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为小恶》设计4_第1页
《勿为小恶》设计4_第2页
《勿为小恶》设计4_第3页
《勿为小恶》设计4_第4页
《勿为小恶》设计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勿为小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2、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犯罪的特征。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导入:上一单元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处处有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权利具有保护作用。那么,对于法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自觉遵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是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也就是“法不可犯”(板书)第八单元法不可违(一)民意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同学们纷纷举手作出表决。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二)探究园:P74“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思考:为什么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有关法律规定:(投影)《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三)案例分析:(投影)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问:小明的做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学生回答)小结:小明骑车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他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所以,小明的做法是违法行为。(四)引入违法行为的概念(板书)1、什么是违法行为?综上所述,违法行为就是――(提问学生)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P76,划线)违法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法律规定应为之而不为或法律规定不应为之而为之。(板书)2、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可分为……(见P76“小词典”)若根据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哪两种?(一般违法和犯罪)刚才例子中,黄海同学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小明的呢?(一般违法行为)(板书)3、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投影)根据下表,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点答案: 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触犯的法律法规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违反了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用受刑罚处罚,但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我国法律(五)重点理解犯罪的特征(板书)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关键是看他是否实施了某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没有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必须以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当罚性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这是区别违法与犯罪的又一重要标志。(投影)案例:青年工人胡某,利用工作之便,分三次将七台冰箱运出厂外,出手后,获赃款5000元左右,严打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胡某到执法机关坦白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并交出了全部赃款。人民检察院做出了对胡某免予起诉的决定。有人认为:“免予起诉”就是没有犯罪,这种看法对吗?(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胡某的行为已经具备了犯罪的前两个基本特征,造成了严重危害性并触犯了刑法第264条,理应受到刑罚处罚。但胡某主动坦白交待自己的罪行,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这说明胡某虽然没有受到刑事处罚,但他还是有罪的人。上述分析说明: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六)堂上练习(投影)2002年9月30日,南京汤山发生特大投毒案,一审判决被告人陈正平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陈正平于9月13日晚11时许将“毒鼠强”投放到“正武”面食店食品原料内,造成200多人中毒42人死亡,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按照刑法作出了以上判决。结合案例,分析犯罪的基本特征。(这是一道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并且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表述。)参考答案:(1)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陈正平投毒致多人死亡,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②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有刑事违法性。陈正平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③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陈正平投毒致多人死亡,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受到了刑罚处罚。(2)由此可见,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一)设问导入: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不犯罪,平时犯点小错无所谓。这种说法对吗?(二)引入事例:(投影)学生王某开始是小偷小摸,故意毁坏公共财物,经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于是他怀恨在心,夜间潜入学校纵火焚烧教学楼,造成经济损失数百万元,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王某的行为变化发展的过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般都是先沾染上一些不良行为(如案例中的“小偷小摸,故意毁坏公共财物”),有了不良行为又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就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就会发展为违法犯罪。(板书)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1.从一般违法到犯罪有一个演变的过程2.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容易导致犯罪(三)过渡到第二要点:那么,怎样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呢?(板书)三、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板书)1、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提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止未成年人有一些不良行为。这是指哪些不良行为呢?(学生回答,全班朗读,划线)(板书)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问:你有这些不良行为吗?如果有了怎么办?(应该及时加以矫治,不能任其发展。)(板书)2、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如果不给予纠正,任其发展,会有什么后果呢?(四)实践与评价:P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