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都市报中关于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研究,医患关系论文_第1页
某都市报中关于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研究,医患关系论文_第2页
某都市报中关于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研究,医患关系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都市报中关于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研究,医患关系论文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群众媒体中的涉医新闻报道数量居高不下,构建出媒介环境下的医患关系图景。美国着名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以为,媒介信息所构建出的环境,并非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或镜子式的映射,而是经过加工后的虚拟环境,它能对受众产生深入的影响,进而作用于真实世界,影响、改变客观环境[1].群众传播语境下的医患关系图景,也并非是对现实中医患关系的客观反映,而是对医患关系的再现或构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看法,进而本质性地影响现实世界的医患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群众媒介中涉医新闻报道的传播经过,其本质是群众传播对医患关系再造的经过。因而,对群众媒介中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医患关系的媒介建构脉络,进而指导群众媒介与医患关系的互动经过,推动群众媒介在改善医患关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涉医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某都市报为详细案例,对华而不实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了深切进入分析。1研究方式方法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式方法,针对某都市报中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结合文本分析法,得出研究结论。在进行内容分析时,主要运用SPSSStatistics18.0对编码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1媒介选取创刊于2003年的某都市报,是一家在华北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该报品牌指数名列前茅,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另外,该都市报的读者覆盖范围较广,读者的性别、职业、年龄等分布较为平衡。选取该报作为详细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1.2研究样本选取为尽可能全面地对某都市报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研究,笔者将2020年全年作为研究时段,采取系统抽样法,抽取了2020年2月、4月、6月、8月、10月、12月共计6个月181期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每期报纸的全部涉医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对象,最终确定了230篇涉医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1.3分析单元确定围绕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研究主题,本研究牵涉的分析单元包括新闻报道的所在版面、体裁、内容主题、报道性质、主要消息来源、情感倾向等。华而不实:所在版面划分为头版和非头版两种类型;体裁根据文章的篇幅长短、内容等划分为消息、通讯或深度报道、评论及其它类型;内容主题是对涉医新闻报道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主要分为:医院或医生问题,患者就医相关报道,医患纠纷或医疗事故,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医疗卫生成就、进展或科普类报道,疫情、重大疾病或公共卫生事件,医院或医疗活动,医疗药品相关报道,医院或医生的正面典型以及其它类型;报道性质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主要消息来源指的是新闻报道所牵涉内容的消息来源渠道,包括医院或医生、及管理部门、医药企业、患者、医疗协会或相关社团以及其它类型;情感倾向则是指新闻报道中流露出的对医方或患方的情感态度,分为:赞同、支持或同情,批评或否认,中立以及其它类型。2研究发现2.1涉医新闻报道数量大,发布频率高研究发现,某都市报的涉医新闻报道数量较大,发布频率较高。在研究抽取的2020年6个月的时间段内,共有230篇涉医报道,平均天天1.3篇,每个月的涉医报道数量均在25篇以上,华而不实4月份涉医报道最多,有64篇。出如今头版位置的涉医报道有32篇,占13.9%,媒体对涉医报道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在体裁方面,篇幅较长、报道较为深切进入的通讯、深度报道占了较大比重〔46.1%〕,也从侧面反映出媒体对于涉医报道的关注度。如此高的曝光量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社会公众对与医疗卫生相关的信息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涉医信息贴近生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能够吸引较多的受众。换句话讲,涉医新闻报道往往能给报纸带来较多的关注度,也就无形中给报纸增加了广告价值。正如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密塞指出的那样[2],群众媒介生产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并不是它最重要的产品,它们只是免费午餐,其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生产现场.尽管如此,较高的曝光率仍然会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任何新闻媒体都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而是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加工,将信息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进而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看法或态度。详细到医患关系,群众媒介往往通过选择性、形式化的报道以及倾向性的分析,将受众引入其设定好的信息框架中,影响受众对医院、医生、患者的整体印象,进而影响其对医患关系的认知。而新闻报道的数量越多,这种框架影响的作用就越深入。2.2中性报道占主体,但呈现明显的负向特征研究发现,某都市报涉医新闻报道中,中性报道占主体〔56.1%〕,但正面报道明显偏少,且负面报道〔27.0%〕明显多于正面报道〔17.0%〕。