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77页,共=sectionpages88页试卷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88页高二上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三)历史试题(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全册)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D.明代废丞相2.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3.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中央设立谘议局、资政院;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宣布宪法;厘定官制、官规;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这一方案的实施(
)A.有效化解了清廷面临的政治困局 B.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延缓了反清革命的历史进程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行”,并用刻石的方式宣扬自己的功绩。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形式。关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秦朝在郡一级行政区划中设监御史监察地方 B.秦始皇设丞相监察百官C.汉武帝时的“州”是监察区划而非行政区划 D.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5.下表所示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汇总关于西汉政治制度演变的文献资料。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
)惠帝三年谴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武帝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至五年,乃置部刺史A.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B.藩镇割据现象初现端倪C.中央集权日渐强化 D.监察御史把持军政大权6.有学者认为秦汉之后古代中国进入了文治天下的时代。但唐代武则天却开创了武举制,武举考核“弓马定去留,策问定高下”,且民间武术也更加注重实战功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彻底扭转 B.边疆形势变化影响制度变迁C.平民社会达到兴盛阶段 D.武举制是藩镇割据根源7.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8.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9.在秦律中,不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一切动产及不动产的所有权,如牛羊、甲盾、钱财以至系羊的绳子,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有具体的处理办法。这反映了秦律(
)A.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B.具有轻罪重刑的特点C.有效保护了农民个人权利 D.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10.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A.重视基层治理 B.开始独尊儒术C.注重政令传达 D.压制宗族自治11.“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B.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统治C.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D.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12.《拿破仑法典》第5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适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所以,“民法系”的特点是(
)A.以判例法为主 B.强调法律至上 C.法官地位突出 D.以成文法为主13.下表所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的演进。据表可知(
)时期劳模形象评选标准劳模结构20世纪50年代老黄牛劳动竞赛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20世纪60~70年代铁人精神发展生产力知识分子也被纳入劳模评选范围20世纪80~90年代“当代愚公”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职业日渐多元,由当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21世纪新时代“最美奋斗者”重视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A.劳模群体主要来自基层工人和农民 B.劳模群体随时代变迁而日益多元化C.劳模评选标准主要以经济贡献为主 D.劳模的形象彰显了改革开放的活力14.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15.俾斯麦指出:“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巴伐利亚,符腾堡,或许会沉湎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普鲁士必须加强和积蓄其力量以待一个有利的时机。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这一思想(
)A.催生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意识 B.瓦解了传统的维也纳国际体系C.消除了德意志邦国的分裂倾向 D.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16.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世界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17.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与此同时,新中国与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由此可见,新中国(
)A.改善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实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C.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D.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8.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B.侧重与西方国家的沟通C.对不结盟政策有所调整 D.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19.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券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被称为“交子”。由此可推断,交子A.促进地区商品经济发展B.阻碍经济重心南移C.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推动中外经济交流20.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对于二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做的努力。”基于此,二战后的美国A.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 B.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C.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组织21.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A.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C.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22.从唐朝中期“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的两税法,到明朝“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的一条鞭法,再到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
)A.表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放松 B.抑制了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C.阻碍了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23.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些规定A.旨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B.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C.旨在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D.反映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24.据1990年统计,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方面的亏空高达约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5%。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推行“福利国家”制度 B.经济出现严重衰退C.富人过度享受福利待遇 D.缩小“社会福利”规模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及其限度》材料二: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同权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材料四: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并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设计,结果如何。(5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四的观点的。(3分)2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靺鞨族等迅速发展。唐朝为加强管理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鞋羯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被草原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的观点,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清初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作用。(5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明)宋濂《元史》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1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面对辽阔疆域,在地方管理上的“制度创新”有什么意义?(4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6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1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整理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提取上述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关系。答案第=page1515页,共=sectionpages88页答案第=page1616页,共=sectionpages88页参考答案:1.D【详解】“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故选D;汉代设置中朝是为转移宰相的决策权,A选项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为了分散相权,B选项排除;宋代设置副相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相权,C选项排除。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及农业工人参与政权的需要,C正确;三次议会改革并未实现公民的普选权,A排除;前两次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3.C【详解】根据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中央设立谘议局、资政院;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宣布宪法;厘定官制、官规;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可知,从预备立宪的方案部分内容来看,清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政治改革,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C项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其结果不仅没有化解清廷面临的政治困局反而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排除A项;预备立宪前提还是保留君主,因而没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B项;预备立宪加剧了各类矛盾,加速了反清革命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设丞相是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郡一级行政区划中设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时,“州”是刺史的监察区域,而非行政区划,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复置监察御史,汉文帝时“丞相史出刺”,监督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刺史取代监察御史等,表明西汉朝廷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管理即中央集权日渐强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并非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排除A项;藩镇割据现象出现在唐代,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监察御史把持军政大权,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材料“武举考核‘弓马定去留,策问定高下’,且民间武术也更加注重实战功能。”并结合所学可知“弓马定去留,策问定高下”是指选拔既有武艺又有韬略的将帅之才;民间武术也注重实战功能,说明武举社会影响扩大,武举制度在民间影响的增大有利于推动平民社会的兴盛,C项正确;A项“彻底”不符合史实,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形势的变化,排除B项;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封建割据的根源,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8.C【详解】根据材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可知,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严惩腐败原则,A项错误;材料所述提醒、函询和诫勉是党管干部原则,而不是审查机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D项错误。