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习3:法律与教化【知识梳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并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派别儒家法家理念德治(礼治)、教化法治人性人性善人性恶代表人物及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韩非子:①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效果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需要,难以实行;富国强兵且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认识①是社会改造方案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②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如战国末期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3)评价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汉承秦制: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汉朝是礼法结合的开始;(3)律令并行: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魏晋时期特点:律令儒家化。3.唐朝(1)《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拓展:中华法系(1)特征:出礼入法,礼刑结合。(2)评价:实质上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他能最大限度的将人类伦理道德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维持人类社会生活和谐方面,有着不可磨灭和不可估量的意义(2)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3)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归纳:西周至汉唐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趋势及原因(1)趋势:由临时设法到形成固定的成文法;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法律逐渐儒家化。(2)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统治阶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及其弊端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2)内容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1.渊源(1)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2)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3)罗马法的特点:①维护私有财产;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重视证据和司法程序;④体现公平、正义、自由等自然法精神;⑤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⑥法律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4)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①立法: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提供了蓝本(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②思想:罗马法中蕴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被近代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③司法:对后世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影响深远;2.发展(1)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2)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3)罗马法的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①原因:西欧的法律状况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极不适应。②根本原因:城市经济的兴起。③表现: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3.形成法系(1)“英美法系”①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②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代表国家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2)“大陆法系”①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②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代表国家是法国、德国、日本等。二、西方近代法律的特征1.思想基础: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2.基本特征:(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2)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3)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3.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1)积极:①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②可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可以迅速灵活地反映社会发展对法律调整提出的不同要求,及时确立合乎社会需要的法律规范;④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保持法律的公正。(2)局限:①西方法律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②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③黑人、土著居民和妇女没有完全的公民权。拓展: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以及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1)不同①欧洲近代,基础上:强调法律至上;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②中国古代,基础上:强调为君主统治服务;司法实践中: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2)原因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②政治: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三、宗教伦理与教化1.宗教改革前(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①国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②被接受: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都接受了基督教。(2)教会宣传:①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②开办宗教学校和世俗学校,讲授宗教内容。(3)宗教的作用:奠定着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有积极作用(教育、文化)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日常行为。2.宗教改革后(1)教会的分裂: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2)新教的主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3)新教的局限:①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②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③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1.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进程。2.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3.遭到破坏:“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4.新的发展时期(1)80年代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成就:①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通过1982年宪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②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3)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5.完善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3)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①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②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及个人。