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技术与经济发展_第1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技术与经济发展_第2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技术与经济发展_第3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技术与经济发展_第4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技术与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技术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结构与传统经济走向二、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四、“李约瑟之谜”三、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一、经济结构与传统经济走向1.农村经济: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型经济(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汉书·食货志》上)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耕、织还是畜,都是以土地经营为基础。商代以后,由于土地的狭小与人口的增长,需要广大牧场的畜牧业很快就被小块垦殖的精耕细作的种植业所排挤。中国农民以喂养猪、鸡等食粮家畜为主,个别农民所畜养的牛、马等大牲畜,也只是被用于农耕,且为圈养,与欧洲农民的畜牧业有本质的不同。粮食生产之外,中国农民的织主要以桑麻为原料,而桑麻生产又多藉于有限的耕地。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与生产对象为中国农民提供了可能性,如蚕织、麻织均可通过家内劳动完成,而欧洲的毛革与毛织则难以由一家一户单独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在精耕细作制度下,农民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所获除缴租纳赋外,所余无几。2.工商业经济:混合性与依附性(1)乡村手工业突出的特点是手工业与商业的难以分割以及工商业与农业经营的难以分割。“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盐铁论·水旱》)就工商业与农业经营而言,一方面是寓于农民的自给自足经营中的家庭手工业与商业交换的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是乡村工商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与融通,他们完全依赖于农业而生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2)城市工商业的突出特点是依附性。所谓依附性主要是指城市工商业对政权以及上层社会的依附。汉武帝的盐铁官营以后,城市工商业沿着两条主线曲折行进:一条是官营工商业,它的特色是对盐铁等重大经济命脉的垄断性生产、经营以及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面向皇宫与官员的消费服务性生产;另一条是私营工商业,它的特色是以商为主、以工为辅,依托政权,服务于官方与上层社会。3.中国古代城乡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中,城市经济一直未能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经济是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加上城乡工商业中的混合型与依附性,构筑了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使古代中国具有西方所没有的乡村活力与恢复的能力。但这种活力也是有限的,它越来越面临着来自城市、工商业及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压力。(二)混合、多元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走上了混合、多元型的道路,其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农业与商业的分工)都是相对的、不彻底的。与欧洲大陆相比,中国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远小于欧洲,土壤条件较欧洲恶劣,气候条件与欧洲迥异。这种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是建立在精耕细作基础上得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经济,与欧洲的农牧混合经济相异。两种经济类型对后世中西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产生重大影响。1.独特的自然环境2.中国文明起源的特定路径造就的社会环境八千年前开始的尧舜禹时代,战争与洪水是两大主题,最终的结果是尧舜禹将共工与三苗驱逐到西北与西南地区,大禹治水也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战争与洪水最重要的成就是部落联盟的强化以及国家政权的萌生。中国文明的形成途径给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第一,国家机器先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社会组织过早形成,制约和限制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进程;第二,自国家产生起,政治活动、政治组织与政治目的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先导性的内容;第三,国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二、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手工业生产技术无论从其先进性而言,还是从其技术体系而言,都曾遥遥领先,为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一)农业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战国秦汉以降,精耕细作在我国农业经营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它的实施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土壤与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的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的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精耕细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会使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产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带来整个农业经济的繁荣,但是,这种精细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又使得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进步没有充分的空间,难以出现新的突破与变革。牛耕是精耕细作条件下最先进的耕作技术,在精细化的数十亩土地的经营中,这一技术足以满足其需求,不可能萌生机械化农业的动力,因此,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现代社会,农业耕作技术一直是牛耕技术的天下,甚至两汉时代的“二牛抬杠”在今天的西南地区仍有存续。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精耕细作还直接制约着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化。它所带来的农民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加之历史上的中国农民除完赋纳租外,已拿不出多少剩余的产品进行交换,使得中国农民的自给自足的经营,始终未能完成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这决定着历史上的中国农业本身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更不可能出现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以农业促进工业化进程的现象。(二)手工业技术:实用技术的发达与成熟中国古代标志性的科学技术:四门(领先)科学:天文、数学、农学、医学;三大(技术)门类:纺织、陶瓷、建筑;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活字印刷术与指南针。中国古代丰富的农学著作,都是农业技术方法的汇集;天文、数学与医学也是如此,数学是面向历法编制与现实生活所需的计算数学,没有形成完整的数理逻辑系统。三大技术门类于四大发明也都没有相应的理论依托与技术体系支撑,实际上多是单项技术与发明的集合。中国没有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萌生,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实用性。实用性的最大特点是究其然,不究其所以然。希腊哲学的基点是原子论,是一种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穷其究竟的方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点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道是一种理念,一种可以涵盖一切的抽象。三、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自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区划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中国经济的重心经历了由东到西、又由西返回、再进而南下的过程。(一)变动历程夏商时代,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周时代,则移至关中地区;春秋战国时代,东方诸国经济迅速崛起,但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重心,属于多重心时代。在多中心的经济发展中,关中与蜀中(“秦地”)占据了龙头地位,秦始皇依托着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实现了统一大业。西汉时代,关中与山东并为两大经济中心,但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强于关中。东汉时代,关中凋敝,经济重心完全东移,自洛阳到青齐一带是当时无可争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代,又是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先是山东、巴蜀、江东三大经济中心的并立,其后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隋唐时代,各地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格局仍是三大经济中心的并立,但内容不同于前代,这一时期形成的是以长安、洛阳为基点的商业贸易与手工业中心、以扬州为基点的江淮综合经济中心以及以益州为基点的农业、手工业中心。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划发展的成熟时代,这一时代,就经济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的经济重心已移至南方,但与此同时,则是各类经济不断拓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经济中心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实际上,又进入一个经济多元化与多中心的时代。(二)中国古代经济区划变迁的基本趋势1.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不断拓展过程。2.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经济中心多元化的过程。3.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又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过程。(三)经济区划与经济重心变动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动、人口的流徙、经济贸易交流与交通的发展、技术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与战争的影响。四、“李约瑟之谜”“在第1至第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但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其阻碍因素是什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序言)李约瑟之谜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第二段: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之谜的实质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近似的命题:1.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停滞不前?2.为什么当西方国家的进步加快之后,中国却远远落后了,乃至成了被动挨打的角色?(大分流)李约瑟从科学方法角度的回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各种解释观点:1.制度。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财产所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或认为中国在14世纪之所以没有爆发工业革命是因为当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保护创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产权制度。工业革命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孟陶(Paul.Motoux)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是导致工业革命的基础。2.资源——经济约束。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伊懋可(Elvin,1973)的高水平陷阱假说,Elvin认为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短缺是导致李约瑟之谜的原因。3.中央集权。戴尔蒙德(Diamond,1999)认为完整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大一统的国家体制是中国落后的原因。钱文源(1995)认为帝国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统一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也有人认为中央集权加强了地主小农经济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