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分析_第1页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分析_第2页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分析摘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既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有强化作用,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吸纳应用美的文字。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审美能力的驱动下重构思维,在美的体验中主动积极地传承文化,最终增强对传统文化之美的感知力。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审美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文字为载体向外界传达美的思想和情感,展现美的场景和意境,从而给人以美的体验。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忽视了对文学类阅读资源中整体美感的体验,缺乏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本文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具体措施。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分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有重要影响。所谓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学生能借助自己对文字的解读,体会其中美感,从而增强对文中美的元素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其实,无论学生阅读哪类文学作品,都能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都能认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人生状态,这些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同时,创造能力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基础上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既有利于借用;象文字勾勒美的场景,也有利于在阅读中增强思维建构能力。概言之,审美素养的培养既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有强化作用,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吸纳应用美的文字,也能让学生在审美能力的驱动下重构思维,在美的体验下主动积极地传承文化和美德,增强对传统文化之美的感知$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关注对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的培养,功利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会了文字,却不会品味和欣赏,也难以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一)忽视对情境美的演绎过程文学作品借助抽象的语言文字来呈现一定的场景、情节,进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调动思维,通过分析文字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旨。而在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虽然也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但却具有文学作品不具备的直观性。相比阅读,观看影视剧能够更快捷便利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大致情节与主题。诚然,这是一种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但绝不是最佳方式。这是因为,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人们不再需要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来品析文字,只需沿着影视剧制作者的思路观看即可,这样一来人就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与文字阅读的效果相去甚远。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将影视作品作为帮助学生了解文字作品的参照性资源,一味地将直观的影视剧片段呈现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这样非但难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演绎能力,导致学生的审美素养难以提升。(二) 缺乏对情感美的品读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具备领略风景美和情境美的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体验情感美、感知人性美的能力。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新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沿用讲授的方式,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增进对情感的品味和赏析能力则不予重视。事实上,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含蓄和内敛的,但从不直言“我爱你”的中国人,其情感深度毫不亚于欧美人。但是,这也给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较弱,无法品味出文字中的深刻含义,更无法感受其中潜藏的情感。所以,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多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引导学生总结文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明确文章主旨,然后便结束教学。殊不知,在一些优质的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总在文章的结尾,而是氤氤在全篇的很多细节之中,让人有更多的品味和演绎空间。所以,教师对学生情感感知能力的培养也相对不足,导致学生解读情感的能力有限。(三) 未能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始终是个难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写作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直言:自己的生活并不丰富,并没有太多可值得记录和保存的美好片段。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教师营造适宜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在周末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时,学生便能滔滔不绝地相互倾诉。可见,小学生的生活并不是缺少(,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缺乏对美的瞬间、对值得记录的事件的发现能力,这导致不少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弱,参与写作活动的兴趣不足。基于以上现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体验,开展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三、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措施分析(一)还原情境,增强演绎想象美的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应建立在情境还原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让学生置身于文章所营造的情境中,尽情感知和想象,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还原文中情境,烘托氛围并帮助学生主动将自身代入到情境中来,切身获得审美体验。例如,在《桂花雨》的教学中,作者通过描写对桂花的喜爱来表达对童年的怀念。在作者的笔下,桂花是一把回忆的钥匙,开启了回归童年的大门,当作者打开记忆的匣子后,随即开始回忆童年的美好,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珍贵回忆是作者独有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从中体验到作者童年时光的美好,并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还原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不少学生并不认识桂花,对于桂花的形态、桂花的香味、桂花的数量更是毫无概念。教材为课文匹配了一幅精妙的插图:两个人在摇着一棵桂花树,另一个人在捡拾桂花。桂花树的后面是一个和谐静谧的庄院,这是作者家乡的老屋。为了帮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怀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重构情境的方式还原作者描写的场景,帮助学生演绎想象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为实现如上教学成效,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桂花树。由于文中多次提及桂花雨和桂花的香味,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桂花的形态,让学生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桂花雨”,明白桂花树在开花时,花朵并不像玫瑰、海棠那样硕大,而是一些毫不张扬、隐藏在树叶之间的小花。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感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再度阅读文章,并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说一说自己体验到了桂花及桂花树的哪种美?在如上问题的引导下,伴随着阅读过程和对插图的理解,学生渐渐体验到了桂花的迷人香味、感知到了桂花的含蓄与娇羞,同时更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将桂花作为童年回忆的引子一因为这是作者回家的线索。这样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演绎想象,并借用图画等资源的辅助帮助学生还原情境、感知情境,进而增强了学生对景物美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二)细节分析,提升情感美的感知能力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细节的刻画十分精练,能为读者提供感知情感美的线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细节分析能力,进而增强对文章细节之美和整体之美的感知能力。例如,在《慈母情深》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应用细节分析的方式展现文章中的深刻情感。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一细节,这一细节描写要表达什么?”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细节时,学生透过文字就可以看到:毛票揉得皱皱的,可见母亲已经积攒了很长时间,却一直舍不得花掉,由此可见母亲的节俭。同时,龟裂的手指更体现了母亲劳作的辛苦。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沉,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可见,在对细节的挖掘中,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分析会更加深刻,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文章的情感之美。除这一细节描写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文章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到动容?你从细节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在如上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挖掘和思考文章中的细节信息,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情感美的感知能力。(三)意识引领,练就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写作是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体现。在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要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记录生活中美的片段,不再机械地记录流水账。为此,教师在学生开始写作前,可以先让学生开展口语交流活动,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