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基础知识与灾害防御
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你的衣食住行。因此,天气预报备受公众关注。那么,天气预报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一、天气预报用语及相关基础知识1、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其实,从气象专业的角度来说,天气预报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简单地来说呢,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即观测——数据收集——分析——预报。概括起来说,就是气象人员根据各地(全国、东亚乃至全球)气象观测站探测得来的地面、高空气象资料,由大型计算机进行处理和运算,绘制成各种天气图、数值预报图、表等,再结合从气象卫星上接收的卫星云图以及气象雷达探测得来的回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天气会商,最终得出天气预报的结果。
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目前常用的气象资料主要是通过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来收集。这些设备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监测网,在每天规定的时间里对大气进行系统的探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大气变化,获取最新的数据。
2、天气预报用语简介
2.1天气预报时段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气象上划分日界的时间为北京时20时(世界时12时),而不是北京时0时(世界时12时)。如26日,气象上指的是25日20时~26日20时这个时段,而不是通常的25日24时(26日0时)~26日24时(27日0时)。2、天气预报用语简介2.2天气预报时间用语白天:08~20时(北京时,下同)夜间(晚上):当日20时~次日08时前(上)半夜:20~24时后(下)半夜:次日00~05时早晨:05~08时上午:08~12时中午:12~14时午后:13~15时下午:14~18时傍晚:17~20时2、天气预报用语简介2.3天气预报的时效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重点是针对雷暴、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等突发性天气。短期预报:预报时段为12~72小时,一般在每天上午、下午各发布一次,主要内容为天空状况(晴天、少云、多云、阴天等),降水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最高、最低温度,风力、风向等。
2、天气预报用语简介2.3天气预报的时效
中期预报:预报时效为3~10天,预报内容有降水、气温和灾害性天气、转折性天气等,一般有3~5天预报、周报、旬报等,以天气趋势及重大天气过程为主要预报对象。短期气候预测:是指预测未来较长时段(1个月~1年)内的天气变化趋势。预报内容有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春播回暖期、汛期降雨量、夏秋高温干旱、秋季寒露风等。2、天气预报用语简介2.4天空状况用语晴天:全天无云或只有少量的云,为晴天。
阴天:全天有云,见不到太阳,称为阴天。
多云:天空有云,但未布满全天,太阳时隐时现,为多云天气。
阴转多云:以阴天为主,逐步转为多云。
多云转阴:由多云天气逐步转为全天布满云,但未下雨。
2、天气预报用语简介2.4天空状况用语
阴天间多云:以阴天为主,但有时为多云。
多云间阴天:以多云为主,但有时为阴天。
晴转多云:由晴天逐步地转为多云天气。
多云转晴:以多云为主,逐步地转为晴天。
晴间多云:以晴为主,但有时云量较多。
多云间晴:以多云为主,但有时为晴天。2、天气预报用语简介2.5天气预报辅助用语间:以一种天空状况为主,短时间有另一种天空状况出现。示例:晴间多云。即以晴为主,短时间出现多云。
转:由一种天空状况(或天气现象)转变为另一种天气现象(或另一种天空状况)。示例:阴天转小雨;小雨转多云。
零星:断断续续在12小时内降水量不到0.1毫米。
短时:指天气现象持续不到1小时。
有时有:指降水时下时停。
连续:指预报有效时间内降水连续不断。
伴有:指一种天气现象出现的同时出现另一种(或一种以上)天气现象。
互动话题:天气预报为什么会不准?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情况,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一是气象科学目前仍处于年轻、发展阶段,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全部被人类认识和掌握。此外,大气运动处在整个地球这样一个大环境,甚至还跟太阳活动(太阳辐射等)等因素有关,所以,天气变化十分错综复杂,导致“天有不测风云”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就是天气预报有时难以把握准确的根本原因所在。二是由于每个预报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经验是不同的,所以在预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三是天气预报所预报的是一个范围内的天气状况,很难做到精准的定点、定时、定量。加上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凡此种种,都会让人觉得天气预报不准确。比如,天气预报说青原区今天有雨,而在白天某个时段确实下了雨,但可能由于下雨的时间较短或雨量不大,有的人在室内没看到或感觉不到;或在深夜下雨,人们正在睡梦中没注意到;有时候城区南部在下大雨,而城区北部确滴雨未下,那么在北边的人就认为今天没下雨;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所以,大家还是要以一种正常的心态看待天气预报,理解和支持气象工作。据调查和统计,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到了85%左右。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收视率始终排在前三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的统称。主要有气温、气压、风(风向、风速)、湿度、云、降水、蒸发、能见度、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
1、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日常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位于气象观测场中1.5米高度百叶箱内测得的空气温度。在我国,气温用摄氏度(℃)表示。气温有定时气温、日最高、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3点钟;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日出前;日平均气温是指02、08、14、20时4个时次定时气温的平均值。图1:百叶箱图2:一天中气温变化曲线
