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习题合集_第1页
气象学习题合集_第2页
气象学习题合集_第3页
气象学习题合集_第4页
气象学习题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名词解释:气象学、环境气象学气象学:争论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化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效劳的科学。气象学的争论对象和争论任务,气象科学的进展经受了哪几次飞跃,以什么为标志?争论对象:大气圈及大气圈与水土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争论任务:、观测observation气象效应;、系统地、科学地解释research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说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化规律;、依据所生疏的规律分析、诊断和推测forecast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效劳;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究和模拟人为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供给科学依据。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四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1700—1859年〕:气象仪器如温度表、雨量器、气压表等相继制造,导致对信风和全球大气环流的争论。其次次飞跃〔1860—1940〕:无线电报制造,地面气象观测网产生,天气图诞生,V.Bjerknes创立了锋面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斜压概念和环流理论,从今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形成并得到进展。第三次飞跃〔1941—1980年〕:无线电探空仪制造,高空观测网快速建立,Rossby提出了长波动力学,创立了长波理论。Lorenz提格外异吸引子与混沌理论、准地转理论、适应理论、突变理论和不稳定理论等并相继得到应用,大尺度天气学进入成熟阶段。第四次飞跃:〔大约1980—〕:空间和地面大气遥感探测与气象信息技术系统日趋完善,大气科学试验正从局部的专业试验向全球的综合性试验过渡,气候争论正朝着更加广泛、更加综合的方向进展。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微粒等三局部组成。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大气中臭氧的分布及其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臭氧层的形成,氯氟烃如何破坏臭氧层?10-50km90%的臭氧。水平方向,由赤道向两极增加。随季节,春季大,夏季小。作用: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形成了平流层逆温;对地面生物来看,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作用。O3光O3臭氧层的产生:O2 O+O O2+O如何破坏:在对流层的氟利昂分子很稳定,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响。但是,当它们上升到平流层后,会在猛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里昂分子会离解出氯原子,然后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响〔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响,生成氧气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稳定,很快又变回氯原子,氯原子又与臭氧反应生成氧气和一氧化氯基……〕,不断破坏臭氧分子。二氧化碳的分布及其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生物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等。作用:一方面: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展光合作用不行缺少的原料;另一方面,二氧化碳能够猛烈吸取即温室效应,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将地球大气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依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大气铅直运动的状态。地球大气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空气具有猛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层运动和不规章的乱流运动〔〕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平流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的增高最初保持不变,在25kmb)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c)气流比较平稳,适于飞行。名词解释:

其次章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的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射强度。〔1382瓦/米2 1.35*105lx〕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称太阳高度,以符号h表示。昼长: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光照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昼长〕+曙暮光时间可照时数:指昼长,日出至日没的时数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又叫实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量: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距离与海平面上大气铅直厚度之比,简称大气量:Pm=Sm/Sm-1。P随大气中所含水汽、杂质的量增加而减小。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散射辐射。太阳总辐射:太阳总辐射强度: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总量,月总量,年总量或生长季总量。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局部投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取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取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又称地面净辐射.紫外线指数: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中午前后,即从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的时间段里〕,到达地球外表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缘由?答:地球昼夜不停地进展着两个根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h最大,然后hh最小。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渐渐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渐渐增大。在南半球则相反。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4.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б б=23.5sinN’ Ф为观测点纬度。 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昼长的变化规律:φ=0 赤道(equator)σ=0 春分,秋分 T=12小时北〔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都>12小时昼长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长,在北〔南〕极圈消灭极昼现象。冬半年〔秋分---春分〕昼长<12昼长随纬度的增加而缩短,在北〔南〕极圈内消灭极夜现象。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角(h)P〔m〕sealevelelevationslopegradient、directionofslope、云量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地面状况、风力、海拔高度和植被。名词解释

第三章容积热容量Cv: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吸取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容积热量.。单位:卡·度-1·克-1温度日较差: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为温度日变幅,也称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温度年较差。大气稳定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热岛效应:城市内部的温度比四周地区高的一种现象。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方程:R=B+P+LE、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取的净辐射热量。、LE、P、B在枯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比较:山顶与山谷温度的日变化,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影响土温度变化的因素:土壤湿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耗热腐殖质、地面掩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距海远近。山顶温度的日变化较山谷小;水体温度的日变化较陆地的小。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消灭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消灭在日出后2—3h。