9.A【详解】根据材料“在秦律中,不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护”“一切动产及不动产的所有权……对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有具体的处理办法”可知,秦律保护个人财产所有权。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因此秦律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轻罪重罚”,排除B项;“有效”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农民权益的有效保护,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重视在乡里宣讲,这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A;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故B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圣谕”、乡约在基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故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态度,故排除D。11.D【详解】材料主张在没有穷人时可以兴建简单的教堂,即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掠夺,这与宗教改革有关,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D项正确;AC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B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12.D【详解】根据题干“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适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可知民法系或大陆法系的特点是以成文法为主,D项正确;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排除A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强调法律至上,且题干并未体现法律至上,排除B项;英美法系法官地位突出,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评选标准和劳模结构等,随着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日益丰富,反映出劳模群体随时代变迁日益多元化,B项正确;劳模群体主要来自基层工人和农民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劳模评选标准主要以经济贡献为主与“重视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改革开放对劳模形象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排除A项;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故选C项。15.D【详解】根据材料“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可知,俾斯麦认为德意志应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反对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这一思想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D项正确;“催生了”说法不符合史实,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意识在此之前已经产生,排除A项;这一思想反对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但不能说明瓦解了传统的维也纳国际体系,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中国代表在亚非会议上把关注国家间共同点,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观点,阐发为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上,中国和与会国达成的团结、友谊、合作的共识,被誉为“万隆精神”,B项正确;中印等亚非国家达成的团结、友谊、合作等共识,并非不结盟,排除A项;多极化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是广大亚非国家就团结反帝反殖达成的共识,排除C项;世界大国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与亚非国家认可求同存异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与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与此同时,新中国与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相符,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善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表述片面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的“与所有国家”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8.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介”字型布局中的“一带”“一路”“两廊”均以“经济”一词命名,这体现了强烈的“经济”意味,D项正确;当代中国外交谋求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地区性和平,排除A项;根据“介”字型布局可知,当代中国外交侧重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中国外交仍然坚持不结盟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9.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交子铺户”,使成都地区现金储蓄和支付功能便利化,促进成都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故答案是A项;材料没有涉及全国GDP及其占比的变化等信息,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代中后期以来,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区域金融现象,没有涉及中外经济联系,排除D项。20.C【详解】根据材料“对于二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可知,材料说明二战后美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抗经济危机,即避免再次经历1929-1933年时期的严重经济危机,由此,美国为对抗经济危机而主导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C项正确;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是为对抗苏联,而对抗苏联的目的不是题干主旨,A项错误;二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扩大美国在欧洲的商品市场及控制西欧,并非为了对抗材料所述经济危机,B项错误;二战后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并非为了对抗材料所述经济危机,D项错误。21.A【详解】国民政府发行统一发行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不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思考,排除;C中实现货币现代化说法绝对。排除;D不属于对民族企业的影响,排除。2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到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再到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封建政府的征税标准逐渐转变为以土地为主,人头税不断减少,最终被废除,反映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放松,A项正确;以土地为主要征税标准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人头税的减少和废除,促进而非阻碍了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排除C项;增加了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与“不以人丁为本”“计亩征银”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A【详解】材料反映了1834年英国政府降低金钱救济标准,缩小壮年男子救济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4年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基本确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保障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迫使工人回到工厂劳动,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福利国家,排除B项;降低救济标准、缩小救济范围不利于缓解阶级矛盾,排除C项;1834年的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非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24.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导致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方面亏空的原因主要是推行“福利国家”制度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开支,造成了财政赤字过大,A项正确;财政赤字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排除B项;福利制度中受益的是低收入阶层,排除C项;“缩小‘社会福利’规模”的说法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25.(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藩国问题。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2)特点: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是真实情况。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赋予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因此它是真实情况。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相权削弱,皇权加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材料中的情形不是宋代君相关系的普遍反映。赵普之所以能那样做,只因宋太祖信赖他,这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任答一种即可)(3)设计:明确主权在民原则;召开参议会,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结果: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4)近代资产阶级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制,都未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参照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又参照了近代中国、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详解】(1)史实:根据材料一“……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演变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藩国问题。内涵:根据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现代化”指的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2)特点:根据材料二可知,丞相赵普两次推荐宋太祖不喜欢的人,最终皇帝只能同意,这表明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情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材料二所述史实。如果认为材料二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则从“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赋予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等方面说明;如果认为材料二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则从“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相权削弱,皇权加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材料中的情形不是宋代君相关系的普遍反映。赵普之所以能那样做,只因宋太祖信赖他,这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等方面说明。(任答一种即可)(3)设计: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同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确主权在民原则;召开参议会,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等方面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的设计。结果: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因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4)说明:根据材料四“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可知,材料四认为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然后联系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材料四的观点进行论证。26.(1)民族观:民族平等,天下(华夷)一家。措施: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与各民族文化交流(通婚或传播文化技术);建立尊孔崇儒的文化传统;构建各族一家的民族意识;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2)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装饰施工简单合同范本
- 房屋无偿租赁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技术改造贷款合同2篇
- 离职赔偿协议书陷阱
- 《导游词创作与讲解》课件
- 改扩建项目质量保证合同3篇
- 数学教师述职(2篇)
- 《工程设计勘察》课件
- 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三方合作协议3篇
- 公司会议制度完整范例(三篇)
- 全新借款转投资款的协议2024年
- (完整)《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
- 中日文学关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检验科检测项目标准操作规程
- 环境工程设计手册
-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 政协的知识课件
- GB/T 30489-2024城市轨道车辆客室侧门
- 奇瑞汽车采购管理手册
- 企业存货管理研究-以小熊公司为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