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以来中央苏区法制史研究,法制史论文_第1页
论建国以来中央苏区法制史研究,法制史论文_第2页
论建国以来中央苏区法制史研究,法制史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建国以来苏区法制史研究,法制史论文内容摘要:随着苏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深切进入,必然导致苏区法制史渐成独立的研究领域。苏区法制史研究大致经历了沉寂、奠基和发展、升温和拓展三个时期。学术史的回首有助于梳理已经获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缺乏,瞻望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关键词语:法制史,苏区,瞻望Abstract:BecauseoftheimportanthistoricalpositionoftheCentralSovietareaanddeepresearchonlegalhistoryinRevolutionaryBaseAreas,inevitablyitleadslegalhistoryinCentralSovietAreatobeaindependentresearchfield.ReasearchonlegalhistoryinCentralSovietAreahasexperiencedthreestages,namely,theunheraldedperiod,foundationalanddevelopingtime,andascendingandexpandingage.Reviewofacademichistoryhelpstocombtheachievedperformance,findthedeficiencies,andlookforwardtothedirectioninthefuture.Keyword:legalhistory,CentralSovietArea,outlook一、苏区法制史研究的发展阶段与主要成果(一)1949-1978年,沉寂时期50年代,新政权初建,百废待兴,之后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惊涛骇浪中,学术研究可谓是一种奢望。这一时期,有关苏区法制史的论文仅有3篇,即高树异的(中国革命各时期的土地立法〕,[1]罗世英的(中国成立前革命根据地选举制度的特点〕,[2]杨琪的(试论新民主主义阶段人民刑法的发展〕,[3]分别牵涉苏区时期的土地立法、选举和刑法的相关内容。由于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革命范式与阶级分析方式方法是这一时期论文的普遍特点,论文中有些较左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值得商榷,而在当时却是必然。(二)1979-1999年,奠基和发展时期1978年5月开场的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和1979年9月中国法律史学会的成立,法律史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一样,迎来了新的春天。这一时期,与苏区法制史相关的著作有6部,论文将近30篇。1980年代初出版的三套革命根据地法制史资料选编,奠定了苏区法制史研究的史料基础,这三套资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律文件选编〕(共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西南政法学院函授部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建设资料选编〕(共四册),1982年未刊资料;厦门大学法律系、福建省档案馆选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1979年,李忠芳、陈航发表的(中国婚姻制度大革命的开端重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4]拉开了这一时期苏区法制史研究的序幕。论文探寻求索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婚姻条例的决议〕所产生的历史原因、理论根据和事实基础,阐述了其基本原则、对妇女利益的特殊保卫以及对今后的影响。吴小卫等分析了苏区婚姻制度的原则,新的婚姻条例施行经过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5]谭双泉等以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婚姻立法对妇女权利的法律保障,是对妇女人权保卫的历史性奉献。[6]在宪政与人权方面:陈奕善讨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产生的经过、主要内容,肯定了其作用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华而不实的左倾错误,分析了,著作、论文数量比前30年(除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翻了一番。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其一,苏区问题研究日益遭到学界的重视。从200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0周年理论研讨会,到2020年4月在福建漳州召开的红军进漳和苏区理论研讨会,各类理论研讨会和专题研讨会年年召开,推动了苏区史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发展。其二,1999年开场的高校扩招,介入学术研究的主体即高校老师、博士生、硕士生等大大增加。据查(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职老师和科研人员、博士在读生、硕士在读生人数分别为89.88万、4.52万、15.31万,至2018年,相关数据分别为134.31万、25.89万、127.95万。[32-33]职称评审的竞争、科研考核的量化,促进了学术期刊的扩容与繁荣,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区法制史论文爆炸性增长不可忽略的因素。宪政与人权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有将近20篇论文:王晓明、崔晓忠、宋波等学者对(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的宗教政策进行了总结。[34-36]张立群、许静、张兆平等分析了(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历史地位、意义和影响。[37-41]谢一彪在具体考证的基础上指出,除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之外,还有一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存在,而学界往往忽略了这一点。[42]唐国军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为中心,从原典的角度,解读了20世纪30年代主义中国化理论从经典向现实政治制度落实的经过。[43]宋四辈、范红、张友南、魏春明等学者从人权的视角,解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些法律制度。[44-46]许静对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人权保障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局限性进行了分析。[47]谢一彪、朱腾云从工农群众的普选权、无产阶级在选举中的十分权利、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及选民拥有对代表的罢免权四个方面概述了中华苏维埃选举制度的特点。民政管理、文教科卫管理法规方面:吴永明、孙西勇梳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指出苏区的社会保障立法,为之后的解放区和新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提供了经历体验,视角独特而新颖。[49]曹敏华对苏区军事法的渊源、体系和历史作用进行了有益的讨论。