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消灭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消灭在8月;最低温度消灭在2—3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连续上升到了午后肯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头下降。13土壤、空气和水的热量交换方式有何异同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为热辐射交换,土壤中热交换的主要方式是分子传导热交换。空气和谁均发生流体运动热交换,只有水发生潜热交换。r、rd、rm有何区分r是气温垂直梯度,rdrmrdrm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r如何判别大气静力稳定度1γ愈大,大气愈不稳定;2、γ<γm,大气确定不稳定;3、γd>γ>γm,大气条件性不稳定。有三种状况:1、气块减速,趋于返回原处,气层对于气而言是稳定度的;2、气块按原方向加速运动,气层是不稳定度的;3、气块保持原有的运动速度,气层中性的逆温有哪几类,各自中如何形成的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力不大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造成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2、湍流逆温:由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所形成的逆温。3、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而形成〔温差越大,逆温越强〕4、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而增温所形成的逆温〔多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掌握区内〕5.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暖气上爬,形成锋面,冷暖间逆温。6、地形逆温:在山区夜间,山上冷空气沿斜坡向下移动到低凹地区并聚积于底部,使原来在凹地底部的较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逆温。8. 热岛效应产生的缘由及危害,如何减缓热岛效应缘由:1、发热多〔固定热源:工厂、家庭炉灶、冷气、采暖等约占3/4;移动热源:汽车、摩托、电车等约占1/4;人体和家畜等陈代谢热量一般还不到1%;汽车尾气等排放,家用电器特别是空调的使用也加速了温度上升。〕2、吸热多〔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转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一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外表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3、散热慢〔1、自然下垫面〔绿地、水体〕少,吸热力量小;2、高层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密,3、逆温现象;4、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的危害: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差;影响人的性格。加重能源消耗〔增加降温电器的使用〕;增加水资源消耗。影响城市生存物种,增加病菌生殖的条件,影响生态平衡;加重空气污染〔热岛环流不利于污染物输出城区,有害物质易在城区累积造成严峻的污染;转变污郊温差与SO2〕名词解释:

第四章水气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到达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肯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到达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溶化后〕厚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蒸发量:是指在肯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即为降水强度。人工降水:是依据降水形成原理:实行某些必要的技术措施,对降水形成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展干预,以到达降水到达地面的目的。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答:土壤蒸发的过程是通过两种不同过程来完成的,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外表,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展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外表逸出土表。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构造。防止蒸发: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使土壤水分的蒸发由第一种过程变为其次种过程,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展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削减了表层的孔隙度。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答: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分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分散;三是要有较多的分散核。过程: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四周气压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移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抑制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外表上的分散,称为分散增大,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称为碰并增大。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答: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晴朗、微风的夜间。霜:辐射冷却猛烈,晴朗无风的夜晚或早晨;雾:晴朗而有微风的夜间或早晨,空气与下垫面之间温差大,空气湿度大,且有适宜的风速。第五章名词解释: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气压:地球外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低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称为低压。高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称为高压。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转变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季风:那些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异的风。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肯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地转风、梯度风的形成过程,摩擦层中的风的特点自由大气中,平直的气压场中,空气质点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二力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风,称为地转风。自由大气中,在闭合的等压线中,空气质点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三个力到达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摩擦层的风特点:1500由高压进入低压。近地层风速的影响因子地面辐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地面掩盖物、天气条件等。第六章1、力环流摸式的形成过程〔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一、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因而形成局地环流,下层风由海风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产生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风与陆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海陆风。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在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增温较快,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间辐射冷却,气温快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缓慢,于是山坡上的空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与山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山谷风。2、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解释赤道地区多雨,沙漠多分布在副热带地区的缘由三圈环流指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淌。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淌。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淌。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四周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30°四周副热带地区的气流是下沉的,因而这一带少雨又干旱,多沙漠分布。3. 季风的形成过程,中国季风的特点过程:在不同的地球外表中,海洋和陆地面积大,物理性质极不一样,在一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大陆温度变化快,海洋温度变化慢,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冬夏季的热力差异,从而形成季风。