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序_第1页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序_第2页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序_第3页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序_第4页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序推荐序生活即是禅修陈琴富导读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自鼐法师英文版译序这本书本身就是奇迹摩比.侯缘起以慈悲之眼观照的一行禅师詹姆斯.佛斯特一、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二、在大地上行走就是奇迹三、正念日四、鹅卵石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六、你前院的杏树七、三个绝妙答案八、正念的练习附录佛经选读推荐序生活即是禅修陈琴富学僧有源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最近怎么用功?」大珠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平常人不也吃饭睡觉?这也叫修行?」大珠禅师说:「平常人吃饭时千般计较,不肯吃饭;睡觉时百般思索,不肯睡觉。」悟道的禅师和凡人一样要吃饭睡觉,只是他「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是禅一真正的活在当下。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梦有何差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于白日梦;一个没有「觉性」的人,就像是拖着死尸的梦中人。我们应该怎样在白日梦中醒过来,成为一个「觉者」呢?这就要靠佛陀教导的「安那般那念」以及「四念处」,也就是一行禅师所说的「正念」。正念不仅能让我们从醉生梦死的轮回中警醒,也能让我们在行住坐卧之间充满喜乐。这就是「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在1995年春天到台湾来弘法,我有幸亲炙他的法教,他教导我们先要如何掌握自己的呼吸,把它运用在行住坐卧之间,让日常生活与修行融合为一,透过观照呼吸提起我们的觉性,在一动一静之间都能够念念分明。更深入的可以透过觉性的增强,观照到觉受、心念乃至于诸法,进入四念处一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通达人生与宇宙的实相。佛陀在涅盘之前,弟子奔走呼号,最后阿难尊者收起眼泪代替大众问法:「佛陀入灭后,我们将以何为师?」佛陀说:「以戒为师。」阿难又问:「佛陀入灭后,我们将依何而住?」佛陀说:「依四念处而住。」可以知道四念处在佛陀心目中的重要性。南传佛教几乎是以四念处作为修行的法要。佛陀在《大念处经》的开场白即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获得正道、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处。」依「安念般那念」修习「四念处」可以具足四禅八定住、可以具足慈悲喜舍住、可以得六种神通力、证阿罗汉果。这虽然是简单的方法,也是通达究竟的方法。简单却究竟的方法一行禅师以他最单纯的心境,把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法义,透过简洁易懂的文字,让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如果我们懂得在每一个当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我们就不会有烦恼,而且可以安住当下,内心中流泄出平静的自在和喜乐。很多人把修行和生活分开,修行的时候坐在静室里,不让旁人打扰,生活的时候又搅在烦恼痛苦之中,如此硬生生地将修行和生活切成两半,这是完全不懂得修行的法要。一行禅师明白地告诉我们,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时此刻,心念离开当下就是拖死尸的人、离开觉性也等于是梦中人。在本书中,一行禅师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在行住坐卧间禅修的方法,如何从观照一草一木中回到当下、如何在喝茶洗碗间提起觉性,如果能深化这样的修行,在每一个当下当具足正念,这就是大珠和尚「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境界了。