2、气压: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围,大气有重量,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重量称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气象上一般用百帕(hPa)作为气压单位,并把不同地方的气压值换算至同一高度(如海平面)进行比较。大气中,无论是在地面还是在高空,同一高度上的气压是不均匀的。一般来说高压区内天气较好,低压区内天气较差。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用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等物理量表示。在天气预报中,相对湿度用百分数(%)表示。一般人体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感觉最舒适;在炎热的天气之下,如果空气湿度又较大,会妨碍体内汗水的挥发,使人(动物)感到闷热。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4、日照:指太阳在一个地方实际照射的时间,通常以小时(h)为单位。由于纬度不同、季节变化和气候差异,加之又有晴天、雨天、阴天的区别,各地日照时数有很大的差别。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5、风: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地球表面各部分吸收太阳辐射的程度不同,加上地表本身还存在着海洋与陆地、地形高低起伏不平、植被不同等差异使各地受热不均匀,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在气象上,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风要用方向和大小来表示,风吹来的方向称“风向”,风来自东南,即为东南风,自西北来,即为西北风。气象上以16个方位表示,有时也用8个方位表示。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风的大小一般用风力,即风的等级或风速表示,以米/秒(m/s)为单位。天气预报中风的表述有阵风和平均风,阵风风力指瞬间的最大风力,平均风力是指2分钟或10分钟风力的平均值。当平均风力达到6级以上,或者阵风达8级以上时,气象部门要发布大风报告。在天气预报中常用蒲氏风级为单位表示风力(速)。蒲氏风力等级表等级名称相当风速陆地物体征象0静风0.0-0.2静、烟直上1软风0.3-1.5烟能表示风向,树叶略有动摇,风向标不能转动2轻风1.6-3.3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风向标能转动,旗子开始飘扬3微风3.4-5.4树叶和细枝摇动不息,旗帜招展,高草和庄稼摇动不息4和风5.5-7.9灰尘和纸片飞舞,树的小枝摇动,高草和庄稼波浪起伏5劲风8.0-10.7有叶的小树摇摆,河水起小波,高草和庄稼波浪起伏明显6强风10.8-13.8大树枝摇动,电线有声,撑伞困难,高草和庄稼不时倾伏于地7疾风13.9-17.1全树动摇,大树枝弯下来,迎风步行感觉不便8大风17.2-20.7能折毁山枝,迎风步行感觉阻力甚大9烈风20.8-24.4大树枝可折断,普通屋顶烟囱、瓦片等物可有小损坏10狂风24.5-28.4陆上少见,出现时树木可被吹倒,一般建筑物遭损坏11暴风28.5-32.6陆上很少见,有则必有重大损毁12飓风>32.6陆上绝少见,有则摧毁力极大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
6、降水: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水。降水从形态上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种。液态降水主要指雨、阵雨、毛毛雨;固态降水主要有雪、阵雪、霰、米雪、冰粒、冰雹等。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同时出现时,称之为混合型降水,主要有雨夹雪、阵性雨夹雪等。
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降水等级一般是按24小时(h)内所下的雨、雪量的多少而定的。
降雨(雪)等级划分一览表单位:毫米降水量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24h降水量0.0-9.910-24.925-49.950-99.9100-249.9≥250降雪量级小雪中雪大雪暴雪24h降水量小于2.52.5-5.05.0-9.9≥10
雪深2cm雪深5cm7、副热带高压:由于地球自转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在中纬度以南,赤道以北地区常年都存在一个高压带,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都与它关系密切。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
8、气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雷、雹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而不能把这种天气说成是气象。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例如,昆明四季如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每年的4月到6月是江西的雨季等。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区别3、常见的气象名词解释二、吉安市气候特点。吉安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而夏、冬长。一年四季天气复杂多变。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时有低温冰冻灾害;春季多对流性天气;4~6月降水集中,易发生洪涝灾害;雨季结束后7~9月常有高温干旱发生。1、基本状况吉安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并常常诱发次生灾害(如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若加上次生灾害,气象灾害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的比例则可高达85%左右。2、四季起止时间与长短
从气候资料分析,我市春季一般自3月下旬至5月中旬,有60天左右;夏季自5月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约130天;秋季为10~11月,约60天;冬季一般从12月开始至次年3月中旬为止,有110天左右;很明显为春秋短、夏冬长。3、四季气候特点
