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2.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隋的统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教师展示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提到了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的治乱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问题。知识点1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栏目。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时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2.隋朝的统一(589年):由于南北朝后期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而完成统一的人就是后来称为隋文帝的杨坚。PPT展示图片。使用PPT演示政权更替情况。提问:隋朝统一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板书概括: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为后来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3、隋初经济的繁荣展示PPT,让学生归纳、概括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板书进行概括、总结。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2.原因:①政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引导学生联系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共同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逐步繁荣。在学生讨论时适时对他们进行引导,要认识到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知识点2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过渡:面对疆域辽阔的王朝,隋文帝要怎样选拔官吏,帮助他进行统治呢?PPT展示材料:“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翦伯赞1.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存在什么弊病?(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2.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有什么区别?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3.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有哪些贡献?(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是,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4.科举取士有什么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取士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知识点3隋朝大运河过渡:由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的大河如长江、黄河等,大多是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我国南北之间要有一条畅通的河流,只能靠人力开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许多人工河道,其中最著名的是隋朝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605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通大运河。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中的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经吴国祁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竣的。另外,这儿还有一段广通渠,广通渠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位于渭水之南,是为解决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的问题而开挖的。(背诵:三点、四段、五河)提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速度快。展示PPT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展示PPT“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教师: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造成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知识点4隋朝的灭亡1、隋炀帝暴政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炀陵帝》一诗中写道:“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他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因为他统治残暴。阅读课文,找出隋炀帝暴政的表现。(1)表现: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隋炀帝的暴政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地区,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小结: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凿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隋朝创立,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直到今天,考试仍然是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完成本课相关习题1、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证。大运河的构建没有让学生了解,也就无法体会至今各国修筑运河的专家研究大运河的原因。2、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在课上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也没有时间给予总结。3、繁盛一时的隋朝这课。在课堂上“繁盛”体现的充分,而“一时”并没有充分阐释。只是简单得提到存在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人教版的教材上在本课关于隋朝灭亡的事没有提到.我也很矛盾.预想解决方案:1、运用视频资料充分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地位。了解修筑大运河技术的进步性,体会它在历史乃至今日的价值。从而为评价隋炀帝功不可没提供充分的依据。2、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只好在下节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讲述。3、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指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2.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3.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复习先提问,导入新课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隋炀帝的暴政。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那么,继隋之后的朝代是哪一个?它是谁建立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PPT展示课题。知识点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隋朝的建立(581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展示图片“唐太宗”。PPT展示两则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他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做舟和水的关系,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因为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于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那么在他治理国家时他会怎么做呢?“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这段话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说的,魏征是个敢于直言的人,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了200多次,他说这句话既是提醒自己与当朝官员,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反映了他虚心纳谏的治国策略。唐太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人才济济,除了魏征外,还有人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在他们的帮助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学生完成表格第一列唐太宗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用人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治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展示表格,评价。评价唐太宗。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所以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知识点2女皇帝武则天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一个心地毒辣的女皇帝;她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皇帝;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皇帝;她是一个有强烈权力欲望的女皇帝……那么,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皇帝呢?指导学生完成表格武则天政治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贵族。用人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继续。经济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治世局面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展示表格,评价。郭沫若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评价武则天。武则天在位时期,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减轻人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边疆;发展科举制,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因此,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知识点3开元盛世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展示PPT“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提问:诗中描绘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什么情景?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从材料中我们看出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很有能力。那么,他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最后一列。