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乙己》、《白光》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两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角色展开分析,通过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语言和表情形象、动作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让我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科举制度毒害,而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陈士成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将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以我对《孔乙己》和《白光》两部小说的理解,来阐述《孔乙己》和《白光》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封建科举制度给社会带来的毒害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形成了世态炎凉,促成了这种封建迂腐的社会形态,并从中反思【关键词】:知识分子,科举制度,形象【正文】:在我所了解的鲁迅作品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乙己》、《白光》这两部小说,其中《孔乙己》最为熟悉,在上初中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当时对孔乙己的形象感觉很是好笑,很难理解那种人物形象,现在细读起来,感触颇深,这种贫困潦倒的穷书生气质中又不乏那种高傲的迂腐,却是别有风格的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而《白光》则是描绘了头发花白的老童生陈士成的悲惨故事,活画出陈士成屡屡落第,连秀才都没考中过,并且对发财陷入痴迷,以至于精神出现异常沉迷于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走向死亡的一个悲催的命运。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来揭示知识分子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以及普通百姓也颇受侵害,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世态炎凉的一种悲惨画面。而和现今社会中还可以感觉到类似的情景,希望可以通过对孔乙己和陈士成的分析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反思。一、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一)封建科举制度的社会环境《孔乙己》和《白光》两篇小说刻画的社会环境都是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中,而封建科举制度最大特点是内容单一、竞争激烈,是过去选拔官员而设置的考试,科举制度的竞争异常激烈,磨灭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傲气,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活气,科举中严格的以“八股文”为准,而过于的死板、迂腐,从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而读书人甚至要把毕生精力花费在八股文上,使人们头脑僵化愚昧、呆板,缺乏创新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进步,这样制度,导致了社会人们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孔乙己和陈士成的一生迂回曲折、凄凉悲惨的命运也就逐渐的孕育而生。(二)社会中人们的态度《孔乙己》中“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随后又通过文中第一人称“我”的职务的变换,充分的刻画出酒店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的”,酒店冷漠的气氛,充分体现了世态的炎凉,又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呈现出一种病态。在“短衣帮”与“穿长衫”形成对比的情况下,更显示出孔乙己的与众不同,孔乙己也是穿着长衫的,但确是还不如“短衣帮”的,夹杂在这两种人的中间,一种不伦不类的形态,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为后面孔乙己的悲催命运埋下了伏笔。《白光》中开头对中“乡试”后情景的描写,攀亲、新屋、京官等种种情景展示出来一旦中举,今非昔比,所有人都为首是瞻,此情此景无不欢喜。这是因通过科举考到功名的会受到人们礼待和金钱的奖励,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有的甚至从此官运亨通,一步青云,前程似锦。和后面人们对考试落榜时的人,则是避而远之,退避三舍。形成鲜明对比,而这样环境中的陈士成对升官发财的痴迷而发疯,营造了一个及其势力的社会气氛。一、孔乙己人物形象1旧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清高和自卑的比较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范进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这也只是针对胡屠夫、众邻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们可以推断,在高官面前,范进仍然会是一幅卑怯畏缩的奴才嘴脸。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封建祭祀品型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二、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和表情形象鲁迅塑造的一个旧中国受剥削、压迫最深重的、质朴愚昧并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贫穷落后却不觉悟的知识分子典型。他们经济上一无所有;在政治上深受压迫;在思想上是愚昧的。其性格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等。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和自身性格毛病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是其悲剧性的成因。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很大社会普遍性,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强烈的针砭与警示作用(一)《孔乙己》中的语言和表情形象1.周围人们的语言态度文章中开始出现对话的是“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时是所有人笑着对他说的,随后“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酒店里的人们则是故意的高声喊出来的,而后面还有一句“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其中不乏一种嘲笑的口吻,对于孔乙己只不过是他们闲暇的消遣,从这中逐渐体现出人们的幸灾乐祸的一种心态。2.