冬季:受干冷的偏北风控制,气温低,受冷空气影响,常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冰冻天气。九十年代以来,极端最低气温北部为零下9℃左右,中、南为部零下7℃~零下5℃。
春季: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常在上空交汇,天气多变,有时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和雷雨大风、冰雹、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3、四季气候特点
初夏: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时期,常出现暴雨和连续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盛夏:我市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连续晴热高温天气会造成明显伏旱。秋季:我市降水少,易出现干旱和高森林火险天气;但少数年份则会出现连阴雨天气,俗称“烂秋”。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发生范围最大,危害面最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三、我市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我市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雷电、冰雹、大风、大雾、大雪、高温、低温冻害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绝对值)也越来越大(但占GDP的比重在下降)。气象灾害虽然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但事先防与不防有天壤之别。因此,了解气象灾害特点,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管理,是科学应对灾害、提高减灾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级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民众及时获取天气预报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如果尽早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就有可能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1、暴雨和洪涝
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短期强降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和连续性的大—暴雨过程(致洪暴雨)造成的。洪涝是吉安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局部洪涝几乎年年都有。与暴雨出现频率相一致,洪涝灾害也多出现在4月~7月上旬;有些年份也会出现春汛、秋汛和冬汛。其中赣江沿岸、低洼地带洪涝频率高于其他地区。
防御对策:水往低处流,临时避洪的办法就是人往高处走,逃到不受洪水威胁的高处去,但切忌顺水跑。1、暴雨天气持续的时候,城乡居民外出应尽量避开山谷、河(溪)边、低洼地带和不熟悉的路段;要加强对家中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护,确保他们上学和放学途中的安全,同时教育他们暴雨期间不要去河边玩水、游泳,途中尽量避开下水道、窖井盖所在的地方。
2、行车遇暴雨时应注意控制车速,减慢速度,路过山坡和山区公路时不宜长时间停留或停车;雨天汽车若在低洼处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一定要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3、一旦遇到洪水突然来临,应就近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层建筑或山坡紧急避险,然后与救援部门取得联系,同时注意收集各种漂浮物,木盆、木桶都是逃险的好工具;若已经被洪水裹挟时,可借助漂浮物顺水漂流,以保持体力,或因地制宜就近上大树等待救援;不了解水情时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被淹的树木、庄稼等可用来推测水深。
4、若因客观原因需要在野外扎营,或所在村庄地势较低,应事先制定应急预案,事先明确安全场所,并关注雨、水情及预报信息,确保一旦洪水发生,能及时从地势较低的地方有序撤到安全地带。不管用那一种办法避洪,都离不开通讯、预报、警报系统,只有及时了解雨情、水情,才能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及时避洪。另外,洪水过后要注意及时进行消毒和卫生防疫,以免发生瘟疫。
2、干旱
吉安市的干旱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春旱、冬旱也有时发生。夏秋季干旱又分伏旱(雨季结束后—8月20日)、秋旱(8月21日—10月10日)和伏秋连旱。我市伏、秋旱发生频繁,平均两年左右就出现一次,其中秋旱出现频率多于且危害程度重于伏旱。
防旱措施:
1、加强旱情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客观评估旱灾影响,为政府部门科学指导抗旱提供参考。
2、完善抗旱预案,强化分地区、分作物的抗旱救灾措施;指导农民做好补种、改种和田间管理。
3、广辟抗旱水源,挖掘抗旱水源潜力。一方面要抢打抗旱水井,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的抗旱作用;另一方面要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开发空中水资源。
4、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喷灌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和水平。
5、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行统防统治。
6、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抗旱第一线,指导农民采取有针对性的抗旱措施,帮助农民开辟水源,搞好灌溉。3、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我市强对流天气包括雷电、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1小时30毫米)、冰雹和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强对流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对雷雨大风和冰雹两类现象出现的时间进行统计表明:一天24小时内均有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可能,但由于午后到傍晚热力抬升条件最佳,一有触发制机,就容易发生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在13时~20时是多发时段,最高峰在15时。冰雹14时~21时是高峰时段,其中15时~17时各时段出现的概率相近。强对流天气的日变化特征强对流天气除雷雨可以改善土壤墒情、增加池塘水库蓄水和夏季缓和高温天气程度外,基本上是灾害性天气。雷击会造成人员伤亡,损坏建筑物和输电、通讯设施以及影响航空运输;雷暴大风吹毁建筑物、树木,影响水上运输安全;冰雹会砸坏农作物和损坏房屋、设施;龙卷风具有很强的推毁力。强雷雨有时还是局地山洪、地质灾害和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元凶,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危害。