愿有缘读到此书者能活在当下、身心自在。(本文作者现职为《中时晚报》执行副总编辑)导读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释自鼐一个午后,微风轻柔地从临时搭架的棚帐吹进如来禅院的厨房,我决定问这里的越南禅修者一琳静,一个几年来一直萦绕在心里、感触颇深的问题:「是什么支持你能持续地来这个禅院煮饭,提供餐饮给这些参加每两周一次禅修的人?」「你是第二位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她从容地回答:「这个越南禅院在加州刚成立时,大家轮流煮。后来我发现有些人因负责厨房而感到干扰禅修;或者借着帮忙厨房的工作,而不去禅堂。发现这些情形后,我便决定由我固定负责厨房,让每个人都可以专心禅修。」沉吟了一会儿,她平静地继续说:「虽然我因为负责厨房,禅修的时间比别人少。但每次我煮完后,常常内心充满『喜』,所以当我进禅堂打坐时,便很容易地进入,而能保持正念及专注。」我内心不禁为之一震;我相信这是她多年来既深入地了解佛法,又活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结果。同时内心有很深的感动:在她那不带一点自我色彩的描述中,我知道这是因为她精确地掌握了培养禅修的要素。更重要的是,我也观察到她不是只有在禅堂禅修,当她在厨房煮饭的时候,总是安详保持正念地在做事。结束和琳静的对谈后,我在心中告诉自己,要把她的故事带回台湾。她的体验厘清一个「入世佛教」的课题:入世人间服务和出世解脱烦恼如何不冲突?从琳静的经验中我学到的是:她将服务奉献的历程视为是增益个人禅修时,入世与解脱就是相辅相成,一体的两面。这样的课题,在中国禅门的训诲及高僧传记上,已有许多的解释及例证。然而,在当代佛教,能充分地揭示如何以禅修,运用在日常生活及社会服务的理论架构及实践步骤并不多见。越南籍的一行禅师以「正念禅」提供越战中、战后受难者及参战国家人民一个疗愈及依归的途径。他所带领的「入世佛教」(EngagedBuddhism)基本上是来自他一向的悲愿:让现代人能在今世便得到佛法的利益一现世法乐,让一个社会能因更多人保持正念禅的修持而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的社群。基于这个愿景,他对佛法的诠释便不局限在一个传统、一个门户,而是以他个人的体证为基础,揉合了南北传禅法,并以诗意的描述方式,引导他人如何欢喜地直接进入修持为目标。这本在1975年出版一行禅师所著作的《正念的奇迹》原是一封给越战期间,社会服务青年学校广兄的信函,这封信旨在提供收信的人,如何将一行禅师的教法应用在自己的处境中。它并不完全是教导,而是一种经验分享,分享一行禅师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在他所领导的小区中。因此,在他的字里行间,学派传统不被提及,有的只是经典名称,也没有太多的佛学专有术语。让人读来贴切感动的,是他温厚直接的观察,没有价值判断和道德训示,而是对现象的可改进处提供一套细腻贴切的方法。这种禅风呼应出严峻禅门中的温厚慈悲,但却没有落入任何形式。相反地,修行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洗碗、喝茶,走路,陪太太孩子及和别人谈话。禅修可以无所不在,出禅堂、下坐后,正是用功的好时机。藉由正念禅,日常生活的点滴不再是琐碎无意义的细节枝末,而是通往「奇迹」的入手处。这本书是一行法师的早期著作,文末附加上两篇初期佛教有关禅修方面的经典《正念经》和《大念处经》,及三篇大乘佛教的经典《学处集要》、《维摩诘所说经》和《心经》。这些经文的附加并不是一个随性的安排,笔者认为是一行禅师意图整合初期及大乘佛教的禅法,可视为是禅师「正念禅」的雏型。本书共分七章,以下是针对各章内容,做分析性的介绍。本书的开场,是藉由和一位禅师的好友亚伦的家常对话中展开。借着这位年轻父亲的体悟,一行禅师便埋下了两个伏笔:第一,解决生命的困顿是自「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学到的,不是从书本上。第二,是无限世界的切入,是来自专注地融入他者的世界;因而能消融他人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的界线。既能清楚地付出,同时又能超越「给予这件事」、「能给的这个人」及「受惠的人」。上述两点,是亚伦在现实婚姻的困顿中,所顿悟的一个解答。第二章则是一行禅师对亚伦的顿悟,做进一步的检证:如果亚伦不能一直醒觉地记得理智上所认识到的「自他不二」的原则,则当亚伦的「自我」意识生起时,因「自我感」所产生的冲突及压迫则仍会存在。