Libido)被“固着”了的那个早期阶段的特征,即成年後具有该時期的行为特质。(2)人格“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固着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或者“退行”。

固着越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3)影响“固着”与“倒退”的早期经验当儿童需要安全时,即他感受到焦虑时,只给予某种本能需要的满足;当某种本能要求受到极端的挫折或剥夺,将导致个人强烈地、连续地需要满足这种本能需要;本能需要的过分满足,或对个人的过分纵容和宠爱,使他不情愿离开较低阶段而向较高阶段发展;过分满足和过分挫折的交替;从过分满足突然转变到过分的挫折等等。(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1.口腔期Oralstage(1styear)

(1)动欲区:唇、舌、牙、牙龈和咽部(2)人格发展:儿童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步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形成。现实原则逐渐取代了快乐原则,成为儿童获得满足的主要途径。(3)挫折的形成:

断奶或喂养的挫折会导致心理机能固着及口腔期人格的形成。(4)口腔期能量固着的成人人格特征:--口腔型特征本质:“吸吮”

特征:“依赖”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而对他人的看法则完全从“他能给(喂)我什么”着眼,总要求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不论物质还是精神上的),不论采取乞求或是攻击性的方式索取,总离不开口腔期“吸吮”的本质。

长牙以后的心理机能固着会导致成人过度攻击性。根据弗的看法,咬和吮手指,吸烟,酗酒,贪吃和接吻等行为多与口腔期的停滞有关。“吸吮”促成了“依赖”。他们喜欢被抚育、被拥抱、亲近与温暖的享受。

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安全感,扮演被动和依赖的角色,他们是退缩和依赖的,好嫉妒和猜忌别人、苛求别人,遇到挫折易恕,易悲观和仇视人等。

2.肛门期Analstage(2-3years)(1)肛门期的两个亚期

前肛门期:以排泄粪便减缓压力获得快感。父母的过分关注会增加儿童对排泄的兴趣,使他们保留粪便,以便在排泄时得到更大的快感。

后肛门期:以保留粪便产生刺激获得快感。同时,父母的高度重视让儿童对粪便倍感珍惜而保留粪便,拒绝排泄。(2)人格成长

主要的矛盾冲突來自忍便和排便的满足与社會期望的限制。在这一阶段晚期,随着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儿童在排便习惯问题上对父母进行了一定的妥协,他们的自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危机的形成:

父母主要任务是用适当的关注与方法对待忍便与排便,练习儿童良好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不让能量在此固着。过度的严历会让孩子形成肛门便秘型人格,过度放纵会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4)肛门期能量固着的成人人格特征:--肛门型特征肛门便秘型人格

A.讲究秩序和整洁:对父母卫生要求屈从的延续

B.过分吝啬或节约;对粪便保持和积累习惯的发展

C.固执或强迫性:不愿浪费时间,不断积累钱财肛门排泄型人格:肮脏、放肆和浪费的习惯

他们时间观念极强,不愿意浪费任何时间;他们不断地累积钱财,节省和不愿花用钱财。他们不是把金钱看成是使用的东西,而是把他们看成是贮存的对象。他们对时间与钱财的看法类似于早期儿童对粪便的看法。似乎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抗和攻击,发源于肛门期对大小便训练的反抗。3.性器期PhallicStage

(3-6岁)(1)主要动欲区:阴茎或阴蒂他们很好奇,为什么男孩有阴茎而女孩没有,他们不仅通过玩弄生殖器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儿童对性器官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开始在生理上受到异性家长的吸引。不同性别的儿童的行为有了性别之分。

(2)冲突与成长男性克服俄狄浦欺情结过程:

迷恋母亲→憎恨父亲→父亲强大、閹割恐惧→压抑嫉恨→认同父亲。女性克服爱莉克拉情结过程:

由愛母親→陽具欽羨→懷疑遭受母閹割,開始恨母愛父→嫉妒父亲→壓抑與認同。由于力量的弱小,男孩与女孩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只能通过认同同性父母,并以他们为榜样,模仿他们,这样不仅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风格,而且还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儿童的第二自我,即“超我”。附: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王子,成人后由于命运的安排无意中“弑父娶母”。

