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中的平衡思维与中庸之道分析,中医养生论文_第1页
中医养生中的平衡思维与中庸之道分析,中医养生论文_第2页
中医养生中的平衡思维与中庸之道分析,中医养生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中的平衡思维与中庸之道分析,中医养生论文内容摘要:儒家中庸之道的本质在于追求事物的平衡与和谐,无过无不及。平衡是万事万物互依互存的法则,中庸则是这一法则的贯彻者。平衡法则浸透到中医养生学的各个方面,指导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以平衡的思维顺应天地自然、食饮有节、喜怒有度、劳逸适度,这便是中医养生的中庸之道。本文关键词语:中庸;平衡;养生;天人相应;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奉为为人处世的圭臬。但是中庸文化并不是庸碌无为模棱两可,而是对人生万事万物的一种平衡的把握。中庸的本质是在于追求事物的平衡与和谐,把握无过无不及的智慧。中医养生亦追求一种无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在内外环境、饮食、心理、动静等各个方面都有所阐述。1中庸与平衡观1.1中庸的含义儒家纳先贤之语,采百家之长,在(论语雍也〕初次提出了中庸一词,并以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以为中庸是至德,也就是最高的德行。那么中庸的详细含义是什么呢?不少学者从对中庸二字溯源,做出了众多解释。1.2中庸溯源(讲文解字〕中,中,内也,从口,上下通。华而不实上下通能够根据(春秋繁露〕中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理解为人与天地相通,即天人合一的思想[1]。在(尚书大禹谟〕中,舜告诫禹应允执厥中,处事要秉承中正之道,言行不偏不倚。朱熹以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因而,中能够理解为不偏不倚适度适中,无过无不及。(讲文解字〕曰:庸,用也。(尔雅释诂上〕:庸,常也。即常行之道。用,就是实践,是把握好事情的度,并将这个度运用到生活与实践中[2]。孔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华而不实于民。由此中庸能够理解为用中,即在现实活动中行为要符合中的原则[3]。那么中庸就是在描绘叙述平常所行之原则执两用中。孔仲尼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代程颐以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所以中庸能够理解为在现实活动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则,灵敏地执中,保持平衡。1.3中庸的核心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度儒家的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相对平衡状态。(周易丰〕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月满则亏,水盈则溢,盛极必衰,一如辛弃疾曾讲的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事物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但若是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往往就走向反面了。所谓最好,就是刚恰好,过与不及都失去了事物最本真的乐趣。1.4中庸是一种世界观庞朴以为:中庸不仅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讲,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4]诚然,中庸是儒家哲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详细具体表现出,讲求的便是适度平衡的智慧,懂得无过无不及的人才能享受人生,而不成为生活的奴隶。中庸之道需要学会把握一个确切的度,才能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找恰当的点,进而执两用中。王岳川以为中庸就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到准确把握事情的分寸,还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法则[2]。中庸思想秉承的即是中和之道,也就是中国哲学中的中和思维,如(中庸〕所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情绪处于适度的状态,不过喜过悲,不过度释放,人际关系才能稳固;每个人都处于合适的位置,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关系才能和谐安宁。中庸是儒家最高人生价值和最理想人生境界[5]。2中医养生中的平衡思维与中庸之道中医在讲病因的时候经常提到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失度等,环境、饮食、情志、劳倦的失衡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在调养精神,保养身体的时候也应讲求平衡的中庸之道。未病先防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观点,能够用中庸的平衡思维去预防疾病、调养身体:内外环境平衡,顺应自然,天人相应;饮食平衡,味无偏嗜,食饮有节;心理平衡,喜怒有节,张弛有度;动静平衡,劳逸结合,起居有时。2.1内外环境平衡天人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谓是讲述天人相应,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环境平衡的首要篇章。以春三月为例,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自然界的阳气逐步增加,万物复苏,天地间一片生机盎然之意。此时,应当顺应春季的生发之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使身体处于一个自然的舒展的状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使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向外舒散,以与天地间日渐蓬勃的阳气相照应。保持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平衡和谐是天人相应的一种具体表现出,同样的夏、秋、冬三季也应顺应天地间阴阳两气的变化,使体内的阴阳之气与之保持平衡,依四时生、长、化、收、藏。自然界与人体的阴阳相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四时阴阳有序,人体阴阳顺应四时变化,则阴阳平和身体康健;两者的不和谐则会导致阴阳失衡,疾病丛生。