理智上的了解是概念的产物,它不等同已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身心活动。如何不落入推理思辨的泥沼、又能在每一个当下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是一行禅师要立的论点;也是各个宗教精神修养传统共同的技术问题。禅师所提供的方法是:从最初透过知觉、观察呼吸,来培养时时刻刻醒觉的心。这时时刻刻醒觉的心,在最初阶段是在培养「正念」,进阶则是「观智」。「念」,是我们时时刻刻在运用的一个中性的心理活动。它基本上就像一栋大楼的守卫,他知道有人进来,但并不需要最更进一步的判断、分析,或是交涉任何事情。如向智尊者所分析的,和情绪、意志、想象等心里活动相比,「念」在我们一串极快速的心理活动中,是十分不起眼,极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能让这纯粹觉知的「念」持续地工作:保持听只是听,看只是看,不对所知觉、所思考的对象做任何附加上的想象。由此,心便能渐渐地脱离一向的惯性反应模式。如向智尊者所比喻的,「『念』最后显现为『阿基米得点』,在这支点上撬开了世间大量循环不已的『苦』的两个停泊地一无明与渴爱。」但这是一个历程,需有基础,也就是专注平稳的心。时刻保持知觉,观察呼吸的出入是最容易入手的方法。呼吸和生理及心理的活动息息相关,从呼吸的粗细,急缓也可反呈心理的状况。藉由不同的方法,让心能够单纯地观察呼吸,进而开发心的洞察力。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方法。《安般守意经》(AnapanasatiSutta)是一部完整地介绍从最初观察呼吸的出入,到彻底开悟的佛经。正念呼吸是Anapanasati的意译,是以呼吸做为心可以时时刻刻回归的依靠。就像一头牛被大绳系绑在一根大柱子上:时刻警觉的心就像大绳,将心安住在呼吸的大柱子。从培养全然地专注呼吸到开悟共有十六种方法,在依照身体、感受、心及法分成四组。第二、三章内容主要,是根据第一组的禅修法,但一行禅师也加入个人体证所发展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介绍以观呼吸来培养「正念」。然而伴随着要透过「文字概念」要传达「非概念」的意旨时,禅师自己也落入文字概念的范畴,任何他所要教导的内容都有可能只是概念,并不一定能引导读者进入直接禅修的操练。为避免因使用文字而导致读者只局限在文字层次,一行禅师大量使用如诗般的情境描述法,以避开传统注释书的分析法,或是依经文逐字解释可能带来的障碍:只停留在阅读文字的阶段(所谓「闻」的阶段),不懂实际操练(「修」的阶段)。一行禅师发展出如诗般的禅修的「操作」语法,使阅读他文章的读者,可以跟着随他的文字去练习。禅师不落入「文字障」的坚持,在生活中持续地以呼吸来保持正念。将每一个生活细节琐碎的工作都视为是通往修练正念的场所。因为透过全然专注,当下生命的尊严;不可取代的神奇便在其中。进入第四章,正念的观照包括更细微的对象:觉受及心念。一行禅师并未分别地探讨两者修法的不同,便将两者归属心念处的修法。他所着重的是如何「歇心」:借着身体的放松,单纯地观看各种觉受、情绪、想法;让心平静地观照心,像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流水般地看。持续不断直接且持续地观察心,渐渐地从见自心到见自性。到达见性的境界,则是主、客消融,真、妄一如。为说明两者境界的不同,一行禅师引用两个明喻:猴子及影子;来显示初阶修练以心观心时,此时心仍需要刻意地去观心。「一旦心能直接且持续地觉知它自己」,心念处的功夫便进入另一阶段的境界:「并没有两颗心」,不会落入自我中心所建构的对立分别的世界。不会「被孤立个体这样的虚妄分别所分割。」这简要的说明,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契入「一味,不二」的境界:是透过持续地「观心」所体会的悟境;而非经由解释或是想象的概念产物。延续第四章观察自己的心念及心性的基础,第五章则是教导读者进一步地观察心和心念的对象如何地相依相生:没有一个认识对象和能认识的心是绝缘无关的。换言之,只要有认识的活动就有被认知的对象。基于此「因缘观」的体认,一行禅师明确地请读者远离哲学推理的思维,而直接观察自己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然而一行禅师并未根据《大念处经》中法念处的五蕴观的方法。此经主要以观各个蕴的生灭,并非以无常、苦、无我等诸蕴的共同特性做为观照的对象。从第五章开始,一行禅师所提出的观法很明显地是更接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空观世界:一个不落入以语言、概念所界定的二元世界;一个经持续不断地观察心念纯熟后,所乍现的世界。