孔乙己的语言和表情文中孔乙己第一次说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这个时候的孔乙己还能和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孔乙己本来已经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了,可是却还是来酒店喝酒吃茴香豆,酒店中客人所说“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此时孔乙己应该是偷书换来的钱,而之后孔乙己有段时间没有来了,之后再来酒店中之时,说“温一碗酒。”结合前文孔乙己来酒店还能要一碟茴香豆和两碗酒,这时的孔乙己应该没有多少钱了,连茴香豆都已经吃不起了。两次来酒店的描写,鲜明的对比,把孔乙己好吃懒做的形象展示出的淋淋尽致。之后,在孔乙己被人揭穿伤疤的时候,“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还死不承认,当被人说出事实别人看自己因偷书被打的时候,孔乙己涨红了脸,已经知道被人知道了偷书的事实,却还是要张口否认,“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时的孔乙己还是以读书人自居,摆着读书人的架子,故作清高,要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不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没有钱,只能偷书维持生计,这其中,为什么偷书,而不是偷钱之类的,我觉得孔乙己应该是受封建制度的影响,知道偷钱属于违法的,可是自己又没钱,所以去偷书换钱,却还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封建教育的影响下,孔乙己即使已经贫困潦倒,却还是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死要面子。在后文中掌柜的对孔乙己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这时的孔乙己却是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回答“不要取笑!”,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种高傲,然而当说到他腿被打断时,低声说到“跌断,跌,跌……”,此时的孔乙己已经非常低落了,与众人反驳的心都已经没有了,但是骨子作为读书人,还是不忘纠正别人的说法,还是以读书人自居对于周围人们冷漠孔乙己都已经用恳求的眼神看着众人,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则是一笑而过,事不关己,毫不关心,人心冷漠,世态炎凉。3.孔乙己对封建文化的态度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腐蚀和毒害,在平时说话中也是满口“之乎者也”半文不白,“教人半懂不懂的”但他始终没有考取功名“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到头来穷困潦倒,被人轻贱。当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则是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内心以此为荣。而当说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从这前后鲜明的变化中,又体现出来孔乙己不屑与众人为伍,而却又无可奈何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即使这样他却根本不觉悟,没有认识到封建文化对自己的残害。而在后面孔乙己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学问,则对“我”要考一下茴香豆的茴字要怎么写,当“我”回答出后,孔乙己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还是不依不饶的要展示出自己的知识渊博,一个回字也要说出四种写法,简单的一个字都要让读书人如此的费神去刨根到底,可见当时孔乙己为了考“八股文”读书已经读到咬文嚼字、思想迂腐,而即使自居贫穷落魄,也不忘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以此为傲,还想教导别人,当“我”离开后,孔乙己叹了口气,露出极惋惜的样子,可见在当时以孔乙己为例的读书人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执迷不悟。4.掌柜对孔乙己的态度文中掌柜的四次说到“还欠十九个钱呢”第一次是孔乙己好久没有来了,第二次是孔乙己的腿已经被打断了,在来酒店的时候,掌柜的确实还是一心只关心着那十九文钱,当第三次提到的时候,到了年关,最后一次是第二年的端午节,掌柜的时时不忘孔乙己所欠的钱还没有还呢。通过掌柜的对四次“十九文钱”的描写来反映出掌柜对孔乙己的态度,显示出掌柜的尖酸刻薄、麻木无情,侧面的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冷漠,又一方面揭示了封建教育对老百姓的影响,所以就形成了读书人对功名利禄的疯狂追求的态度,一旦考上,升官发财全部都不是梦了,通过孔乙己的不幸,揭露出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二)《白光》中的语言和表情形象《白光》中涉及语言对话的较少,只有主要以陈士成自言自语为主线,环环相扣,句句都引出下一个剧情,巧妙地刻画出陈士成从正常到发疯的心理状态。1.陈士成落榜后的形象《白光》中涉及搭配语言的一共有十一句,其中陈士成自言自语说的就占了十句,鲁迅先生通过及其短而精炼的十句话充分的描写出了陈士成心里状态的一个微妙变化。在陈士成又一次的落榜之后,自己房门口遇到七个学童正好齐声念书,随后学童送上晚课来后,第一句话“回去罢”,这时的陈士成因落榜而失落,突然的被这么一刺激,已经开始进入迷茫状态,而第二句话“这回又完了”预示着陈士成开始出现了幻听一样,此时陈士成自己也说了一句“这回又完了”,又一次没考上。随着这句话,陈士成就如同上了发条一样,开始了陷入了自我的世界,不由的联想起自己从学童时起苦读,已经考了十六回,到头来却是什么头没有考上,可却还是一心想着升高发财,考个一官半职,而在这么多次的考取失败后,此时的陈士成的精神上已经很难承受住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在这中状态下,白光也第一次隐隐的显示出来,“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文中这里没有明确写出白光,比喻成铁镜,反射出寒光,烘托出凄冷、寂静的气氛。2.陈士成开始沉迷于自我幻想世界因考失败而对财富的痴迷,此时陈士成已经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了,又开始听见幻听,第四句话“左弯右弯……”、第五句话“右弯!”,如同魔咒一般指引着陈士成来到了老宅,想起了祖母讲的故事,祖上留下的财宝的谜语。“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这句话彻底的让陈士成陷入了发财的想法,“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梦想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就如同封建社会制度笼罩这个社会的读书人一样,时时刻刻的指引着人们的方向。”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第一次白光正式在文中出现,第七句话同时也响起了“他终于在这里了”而当他像狮子一样冲向白光时,白光又离他远去了,之后“白光又明亮起来,这回更广大”,和陈士成科举考试一样,一次次的失败又抱着希望在此考试,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当白光再次出现的时候,陈士成如同饥饿的狮子一样,疯狂的陷入挖取宝藏的状态,引得他挖出了一个恐怖的下巴骨,“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并且说出那句话令陈绝望的话:第八句话,文章中三次出现了“这回又完了!”,又一次的失败,而在这失败的状态下,陈士成还是没有放弃,仍然的执迷着,魔咒一样的声音又一次的响起“这里没有……到山里去……”他似乎是已经恍然大悟,开窍了一般以为已经知道了宝藏的秘密,向着白光冲去,“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这次的白光更大了,和科举制度一样更深的烙印到陈士成的脑海,疯狂的追逐着白光,“是的,到山里去!”