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课件_第1页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课件_第2页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课件_第3页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课件_第4页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商君列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与改革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912年1978年秦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北宋的改革戊戌变法张居正改革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1840年1949年古代近代现代民国的改革清末新政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民族复兴问题1.中国古代、近代、当代有哪些重要的变法、改革?(*掌握分析改革的思路:背景、内容、成效)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e7d195523061f1c0890f1187ace479033ccb95cc259bd258E40C6B657499CA903110765D5A69898084D4C1327ADA76239E138ACFFBF09D5F8694C8F4E967BD8E3FD1B9DBDE618204EC63BE722C34DF10D0EF794F545E9970E0DCE31691BEF09DA10BC6275C41481ACAF0C76150143FEF20800A3F9E1353859C6BC30B9B770A2400E704AA5D28D10A1840年以前问题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材料1: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2:(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魏书》材料3:(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塵(房屋),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今遣使者,巡行州郡,与牧首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4:“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孝文帝

领域

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鼓励相互纠告建立县制,君主直接任免官员俸禄制:恢复中原地区实行的百官俸禄制(此前鲜卑贵族依靠军功、掠夺获取财富;汉族官员收入甚微)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立三长(邻、里、党),并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授田于百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强制拆散大家庭,增加户数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主要部分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文化推崇法家思想,倡导改革与创新;鼓励个人奋斗汉化政策: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比较(打击限制贵族特权)(强化社会基层管理)(确立土地私有制)(建立中央集权)(有利于地主阶级)问题:商鞅变法如何打击贵族特权?实行“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核心内容破旧立新变法领域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打破世卿世禄制、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废除分封制废除井田制建立军功授爵制建立中央集权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强兵)社会(集权)经济(富国)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问题3:这两场改革的背景与性质有哪些相似之处?其历史影响与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共同之处?纲要上P13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查阅战国变法的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战国铁铧镶嵌云纹牺尊

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背景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思想: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处于剧烈变动之中),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变革)、政治、思想等纲要上P11学思之窗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民族关系

领域

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性质

相似之处问题3:这两场改革的背景与性质有哪些相似之处?背景:政权面临危机,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得天独厚的国际环境性质:社会制度的改革时代因素: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奴隶制趋于瓦解,诸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变法成为潮流社会矛盾:奴隶制度阻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的阶级矛盾尖锐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兴起个人因素:秦孝公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时代因素: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鲜卑统一北方社会矛盾尖锐:鲜卑贵族势力的特权影响皇权;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国家财政需求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个人因素:孝文帝崇尚汉族儒家思想和文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制度的变革;奴隶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问题3:这两场改革的历史影响与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共同之处?材料9: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10: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11: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7:商鞅的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种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把商人与逃犯一样看待。为了推行法制,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他认为《诗》《书》等都是一些“巧言虚道”,能使人怠于农战。到秦始皇时,更是“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为了推动新法的实施,商鞅提出“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的观点。为此,他极力鼓吹君主独裁,以便树立绝对权威。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材料8: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领域

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影响

成功原因

相同之处问题3:两场改革的历史影响与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共同之处?打击了奴隶贵族的特权;促进了秦国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为秦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以后北魏统一北方和隋唐盛世奠基;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法家思想的影响秦孝公的支持与商鞅的大力推行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趋势统治者崇尚儒家思想孝文帝的倡导与汉族官僚的大力支持成功原因:都顺应时代潮流;都有一位坚定支持改革的统治者和改革家;都有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影响古代王朝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A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B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C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D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

王安石的激进程度与王莽颇为接近,他们前后相隔约千年,是两次分别向两极挑战的变革运动,前者试图回到“周礼”“井田制”,后者则试图用“计划之手”把每个经济元素都管理起来。他们同样激烈且充满理想主义的气质,可是也同样遭遇惨败,并直接或间接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问题4: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原因:(1)变法的措施过于理想,部分措施脱离了社会现实(2)守旧派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与宋神宗对改革的支持态度不够坚决,增加了改革推进的难度(3)改革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急躁冒进等原因损害了人民利益,群众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五者之弊非一日矣,然臣以为此特臃肿痿痹之病耳,非大患也,如使一身之中,血气升降而流通,则此数者可以一治而愈。夫惟有所壅闭而不通,则虽有针石药物无所用。

——张居正《论时政疏》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原因:(1)制度因素:皇权过于集中,封建君主专制权力机构之间制约与平衡功能的严重失调(2)历史因素:政治制度的弊端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不断加剧而错综复杂,积重难返(3)现实因素:东南沿海的倭患、北方瓦剌、鞑靼及蒙古政权的军事威胁不断制约改革的进程从改革的成效和结局看,可以得到哪些认识?改革成效结局商鞅变法打击特权;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王安石变法初期有成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张居正改革财政增加,短暂缓解统治危机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商鞅变法(战国)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王安石变法(北宋)张居正改革(明朝)背景内容性质影响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诸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变法成为潮流;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的阶级矛盾尖锐法家思想的兴起;秦孝公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患严重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不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强制拆散大家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亲政前: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同汉族通婚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改革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少数民族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封建制度内的局部调整封建制度内的局部调整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巩固政权,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快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利于统一初期成效(达到富国目的,但加重人民负担引发激烈党争),后被终止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诸侯纷争民族冲突与交往统治危机统治危机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鲜卑统一北方;社会矛盾尖锐:思想基础:儒家思想;孝文帝崇尚汉族儒家思想和文化同:背景——动荡;目的——生产力、国家、民族;过程——艰辛曲折异:侧重点、影响程度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e7d195523061f1c0890f1187ace479033ccb95cc259bd258E40C6B657499CA903110765D5A69898084D4C1327ADA76239E138ACFFBF09D5F8694C8F4E967BD8E3FD1B9DBDE618204EC63BE722C34DF10D0EF794F545E9970E0DCE31691BEF09DA10BC6275C41481ACAF0C76150143FEF20800A3F9E1353859C6BC30B9B770A2400E704AA5D28D10A1840-1949请在此输入标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内忧外患添加标题添加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救亡图存(1840-1842)(1856-1860)(1851-1864)(19世纪60年代以后)民族危机深重“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问题5:戊戌变法的背景如何?主要措施有哪些?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2)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纲要上P101),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3)思想: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着书立说、创办学会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4)组织:维新派在北京成立了保国会,并在地方各省建立了分会,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体系;戊戌变法的措施戊戌变法高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持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1日——9月21日)。性质:一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问题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后,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对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