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未病”对中医院发展机遇及问题探析【关键词】治未病中医院机遇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1月“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児而后许多中医院积极响应,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工程,拓展了中医药的服务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和医疗技术,可能正是当今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有力武器。作为承载“治未病”功能的各级中医院将而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面对较大的挑战。1中医“治未病”渊源及发展中医“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易经》和《内经》形成了中医的理论精髓之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推崇“养生保全,未病先防”与“防微杜渐,先病而治”[1L如《周易•彖传》说:“日中则员,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说明人的身体与日月同等同样,也会由强壮走向衰弱,故在盛时就应该考虑到它会衰弱,随时留意事物量变过程,防微杜渐,防患丁•未然。《周易•豫》中说:“豫者,预也强调防患丁•未然;《周易•既济》六四爻中说:“终日戒。”也为预防之意;《周易•大畜》六四爻中说:“童牛之梏。”同样也是预防。上述预防的观念是早期“治未病”思想的萌芽。《内经》首次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岀:“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积极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强调客气邪风虽然是致病因素,但能否引起疾病,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提岀炼养预防;并首篇首条提岀了“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防治措施。《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岀,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防止疾病复作。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中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的许多著作中,如《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力O清•曹庭栋则指出“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叶天士在温病治疗中极大地发挥了“治未病”预防理念,其“逐邪务早清”的消除病因,“先证用药”阻断病势发展等都是治未病的具体体现。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2中医“治未病”为中医院发展提供机遇2.1中医院现状尽管中医医院有了较大的发展,诊疗数量在不断攀升,医疗质量有所提高,治疗疾病谱不断扩大,危急重症抢救能力不断加强,医疗技术价值不断提升,显示岀了顽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但大部分中医院起步晚、底子薄,且中医特色不突岀、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整体服务功能较弱,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人才缺乏、学术水平较低、整体实力不强、医疗质量不高的局面,使其在市场竟争中明显受到制约,最终影响到中医医疗市场的占有率[2]。而对现状,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是,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区别在哪里?中医院如何挖掘自身的中医特色与优势,并且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中医院如何提高对患者服务的能力?加大对“治未病”的研究和拓展应用,或许是中医院走向再发展的新起点。随着“治未病”思想的大力推广,不仅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而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有预见性保护意义的医疗服务,也有利于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发展,延伸了中医的产业链结构,扩大了中医院的服务经营范围。2.2“治未病”理念将为中医院的发展提供新医学模式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发展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未病人群开展“从源求本”的预防,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观念、心身同治,将会赋予“治未病”思想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预防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其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和防治疾病过程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解决13亿中国人的疾病控制、卫生保健和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3]。中医院应抛弃那种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单纯刻意追求“治病”及追求“高、精、尖”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宜枳极研究、实践“治未病”,并不断发展“治未病”理论和临床应用。2・3我国对“治未病”的政策为中医院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这正契合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岀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并提岀了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的要求。这个体系有两个基本特色: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医疗卫生与健康保健服务与管理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整个医疗卫生与保障中的巨大作用,而后者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地方。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和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及“坚持以预防为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将对中医“治未病”产生积极的影响。“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中医院建设及中医科研的投入。各级中医院应抓住机遇,挖掘、整理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提出适合当代中国人需要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措施,包括知识、经验、方法的宣传普及等,使全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2.4中医“治未病”为中医院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医“治未病”手段丰富多样,具有简、便、廉等特点,易得到群众的认同。贴近社区、走进家庭原本也是中医药自古以来的传统。发展“治未病”的卫生服务符合低投入、高效益、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将会为中医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是相关健康产业发展、健康观念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紧迫需求。中医“治未病”有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养生学方面重在无病自调,体现在尊重机体自身内在规律性,主动提高与自然界适应能力,在生命过程中尽量避免不良干扰,养生与修性同重,形神合一,达到无病自调的养生目的;同时,治未病手段如针灸、推拿、刮痂、中药熏洗、体疗、食疗等技术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如“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按照中医“天人合一”和“治未病”的预防观,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扶正固本、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使一些宿疾得以祛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一样,生于春,旺于夏,收十秋,藏于冬。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寒冷的冬天 就容易受到风寒袭击;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则内伏不发,此时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措施,尤其是三伏天,肌肤勝理开泄,运用中医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施治,采用针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综合治疗方法,均能取得明显而持久的疗效。开展“冬病夏治”,不仅“治未病”,拓展了服务范围,而且可以加强中医院的治疗特色、扩大中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医院的收入。