因此切入直观世界的途径是有其步骤,首先从观察个人的心念,接着是要个人身心和外在宇宙的相依关系开始观照,直到能观到:「你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为一个整体……这个世界每一秒都在滋养着五蕴。自我就是五蕴的和合。」根植于此种体悟,方能透澈地了悟:生死是一体两面,进而能活出同体大悲的精神。第六章,为更清楚地证明因缘观如何能引领入禅修者真实世界,一行禅师特别探讨大乘唯识学中宇宙万法的三种特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及圆成实。再次地,他强调由禅修的观照切入依他起之本性,进而摧破一向被坚固地认为是具有实质的虚妄自我。同时,为不执着这个立场的强调,他又以一个生活中的不二经验,呈显因果同时不二的洞察。当行文到一个如此深刻及高妙的境界,一行禅师赶紧在第七章引入一个宗教故事:一位禅修者无论志向、境界多高远,都不忘照顾周围的人。此书中所描述的美妙超然的空性、不二的境界并不是一种想象,而是一行禅师个人为解决个人的痛苦,为高深的佛法能在现世中便能让他人得到利益,所提出的禅法。一般初学者要在短期内,仅仅靠读书面的字,是无法马上达到上述的意境。我们如果沉静地检视一下自己活过的经验,短期内要达到上述的意境,事实上也是需要不断地练习。果真如此,此书的内容岂不成画饼充饥?或者只是一种禅诗意境的欣赏?更清楚地说是: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化平凡庸碌为神奇?难易与否就在读者的切入角度。笔者建议读者把此书当成「心灵操练手册」把例子当成动画示范,时时刻刻都拿来用,只因禅观的修练就像练习任何一种技术;例如学开车,唯有透过实际地操作练习,神奇自然在心头!(本文作者为美国加州整合学院文学博士,现职为香光尼众佛学院讲师)英译者序这本书本身就是奇迹摩比.侯(MobiHo)《正念的奇迹》原是以越南文写成的长信,写给广兄,一位1974年在南越的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主要成员。一行禅师在1960年代推动「入世佛教」,设立了这间学校,引导年轻人以慈悲精神投身社会运动。毕业后,学生运用所受的训练,帮助在战争的骚动中被捕的农民。他们帮忙重建遭轰炸的村庄,教导孩童,设立医药站,还组织农业合作社。在战争引起的恐惧与不信任的气氛中,这些工作者的调停方式常被误解。他们不愿支持任何一个武装政党,他们认为两边都仅呈现单面真相;他们相信真正的敌人不是人,而是意识型态、憎恨与无知。但是这样的立场,威胁到那些卷入这场混战的人。因此,在青年学校设立初年,学生遭到一连串攻击,还有数人被绑架、谋杀。战争不断拖延,即使在1973年巴黎和平协和条约签订之后也还是如此;不因困顿和苦厄而屈服,有时似乎是不可能的。以爱与宽容的精神工作,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再困厄也要保持正念一行禅师在被越南放逐、停留于法国时,写信给广兄,好在这黑暗时期鼓励他们。一行禅师希望能提醒他们那最基本的守则:即使在最困苦的时候,也要随顺自己的呼吸来培育并维持平静的正念。由于广兄和学生们,既是他的同僚也是他的朋友,这封最后成了《正念的奇迹》一书的长信,显得私密而直接。当一行禅师说到村落小径时,他说的是他和广兄共同走过的那条小径;当他提到孩子明亮的眼眸时,他说的是广兄的孩子。老师写这封信时,我正以美国志工的身份与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一起待在巴黎。代表团由老师领导,可说是集结越南佛教徒对和平与重建之努力(包括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海外联络工作处。我记得那些深夜,在喝茶后、老师对代表团成员和一些密友解释信中的篇章。那时,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在其它国家的其它人也可能从这本书所描述的修习中获益。老师那时与泰国的年轻僧侣渐渐熟悉起来,他们也深受越南入世佛教的见证鼓舞。他们很希望以觉知与调停的精神行动,以避免泰国发生武装冲突,并且想知道怎么样才能不被愤怒与气馁击倒。他们之中有几人会说英文,我们因而讨论起翻译广兄这封书信的事。翻译这想法说来其实触痛我们的伤处,由于在越南的佛教出版室已被没收,因此无法在越南将这封信印成一本小书。我很高兴地接下翻译这本书的英文版的任务。最近三年来,我都和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在一起,日夜沉浸于越南语的韵律中。一行禅师已经成了我「正式的」越南语老师;我们逐句逐句地、缓慢地读完了他较早的著作,我还因此知道了许多不常见的越南佛教词汇。当然,老师在那三年教我的,远远超过语言这件事。他的存在本身,即能恒久而温柔地提醒我们重返真我,并保持正念分明而达致觉悟。连结世上众生的媒介当我坐下来翻译《正念的奇迹》时,我记起过去那养成我正念之修持的岁月片段。