防御对策:
1、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小汽车等;
2、老人、小孩不要外出,留在家中,不要呆在简陋的瓦房或工棚内;
3、将家禽、牲畜等赶到带有顶蓬的安全场所。
雷电灾害:吉安属雷电灾害多发地区。雷电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等,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是直接打击到物体上的雷电,感应雷就是通过雷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物等导电体感应,间接打击到物体上,球形雷则像火球一样,会穿过门窗飘进室内。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雷电灾害发生在农村。
(一)极端天气条件的原因。
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使热力作用增强,有利于强对流指数增大,当遇到冷空气影响时,易导致强雷暴天气多发。
(二)农村防雷基础设施薄弱。
与城市相比,农村房屋等基础设施普遍未安装防雷装置,处于一个自然承受雷击灾害的开放体中,因此农村的雷击伤亡人数明显多于城市。
雷电灾害多发的原因
(三)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民对雷电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雷电防护知识。
雷电发生时,在空旷田间劳作、奔跑、在无防雷设施的亭子或大树下躲雨,骑摩托、打手机、打金属骨架伞等行为,都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
(四)城市防雷安全也存在较多问题。
虽然城市中遭雷击伤亡人数明显少于农村,但在无防雷设施或设施不合格的建筑物内,居民的家电、通信网络设施等遭受雷击的事故也较多。1、在室内遇到强雷雨时,迅速关好门窗,并远离门窗、电器设备和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等易导电物体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2、在室外突遇强雷雨时,首先应选择躲入建筑物内;如果短时间来不及躲避,则不要与许多人拥挤在一起,应分别选择最低处或蹲下,以缩小目标,并弃去身上所有的金属等导电物体。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也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高大电线杆、高塔、大树、烟囱等物体。雷电防护措施
3、尽量不用或少用电视、电话(手机)、电子计算机或听收音机。
4、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高尔夫球等扛在肩上;不宜进入无防雷设施的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
5、在交通工具内遇到雷击时最为安全,因为交通工具是一种避雷器,电流会通过交通工具的金属外壳传到地面,所以在遇到强雷电天气时,最好留在交通工具内;但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4、大风:当风速≥17.2m/s时,则达到了大风标准。大风往往在三种天气形势下出现,第一种是伴随着冷空气南下时所出现的偏北大风;第二种是当强对流天气出现时所伴随的雷雨大风;第三种是当受上下一致的西南气流控制时所出现的西南大风;第四种是热带气旋影响期间所造成的台风大风。冷空气大风和雷雨大风出现的次数占绝大多数。一年中冬、春季出现冷空气大风的次数最多,雷雨大风大多出现在春、夏季,而初夏出现西南大风的可能性较大,台风大风则多出现在盛夏。大风对水运、高空作业等威胁很大。大风可吹翻船只、拔起大树、吹落果实、折断电杆、倒房翻车,还助长火灾火势等。
防御对策:
1、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少骑自行车,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筑物下面逗留、避风。2、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要停止作业。
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成熟的作物应尽快抢收。
(1)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外围墙壁,最好是到地下混凝土掩蔽所,或最低一层地下屋,并保护好自己的头部。
(2)立刻离开危险房或活动房。如果附近无屏障,则应平伏于低地面,但要注意有水淹的可能。龙卷风防范要点
(3)寻找最安全的位置。据调查最安全的位置是与龙卷风来向相反的方向,科学家认为,东北方向的房间相对比较安全。小房屋和密室比大房间安全。
(4)最好的掩蔽场所是低洼的地方。在公共场所,应向指定地点疏散;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以免被砸、被压。
(5)如果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这是最危险的,应立即把汽车停在低处。千万不要开车躲避龙卷风。调查表明,许多人都死在行驶的汽车内。这是因为汽车遇到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5、低温冻害低温冻害是由冷空气过程造成的。冷空气过程是指高纬地区强大冷高压向南侵袭的经过。强烈的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指“24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达5℃以下。”寒潮爆发,易形成大风、大雪、冰冻、冻雨等恶劣天气。2008年初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
冻雨:当空中的雨落到近地面很冷的电线、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就凝结成冰了,于是电线变成了粗粗的冰条,地面上也积了一层薄薄的冰,这就是冻雨。气象上把这种冻结物体称为雨淞。