(1)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2)代表:“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90年代:1994年推进爱国主义教育。(3)21世纪:2001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发展历程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典例练习】1.“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巩固练习】1.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处中国以治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2.《汉书·艺文志》记载,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孔子对子产持赞赏态度,且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借助法家生存B.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C.改革成为百家共识D.法家备受统治者重视3.中国古代的“三复奏”制度形成于北魏,发展于隋,完善于唐。内容为死刑核准以后、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这种核准复奏的程序一共要履行三次。这体现了()A.皇帝掌控所有司法程序B.民为邦本的有效保障C.司法程序的严格、严谨D.礼法并用的法治理念4.《太平御览》载:“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仲舒)议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由此可知汉朝的司法实践()A.进一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判决依据C.重视家训并强调基层教化D.规范了家庭和子女的行为5.宋徽宗时期,官方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礼典“首次”意味着官方()A.首次否定传统严格的等级制度B.顺应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将国家礼典提升为法制的高度D.开始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6.明清国家礼制中的一个重要祭祀内容是四海祭祀,分设西海(陆地)、北海(陆地)、东海和南海四海坛庙,用国家吉礼中最高级的天地配祀。国家对四海祭祀意在()A.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B.巩固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C.增强海权意识和海防建设D.强化礼制的基层教化作用7.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继承案件审理便遵循一个基本规则,即“以宗祧继承为主,以诸子均分原则为辅”。民国初年法律遵循的是新式“私有财产神圣”的精神,将继承人看作为“有继承权的人”,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继承的权利。这种变化()A.表明宗族的社会影响力弱化B.反映出司法领域向近代化迈进C.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观念D.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8.有学者指出,古罗马时期,人们“设立嫁资是希望它永远受丈夫支配”,但后来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嫁资的设立者就和丈夫以要式口约的形式达成私人协议,以保证丈夫在离婚情况下归还嫁资。共和国末期还出现了关于返还嫁资的独立的诉讼形式。这可以说明罗马法()A.注重对物权归属的界定B.以维护妻方物权为主体C.已形成完整的私法体系D.对离婚行为的默认许可9.16~17世纪,拉古斯所建构的法的体系,明确地重现了《法学阶梯》的物法结构,他用一个图表鲜明地展示了这一物法结构(如下图)。这反映了当时()A.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法律应该更加具有普适性C.西欧城市开始初步复苏D.财产不可侵犯原则的确立10.16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的《禁止上诉法》规定,有关遗产继承与婚姻方面的案件不得从坎特伯雷大主教法庭或约克大主教法庭上呈到罗马教皇法庭。《至尊法案》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惟一最高首脑。这些法律规定()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B.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C.促进了英国民主的发展D.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11.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基督教()①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③是西欧社会唯一文化符号④严重地束缚了人性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是()A.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B.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D.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13.1979—2009年,我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著作权法、收养法、证券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这些法律的制定()A.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全方位回应了群众对民生关切问题D.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有益的经验14.1953年《选举法》确定了农村与城镇每个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82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缩小为4:1,2010年的《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法》的修订过程说明()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B.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C.我国基本政治制度逐步成熟D.基层民主取得重大突破15.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1979—1988年国家法律汇总表(部分)时间文件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5年3月《涉外经济合同法》1986年4月《外资企业法》1988年4月《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A.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C.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D.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家族是中华民族的社群单位,兼具着政治和社会双重意义。中国古代家族中,父亲是主宰,可以决定家庭成员的任何安排,具有家庭的处罚权,甚至有对家庭其他成员的人身处分权和生命处分权以及经济权力、法律权力和宗教权力等,其中经济权是父权的保障性力量。中国的族权十分重视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拜,家族的绵延和宗族的延续都是以对祖先的崇拜为核心,甚至可以说,家族的存在亦无非为了祖先的崇拜。在这种情形之下,无疑的家长权因家族祭司的身份而更加神圣化,更加强大坚韧。——摘编自叶书瑞《家族主义对唐代法律及司法制度的影响》材料二中国古老的家族在18世纪以来的三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古代的宗法性的祠堂族长制,向现代社会社团方向变革。1928年四川长寿县李姓设立“长寿李氏同宗自治会”,宣称自治精神是建设团体的出发点。这些事实表明一些开化的民众已经初步接受了进化和自治的新思想。1931年江西萍乡泉溪村刘氏修谱,主事人在《凡例》中说:“自治主义,首先家族法约不敢私议,家规自当明订。”——摘编自冯尔康《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族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家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典例练习】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可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多为经济立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20世纪80年代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1954年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就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排除D项。【巩固练习】1.