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茨温利和瑞士的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第一节茨温利及瑞士宗教改革一、生平茨温利(UlrichZwingli,1484-1531)1484年1月生于瑞士的维尔德豪斯一富裕农家,父为村长,比路德小2个月。他曾在伯尔尼(Berne:1498-1500)、维也纳(Vienna:1500-1502)、巴塞尔(Basle:1502-1506)大学里受过教育,这里也是人文主义盛行之地。在1506年得到硕士学位后,他被按立为神父,在格拉鲁斯(Glaarus)牧养教会10年(1506-1516)。在这里他继续潜心研究人文主义,成为希腊文方面的专家。他尊敬伊拉斯谟,是深受伊拉斯谟影响的宗教改革家。1518年12月11日他成为苏黎世的“人民神父”,在那儿,茨温利把余生奉献于宗教改革运动。二、瑞士的宗教改革瑞士人文主义思想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渴望改革。要求政治上有更大程度的独立,经济上摆脱罗马教廷的剥削。茨温利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以苏黎世为中心,领导东北各州展开了宗教改革活动。"InthisHouseofGod,HuldrychZwingli'sReformationtookitsstart."
瑞士的宗教改革是从1519年开始的。1520年茨温利放弃教廷俸金。1522-1525年他在苏黎世先后提出各种政治和宗教的改革主张,得到市民阶层和市议会的支持。1523年提出《六十七条论纲》,同天主教神职人员公开辩论,得到市议会和群众的拥护。茨温利反对贩卖赎罪券。反对雇佣军制度。反对教皇制。在讲道中反对禁食和戒酒及在四旬节期间禁止吃香肠的法规。批评修士独身制没有圣经根据,而自己提出的改革是有圣经依据的。他的神学根据是圣经,主张有:1)强调圣经权威,反对教皇权威;2)关闭苏黎世的修院,销毁教堂偶像、圣像及圣物;3)反对禁食和朝圣、终傅礼;4)反对赎罪券的效能;5)修士、修女可以结婚等。茨温利于1524年4月2日与1522年以来一直被他的同工认为是他妻子的安娜·莱因哈德在教会举行了婚礼。他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圣经的信仰和实践。与德国宗改保留不与圣经冲突的传统做法不同的是,瑞士认为这些都没有明确的圣经支持应该被拒绝。茨温利反对在教会中使用管风琴等乐器,甚至是他所专长的小提琴,因为这些在圣经中找不到。几年内,巴塞尔、伯尔尼、圣加伦等许多州都进行宗教改革。在各市、州议会和群众的支持下,瑞士大部分州都归向新教。1525年起,茨温利受到来自瑞士新教内部和国外路德派两方面的挑战。苏黎世的激进派不满足于茨温利保守的改革方案而与之决裂,形成再洗礼派。茨温利谴责再洗礼派以及与它有联系的农民战争,主张进行镇压。此后忠于天主教的瑞士西南林区五州结成同盟,在奥地利的支持下,向苏黎世等新教各州联盟进攻。茨温利以牧师身份随军出战,1531年10月卡佩尔战役中改革派战败,茨温利阵亡,被天主教军分尸焚毁,年仅47岁。一个多月后,《卡佩尔和约》签订,每个州都有在宗教上的自由选择权。一些州成为新教州,一些仍然是天主教的。第二节茨温利的神学思想
一、思想渊源茨温利既是牧师又是爱国主义者,既是神学家又是政治家。对他早期思想的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是人文主义教育。从1514-1519年伊拉斯谟对茨温利的影响非常大。伊拉斯谟将学术和虔诚的信仰的结合使茨温利印象深刻。茨温利从人文主义者发展为改革家,他认为转变发生在1516年,那时“由于上帝的道与圣灵的带领,我看到有必要放弃这些事情(人的教诲),而学习从上帝自己的道直接产生的教义。”茨温利的神学是在经年累月的研究和讲道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茨温利是起初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强调“基于圣经与教父来集体更新教会与社会的异象。”因此,茨温利首先关注的是基督教会的生活与道德的革新,而不是其教义,他也以耶稣基督为道德的典范。路德v.s.茨温利对于人文主义运动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路德的宗教改革起源于大学,茨温利的思想孕育于自由城市苏黎世。