就像在说是的,要考试,只有考试才能升官发财,只有到山里去才能找到白光,才能找到财宝。却是引向陈士成走向死亡的魔鬼的巨口,引得陈士成“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在黎明中走进了万流湖里。借着死亡的白光一直在引导着陈,月亮在湖里的倒影正是陈士成看成了白光。他的“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恰恰说明了他在河底也曾对着白光的所在疯狂地挖了一阵,而终于溺水而亡。到底是为财而死,还是为了追求前程而亡。这种执着,痴迷,导致了陈士成疯狂的走向死亡。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刻划得深刻生动,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从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到子君、涓生,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深深带着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痕。毫无疑问,在历代封建社会,只要科举制度还被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读鲁迅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新旧民主革命交接时期的中国社会。
其次,作品告诉读者,不容知识分子的社会是没落的社会,折磨和摧残知识分子最厉害的是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他的上升阶段,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同时,也给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以使劳动生产得以继续和发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脑力劳动者。为了鼓励知识分子进行创造,以便吸取他们脑力劳动生产的成果,甚至给予知识分子比体力劳动者略为优厚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能够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封建主义则不然,它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以一人或一家之利害为利害。为了维护其统治,对生产力最活跃的部分——人,采取各种各样的压制手段。特别是对待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比较有知识,能思想,这对专制独裁构成最大的威胁,统治者便采取能诱之以利禄则诱之,以把他们变成封建阶级的分子或奴才,对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实行严厉的思想统治,在精神上倍加摧残和打击,在生活上把他们逼向绝路。因此,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知识分子即脑力劳动者几乎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这样一来,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社会也日趋没落。
第三,形象表明,知识分子需要进行世界观的改造,要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吕纬甫,魏连殳,以及子君,涓生们生活的时期,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尚未广泛开展,现实还没有提供给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结合的广阔舞台。但是,历史毕竟指出了和工农民众结合的方向。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并努力地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贯彻。我们不应否认当时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苦闷的原因,但也应当承认我们主观上的原因。孔乙己,陈士成和后来的知识分子不同,是封建社会最后一批知识分子,在这点上就不用说了。至于吕纬甫,魏连殳,或是子君,涓生,他们不都有一个跳出个人的小天地,投入社会的大熔炉去的问题吗?吕纬甫显得是那样的形只影单,魏连殳则更是名符其实的“孤独者”。就是子君和涓生不也是那样靠自己个人的力苦撑苦战吗?最多他们相互鼓励和支援,也不过如“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到头来连这点“沫”也无济于事时,子君只好回到老路上去,而涓生也还是梦想着个人的奋翅高飞。这样,他还能有什么希望和前途呢?的确,小说表现的客观意义说明知识分子如果孤军奋战必然遭到失败,只有和工农大众的解放斗争以及全社会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胜利四、思古观今,反思生活中的不足(一)对孔乙己“命运”的沉思孔乙己是可悲可怜可恨的一个人,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说对科举制度的执迷,但不像陈士成那样至死不休的考试,而骨子里确还放不下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不顾自身的现状,好吃懒做,没有自己明确奋斗目标,而身边的人却又是世态炎凉的心态,自身加上社会环境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同时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也让孔乙己无法生存,文中丁举人是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爬上去成为举人,就可以私自处置孔乙己,而孔乙己则是科举考试跌下来的穷书生,贫困潦倒,成为下层社会的不幸者。科举制度培养出来像丁举人那样大批的无耻文人,和丁居然一样残酷、霸道,使他们成为迫害百姓的刽子手;同时在精神麻醉读书人,葬送他们的思想创新,造就了在精神上、肉体上被摧残的小人物形象--“孔乙己”,形象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罪恶。(二)对陈士成“执迷”的沉思陈士成连着十六次考试,场场落选,以至心理承受不了,思想倍受打击,梦想发财,他的性格已经完全被封建社会给扭曲了。如同白光一样陈士成所追求的到头来都是空想,致死都执迷不悟,作者把白光看成是封建社会的科举教育,这个科举教育已经根深蒂固的刻到陈士成的骨子里了,引导着他走向死亡,注定是要失败的。对于这么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连考十六次,可想是需要多大的意志,可惜却被科举制度所侵害了,如果是现在社会把这种意志放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中,必是国之栋梁。可见科举制度害死人啊。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值得深思,科举制度确实是迂腐,对人们毒害之深,可是我们如果能正确的对方去认识事物,就不至于这么执迷不悟。历史上,我们也有类似的人和事,但是结果确是截然相反。例如,洪秀全连续四次童试的失败,这对于他的自尊心的伤害是很大的,甚至精神受到了很大打击,所以他走向反抗封建社会制度的道路。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戊戌变法反对科举制度,同样是在封建社会制度的生活下,因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世界观,虽可能是因为社会有所变化,导致他们所接触的事物不一样,但只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被各种利益迷失了自己的双眼,不管我们身处什么环境同样可以有一个正确的选择。