季风形成的缘由:1、海陆性质不同形成的热力差异2、行星热源的分布和极冰的作用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使得赤道的温度明显高于南北两极,这样南北方向上的温度梯度为行星温度梯度,使大陆南岸地区海陆的相互影响猛烈,易形成季风。3、赤道辐合带〔4、行星风带南北移动〕行星风带的存在和季节性移动,对季风的形成也有加强作用。赤道季风与赤道辐合带的南北移动有关特点:1、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猛烈,冬季风强于夏季风;2、夏季风到来缓慢,冬季风来得快速;3、华北降水量集中在夏季风最强的季节,但长江流域和华南雨量最集中时期是在夏季风最盛期之前。第七章1、名词解释: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适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根本全都的大范围的空气团。锋:两共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称锋冷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对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峰成为冷锋。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格外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摇摆,这种锋称为静止锋。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或称变性西伯利亚气团,天气严寒枯燥。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又称热带太平洋气团,带来丰富的水汽。来自欧洲大陆副热带地区的热带大陆气团,在夏季影响我国西部地区,有时也可影响到华北,天气晴朗,炎热枯燥。〔4〕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又称季风气团,夏季可影响到我国华南地区,并造成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大量的降水,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大量的降水。特征:反气旋的天气由于所处的进展阶段、气团性质和所在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在反气旋的中心四周,下沉气流强,天气晴朗。反气旋中的气流在顺时针旋转的同时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产生下沉运动,空气绝热增温,致使反气旋范围内的宽阔区域无云或少云,多晴朗天气。气旋的天气特征:气旋中的气流在逆时针旋转的同时向中心辐合,产生上升运动,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3、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答:当副高长时间掌握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干旱,如长江流域7、8月份常常消灭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当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消灭异于常年的不正常变动时,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难。如1954、1991、1998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季长期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上部最强大、最稳定的掌握性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及亚洲天气都有重大影响。4、热带气旋的分类、构造和天气、形成条件答:热带气旋是依据接近风暴中心之最高持续风力加以分类的。分为六类: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热带气旋的构造一个成熟的热带气旋有以下的局部:地面低压、1〕宽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供给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地转参数f〔纬度大于5°的地区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供给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5、热带气旋的源地、移动路径、危害及防范措施?答:主要发生在三个海疆,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热带气旋移动路径随季节而有所不同,一般盛夏季节多为西北路径,春秋季多为西移路径和转向路径。有的在移动过程中有左右摇摆、停滞、打转等现象,称为特别路径或特别路径。台风是最严峻的自然灾难之一,登陆后常造成风灾、洪涝灾和风暴潮,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居全球主要自然灾难之首。台风的防范和减灾措施主要有:1.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加强监测预报,2.营造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农田林网防风效能。3.台风危害多发区应加强农田排水渠系建设,减小由于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涝灾难发生气率。4.5.建立相应的防范台风的机构,指定应急和防灾措施。第八章1、名词解释:气候:传统的定义,一地某一时段内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通称为小气候。2、气候形成的因素1、太阳辐射;2、宇宙地球物理因子;3、下垫面;45、人类活动3、气候四季的划分方法天文四季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而划分的四季,从春分到夏至为春季,从夏至到秋分为夏季,从秋分到冬至为秋季,从冬至到春分为冬季。气候四季1022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3.自然天气季节依据大气环流、天气过程和气候特征划分的季节4.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秦汉时期创立的。4、比较: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海洋性气候特点:夏季凉快,冬季温顺,秋温高于春温。最冷月和最热月落后大陆性气候一个月,年、日气温较差小,云雾多,日照小,太阳辐射弱。降水丰沛,季节安排均匀,变率小。大陆性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春温高于秋温。1月最冷,7月最热,年、日温较差大。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季风气候的特点: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严寒枯燥,具有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最为显著。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高温枯燥,冬季温和多雨。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西岸,以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四周地区最为鲜亮。5、中国气候特点:一、 季风性显著二、 大陆性猛烈〔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日变化大;冬季严寒,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最冷月多消灭在17月份;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春温高于秋〕第九章〔1〕名词解释:气候变化:通常指较长时期的气候演化,也泛指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化,如地质时期气候变迁、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现代气候演化等。气候变迁:气候是不稳定的,具有连续波动性,波动长期向一个方向变化,并使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气候特别:指某些气候要素消灭极端状况,距离气候常年平均状况比较远。“温室”效应:第十章〔1〕试述酸雨的概念和降水酸性的影响因素。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削减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第十一章名词解释: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到达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安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污染程度及其对人体安康影响的指数。境空气质量的影响。1-2km以下高度的大气层。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z0,z0的大小与粗糙单元〔如草、庄稼、沙面等〕z0为地面粗糙度。湍流:大气的不规章运动定度,大气的稳定程度又影响着湍流的强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气直减率:干空气绝热温度递减率-干绝热直减率1000mb(10kPa)时的温度〔绝热〕API的计算方法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级别计算方法:我国目前承受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分为五级,api≤50,空气质量为优,相当于到达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符合生活和其它需要特别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api>50且≤100,空气质量良好,相当于到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api>100且≤200,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相当于到达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病状有轻度加剧,安康人群消灭刺激病症。api>200且<=300,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肯定时间接触后,对人体危害较大。api>300,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影响空气污染物散布的主要气象因子一、气象动力因素主要是指风和湍流,它们对污染物在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