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_第1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_第2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_第3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_第4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教学课件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六单元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目录前言一七七事变二第二次国共合作三淞沪会战四南京大屠杀前言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也立即行动起来,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日本是如何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淞沪会战的经过如何?你对南京大屠杀知道多少?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接着,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入侵中国。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七七事变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八一三事变D.日军南京大屠杀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B知识点赵登禹,山东菏泽人,时任第二十九军中将师长。曾经在长城抗战中率领大刀队奇袭日军,闻名中外。七七事变发生后,率部参加北平保卫战,在南苑指挥部队奋勇抗击日军。他冲入敌阵,挥舞大刀砍杀日军。后壮烈牺牲,年仅39岁。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北平市北沟沿大街改名为赵登禹路。人物扫描赵登禹(1898-1937)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在卢沟桥事变中为国牺牲的将领有()。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王铭章B知识点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朱德(1886-1976)A.不可能有此事,照片是伪造的B.国民党加入了共产党C.工农红军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D.贺龙化装成国民党军官明同学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一张共产党的高级将领贺龙戴着国民党军帽,拍摄于1938年的照片,他得出的恰当判断应该是()。C知识点意义:国共合作为主的抗日全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辱、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A.九一八事变爆发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实现的主要背景是()。C知识点材料研读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试分析上述材料的意义。答: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三淞沪会战1937年8月,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先后调集约30万兵力,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轮番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先后出动70余万兵力,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淞沪会战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枣宜会战它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它是中日双方右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它”是()。A知识点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中国军民在上海市郊书写的抗日标语人物:姚子青、谢晋元淞沪会战示意图材料研读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读上述材料,用史实说明中国军民是如何进行抗战的。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答:史实:中国军队先后出动70余万兵力,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影响:此战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A.鸦片战争B.旅顺大屠杀C.南京大屠杀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南京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C知识点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战火中的南京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1937年12月18日,日军将囚于南京幕府山的男女老幼5.7万多人,全部用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在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均被刺刀杀戮。日军将全部尸体焚化。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两人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相关史事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课后活动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B.七七事变C.八一三事变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D答: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的爆发。2.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答:例: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毅杀了105人,向井敏明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3.假如你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请你写一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解说词。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作战人员,以“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被执行枪决。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一系列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一时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共同选择。广大知识青年怀抱救国理想,冒着连天烽火,冲破重重阻碍,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曾有学生用这样的诗句记录了他们向往延安的坚定信念:“割掉知识拓展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皮肉还有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