一方面,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失衡能够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情况,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自然界的时令未到而气候先到就是太过,时令已到气候未到则为不及,气候的太过不及会打乱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循环运转,人体也会遭到影响而邪气内侵。另一方面,若自然界阴阳有序,但人体不能顺应其变化,也会导致疾病。违逆四时之气,人体之气就不能有序转化而导致脏腑失调,疾病内生。由以上可见,内外环境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在春夏保养阳气,以知足生长的需要,在秋冬保养阴气,以知足珍藏的需要,正是圣人所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平衡,天人相应,才能身无奇病,才能生气不竭。2.2饮食平衡2.2.1饮食有节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水谷都要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濡养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因而饮食有节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不偏嗜,搭配得宜才能补益身体,饮食失节则会导致疾病。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阐述的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很多富贵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正是由于饮食不节制,嗜食肥甘厚味所造成。而如今盛行的饥饿疗法其实在中国古代早有认知,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却谷食气〕中提倡辟谷,(史记留侯列传〕中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6]等。轻度的疾病使用饥饿疗法,能够促使脾胃功能的恢复,自然就能够康复了。饮食无偏嗜,食不过量,饮不太多,方可调养脾胃,颐养身体。2.2.2五味平衡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酸苦甘辛咸五味各入五脏而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五味各有所合之脏腑,适量摄入有益于五脏蓄藏阴精。然而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过量则会使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发病[7]。所以五味平衡,才能调和五脏,使气血通畅,腠理固密,保有天年。2.3心理平衡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情五志是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响,是情绪的正常变化。(三因极一辨证方论〕中提到七情人之常性,动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情志化生于五脏之气,正常的情绪有助于脏腑功能的发挥,但是过则为害。剧烈的情绪变动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若情志刺激过强或者过久,超过人体的耐受能力,则可能导致五脏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到怒伤肝喜悲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讲明情志过极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和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则讲明了情志对气血的影响。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伤气,气逆上行则会损害身体。(灵枢本神〕亦提到了情志过极会导致人体的病理变化,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情愉悦平静,恬淡虚无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喜怒有度,对情绪有所节制,不过于放纵亦不过于抑制,保持中庸之道,心理平衡,才是调养精神的正确方式方法。对于养生益寿多有裨益。2.4动静平衡阴主静,阳主动,阴静阳躁,阴阳是万物的纲纪,动静是生命存在的状态。阴阳和谐,动静平衡,方是养身之道。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能保养身体机能,扶正祛邪,过度安闲和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身体。如(素问宣明五气〕中提到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华而不实久卧、久坐即是过度安闲,而久视、久立、久行则是过度劳累[8]。(灵枢天年〕中描绘叙述到人生十岁好走,二十岁好趋,三十岁好步,四十岁好坐,六十岁好卧。这里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特点的描绘叙述,讲明动静的转换是顺应人体生理功能的发展,与人体脏腑气血盛衰规律相协调平衡的。劳作有时,劳逸结合,动静平衡,才能筋骨强健,血气和调,阴阳平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精夜寐也是动静平衡的一个方面。(灵枢邪客〕曰:天有昼夜,人有卧起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作息有时才能提高睡眠质量,使人精神充沛。张志聪云:平旦至日中,阳气正隆。日中至黄昏,阳气始衰。鸡鸣至平旦,阳气始生。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与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是同步的,上午阳气渐盛,阳卫于外,阴守于内。下午阳气渐衰,直至夜晚,阳气内敛,阴盛于外。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人的起卧应当顺应昼夜阴阳的变化,有节拍有规律地生活,作息有时,动静平衡,才能能够阴阳和调,精神充沛[9,10]。幽幽的药香萦绕千年,与中国传统文化携手而来,国人的中庸思想流淌在血脉之中,也浸透到了传统医学里。平衡是万事万物互依互存的法则,中庸则是这一法则的贯彻者。平衡是中庸精神所追求的本质内容: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平衡法则浸透到中医养生学的方方面面,指导着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以平衡的思维顺应天地自然,劳逸适度,起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