有一次,我正手忙脚乱地炒菜,偏偏又找不着一只原本放在胡乱堆栈的锅子与材料间的汤匙,在我忙着四处搜寻时,老师走进厨房,笑了。他问:「摩比在找什么?」理所当然地,我回答:「汤匙!我在找汤匙」老师再次带着微笑,回答道:「不,摩比在找摩比!」老师建议我缓慢且稳定地翻译,好维持正念。我一天只翻译两页。在夜间,老师和我仔细检视文页,修改并校正字汇和文句。其它朋友则提供编辑上的协助。很难确切描述翻译老师所言的经验,但我对笔和纸的感觉的觉察、对己身姿势和呼吸的觉察,使我能尽可能清楚透澈地洞悉正念,那正是老师写下每一字时所怀抱着的。当我注意我的呼吸时,我能看到广兄和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工作者。更甚地,我开始看到每一字、每一句,对任何读者都展现出同样的私密与直接坦率,因为它们都是在正念中写就,且充满钟爱地提到那些确实存在的人物。当我继续翻译,我看到愈来愈多的社群一学校的工作者、年轻的泰国僧侣,还有世上许多其它的朋友。翻译完成、我们也打好字后,老师用塞在代表团盥洗室的小型胶印机印了一百份。在信封上正念分明地写下多国朋友的姓名地址,对代表团的成员来说,真是件快乐的工作。

从那时起,《正念的奇迹》就像池上涟漪,愈扩愈远。它已经被译成数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印刷销售。身为译者的喜悦之一,乃是听到许多人都发现了这本书。有一次,我在书店遇到一个人,他提到有个学生带了这本书给在苏联的朋友们。最近,我遇到一位正处于被祖国驱逐之险境的伊拉克学生,在伊拉克,他因为拒绝加入他认为是残酷无意义的战争,而面临死亡威胁。他和他母亲都读了《正念的奇迹》,正在修习观呼吸。我还知道葡语版正被用来帮助巴西的贫正在修习观呼吸。我还知道葡语版正被用来帮助巴西的贫童。囚犯、难民、医护人员、教育人员与艺术家,都曾被这本小书感动过。我常觉得《正念的奇迹》本身就是个奇迹,是继续连结世上众生的媒介。清楚而简明的修持方法本书所描述的佛教传统是越南佛教,也就是融合上座部与大乘佛教所形成的独特传统,美国佛教徒对此印象深刻。以一本讲述佛法的书来看,《正念的奇迹》的特别之处在于:清楚而简明地强调基本修持方法,让所有读者都能立即开始练习。然而,本书所关注的对象不只限于佛教徒,而是为了庇护所有不同宗教传统的人。毕竟,呼吸这件事很难只归属于某个教派传统。喜欢这本书的人,大概也会对一行禅师的其它作品感兴趣。他的越南文作品,包括了短篇故事、小说、散文、佛教历史性论述及诗,可说著作等身。部分早期作品的英文版已绝版,但近作如《行禅指南》(AGuidetoWalkingMeditation入《活得安详》(BeingPeace)及《太阳,我的心》(TheSunMyHeart)都还找得到。由于返回越南一事遭拒,今年一行禅师大都待在梅村这个他在法国设立的小区。那里,在《正念的奇迹》多年前的原稿收信人广兄指导下,小区成员植了数百棵梅树。卖梅子的收入,都拿来帮助越南饥饿的孩童。此外,梅村每年夏天都开放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进行一个月的正念与禅修修习。近年来,一行禅师也都每年定期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指导由佛教和平联会组织的一周禅修会。我要特别感谢BeaconPress有慧见地出版新版的《正念的奇迹》。我希望本书所接触到的每一位新读者都能感到这本书是特别为他或她所写的,就像广兄和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工作者所感到的一样。摩比.侯,1987年8月缘起以慈悲之眼观照的一行禅师詹姆斯.佛斯特(JamesForest)1968年,我和一行禅师跟着调停委员会(FellowshipofReconciliation)旅行,我们沿途与教会、学生团体、参议员、新闻记者、教授、企业人士和(谢天谢地,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一些诗人会谈。这位穿着棕色僧袍的越南僧侣(看起来比多年前他还四十多岁时还要年轻)几乎在每个地方都很快就让所有见到他的人信服。一行禅师的温文儒雅和明智聪慧,几乎让每个遇到他的人都抛弃了「越南人该像什么样子」的刻板印象。他所说的故事、所做的开示,满溢着越南人和佛教徒浩瀚的宝藏。他对基督教的兴趣,甚至怀有宗教热忱,感召了基督教徒也开始包容一行禅师所代表的佛教传统。他促使数以千计的美国人以不同角度看待越战,透过在竹林树丛环绕的传统农庄中耕作维生并抚育子孙的农民的眼睛来看这场战争。当他描述村中风筝工匠的手艺,以及这些看似脆弱的飞船一旦直上云霄就能迎风呼啸时,成人心中隐藏的孩童莫不被唤醒。只要和他在一起一个小时,人们莫不震慑于越南的美,并对美国介入越南人民在政治和文化的苦难一事,充满愤怒。人们将不再对战争中的两造任何一方的意识型态死忠拥护,对战争的种种感到恐惧,因为战争带来的是:轰炸机扫过天际、房屋和人们被烧成灰烬、孩子们得独自面对父母祖辈的疼爱永远缺席的生命。