唐玄宗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用人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姚崇、宋璟)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治世局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展示表格,评价。合作探究,提炼升华一、展示表格,提出问题:三位皇帝治国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用人: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唐太宗、唐玄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武则天)。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经济: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经济。二、课堂练习1.(2016·衡阳中考)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就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C)A.隋炀帝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2.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创下很高的收视率,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A)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B.虚心纳谏,广纳贤才C.精简机构,轻徭薄赋D.击败东西突厥3.《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聊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B)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4.贞观之治、开皇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因素是(D)①得人而用,政治清明②重视农业,发展生产③勤于朝政,励精图治④裁汰僧尼,禁建新寺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5.(禹州中考)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赋役,注意“戒奢从简”,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节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故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1)上述材料描述了唐初出现哪两个盛世景象?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有哪些?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原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等。(3)上述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的经验?答: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重视农业,关注民生。完成本课相关习题1、教师运用直观性强的历史图片与记录片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旁佐,既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历史观。2、课堂以多种形式,既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如古筝《春江花月夜》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回到古代的感觉;唐太宗与武则天的资料片的介绍,通过欣赏他们的图象、生平事迹,对他们的历史有了感官的了解;通过唐太宗纳谏小品的演绎使学生双方的参与性大增,课堂气氛活跃了;相关数据与诗歌的展示,使学生客观性地了解了唐代的繁盛。3、学生对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仅限于主观,缺乏相关的事实辨证,未用摆事实讲道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盛唐气象1.了解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情况,了解唐代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2.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3.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民族交往与交融。(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知识点1经济的繁荣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曲辕犁、筒车,蜀锦、唐三彩、瓷器,长安城、开元通宝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小组合作)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知识点2民族交往与交融(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步辇图》、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像: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1.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2.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3.(多媒体出示材料,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4.读课文材料,回答问题。“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钟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据统计,唐代少数民族宰相即有二十四人,分别来自十五个民族。将军、节度使多不胜数,以至《唐书》专立《诸夷番将传》”——《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此外,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知识点3开放的社会风气过渡:唐朝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对外交流广泛,国力强盛。这样的社会会出现什么样的风貌呢?1.图片展示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下棋等活动点评: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教育)。2.敦煌文书“放妻文书”唐代人对婚姻的态度比较开放。3.唐代家具、食品(唐周昉《宫乐图》——画中餐桌踢打浑厚,装饰华丽。贵妇们座下是月牙凳,凳面略有弧度,符合人体工学。)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唐代辽阔的疆域、强盛的国力、开明宽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为社会风气的开发与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知识点4多彩的文学艺术1.分组合作,完成表格诗人或艺术家代表作作品特点李白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白居易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方折峻丽,笔力险劲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2.展示学生表格,评价。3.PPT展示诗歌、书法、绘画作品课堂小结,巩固新知本课学习了《盛唐气象》,这个盛唐的“盛”体现在哪些方面?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有新的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唐气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统治者注重施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可能会有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但唐朝的社会风尚磅礴大气,有海纳百川之势,无论是外国还是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及生活习俗都能融入唐朝的社会生活之中,这是为什么?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使唐朝社会能够吸纳外来文化。这也告诉我们,开放的心态和勇于接纳外来新鲜事物的胸怀,对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成本课相关习题1、使用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的视频、筒车和唐三彩等的图片。找学生现场讲解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2、及时的小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学生被老师设计的活动调动起来,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并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3、活动设计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学生也饶有兴趣,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4、不足:一节课下来,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在突破本课的难点时比较仓促,这是我需要认真修改的地方;在活动的设计上更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这点还可斟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2.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玄奘西行。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大家先听两段音乐。多媒体播放音乐导入新课,板书写标题: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提问:《聪明的一休》是哪个国家的人?日本(2)提问:《西游记》中的唐僧最后在哪里取得真经?天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两个国家有关。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展示导学案,大家一起订正一下。板书写:一、遣唐使注音知识点1遣唐使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个知识点“遣唐使”,那么,什么是遣唐使呢?就是日本派遣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使节。同学们看这张地图——1.(多媒体展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找出日本和天竺提问: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哪些?新罗、波斯。当时的人怎样从日本来中国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乘船来。而去天竺,既可以从广州出发走海路,也可以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最后到达目的地。唐玄奘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说明唐朝交通状况如何?(交通发达、便利)便利的交通使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前来中国成为可能。(多媒体展示《建宁旅游图》)例如现在我们建宁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今年又被评为全一旅游县城,来建宁的旅客很多,他们既可乘坐便利的高铁,也可以通过便捷的高速公路来。(多媒体展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岛国,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唐朝时期的前后200多年间,日本天皇先后19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先后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那么,日本为什么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派遣唐使来中国呢?(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他们向我们学到了什么呢?2.