冻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冻雨多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的。当有冷锋入侵时,使锋面下的气温和地面温度都降至0℃以下,而锋面上方的气温却在0℃以上且较潮湿,在锋面上方的云层内形成的雨滴落入温度低于0℃的气层时,就能变成过冷雨滴,这种过冷雨滴一旦降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立即冻结成冰,形成一层密实光滑的、有时是透明的玻璃状冰壳(凝冻)。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大田结冰,会使在田油菜、蔬菜等作物遭受冻害。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冻雨造成的现象在气象方面表现为电线结冰和道路结冰。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电线结冰使电力保障故障频频,多地孤网运行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道路结冰使交通运输停滞,林业损失惨重大雪冰冻灾害防御
1、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老弱病人应减少外出。
2、路面结冰时,外出要采取保暖防滑措施;行车要使用防滑链,慢速驾驶。
3、遇大到暴雪时,在危旧房屋内的人员要及时撤出或转移;在野外如被暴风雪围困,尽快拨打求救电话。
4、交通部门做好道路融雪融冰准备,如遇道路积雪、结冰严重,可关闭道路交通。
5、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等防冻措施的指导。6、高温
气象学上将日最高气温≥35℃称为高温天气。吉安市的雨季大多数年份在6月底—7月上旬结束,雨季结束后进入晴热少雨的盛夏季节。夏季当日最高气温持续≥35℃以上时,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不利;同时气温高,蒸发量增加,若降水不足将伴随干旱灾害,给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造成影响。
据统计,1959年以来,高温日数最多的是1978年和2003年,累计多达约50天。日最高气温≥37℃的炎热高温天气以2003年最多,40℃以上酷热天气最多的年份也是2003年。高温防范措施:
1、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1~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持续劳动。
2、必须进行室外劳动时应戴上草帽,穿浅色衣服,并且应备有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感到头晕不舒服要立即停止劳动,到阴凉处休息。
3、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4、少喝生水,注意饮食卫生;科学、适度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
7、大雾一年四季都可出现大雾天气,但大雾天气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根据气候资料分析,秋末到冬春季(10月~4月)大雾天气较多,以12月份出现频次最多;5~9月大雾天气较少,以7月份出现频次最少。
大雾也属于灾害性天气,许多公路交通、飞行航运等事故就是由于大雾造成的。同时,雾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结合在一起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当大雾弥漫时,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和大气污染物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物质。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后,与雾滴结合成硫酸气溶胶,这一新物质的毒性要比原来的物质提高10倍以上。由于大雾出现时往往存在逆温层,空气无法对流,空气中的污染物很难扩散,所以对人体危害较大。
霾的危害
据研究,近30年来,肺癌患病率上升了较快,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应该说雾霾天数是有所增加的。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主要来源一是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60%左右;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占PM2.5来源的20%左右;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雾霾防御对策:
1、遇雾霾天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霾中活动,特别是早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骑车一定要减速慢行(交通追尾事故),远离大货车,并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8、热带气旋(台风)
热带气旋: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按中心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TD)、热带风暴(TS)、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强台风(STY)和超强台风(SuperTY)6个等级。
由于台风的强度差别很大,为规范台风的名称,1989年1月1日起,我国采用国际标准来确定台风的名称。从5月~11月份,都可能受台风影响,其中以7、8、9三个月影响较明显,约占影响总数的近90%,其中尤以8月份最多。一般台风来自于西太平洋和南海,其中西太平洋台风占3/5左右。台风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面战略合作框架3篇
- 城市雕塑招标激发创意力量3篇
- 外教教学成果品牌合作故事3篇
- 光缆建设协议参考3篇
- 维纶纤维在增强型复合材料中的角色考核试卷
- 纸艺工艺品的艺术商业价值考核试卷
- 单体聚合物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石材加工行业标准化建设与推广考核试卷
- 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考核试卷
- 契丹人的制度创新二元帝国治理的现代启示
- 保障宪法实施 加强宪法监督 课件
- 初一下学期期中家长会课件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装验收表
-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120急救网络医院建设标准
- MAM860螺杆式空压机控制器
- 研究思路图模板
- BowTie模型简介与应用
- 中国风武术太极拳主题PPT模板
- 大商业结构拆改加固专项施工方案(44页)
- 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之拙政园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