然而有个晚上,有一个美国人不但无法理解一行禅师的震耳明钟,还因而燃起巨大怒火。当时一行禅师正在美国圣路易郊区一座华贵的基督教教堂演讲,像往常一样,他强调美国人必须停止在越南的轰炸和杀戮。一个高大的男士站起来,苛刻地嘲讽道:「这位一行先生所认为的慈悲……」,他的话引发了一连串的质疑和答复。「如果你这么关心你的同胞,一行先生,你为什么在这儿?如果你这么关心那些受伤的人,你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他们身上?」在提笔的此刻,回忆起当时,那位男士让我不知所措的盛怒,都还压过我对他话语的记忆。当那位男士说完之后,我困惑地看向一行禅师,心想他或其它任何人会说些什么?刹那间,战争的幽灵充满室内,令人透不过气来。满室寂静。然后,一行禅师开始说话了,他那种极具穿透力的安详宁谧,明显地怀着对那刚刚才咒骂他的男人的关照。他的话就像大火中的甘霖。「如果你希望树生长,」他说,「把水浇在叶子上是徒劳无功的。你必须灌溉的是树根。而这场战争的大多数根源都在这儿,在你的国家。要帮助那些被轰炸的人,要试着保护他们不再受苦,我必须来这儿。」室内的气氛改变了。在这男人的怒焰中,我们经验了我们自己的愤怒;我们是透过一个被轰炸的半岛来看这世界的。然而,在一行禅师的答复中,我们经验了另一种可能性:用慈爱来克服瞋恨的可能性(由一个佛教徒带给我们这些基督徒;由一个美国人的「敌人」,带给我们这些美国人),中断人类历史上似乎永无止尽的暴力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但在做完回应后,一行禅师对主席低声说了些什么,就快步离开讲厅。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就跟着他走出去。那一夜冷冽清朗。一行禅师站在教堂停车场旁边的人行道,就快喘不过气来一就像一个潜入深水而无法浮到水面上换气的人。过了几分钟后,我才敢问他怎么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行禅师解释说,那位男士的说法让他极度心烦意乱。他也想以愤怒反击,所以他必须尽可能缓缓地深深吸一口气,好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包容地回应。但那口呼吸太缓也太深了。「为什么你不对他生气?」我问。「就算是反战人士也有权利生气。」「假如这只是我个人的事,我是可以生气。但我在这里是为了越南农民讲话。我必须让这里的人看到我们怎样做才好。」那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个从那时起让我一次又一次反覆思索的时刻。我第一次了解到人的呼吸方式和他对周遭世界的响应方式之间,有着某种关联。直到最近,一行禅师才试着教导西方人禅修的方法,也就是他通常称之为「正念」的方法。这还只是去年的事,先是在巴黎与一些西方朋友帮助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时,以及稍后与某个城市的社团在当地的基督教贵格会国际中心,才开始教授禅修方法。现在他终于写下这个禅修主题的小书《正念的奇迹》,一本用来禅修的手册。一行禅师是位诗人、禅师,也是调停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在越南,他积极参与推动「入世佛教」,这是一个根植于慈悲与服务且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规画过无数帮助战争受难者并以非暴力反战的计划。为了这个工作,数千佛教徒包括尼师、比丘与在家居士因而被射杀或囚禁。他在越南的工作,催生了社会服务青年学校、万行大学(VanHanhUniversity入一座非暴力运动初期基地的小寺院、一份反战的地下刊物(由他的同伴高玉芳[CaoNgocPhuong]主办),以及致力文化宗教改革的主要媒介一锦囊出版社(theLaBoiPress)。他的诗成为许多当代越南最受欢迎的歌曲的歌词,都是在悲伤中仍然吟咏希望的歌。即使在被放逐时,他也在海外代表越南统一佛教团(UnifiedBuddhistChurchofVietnam),继续做为非暴力与支持越南停战的一股力量,并统筹来自其它国家的支持援助。(他与马丁.路德.金恩[MartinLutherKing]的友谊,是金恩博士决定不理同僚与支持者反对「混淆黑人民权和反越战诉求议题」的建议,并加入反对越战的因素之一。就在金恩博士被刺杀前,他提名一行禅师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他的书在越南境外出版的只有少数几本(编按:这是1976年的状况,现在一行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