(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建筑、服饰)副板书:唐招提寺(鉴真建造、有鉴真坐像)除此之外,根据同学们的预习,你们还能说出唐文化对日本哪些影响?(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可以说从政治到社会生活,唐文化对日本都有深远的影响,即使是今天我们走在日本的街市,都会有一种似熟悉的感觉。3.(多媒体展示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来整理遣唐使的相关知识。其实,在中日交往中,不只是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唐朝赴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高僧鉴真。我们来观看两个视频,然后清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表格。板书写:二、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注音知识点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1.(多媒体展示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2.小组合作:结合课本,完成表格3.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坚持不懈、不怕苦、意志力坚强、目标明确。合作探究1.唐朝中外文化频繁交流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唐朝的全面繁荣;(2)唐朝较为开放的政策;(3)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影响:(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可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了哪些收获?中日、中印友好往来。唐朝这个强盛的国家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乃至仰慕,所以我国要努力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坚持对外开放,鼓励交流,尤其是在我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在要多学习它们的优点才会进步。完成《高效课时通》对应内容本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启迪。第一,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第二,我们必须学习唐朝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2.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3.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知识点1安史之乱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知识点2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知识点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3.(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课堂小结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知识点1北宋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知识点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3.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4.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知识点3重文轻武的时代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小结: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2.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图片导入】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活动二预习导学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3、同学们反馈、纠正。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活动四合作学习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知识点1辽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是怎样建立?(学生讨论回答)(1)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让学生从诗、图、故事里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2)契丹的兴起: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2.契丹政权建立:建立政权:------------辽(契丹)建立政权民族:契丹族建立时间:10世纪初都城:上京建立者:阿保机(辽太祖)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辽),定都上京。对课本插图组织学生讨论:“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归纳:“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知识点2党项族: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是怎样建立?(学生讨论回答)(1)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有所发展。(2)建立政权:------------西夏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建立政权民族:党项族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1038年)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今天的银川)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教师总结:西夏文字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両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知识点3辽与北宋的和战一、北宋为什么北伐?结果怎样?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二、辽军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性质)三、什么是“澶渊之盟”?四、对于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有人认为北宋在战争有利的形势下,还签订和议,是无能的表现,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弊大于利,有人认为,北宋用“岁币”换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利大于弊?看待历史问题要一分为二,澶渊之盟在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辽与北宋的前期关系:①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③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2.澶渊之盟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领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让学生了解盟约内容。教师总结:1004年辽军大规模地进攻北宋,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谈谈你的看法,你怎么评价?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如:①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②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加重人民的负担。③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知识点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宋和西夏和战,那么和战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了解到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2.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知识点5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性质是否是正义呢?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决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虽是兄弟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以掠夺为目的而发动战争,就是非正义的。辽与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北宋进行的反掠夺的正义之战。小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完成下列表格:族政权建国时间族杰首领城与的大件辽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澶渊之盟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宁夏和约预习《第8课》完成导学部分。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7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七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所以本课采取了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的。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知识:完颜阿骨打建金,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学习金的崛起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学习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在学习岳飞抗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方法。2.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和生成及教师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岳飞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爱国热情和高尚的个人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完颜阿骨打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相对落后的民族,在征服先进地区后,只有学习先进地区的文化,才能维持统治并获得发展。岳飞抗金。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图片导入】出示图片岳飞字《还河山》,岳飞像、与岳飞坟前秦桧夫妻跪像。图中铁铸的跪像,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墓前,你能猜出他们是谁吗?为什么让他们跪在那里?他们就是当年以秦桧为首的陷害岳飞的罪人?岳飞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本节课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活动二预习导学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3、同学们反馈、纠正。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活动四合作学习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知识点1金是怎样建立的?(学生讨论回答)1、出示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形势图。2、出示女真猎人、女真骑士图,让学生分析女真怎么生活?看图分析女真的生活3、介绍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强调阿骨打的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分析理解国号金知识点2在《满江红》中“靖康耻”是指什么事件?“胡虏”又是指哪个民族哪个政权?1、展示岳飞《满江红》。2、1125年,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金军俘虏辽的最后一个皇帝,辽灭亡。