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转喻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1页
探讨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转喻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2页
探讨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转喻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讨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转喻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讨论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转喻机制网络流行语论文:讨论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转喻机制内容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型语言变体,是当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语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断创新的网络语言中总是潜藏着一定的认知动因。该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转喻理论对近年来的英汉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和解释,力求揭示英汉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转喻机制,进而反映出现代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在灵敏使用语言的经过中所具体表现出的认知能力,阐释认知转喻对网络流行语的构建作用。本文关键词语:网络流行语;转喻;认知转喻;谐音转喻;1概述截至2020年6月,我们国家网民规模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历史新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介入网络沟通意识的日益加强,使得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网络的便捷性和透明性使网络流行语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现象,忠实地记录着现实世界和群众心理,它作为一种互联网的产物,能够从侧面折射出互联网文化,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网络流行语的普及与其转喻的本质密不可分,本文基于认知转喻理论,选用汉语和英语两种网络流行语为分析对象,讨论网络流行语的转喻机制。2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特点互联网催生了虚拟网络社区,在网络社区中很多年轻人发明了一些新鲜时髦的词语,这些语言流行起来,被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就构成了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就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计算机媒介进行沟通时经常使用的语言,详细指互联网上尤其是博客、微博中出现的词义新颖、个性鲜明的词语和表示出(王莎莎、王德志,2020)。更通俗一点来讲,我们能够把网络流行语解释为一种受人们欢迎的固定词语或口号。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三点:时效性、新颖性、群众性。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是由于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大手机电脑应用软件广泛使用,人们接收网络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而由于网络流行语大多是由年轻人创造,他们通过网络事件总结本文关键词语或者利用创造性思维采用不同构造创造热词,因此具有新颖性。而群众性指的是只要理解了网络流行语的内在涵义及事件背后的意义,它就能够被接受,进而广泛地流传开来。3认知转喻理论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受众广并且传播速度快与它的产生方式密不可分,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由于转喻的运用才产生的,通过转喻使得词义本身的意义得到扩展和延伸。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最早提出转喻的定义,他们以为转喻是一个事件利用事件之间的关系将另一个事件概念化的认知经过。在这个经过中,一个实体中相对突出的部分被该实体的其他部分所替代,甚至是一个整体被该实体的一部分所替代的经过,认知语言学家倾向于使用映射的概念来描绘叙述转喻中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转喻反响的是人类共有的认识形式,强调将事物的整体或其他部分用突出的、容易感悟的、容易记忆的、容易辨别的部分替换,或将具有完型感悟的整体替换部分的认知经过(刘洁,2008)。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Langacker(1993)以为转喻本质上是一种便于人们在心理上与预期目的建立联络的指称具体表现出。转喻实际上是一种基本认知特性的转换,其最基本的类型是由一个事物的整体及其组成部分或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互相转指而构成。详细来讲,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整体转指部分、部分转指整体以及部分转指部分(卢卫中,2021)。4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网民通过自个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组合而自发产生了汉语网络流行语,它是网络环境下交际的产物,借助语言生成的一些手段,汉语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由属性转指事物/人构成的转喻、部分与整体指代的转喻及谐音转喻。4.1由属性转指事物/人构成的转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喜欢选取事物最为突出的属性或特点给事物命名,通过事物的属性来映射物或人,利用这种认知模型创造出了很多网络流行语,例如:宝藏男孩/女孩、fo系青年、柠檬精、锦鲤等。