Electra也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因恋父而指使她的兄弟杀死了他们的母亲。恋母情结的解决:

在同父亲争夺母亲的过程中,男孩感到自己力量有限,还担心父亲会阉割他的生殖器,产生所谓“阉割焦虑”。当他看到姐姐外阴时,便认为这种命运已经降临到了她的头上。这种焦虑抑制恋母倾向及对父亲的憎恨,由此本我与自我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为了寻求解脱,解决这种冲突,男孩开始尽量以父亲为榜样,模仿并认同父亲。通过认同来获得对母亲性冲动的间接满足,同时认同本身也促使儿童习得男性行为,形成男子性格。当男孩努力使自己变为父亲的样子时,父子之间的对抗就会结束,之后,男孩会开始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良心。

恋父情结的解决女孩的情况更加复杂,最初女孩也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之情;但女孩在注意到两性的差异时,会产生“阴茎嫉妒”,同时认为母亲有意地夺取了她的那种有用的器官,故对母亲产生嫉恨;相反,女孩对父亲的感情成倍地增长,产生“爱莉克拉情结”。但对父亲的好感又伴随着嫉妒。恋父行为同样是不现实的,解决的方法也是通过认同作用,通过认同母亲、仿效母亲来获得女性性格与女性行为。女孩对母亲的认同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过程。

正确地解决“俄狄浦欺情结”与“爱莉克拉情结”是这个时期儿童最重要的事情,因为:

(1)未解決的矛盾冲突會造成精神病的來源,比如同性恋等。

(2)儿童经由认同获得不同性别的行为风格,建立道德原則,内化社会态度。从而形成了儿童的第二自我,即“超我”。(5)性器期能量固着的成人人格特征:--性器型特征男性:强调男性特征与能力(避免阉割焦虑)

由于阉割焦虑未能有效处理,造成恐惧亲密关系与爱,为处理焦虑,透过防御系统表現出虚张声势的勇敢。他们行为轻率、果断和自信,这些行为主要是对“阉割”焦虑的反抗。性器期儿童对性器官过高的评价,导致强烈的自负、夸张、好表现和敏感,他们常常显出攻击性和挑衅性。他们的攻击性、支配性和易怒,都是“阉割恐惧”的反映。他们的勇敢和冒险行为也是对这种恐惧的过度补偿。性器型特征实质上是极端自私和自恋,它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他们表现出男子汉气慨,因而往往对妇女是粗暴和具有敌意的。女性:歇斯底里的人格为防御恋父情結,以过度认同女性化因素。挑逗男性但否认有性企图,表現天真无邪;理想化人生、配偶、愛情,但惊讶于这些事情的丑恶面。性器型女子爱强烈阴茎嫉妒的驱使,总想在生活中扮演男性角色,力求超越男子。4.潜伏期Latencyperiod(6-12岁)按弗的说法,当儿童解决了恋母与恋父情结之后,他们的里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等所取代。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甚至是壁垒分明,互不来往。由于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在学校吸取了系统知识,儿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5.生殖期Genitalperiod(12、13岁以后)

若儿童在前几期没有固着大量的利比多,順利通過,那就可能具备正常的性机能,开始从“自恋”转向“异性恋”,追寻异性,在“前生殖期”,儿童性满足主要来源于自己身体感受的刺激和对自己性器官的抚弄;到了“生殖期”,儿童对同龄异性发生兴趣,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

生殖型人格特征:

生殖型人格特征是理想的人格境界,不仅在性方面,而且在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他们能够建立完满的爱情生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换句话说,他们能够引导他们自身的大量里比多能量,使之通过升华的途径释放出来,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福利做出贡献。因为人们很难顺利地、彻底地解决早期发展阶段所存在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而不至于产生停滞和倒退,因而极少有人能够真正达到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殖阶段。七、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