3、地图展示金灭北宋,讲解靖康之变。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东京)掳走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知识点3南宋是怎样建立的?1、地图展示南宋的建立2、赵构,宋钦宗的弟弟,1127年“靖康之变”后即帝位,定都临安,庙号高宗,史称宋高宗。知识点4岳飞抗金情况如何?你知道岳飞事迹与岳母刺字的故事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到:“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岳家军与郾城大战有何关系,郾城大战情况如何?岳飞所率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岳家军”。岳飞率领这支队伍,收复了多处失地,又在郾城打败金军的精锐骑兵。岳家军即使“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然英勇作战,金军哀叹:“撼山容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和宋高宗、秦桧等人对金的态有何不同?思考为什么秦桧等人要阻止岳飞抗金。议一议历史上都是将军打了胜仗受到奖赏,打了败仗受到惩罚。为什么宋高宗、秦桧在岳飞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将他杀害?担心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担心抗金胜利后,被俘的皇帝回来,自己帝位不保。受协投降派一心求和,而岳飞成为议和的障碍。宋金形成对峙局面的标志是什么?宋金和议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纳岁币,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宋金和议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3、客观上获得较长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恢复发展和各族人民友好交往。课堂小结预习《第9课》完成导学部分。评价时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应该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评价岳飞时也要注意角度,不能以民族英雄称呼之,可以称呼为抗金英雄。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宋代经济的发展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图片导入】(课件展示)现代使用的纸币图片,问: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出现什么时候的什么地方?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活动二预习导学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3、同学们反馈、纠正。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活动四模拟情境:穿越时空:宋有财来到宋朝,跟随他来到宋朝走走,看看宋代经经济发展情况如何?目标导学一:根据人口南迁图和几则材料,你认为宋有财能发现宋朝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吗?宋朝南方农业发展原因: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目标导学二:宋有财来到当时农村,看到南方农业发展的景象如何?以种什么粮食作物为首位,又种什么经济作物呢?情况如何?(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目标导学三:宋有财看到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行业?各行业又有哪些发展成就?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目标导学四宋有财看到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1)宋有财穿越后想去北宋和南宋最繁华的大都市旅游,他可以到哪旅游呢?在那他可能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可以从城市及其布局、货币的变化等方面考虑)商业都市:与前代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还有草市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2)宋有财发现可以通过海外贸易可以赚取更多的财富。请问他可能会去我国哪些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做海外贸易?(进行对外贸易港口有哪些?)商船可能到达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3)宋有财到四川经营丝绸生意,每天需要带着大量的金属货币穿行在大街小巷,既不安全,也不方便。他的烦恼怎样解决呢?A、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产生的时间?地点?B、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C、今天的商品交易除人民币外还有哪些新的支付方式?目标导学五宋有财的重大发现南宋当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哪里?当时经济重心往哪移?最后在什么时候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1、预习《第10课》完成导学部分。2、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9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需要从史料中启发学生得出自己正确的认识。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识记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经济发展、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等基础知识。2.启发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意义与元朝建立与实现全国统一,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出的高尚气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元朝的与统一的意义【图片导入】温故知新:回忆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猜一猜:他们属于哪个少数民族?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活动二预习导学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3、同学们反馈、纠正。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活动四合作探究思考讨论一1、蒙古统一之前,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谁改变的,他被尊称为什么?分裂、战争。铁木真(成吉思汗)2、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时间: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议一议:材料“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材料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谁改变的?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回答问题: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如何评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思考讨论二1、蒙古分别在什么时候灭亡了西夏与金?2、蒙古分别是怎样灭亡了西夏与金?思考讨论三1、忽必烈的历史功绩有哪些?(1)建立元朝:建立者:时间:国号:都城:(2)、灭亡南宋与统一全国:灭亡南宋时间:统一全国时间2、忽必烈的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什么建议?施行了什么统治方法?3、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有什么意义?思考讨论四小结:元朝是如何建立并统一全国的?灭西夏(1227),金,(1234)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统一全国。课堂小结1、预习《第11课》完成导学部分。2、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10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本节课要结合文天祥、陆秀夫抗元故事,给学生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元朝的统治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2.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3.(多媒体展示元朝的政府机构设置简图)教师讲述:中书省的古今对比(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目标导学三元朝对边疆的管辖(一)台湾1.(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解读材料: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的)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说出元朝管辖台湾的措施及影响。答案提示:(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二)西藏1.(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统治的)教师讲述:元朝是如何管辖西藏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答案提示: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课堂小结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完成本课相关习题在新课授完时,抛出问题“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既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又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一箭双雕。还要善于运用纲要信号法归纳全文主线,言简意赅,语言精炼。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2.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3.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一)概况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二)瓦子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三)元杂剧和节日1.(多媒体出示问题,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答案提示:杂剧。宋代和元代。图片展示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答案提示:春节(古代叫元旦)。(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目标导学二宋词(一)宋词1.音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3.(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空)提读教材,完成下表的填空人物代表作贡献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辛弃疾《西江月》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师指出: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目标导学三元曲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学生抢答元曲的代表人物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完成本课相关习题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升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2.通过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路一带”进行对比探讨。3.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的“一带一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