对于茨温利而言,宗教改革运动包括了对‘公民’与‘基督徒’身份的认同,十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层面,这些都是路德思想中所缺少的。茨温利十分强调对群体改革而拯救的需要,而路德则集中于个人改革与拯救和需要。路德藉着强调他的‘两个国度’的教义,有效地分隔了俗世生活与宗教观念,而茨温利则强调它们的互相整合性。路德关心的首先是教义的革新,茨温利未曾重点关注。路德和茨温利都利用了人文主义的研究成果。茨温利的第一本对自己神学系统介绍的书是《真伪宗教论》(《真假宗教诠释》OnTrueandFalseReligion,1525/1528)。在自由意志与教育方法是否有助于改变腐败与堕落的人性提出怀疑。改教家在人的罪性与上帝的绝对主权上与人文主义者陷入冲突,导致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彻底决裂。由于更多地关注于新约和人文主义,茨温利的教义不如加尔文的逻辑性强,也缺少路德的经验化,而是更加实践化,与传统的联系也比前两人少。二、圣经观和上帝观茨温利宗教改革的特点就是以圣经为准则来改革教会和外部社会。他高举“圣经而非人类传统”的原则,将人的权威与圣经的权威鲜明地区分开,并在自己的布道中采用新式讲道法,放弃了诵读课经的传统方式,采用逐章释经的方式。不仅从圣经出发讲道,还让圣经直接对他和他的会众说话。茨温利还使市政当局接受了圣经原则。茨温利还设立了“先知讲道”学院,使所有苏黎世的牧师和神学生定期聚集在一起,共同解经和释经。茨温利把整本圣经看作上帝神圣启示的道,是无误的。这个独一、永恒的神圣律法应该规范基督徒的信仰和实践。不像路德因为因信称义的教义而把律法和福音做了严格区分,把圣经一些部分抬高,一些部分贬低,区分出“正典中的正典”。茨温利对此不承认,并拒绝抬高圣经任何部分超过其余部分。茨温利的神学几乎是完全由他对上帝绝对主权以及人类完全对其的依靠观念所塑造的。不论人得救或灭亡,全皆是上帝自由地在永恒中作出他的决定。茨温利把上帝看作是全能的源头和万事万物的统治者,可以说是一种“唯神全权论(theopanism)”,也就是相信上帝在万物里的主导权和能力。在这种强调上帝绝对权威的基础上,茨温利发展了自己的预定论。他拒绝天主教传统中上帝预定人得救或沉沦是因他们的决定,而是赞成上帝的拣选和预定是他预知的原因。上帝自由地拣选并把信仰给与那些被拣选、注定要得永生的人,这样他们可以相信基督。由此,茨温利相信没有受洗的孩子,甚至是非基督徒也有可能被拣选得到拯救,上帝只预定那些听见并拒绝福音的人受咒诅。对茨温利主义者来说,这种理论并不会导致宿命论,相反,因为他们相信福音所以对属于选民非常确定,他们竭力通过行为来体现信仰,这种强烈的确信给与了他们面对不能克服的困难的勇气。
三、圣礼观茨温利对圣餐的理解主张象征说(Symbolism)/记念说。他解释说不是“Thisismybody”,而是“Thisissymbolizes(signifies)mybody”。他以约翰福音六章为根据主张肉体是无益的,惟独灵是有益的。他将圣餐比喻为新郎的戒指,正如妻子看着丈夫所给的戒指想念出远门的丈夫一样,通过圣餐回想记念新郎耶稣的爱。茨温利在1529年10月1日的马尔堡(Marburg)宗教争论中在神学上与路德分裂。最终导致福音派阵线的分裂。茨温利反对天主教的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和路德的合质说(Consubstantiation)中基督身体的临在。他根据安提阿派的基督论,主张复活基督荣耀的身体现在在天上父宝座的右边,不能临在于圣餐中。对路德来说,基督的荣耀的人性分享了他的神性成为普遍存在的,因此不局限于在天上,只要当“这是我的身体”在圣餐中重复时就可以临在其中。此时,血肉的本质是“in,withandunder”在饼酒的本质中。茨温利的圣餐观反映了传统的轻视物质、重视灵性的倾向。这也是他坚持崇拜的简化仪式的原因。对于洗礼,茨温利认为如同割礼一样,是加入基督徒团契的一个标志。他反对再洗礼派对婴儿洗的否定,认为对婴儿洗的支持来源于旧约中给婴儿的割礼,就像圣餐一样是恩典的记号。尽管洗礼不能完全洗除我们从亚当那里遗留下来的罪,但却是上帝对受洗婴儿的爱和回报上帝爱的保证。洗礼有点像一个新兵入伍的仪式,而圣餐就像是这个部队在回想一次伟大的战役。所以当基督徒团契在回忆基督得胜的死时,救主不是按照字面理解的身体的临在,而是临在于信徒的心中。批评者的反应是认为这种比较是对圣礼的贬低,但茨温利的意图是使圣礼更加灵性化。他写道,“圣礼是一个记号,藉此向教会证明他的志向或者证明他是一个基督的精兵。”四、政教关系茨温利提出“基督的国度也是完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