宝藏男孩/女孩就是代指一个人身上很多不为人知的才华渐渐像宝藏一样被大家发现、挖掘,形容人优点很多但是一直没有表露出来,这种人的特点就被转喻为宝藏。而fo系青年是由一些青年人身上不争不抢、不计较得失、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引申而来。锦鲤原指水里的一种观赏鱼,后来由于支付宝推出的支付宝年度锦鲤活动让这个词变成了运气的象征,如今人们往往用锦鲤一词来转喻运气非常好的人。还有一些根据事物的特点创造的网络流行语,例如柠檬精一词,由于柠檬味比拟酸,与嫉妒别人时心中酸溜溜的感觉很像,因而柠檬精常映射那些喜欢嫉妒、羡慕别人的人。4.2部分与整体指代的转喻事实上通过事物的部分代替整体或者由事物的整体代替部分是转喻现象的典型特征。此类网络流行语包括:陈独秀、凉凉、燃烧我的卡路里、奥特曼、小怪兽等。陈独秀是中国着名的革命家、政治家,陈独秀一词能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是由于秀字,此处用部分(秀)来指代整体(优秀的人),赞美别人在某些方面做得十分精彩、优秀。再比方一首凉凉送给你这句网络流行语中,凉凉本来指代的是一首歌,现转喻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事情凉了;燃烧我的卡路里本来也是一首歌,之后用来代替减肥这一个整体事件。每一个成功的奥特曼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挨打的小怪兽中用部分(奥特曼或小怪兽)指称整体(名人或甘于奉献的普通人)。4.3谐音转喻有些网络流行语属于汉语谐音型词汇。汉语词语谐音就是A和B两个汉字或词语读音相近或一样,用B来代替A,来表示出A的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就是用B的能指来代替A的能指,而转喻所指的意义保持不变(刘梅丽,2020)。例如,网络流行语冲鸭,冲鸭指的并不是一种鸭,在网络世界里,它是呀的谐音。由于读音一样,在用作语气助词的情况下,用鸭替代呀,表示出一种单纯的卖萌倾向。由此延伸出来等我鸭,好鸭等词汇。蓝廋香菇是指难受想哭,由于语言文化差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而且腔调也不一样,南宁一位民众由于口音问题将难受想哭的发音讲成了蓝瘦香菇的发音,由此而走红网络。蓝瘦香菇与难受想哭无论是在构词还是意义上是没有任何联络的,但是尽管如此,追求标新立异的网民却不急于改正,而是运用了起来。雨女无瓜一词也是这样的来历,其本来指代的是与你无关。通过转喻的认知形式,网民用雨女无瓜一样能表示出与你无关的意思。5英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包涵性致使网络流行语成为多种语言互动的重要载体。英语作为一种优势语言,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英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场关注英语网络语言中的各种语言现象,探究英语网络流行语中的隐转喻及词汇创新等现象。由于英语网络流行语的普遍性没有汉语网络流行语那么大,所以在这里只提到两种英语网络流行语的转喻类型:省略式转喻及谐音转喻。5.1省略式转喻网络上英语新词的缩略形式是以转喻的形式产生的。无论是截断的、合并的还是首字母缩略的都是以原词或表示出形式的一部分来指代整体意义(姜珊,李轶男,2020)。例如,BF:boyfriend,男朋友;GOAT:greatestofalltime,史上最佳;LOL:laughoutloud,大声笑;BTW:bytheway,顺便提及等的缩写。通过此类转喻而构成的英语词汇,毫无疑问是网络的产物。省略式转喻还有两个词混合省略的形式,例如:放松(chilllax):chillout和relax的结合体。类似的还有秒杀(seckill);笑而不语(smilence);笨猪(stupig)等,这些词都是网络上独有的,而经常使用这些词的一般是思维活泼踊跃、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5.2谐音转喻英汉词语的谐音转喻是指英语词的发音与汉语词的发音类似,但用英语词代替汉语词或用汉语词代替英语词,但其本身含义不变。例如,网络流行语瑞思拜是英语单词respect的谐音,表示对人的尊重、敬仰之情。再比方给力一词,固然这个词并非任何英语单词的谐音,但网民却根据该词创造出了gelivable表示出给予气力、给予支持的意思,并且衍生出了ungelivable表示出相反的意义。网络语言里也有不少用与之读音相近的英语单词来代替汉语词语的例子,如英语单词duck被用来代替大可,由此而衍生出了duck不必这个网络流行语。英语词汇中的谐音转喻还包括用英文字母或者数字的发音来代指英文单词,进而到达原单词的表示出效果。比方CU:seeyou;2GD4U:toogoodforyou等。6结束语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话语习惯、文化偏好和思想动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普及和使用知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能够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青年朋友们是网络流行语最积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网络流行语的转喻认知机制解读不但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流行语的构成机制和表现手段,更有助于了解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本文主要以汉语和英语网络流行语为语料对其转喻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英汉网络流行语固然在构词方式上有细微的差异不同,但却具有一样的转喻认知机制。网络流行语的认知转喻研究一方面具体表现出了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并且有力地支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是人类认知形式的理论。怎样利用转喻的认知形式进行规范有序的网络语言创新,并引导网络文化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当下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以下为参考文献[1]姜珊,李轶男.认知视阈下的英语网络新词生成机制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6(4):119-123.[2]LakoffG,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Ltd.,London,1980.[3]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s[J]Cogniti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