在现代的疾病诊疗中,中医药治疗对丁•愈后防复发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在临床应用中医中药对手术后预防胆结石复发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4]。5严峻的人类健康现实为中医院大规模开展“治未病”提供了机遇世界卫生组织(WHO)—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健康的人仅占5%,患育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5]。近年来,亚健康成为一个时堂名词,炒得沸沸扬扬,它被称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虽然亚健康在症状表现上属于医学范畴,但由于没有现代医学检查中诊断的“确凿证据”,所以,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很好的相应对策进行处理和调节,而多数归丁•精神病学的范畴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病己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重要原因。慢性病己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健康,造成的负担巨大。调查表明,我国成年高血压患病率18.8%,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界常、超重和肥胖达4亿,糖尿病患者达1亿;又据对30个省市大医院住院糖尿病患者调查,73%的糖尿病患者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60%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1/3合并糖尿病肾病,1/3合并眼病;而我国仅缺血性脑卒中一项的直接住院负担即达107.53亿元,脑卒中的总费用负担为19&87亿元,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9取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3.02%。慢性病给居民家庭和个人尤其是农村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71o而对如此高的发病率,中医院要充分发挥“治未病”特色,利用各种“治未病”手段,对危害我国的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等各个方而开展“治未病”,为我国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3“治未病”在中医院发扬光大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治未病”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尽管“治未病”育着悠久的历史、先进的理念,但距现实的要求还有距离,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医“治未病”应该吸收、消化一切健康保健、防病治病的成果,为我所用,将“治未病”的理论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中医院应该积极研究、兼收并蓄,在实践中发展“治未病”理论。3.2“治未病”文化氛围有待强化和发扬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产物,又是塑造人类自身的重要因素。"治未病”的辩证观,是朴索辩证法在“治未病”上的具体体现。医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面体,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思想意识、经济生活等,无不与“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对人参的认识,古代服用人参并不普遍,但发展到今日则无人不知、无处不卖之境地,人参的普及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人参文化”的过程。如果没有人工栽培、广告宣传,以及中国人对“虚”证的担忧,恐怕“人参文化”不会如此普遍。中医院要加强探索、总结宣传普及中医“治未病”的内容与方式,包括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效果、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情况、中医药基本知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与简易方法等,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印发小册子、张贴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开展知识竟赛等手段,从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行为等各方而建立起“治未病”的文化,并发扬光大。3.3生物医学模式有待彻底转变由于中医院受西医院的发展模式影响较大,思想上禁锢了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实践发展。而对发展迅速的慢性病、过高的医疗费用、医学模式的转变等问题,中医院要迅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治未病”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转变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构建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另外,在服务模式方面,还需探索、总结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包括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服务途径、服务流程等内容。“治未病”在临床实践中而临的困窘和局限性“治未病”提倡养生保健,但对于多数尚未出现明显不适而又无证可辨的“未病”,中医也只能视其为“平人”》中医的辨证是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基础上运用四诊方法,对于体内己发生变化而尚未在外象上有所反映时,往往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传统诊察方法的局限性给早期发现“未病”、早期治疗“未病”的研究留下了诸多空白。因此,相对“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来说,'‘治未病”的临床实践是滞后的。笔者认为,中医院可根据不同体质的情况,设计中医药“治未病”详细的各种问卷调查表可以使诊断和治疗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开展“亚疾病理论”研究,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在亚疾病阶段人体的各种症状表现,根据定性定量的数据结果,确定出中医的病名(证候名),然后进行个性化的中医药对症调理,或用其他的预防保健治疗手段,达到消除症状、恢复健康的目的。“治未病”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存在缺失现在尚缺乏有关中医“治未病”的法律法规,从某些方而制约了“治未病”的开展。由于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8],这将给中医院开展“治未病”带来更大的挑战。很多患者常常状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使用现代医学的“高、精、尖”手段,而使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意外和并发症,其至死亡。由于医学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人类对很多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其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而,医学的许多问题尚只能由经验来说明,达不到“证明力的水平;另一方面,疾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不是“非此即彼力,而是几种因索共同作用的结果,疾病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不能完全用a 是 ”或“否”来表达,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致病现象是无法重复的[9]。因此,在中 医院广泛开展“治未病”,将承担着极大的责任风险,其至法律风险。建议中医院在开展研究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政策、立法方面的研究。探&结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所需的配套政策,包括诊疗科目设置的有关政策、“治未病”相关服务项目的价格政策、相关诊疗项目和药物纳入医疗保险的政策、经费保障政策、相关人员的执业注册及职称晋升政策、纳入国家整体预防保健体系的相关政策。此外,还应开展“治未病”工作的内部组织管理问题,包括服务平台的基本要求、具体内涵和建设措施、组织领导机构的设立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相关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遇到问题而止步,不要被一些议论所干扰,更不要妄自菲薄。耍抓住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继承并发扬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的重点在于疾病预防,如果能够发挥中医“治未病”在常见病、多发病中的预防作用,在人们健康保健、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作用,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就会进一步扩大,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度就会大大提高。可以说,“治未病”战略的实施,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从以疾病为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战略重大转移顺利实施的积极举措,是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中医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