[50-51]饶世权、刘国钰对苏区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52-53]民法方面:集中于婚姻法和对妇女权益的保卫方面。李如英从苏区加强对妇女权益的立法、保卫妇女权益对革命的作用及对妇女权益保卫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54]郑全红对苏区时期的婚姻法规进行了研究,包括立法的基本原则、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离婚的原则以及婚姻司法制度的设置等。[55]经济法方面:集中于对劳动法和土地法的研究。韩延龙、常兆儒对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在内的红色区域的劳动法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以为这一时期的劳动法规在左倾影响下,消极的有害的作用远大于积极的建设的作用。[56]张友南、孙伟对此持相近的观点。后来经过修改,劳动法才逐步切合苏区的实际。[57]叶昌富、蔡芳春、曾绍东等对苏区时期的土地立法的特点、作用等作了分析。[58-60]孙西勇比拟具体地阐述了苏区时期经济发动立法的背景、措施、内容、特点和缺乏。[61]黄银生以为苏区建立起了一个完好的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并分析了其作用。[62]司法与检察制度方面:杨木生总结了苏区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和经历体验教训。[63-64]宋四辈对苏区的民主司法制度建设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65]李宜霞、曾绍东分别讨论了梁柏台、董必武对苏区司法制度建设的奉献。[66-67]彭光华讨论了苏区司法事业的主要奉献,以为苏区法制建设,是我们国家人民司法的发端和源头。[68]谢庐明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检察机构的设置及职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69]刘建国则比拟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苏区检察制度之异同。[70]比拟多的学者细致地挖掘了苏区法律、法规中的反腐设计,包括监察制度、审计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对当今反腐制度的借鉴意义。[71-74]比方,孙伟对苏区反腐法律监督及其效用进行了深切进入研究,以为苏区不仅特别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而且出重典、行重拳,处理惩罚力度相当之大。[75]对法律制度总体阐述方面:张希坡总结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立法体系、司法机关和诉讼制度,以为新民主主义法制是社会中华法系的萌芽和雏形阶段,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开拓了中华法系的新纪元。[76-77]杨木生总结了苏区法制建设的经历体验与教训。[78]学术著作有11部:杨木生的(苏区法制建设〕(史出版社2000年)比拟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苏区法制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法规、司法机关与司法制度、基本原则和经历体验教训等等。余伯流、凌步机的(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该著作。[79-84]能够讲,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苏区法制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二、苏区法制史研究的缺乏与瞻望数十年来,苏区法制史的研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涌现出一批精品;介入研究的学者学科背景越来越广,拓宽了研究的视野;研究的方式方法愈加多元化。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比拟扎实的基础。但当前的研究中也存在缺乏:一是扁平化研究有余,立体化研究缺乏。现有的研究更多的只是对于法制文本层面的梳理,浅表性、重复性研究非常多,还存在一稿多投、改头换面的现象,有些论文的内容高度契合。在现行的学术体制下,疲于奔命的现实境遇很难产生超越物欲的追求和直抵人类根本问题的深度考虑,进而使生命内在的意蕴和创造性欲求无法得到自由展开和表示出。[85]而对于法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怎样深切进入到法律的施行层面、为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的生活画面,还相当欠缺。恰如黄静嘉先生一贯主张的:就研究传统法制而言,应论究其法制运作之实然面。[86]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感慨: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更应注重的也许应该是及时开展对学术成果优劣的评论。只要如此,我们对学术才能抱有敬畏的态度,我们才能摆脱以字数论英雄的约束而走向十年磨一剑,以精品(甚至经典)论成败的真正的学术之旅。[87]言尤在耳,可惜沉疴还是那样。二是从纵向比拟,苏区法制史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横向比拟,与苏区的社会史、军事史、政治史、革命史等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以三套苏区史研究丛书为例:林多贤主编的(苏区研究丛书〕8部著作(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蒋伯英主编的(苏区历史研究〕6部著作(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田延光主编的(苏区研究丛书〕10部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佳作不少。中国大陆、台湾、海外的江西苏区史研究,更是精品纷呈。比照之下,苏区法制史的研究还很薄弱。三是冷热不均,有的问题研究比拟深切进入,比方宪法、土地法、婚姻法、劳动法;而有的问题较少牵涉,比方刑法、行政法中的公安管理、民政管理、文教科卫管理等;有的问题几乎还是空白,比方债权和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详细运作,等等。为使苏区法制史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大致有:首先,史料的开掘与利用。当前苏区法制史研究的史料来源,基本上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三套革命根据地法制史资料选编,辅之于上世纪80年代各地出版的革命根据地档案史料。当然,基础史料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切进入,仅仅利用这些史料是不够的,需要拓宽史料的利用范围,一是大陆本身的档案资料,包括省级档案馆和县级档案馆所藏的丰富的革命史资料;二是苏联和共产国际方面的史料。苏区法制建设深受当时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这方面的史料利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三是台湾方面的史料。只要多方面的史料利用、多视角的全面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更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其次,研究气力的整合。仅以苏区所在的江西省来讲,当前,有关苏区的研究机构就有赣南师范学院苏区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社科院苏区史重点学科。研究苏区法制史,苏区本土学者责无旁贷,怎样整合现有的学术研究机构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