从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分布的版面来看,负面报道在头版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正面报道:在头版的32篇涉医新闻报道中,负面信息11篇,占34.4%,这一比率明显高于负面信息在报纸其它版面出现的比率〔25.8%〕;相对而言,正面信息出如今头版的比率〔18.8%〕与其在其他版面出现的比率〔16.7%〕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能够讲,媒体在对涉医新闻报道的处理上倾向于放大甚至渲染负面信息,以起到吸引受众眼球的效果。2.3报道内容呈现多元化,凸显患者本位研究发现,某都市报中的涉医新闻报道内容覆盖广泛,各个内容主题均有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本研究选取的230篇涉医报道中,关于疫情、重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有54篇,与患者就医相关的有34篇,与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相关的以及报道医院或医生问题的分别有33篇,与医疗药品相关的有29篇,关于医院或医疗活动的有16篇,与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相关的有10篇,医疗卫生成就报道及医学科普文章有6篇,报道医院或医生正面典型的有3篇,可见报道主题分布特别全面。然而,这种多元化的内容主题分布并不均匀,而是明显地表现出患者本位的倾向。某都市报涉医报道中,数量最多的内容主题是疫情/重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23.5%〕,其次依次是患者就医相关〔14.8%〕、医疗卫生政策法规〔14.3%〕、医院/医生问题〔14.3%〕、医疗药品相关〔12.6%〕。能够很明显地看出,这些内容主题大多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或者从患者的立场出发。尽管有一些内容主题,如医院/医生正面典型〔1.3%〕、医疗卫生成就/进展/科普〔2.6%〕、医院/医疗活动〔7.0%〕,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看作是站在医方视角或具有医方立场,但其数量占比拟少,涉医报道在整体上仍呈现出一种患者本位的倾向性。进一步的分析印证了上述结论。分析发现,尽管半数以上的报道无论是对于医方还是患方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倾向,但是仍然有29.4%的报道对医方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情感倾向,有16.9%的报道对患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倾向。在流露出明显情感倾向的报道中,对医方的情感大多是批评或否认〔69.1%〕,而对患方的情感则多是支持、赞同或同情〔84.6%〕。涉医新闻报道的这种患者本位倾向,很容易使受众构成医强患弱医患对立的印象,甚至可能起到鼓励患者非理性维权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不可否认患者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媒体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进行新闻报道本无可厚衡患者本位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关系,这值得媒体深切进入研究。3讨论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媒体作为社会的了望者,承当了客观反映医患关系现在状况的功能,同时也应发挥适当的调和作用,推动医患关系协调发展。3.1多渠道获取新闻信息,适当增加医方信息来源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今有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往往通过存心故意对某些事实进行有选择性地呈现来制造轰动效应,或者不切实际地将大量非医疗事故或纯粹的医疗意外渲染成医疗事故或严重的医疗事故,对医患纠纷不深切进入调查,没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在真相未弄清之前就做出失实的新闻报道[3].新闻报道失实会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解决这一问题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涉医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由于报道水平的差异以及媒体、记者立场的不同,绝对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能够通过增加信息来源的方式使新闻报道尽量接近真实。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新闻报道中信息来源的增加能使整个事件立体化,给受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真相的时机。二是适当增加来自医方的信息。新闻记者医学知识的缺乏以及在医患矛盾报道上的先入为主有罪推定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适当增加医方声音,能有效弥补记者在医学知识上的缺乏,同时也能对当前涉医新闻报道过分偏向患方的问题起到矫正的作用。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患方对医方不理解、不信任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医方的声音非常重要。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医患新闻报道的经过中,我们一般很难听到医生的声音[4].在本研究选取的涉医新闻报道样本中,来自医方的信息也较少〔占17.8%〕。基于此,媒体在进行涉医新闻报道时,应注意适当增加来自医方的信息,尤其是对于牵涉医学专业知识的情节应慎重处理,并咨询医生或专家意见。3.2发挥情绪抚恤安慰功能,调和医患双方情绪媒体在进行涉医新闻报道时,应充分发挥其疏导、抚恤安慰情绪的功能,调和医患双方情绪。很多涉医报道、尤其是与医患纠纷相关的报道,往往做一些标签化的简单推断,放大医患对立情绪,以博取作为潜在患者群体的社会公众的共鸣。媒体往往习惯性地站在患者一方,为患者鸣不平,将批判、指责的矛头指向医院、医生,如此一来,患者对医方的抵触和对抗情绪会被进一步渲染、激发,而医方也由此陷入负面舆论的漩涡,进而对公众的指责和不理解产生对抗情绪,进一步增加医患双方的隔膜。实际上,媒体不但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还具备情绪抚恤安慰的作用。详细到涉医新闻报道来讲,媒体应该充分抚恤安慰医方与患方的情绪,做到自然有度,兼顾平衡。一方面,在抚恤安慰患者情绪时注意把握好度,既要让处于弱势的患者感到关心,又不能过分渲染医患矛盾和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抚恤安慰医方尤其是医生群体的情绪,冷静、客观地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切忌以偏概全,将医生的负面新闻个案无限放大,甚至概化为整个医生群体的问题。3.3平衡新闻选题,适当增加医方正面报道媒体具有舆论监督功能,有选择性地曝光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些不良现象,能有效推动行业风气的改良,从长远来讲能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也应以负责、客观、公正的态度挖掘医院、医生的正面典型,塑造积极的医者形象。这就需要媒体在涉医新闻选题上下功夫,把握新闻选题的平衡原则,一方面不能过于集中地报道医疗卫生领域的负面信息,另一方面要增加关于医院、医生的正面信息。除此之外,媒体在进行正面报道时,还要讲究报道技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