作为知识分子如果不能分清是非,执着于科举道路,做着黄粱美梦,注定沿着孔乙己、陈士成的命运,必须用正确的、先进的眼光去看,创新的思想去思考,另辟新路才能走向积极向上的道路。(三)联想生活中现实的思考通过两个人物的分析对比,以他们都是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思想和命运上及其的类似,孔乙己和陈士成凄惨地死去了,某方面来说意味着科举制度注定走向消亡,而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科举制度,不受封建教育的影响,更应该要幸福地活下去,为着自己,也为着他人。在闲暇之余,我们应该多去思考,我们为什么去努力,所奋斗的价值是什么?虽说现在社会不是“八股文”的时代,但是某些社会形态,某些人的思想,还是存在着及其相似的状态。“贪污受贿”、“升高发财”这样的事实还是屡见不鲜,结果他们同样也是走向了悲惨的命运,需要我们时刻警惕着,如果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什么时候的知识分子又怎么能不坚定自己的信心呢?但如果我们有一个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来分辨事物的对与错。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人和物,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世态炎凉,也不需要虚幻的执迷,我们需要的是有爱、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引向,我们不需要“白光”,反思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不足,多给身边人一些关爱,并努力改正我们自身的缺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建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二、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1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鲁迅的小说大多都是批判封礼教的“吃人”以及旧社会“将人变成鬼,将鬼变成人”的社会性质,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不论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亦或者是《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代表性,他们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特定的一群人的命运轨迹,所体现的是旧社会下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对人的压迫和残害。孔乙己作为中国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她身上凝结着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一切性格特征,同时其人物的命运轨迹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对于中国旧社会的女性而言,尤其是农村妇女,她们需要在传统封建礼教中遵守父权、夫权乃至神权的多重压迫,从生命的开始到终结都要在这一种束缚中生活。而在这一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他们几乎失去斗争与反抗的意识,遵从与自己的角色定位而生存,于是其命运的悲剧性也便体现了出来。而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封建社会中,女性所遭受的压迫以及在这一种残害下她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风貌进行细致的刻画,将封建迷信与封建礼教对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残害进行揭示,在引导广大女性思想觉醒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形象。2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关于“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歇,不可否认的是这二者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影响甚至和主导着一个人的行为认知。而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会将人内心中所隐藏的一些特性激发出来,比如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人处于精神狂热的状态中,内心中所隐藏的一些“恶”被彻底的激发了出来,之前的是非价值观也被彻底打破,社会变得换乱不堪。当然,文革时期人们的变化只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而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则影响了中国人民千百年,在这一文化传承中,很多原本不公正、是非颠倒的价值观被披上了冠冕堂皇的外衣。《祝福》中,祥林嫂处处遭受压迫,这些的压迫来源于以婆婆为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店铺转让合同范本下载
- 2024至2030年中国尼龙上下拉开尾拉链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电力工程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铁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自动车辙试验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动打结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气缸套铜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整体硬质合金二刃铣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家私护理喷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双针珩缝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医务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手术安全核查执行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图说工厂品质管理(实战升级版)
- 北京科技大学第二批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考聘用模拟预测(共500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审计模拟实训教程第4版马春静课后部分参考答案
- 国家集输工技能题库(操作)
- 第2课《走月亮》第一课时(分层作业)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 口内数字化印模
- HXD1型电力机车专业知识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地道商务日语会话总汇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辽宁毅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水杨酰胺、1000吨8-羟基喹啉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