【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周人将“长幼”“尊卑”“夷夏”等礼制与“左右”“上下”“内外”等方位联系起来,可知原本无意义的方位被赋予了亲疏、嫡庶、等级等含义,故选B项;西周时期,地方由诸侯国管理,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排除A项;“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是从被民众、社会来讲的,题干却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的,排除C项;“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子产在郑国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有中兴之势,而孔子赞赏子产并用刑罚来治国,体现了当时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以法治国的态度,并非儒家借助法家生存,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儒家对以法治国思想的态度,但不能代表其他学派和统治者的态度,故排除C、D两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可见司法程序的严谨,“这种核准复奏的程序一共要履行三次”可见把这道程序重复三次更体现其司法的严格和严谨,故C项正确;材料中死刑最后的确认权“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这只是死刑司法程序的最后一道,不是所有审判均需要皇帝勾决,故A项错误;将死刑审判中由皇帝“勾决”和三次复核,体现了对死刑判决的慎重,体现的是司法,而不是民本,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重点说明死刑判断的程序和三复核以防误判这一史实,并没有引入儒家伦理作为审判依据,不属于礼法并用,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由“父子至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等信息可知,董仲舒的解释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判决的依据,故选B项;汉代才开始有律令儒家化,所以不是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司法实践中判决的依据,而不属于家训和基层教化的范畴,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并不是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而是阐述定罪量刑的依据,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可知,礼典开创了“礼及庶人”的新局面,说明官方开始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故选D项;“否定”说法错误,皇族、王公大臣、庶人本身就体现严格的等级,排除A项;唐宋之间的政治社会变革,在推动礼下庶人中起了重要作用,即随着中古士族的衰亡,地方社会出现了权力的空档,再也没有“世家”来主导乡村的秩序,宋代士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B项;此时礼典还未上升为法制,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本题利用材料设置情境,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明清国家礼制中的一个重要祭祀内容是四海祭祀,分设西海(陆地)、北海(陆地)、东海和南海四海坛庙,用国家吉礼中最高级的天地配祀。国家通过对四海祭祀,强调“东南西北”边疆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意在巩固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并非国家做法的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措施体现清政府增强海防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措施体现清政府强化礼制的基层教化作用,故D项错误。7.【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与唐宋继承原则相比,民国初年法律遵循“新式‘私有财产神圣’的精神”“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继承的权利”,体现了民国初年法律向西方学习的趋势,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家庭继承问题,非宗族继承问题,排除A项;“猛烈地冲击了”夸大化,“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观念”的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民族意识强调反对外来压迫,民主意识强调反对本国的封建压迫,继承问题主要涉及财产等经济领域,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古罗马时期,嫁资逐渐由开始的丈夫支配演化为保证丈夫在离婚情况下归还嫁资,罗马共和国末期还出现了关于返还嫁资的独立的诉讼形式,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嫁资制度的演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妻子的物权,说明罗马法注重对物权归属的界定,故选A项;古罗马社会属于男权社会,罗马法以维护男性物权为主体,排除B项;C项“已形成完整的私法体系”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及离婚率,但不能说明罗马法对离婚行为的默认许可,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16~17世纪”以及图示中人法物关系的相关规范,以及取得方式上对个人权益的不断承认可知,随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法律体现了对公民利益的进一步重视,即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普适性指某一事物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古代罗马法中就已确立财产不可侵犯原则,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关遗产继承与婚姻方面的案件不得从坎特伯雷大主教法庭或约克大主教法庭上呈到罗马教皇法庭”“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惟一最高首脑”,可知这些法律规定鲜明地限制教会特权,树立“教随国定”的原则,有利于强化王权,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教皇兜售“赎罪券”引发了马丁·路德的不满,发表了针对教会特权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排除B项;“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惟一最高首脑”说明《至尊法案》以维护王权至上为基本原则,不利于普通民众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C项;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可知,中世纪的基督教据有大量庄园和土地,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故①正确;基都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等,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②正确;基督教是西欧普遍的文化符号,而不是唯一,故③错误;“教会的教条……法律效力”说明基都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物质贫乏的局面而提倡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Bridging Unit2 Keep Tidy Section B 1a-2b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制(2024)六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非油炸食品项目建议书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第4课 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Module 4 DiscoveryReading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2025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
- 2025年广东省佛山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
- 第1单元 第1节 认识家庭云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川教版(219)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
- 2025年二异丙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山东铝业有限公司面向中铝集团内部招聘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51单片机的无功补偿装置
- 《学校体育科研方法》课件
- 医疗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培训指导
- 水利设施维护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等校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版)解读
- 上海科技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 馒头制作过程
- 大数据与能源经济分析
- 《高铁乘务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课程教案-崔艺琳编写
- 小班数学课件《认识长方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